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西部农村基础教育相对落后的现状与对策

时间:2024-06-19

田忠钰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

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基石,也是综合国力的核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强国必先强教。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农村的发展,西部的开发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1]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今年要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2020年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做出全面部署。农村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必然要求。而西部教育更是缩小中西部地区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搞好西部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是促进西部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1 西部农村基础教育相对落后

近些年来,伴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变革,我国公共教育政策发展呈现的主流,是适应整个社会经济改革的同时,尊重教育发展的规律,致力于解决教育领域的特殊问题,保证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2]虽然西部地区的“两基”攻坚和义务教育卓有成效,然而,教育却依然是制约西部发展的一个瓶颈。目前,我国西部农村基础教育主要存在下述问题。

1.1 教育教学的设施设备差

我国西部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硬件设施方面,普遍存在教学仪器设备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校舍面积偏小、危房率高、图书达标率低等问题。如:体育设施方面,没有像样的运动场及相应的运动器械,致使学生德智体方面的发展相当不平衡;实验操作上,许多实验仪器学校没有,学生无法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课外书籍的涉及方面,学校没有像样的图书室,学生很少能阅读到教材以外的书籍;信息网络技术方面,这些边远地区学生基本不清楚网络为何物,更不用说操作网络和利用网络这个学习资源和平台;住宿条件方面,住房短缺,几十个人挤一间寝室的现象还存在着。这样的状况,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相差甚远。

1.2 教师的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偏低

教师“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严重,大量的优秀教师外流,剩余的教师基本为中职毕业及民办转正教师。我国西部地区高校教师待遇普遍偏低,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收人差距悬殊,因此造成了师资、科研骨干队伍的大量流失,如:大批优秀教师流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许多教学骨干人才流向本地条件好、待遇高的行业和部门等等。剩下的教学科研人员,高学历人才少,近亲繁殖现象严重。以上这些都动摇了西部基础教育的发展基础。农村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城市来说非常差,条件也相当困难,老教师不断退休,新教师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农村任教,造成农村教师紧缺。学校的教师力量长期得不到补充,出现教师紧缺的局面,一名教师常常要带多个班级的学科,教师工作时间往往超过8小时,工作压力非常大,常常会出现身体健康发面的问题。由于教师紧缺,甚至出现请代课教师的现象。同时,大部分教师教授的课程同自身所学的专业不对口,出现一位老师身兼几门课程的现象。

1.3 教学质量水平低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然而,目前大多教师仍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不能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师生之间缺少交流,没有正确的引导,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而教学的整体质量很低,不能达到课程设置的目的和要求。同时,在音乐、美术、体育等相关课程方面,缺乏专业的老师,有的学校甚至取消这些课程,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另外,学生的道德教育不够强化。在学校教育中,除了正常的文化课教学,学校很少组织学生进行道德方面的教育,在校学生的行为规范也未能很好地贯彻。

1.4 学校教育偏离正确的方向

“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现象在农村还普遍存在。农村教育太侧重应试教育,以升学率作为办校目标和评定教师绩效的标准;学生学习是为了能进好中学,名牌中学又实行分优等班和普通班的分级教育;学生的学业非常重,每日被题海战术覆盖,没有时间去参加音体美劳等教学活动;家长和学校素质教育的意识淡薄,不少人培养学生上学的目的还是为了出人头地。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只会读书,缺乏生活技能的锻炼和培养,同时也会感到学习压力大,不能在学习中产生学习兴趣,在应试教育的怪圈中接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毫无素质教育可言。

1.5 家庭教育相当缺乏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学校,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方向。李岚清同志曾语重心长地告诫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3]当今时代在发展,然而农村孩子的家庭教育仍然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在农村,对孩子过分溺爱,听之任之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未形成一体,反而出现相脱离甚至冲突的情况。孩子在学校学到的一些做人的基本规范和准则,在家却没有很好的贯彻,甚至与之大相径庭,而父母却监督不足。同时,新课改的部分内容要求家长与孩子互动完成,而家长却未能转变思想观念,往往拒绝或忽略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同时,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以及知识结构的不同,家长往往很难在新课改下给与孩子所需的辅导。

1.6 义务教育实施的力度不够

相当部分的学生未能完成义务教育便在家务农或外出打工。据全国调查资料显示,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已达96%以上,但在许多西部地区,辍学率还远高于国家平均辍学率。一方面,在对贫困生的补助方面存在缺陷。贫困生的确定上,没有严格的认证程序,存在走关系的现象,从而使得非贫困生成了贫困生,而真正的贫困生却得不到补助,因而难以完成学业。另一方面,一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落后,读书无用的思想还存在,致使学生读书的后劲不足,以至厌学,进而辍学。

