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船舶焊接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时间:2024-06-19

陈长江 许小平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50)

蓬勃发展的船舶制造行业急需大批集知识、技能于一身,熟练掌握船舶焊接技术,符合船舶工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尤其是随着高附加值船舶产品的建造、先进制造技术的采用,船舶工业对船舶焊接技术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高职焊接专业毕业生实践技能高、协作精神好、岗位适应快。但是,在专业调研中,船舶企业普遍反映高职焊接专业毕业生存在2个突出问题。一是焊接专业学生不熟悉船舶焊接工艺。二是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践技能不高,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究其原因,大部分高职焊接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面向锅炉压力容器、石油管道、铁路桥梁等钢结构制造企业,培养通用型焊接技术人才,专业面宽泛,没有针对船舶企业进行系统设计和培养。因此,船舶焊接技术专业作为国家示范重点建设专业,为了满足船舶企业需要,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着重解决这些突出问题。

1 “项目导向、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1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行业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

行业、企业全程参与、以岗位职业要求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核心,配套进行课程、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教学实施和企业反馈调整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办学水平的持续提高。校企合作平台构建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校企合作平台构建框图

1.2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专业建设与企业发展同步、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同步、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同步、职业素养与企业文化相适应的“三同步一适应”的专业建设思路,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成立专业委员会,建立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校企双赢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校企双方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与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长航青山船厂等典型船舶企业紧密合作,根据大型船舶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和船舶焊接工艺流程,以典型船舶结构装焊、船舶典型接头焊接、焊接缺陷检测与控制等真实项目任务为载体,以教学做一体化为主要教学组织模式,形成“项目导向、学做合一”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项目导向,就是以典型船舶结构装焊、船舶典型接头焊接、焊接缺陷检测与控制等典型工作项目为导向来构建课程体系,进行教学设计,以完成工作项目来实施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完成工作项目的同时,达到培养和提高实践能力和素质的目的,实现学习与工作岗位的有效对接。而学做合一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通过实施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既能熟悉船舶焊接工艺,又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实践能力和素质,实现学习效果的双赢,从而达到破解前述两个突出问题的目的。

2 基于船舶焊接工艺流程“项目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

2.1 课程体系的系统化设计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满足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基本要求,即学生既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又要有系统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该注重两个系统培养,即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和系统的动手能力培养,同时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在系统化设计思想下的课程体系构建应该包括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课程设置。

2.2 课程体系构建

与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长航青山船厂等典型船舶企业合作,根据工作任务难易程度和职业能力要求,以典型船舶结构装焊、船舶典型接头焊接、焊接缺陷检测与控制等真实项目任务为载体,按照“课程设置基于工作岗位、课程内容基于工作任务、课程教学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思路,通过教学内容的重构和重组,构建基于船舶焊接工艺流程“项目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既注重基础知识培养和动手能力培养的系统设计,同时又注重理论与实践体系深度融合,力求做到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培养。课程体系构建框图如图2所示,专业课程体系表见表1。

图2 课程体系构建框图

表1 船舶焊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表

3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校企合作成立了课程建设小组,聘请船舶企业技术专家参与课程建设。按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标准,与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长航青山船厂等企业共同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共同开展项目课程教学。重点建设了《焊接电工电子技术》、《熔焊过程及缺欠控制》、《船舶气体保护焊工艺设计与实作》、《船舶结构焊接工艺编制》、《船舶焊接质量检验与返修》、《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6门课程。

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密切合作,通过岗位与工作任务分析,总结能力和知识要求,开发学习情境。以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基于船舶焊接的项目任务设置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中引入企业标准、工作规范和实际工作案例,使教学内容适应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并与船舶企业和行业的焊接技术发展同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在模拟造船企业生产实际的工作环境下,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项目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项目训练,达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如图3所示。

图3 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

通过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完成了课程标准制订、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试卷库、课程网站等教学资源建设。2009年《船舶气体保护焊工艺设计与实作》被评为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熔焊过程及缺欠控制》被评为教育部材料教指委精品课程;《焊接电工电子技术》、《船舶结构焊接工艺编制》、《船舶焊接质量检验与返修》、《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课程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2010年《船舶结构焊接工艺编制》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4 教材建设

校企合作成立了教材建设小组,根据课程标准,采用工学结合的模式,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由学校和企业组织人员共同开发,编写完成了《焊接电工电子技术》、《熔焊过程及缺欠控制》、《船舶气体保护焊工艺设计与实作》、《船舶结构焊接工艺编制》、《船舶焊接质量检验与返修》、《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6本专业和行业特色教材。

5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通过购置焊接设备、多媒体设备、教具挂图、实物样品等,建成了焊接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在专业优质核心课程教学中,根据船舶焊接工作流程和内容,以项目教学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探索和实践了以典型船舶焊接项目等实际工作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是对课程教学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教学手段的改革,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有利于学生直观了解和掌握教师所授内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保障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顺利实施,学院制定了《关于实施“教学做一体化”专用周教学的原则意见》,并予以实施。

