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陈习东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公共课部,湖北武汉 430065)
课程教学质量与师资队伍密不可分,探讨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必然会涉及到课程建设,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对课程建设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说,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与该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关系密切。本文拟从课程定位角度探讨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自我们国家开办高等职业教育以来,大学英语课程一直是作为非英语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来开设,课程性质在语言学上被称为基础英语或通用英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课程跨度为三个学期,总学时为180-220课时。课程性质的名称曾几易其名,以前属于公共基础必修课,后改称公共基础课,现在称为职业素质课。也就是说,该课程与职业技能无直接关系。各院校对该课程的描述并非完全一致,但基本内容相同:本课程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及人文综合素质方面起重要作用。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被淡化了,只剩下“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方面起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国家对外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一些专业开始对学生的某些英语语言技能有了较为清晰的要求,也就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有了一些比较明确的需求。这种需求明显超越了职业素质,应属于职业技能范畴。笔者认为,这是促使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直接动因。
2000年教育部出台了《高职高专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以下简称《基本要求》),2009年发布了《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对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与教学指明了方向。2011年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满足高技能劳务输出需要”,从人才培养层面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提出了要求,为高职教育确立了新的人才培养标准。
新的人才培养标准的出台再次明确了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不少有识之士就此提出了一些真知灼见,主要涉及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师资队伍建设等。
据了解,目前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师资队伍相对于其他课程的教师而言,人数众多,且大多以英语专业本科及以上的80后年轻人为主。这支队伍语言基本功扎实、有朝气、学习能力强,较好的履行了大学英语课程繁重的教学任务,有较强的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意愿。同时,这些年轻人大多属于“从校门到校门”,社会阅历与企业从业经历欠缺,队伍中高级职称人数偏少,教学科研经验不足、科研氛围不够浓厚。除语言知识与技能外,大多不懂专业。教学中存在着的“语言讲的很透”与“讲不清专业”现象说明目前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师资队伍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但尚无法满足“高技能劳务输出”的人才培养新标准。
分析这些问题及产生的根源,我们可以发现:
(1)语言教学与专业知识方面。
专门的师资队伍既是课程教学的实施者也是教学质量最直接的掌控者。教学质量的好坏,除取决于授课教师的责任心、教学技巧外,更取决于其知识结构。我国尚未开设专门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高校,从事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教师大都毕业于英语语言学或文学类专业,在其求学阶段没有接触过职业教育与教学的培训。作为语言教师,他们“精语言”,但基本不具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领域的非语言专业知识与技能,尤其是对于那些工科类的专业,这些语言教师或许根本就没接触过。学校在引进教师时对他们只做语言能力考察,并未要求其需具备其它专业知识。因此,在涉及专业知识的教学活动中“讲不清专业”也就成为必然。
(2)科研与培训方面。
科研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有力促进。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往往教学效果也好些。据了解,大学英语课程师资队伍的人数是所有课程中最多的。但相对于学生人数,生师比却是最高的。有的院校生师比高达268:1。由此可从一个侧面印证其教学任务的繁重。在疲于应付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外,他们还面临种种学术研究上的不平等待遇:论文难发、课题难批、培训缺指标等。论文难发是指相对于人数众多的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外语类核心刊物数量有限。其中,愿意发高职教育大学英语类稿件的刊物则更少。课题难批是指高职院校重视专业建设类的课题研究项目,但往往忽视大学英语课程类的科研项目,如某校在审批2012年校级课题研究项目时明确规定只立项专业研究项目。培训缺指标是指虽然高职院校每年都有师资培训计划,但这些培训项目主要针对专业教师,如出国培训、挂职锻炼等,针对大学英语师资队伍的考察、会议、培训等少之又少。有的院校甚至数年都没有给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安排过培训指标,不少教师从未有过外出学习、参会的经历。这就造成了大学英语课程师资队伍的“被边缘化”。而这种“被边缘化”直接导致了其科研经验不足、科研成果相对较少、职称晋升难度加大,加剧了大学英语师资队伍职称结构上的不合理现象。
人才培养是否能“满足高技能劳务输出需要”包含教师教学能力等多种因素。就大学英语课程师资队伍而言,除语言素养、教学态度、教学技巧等之外,还涉及到是否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问题,也就是授课教师的知识结构问题。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标准,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笔者认为,目前的职业素质课程的课程定位未能科学反应语言的本质是交际工具,已明显不能满足教育部《若干意见》的要求,是造成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与专业人才培养“两张皮”现象的根源,也是导致该课程师资队伍“被边缘化”的根源。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标准要求,把大学英语课程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将其定位为职业技能课是当务之急。只有将课程性质改为职业技能课,教学内容才易于改为与专业目标岗位结合紧密的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从而便于采用所需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将必要的语言技能作为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一项职业必备技能加以训练,而非仅侧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
ESP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根据Hutchinson & Waters的论述,ESP即专门用途英语,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课程定位改为职业技能课也符合教育部2000年《基本要求》中提出的“英语课程基本要求应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课程教学内容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重点对学生进行目标岗位(群)必需的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才能做到“实用为主,够用为度”。课程教学“三统一”(统一教材、统一教学要求、统一考核)的作法未考虑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是造成该课程教学与专业人才培养“两张皮”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也只有这样,大学英语课程师资队伍才有获得与专业教师相当的学习、深造机会,才能产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紧迫感,才能胜任专业语言教学对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需要,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标准。
授课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联系,对人才培养质量与规格起着保障性作用。为了使其尽早熟悉专业,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尽快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标准,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必须实现“双师素质”化。实施途径可以是:把大学英语课程师资队伍的业务关系分至各专业或专业大类,从熟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入手,让他们参与到专业建设中,使他们了解专业特点及核心知识与技能。各专业应按照2011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中“公共基础课教师也应定期到企业进行考察、调研和学习活动”精神,将大学英语课程师资队伍派到本专业的实习就业基地进行考察、调研和学习,各院校应有计划的安排大学英语课程教师外出交流、参加学术会议、选派骨干教师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职业技能的培训及学历提升等,从而不断提高大学英语课程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按照200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中的认定方式,教师获取“双师素质”有几种途径。其中较适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师的有: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大学英语课程教师应树立牢固的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意识,明确课程从属于专业,教师服务于专业的理念。作为职业技能课,其教学要求远高于职业素质课程,大学英语课程任课教师需积极参与专业建设,虚心学习相关专业核心知识与技能,尽快做到“精语言+熟专业”,争取早日取得“双师素质”资格。
大学英语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离不开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课程定位不变,师资队伍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等也就很难顺利实施,课程师资队伍难免“被边缘化”。只有将课程性质改为专业技能课,教师才能具有归属感,才能真正服务于专业。
1 刘丰香.山东省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师“双师”素质的调查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2 李静.基于高职行业英语教学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5).
3 张舸,王亚.高职院校公共课程“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以英语课程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2(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