2 原因分析

由于西部地区地处偏远,形成了相对的地区封闭性,从而造成西部地区教育观念的普遍落后,没有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更没有把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其发展更是离不开经济的支撑。而西部落后的经济状况严重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2.1 国家政策落实不到位和地方人才招纳机制不健全

由于这些偏远地区距政府中心较远,同时交通不便,政府很难监督,给地方一些可乘之机,相应的政策落实就存在困难。地区的封闭性,山高皇帝远,监督困难,使国家政策及相关款项的使用和分配无法做到充分合理和公平,国家投入到教育行业的资金无法真正投入到教育上。同时搞的好与不好一个样,工资照拿,从而使得部分教师教学的责任心不强。

2.2 教师的工资水平低,教育动力不足

农村义务教育与城市的最大差距不是校舍,不是设备,而是师资水平。农村义务教育缺少好教师,收入待遇差别过大是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均衡和贫富分化现象,一部分农村教师因为自身经济地位不高,心理不平衡,工作积极性遭到挫伤,教学中缺乏主动性和进取精神。农村教师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享受的却是比城市教师低得多的待遇。而且区级学校好于乡镇学校,乡镇学校好于村小,村小教师除了工资,没有任何奖金、福利,对广大农村教师极不公平。教师的工资、医疗、保险、养老等缺乏法律、制度保障。由此,大量优秀教师外流到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致使形成了教师断层,也使得部分教师为了生计一心多用,教师这一职业沦为他们的副业,他们更多却是投入到生意场上,更不用说进行教育方面的研究了。也由于经济原因,许多学校宁愿请工资水平较低的代课教师,也不要大专以上的毕业生,这样的教育后果可想而知。

2.3 部分教师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

“如果在所谓的学校中没有真正的教育,仅用儿童填满学校的空间甚至不能达成数量的目标,将受教育的年限等同于发生在学校中的学习过程及其所导致的结果,无论在实践中还是在理论上都是值得怀疑的。”[4]受农村落后观念的影响,注重物质利益的享受,缺乏奉献精神和竞争意识,相当部分教师只是追求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教学的质量。同时,由于贫困地区资源有限,而与外面交往较少,教师培训和外出考察的机会相对较少,接触新观念、新技术的机会不多。因此,这些地区的教师往往与其他地区教师在知识素养和教育方法方面形成很大的反差,使得学校教育模式滞后,严重影响了这些学校的教学质量。

2.4 家长经济及知识素质水平低而对教育形成的制约

由于经济原因,大部分家庭出现父母外出打工的现象,由于家庭家务的原因,学生投入到学习上的精力大大减少。同时,大量留守儿童与祖父母呆在一起,由于几代人之间的认识差距,不能使他们得到与时代相适应的引导。家长对学生的关爱少,监督少,同教师之间的沟通更是少上加少,使得学生学习和良好道德素质的培养缺乏正常的引导,学生综合素质低,同时也导致辍学现象的发生。

2.5 严峻就业形势致使家长学生对教育信心不足

由于受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影响,尤其是成千上万的大学生就业困难,使得家长和学生对于读书的前途产生怀疑,意识不到“文化是开发学生生命潜能并具有生命意义的一种力量”[5]。2008年6月,据有关机构对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显示,目前,有近八成在校应届毕业生的工作还完全没有着落。[6]家长一般这样认为:读书有啥用,花钱又多,将来也不分配,还不如早点挣钱结婚生子;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成绩不行,上学压力太大,老师讲的听不懂,很多读完大学的也是没工作,即使有工作挣的钱也不多,外面世界充满诱惑,可以挣钱养活自己。[7]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家长和孩子在读书问题上处于徘徊状态,使教育难以维持下去,即使持续下去也难以形成高效教育。

3 对策探究

教育的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解决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也需要多方联动。要以学校发展为中心,以师资力量的改善为重点,积极谋求家长的积极合作,通过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者的参与和合作,共同推进贫困山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扩大基础教育办学的社会效应。[8]

3.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西北、西南和其他一些地区,那里的生产和群众生活还很困难,国家应当从各方面给以帮助,特别要从物质上给以有力的支持。[9]国家要加大对西部农村地区的支持和投入,并确保教育经费的落实到位和正确使用。教育部长袁贵仁提出,促进教育公平的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要加大对教育设施的配置,尤其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信息设备、实验设备等,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认识水平。要调动科学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光空讲不行,还要给他们创造条件,切切实实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10]。