在《船舶焊条电弧焊工艺设计与实作》、《船舶埋弧焊工艺设计与实作》课程教学中由楚天技能名师、船厂技术骨干、学院专任教师、实训指导教师共同实施“双师授课”,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6 师资队伍建设

以“充实数量、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培养骨干、造就名师”为原则,通过专业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学习、到企业实践锻炼、工程项目实践、技术服务等方式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双师”素质;聘请企业专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参加专业建设和教学,优化“双师”队伍结构。

三年来,专任教师共培训55人次,其中专业带头人培训7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35人次、其他教师培训13人次。“双师”素质培训包括下企业锻炼14人次、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取证2人次、热处理技师培训取证1人次、焊接高级技师培训取证1人次、电焊高级工培训考证6人次。

兼职教师是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数量不足、工程实践经验不够的有效补充,也是使职业教育紧跟产业发展、技术进步的有效保证。本专业聘请1名船舶焊接技术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1名专业顾问,1名湖北省“楚天技能名师”;建立了253名由专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组成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其中大部分担任校外实训基地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聘请其中10名作为校内兼职教师,主要从事专业建设和实践教学。

通过建设,专业教学团队由20名专兼职教师组成,其中专任、兼职教师各10名,专兼职比例为1:1。专任教师中,教授1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4人,高级技师1名,讲师1人,助教2人,高级工1名。其中2人具有高级工程师技术职务,3人具有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10人具有高级工以上技能证书或考评员证书,“双师素质”教师比例为100%。兼职教师中,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工程师5人,工程师1人,高级技师2人,高级工1人。专兼职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协同进行专业建设和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教学设计与实施,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2009年本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湖北省教学团队。

7 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按照“贴近实际、技术先进、开放共享、注重效益”的建设思路,与船舶企业合作共建,重点购置船舶企业广泛使用的焊接生产设备,改扩建和新建4个专业实验实训室;利用典型造船材料、船舶焊接结构为实训对象,进行生产性实训,着重培养学生核心职业技能,同时强化学生质量、成本和效率意识,增强学生责任感以及合作精神,校内生产性实训达到80%以上。以船舶行业为依托,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在原有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新增18个,达到22个校外实训基地,承担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船舶焊接技术实训基地2007年10月被确定国防科技工业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008年5月被确定为湖北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已经成为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焊接技术开发应用于一体的专业综合实训基地。

8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和示范辐射作用

(1)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支援与交流,为武汉市及周边地区相关学校提供教学服务。先后接待了多批示范院校、非示范院校的参观交流。

(2)根据企业实际需求,与企业合作开展职工培训,面向社会提供就业培训等多种培训服务。先后为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中盐宏博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提供在职职工培训。

(3)积极开展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等技术服务。为中盐宏博集团有限公司完成不锈钢钢管焊接接头设计与焊接工艺设计项目,为企业解决了不锈钢接头抗腐蚀的技术难题。教学团队还承担了“电弧喷涂Zn-Al伪合金涂层制备工艺及其性能研究”项目,为海洋钢结构长效防腐提供技术支持。

(4)积极参加专业教学研讨与交流活动。先后派教师参加了教育部材料类教指委和机械职业教育材料专指委主办的焊接专业建设研讨会、焊接专业教材研讨会、博鳌职教论坛等。通过会议交流,把专业建设的经验辐射到全国同类院校,有力地推动了焊接专业的改革和发展。

9 主要成效与特色

(1)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构建“项目导向、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系统化设计思想,构建了基于船舶焊接工艺流程“项目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创性地制定了具有船舶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2)探索和实践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双师授课法”等教学模式,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2009届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98.61%,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8.15%,处于国内同类专业领先水平。

(3)本专业2007年被确定为国家示范重点建设专业,2008年被确定为湖北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9年被确定为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楚天技能名师”教学岗位设岗专业。

(4)《船舶气体保护焊工艺设计与实作》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熔焊过程及缺欠控制》等3门课程被评为省级(教育部材料教指委)精品课程。完成了6门课程网站建设,编写了专业或行业特色教材6本。

(5)船舶焊接技术实训基地2007年10月被确定为国防科技工业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008年5月被确定为湖北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6)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的素质优良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2009年本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湖北省教学团队。专业教学团队承担省级以上教学和科研课题3项,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2009年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10 进一步改革的设想

紧跟船舶行业企业发展,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培训、技术开发与应用等方面进一步深度融合,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反复实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把教学改革工作做实做细,加强和完善教学资源建设,不断提升技术服务能力,完善社会服务功能,并以此带动专业群整体水平的提升,实现专业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