3.2 强教师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老师,才能有好的教育。要建设一支献身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采取有力措施吸引全社会最优秀的人才来当老师,提高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11]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创新精神和综合水平,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以及跟上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同时,教师还应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要有“可以缺经费,但不能缺志向;可以缺能力,但不能缺责任”[12]的精神,成为真正的“人民教师”,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大对优秀教师的引进,招收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国家推进支教和资教的实施力度,予以更多的便利和优惠政策,改进激励机制,改善生活条件,以吸引一大批优秀大学毕业生扎根农村,扎根西部,真正做到以提高当地的教育为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及时解决支教老师以及聘用教师的编制问题,让他们居有定所,真正能够安心从教。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坚决反对“以分数论英雄”;切实开展针对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教师学会一些疏导、调适自己心理问题的方法,提倡教师适度工作、劳逸结合。

3.3 加强交流合作,全面提高教育水平

加强城乡交流,推进教育公平。通过举办城乡基础教育研讨会、城乡学校结队帮扶、县城教师下乡支教、农村教师培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要创造条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短期支教活动。包括:城镇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与农村中小学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对校”对口支援关系,“结对子”“手拉手”;就近组织城镇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农村中小学兼课、带教或“走教”,缓解农村中小学师资不足和学科结构失衡的矛盾;组织“特级教师巡回讲学”“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送教下乡”系列活动,发挥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引领辐射作用。[13]教师加强同外地的交流,多考察吸收外地先进的经验、思想以及教学方法,同外界学校进行客观的分析比较,认识到自身教育的不足。

3.4 转变家长的观念,增加教育支持

针对在家长中存在的严重的小农经济意识,以及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变化没有清楚的了解,尤其要加强宣传教育。针对家长对孩子教育认识的不足,政府应做好对家长的说服教育以及相关的宣传工作,认真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使家长正确认识社会的变化发展,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支持孩子的教育,给孩子的教育给予必要的帮助和辅导,从长远发展和孩子的切身利益考虑,形成家长、学校与孩子之间的良性互动,为孩子的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教育平台。

3.5 加强各方对教育的监督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14]各级教育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严厉打击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不正之风,对教师的教育质量采取行之有效的监督。采取奖惩激励措施,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注重与家长结合,听取家长的心声和反映,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家长与教师的互动机制,以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畅通信息渠道,使有关政策能够让家长及时了解,也使家长对学校的意见能够反映到当地的教育部门,以加大对学校的有效监督。同时也要加强对于农村低俗之风、违法行为的打击治理力度,为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安宁和谐的环境。

3.6 转变农村落后的教育观念,转“向城市靠拢”为“为农村服务”

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教育是现代农业的基础,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培养新型农民,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上来。以新观念带动教育实施,真正从农村的发展需要出发,为农村培养农业生产需要的专业人才,在农村的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发展特点,适当加入相关乡土课程。使教育能够与农村实际结合起来,大大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投身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上来。同时,培养城市需要的相关人才,使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从而能够轻松就业,帮助农村学生解决离开校园后的去向问题。

3.7 继续有力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就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西部农村经济仍处于被带动、相对落后的状态,由此对于基础教育的投资意识和比重相对疲软。教育教学设施的建设,教师的工资水平,都受经济水平的影响。必须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当前,西部地区还处于落后状态,只有大力发展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大对地区各方面建设的投入,认真贯彻落实好“三农”工作,加快这些地区发展的步伐,切实改善农村的经济状况和生存条件,从而与教育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从政策上鼓励和支持西部地区的发展,大大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水平,才能从根本上加强教育的投入,改变教育教学的环境,也才能提高西部地区人口的素质,使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37-38

2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7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5

3 宋玮.家谈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32):191-192.

4 梁红梅,王爱玲.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质量问题考察与归因[J].教育理论与实践.第29卷第2期

5 叶 澜.新基础教育论— —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74.

6 房 燕.浅析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问题[J].当代经济.2009(216):104

7 张水利,张淑清:从科学发展观视角反思我国农村教育[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报,第22卷第4期:47-49

8 “贫困山区县域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课题组.推进贫困山区县域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研究[D].教育导刊.2010(439):19

9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5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2卷第5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 温家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N].人民日报.2009.1.5

12 叶仁荪.培养有责任感创新型教师的三个落脚点[N].中国教育报.2009.3.9

13 赵雄辉.关于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师.2008(11)

14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R].国务院公报,2001(2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