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康明已 佘群枝
(1.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湖北武汉 430050;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 430073)
全球应对以气候为代表的环境问题和中国实现经济转型,离不开环境技术的不断提升。中国面对与发达国家间环境技术的差距,提升环境技术的重要途径是引进技术以有效改善环境。中国引进环境技术的状况如何?这些环境技术产生的效应如何?怎样有效地引进环境技术和提高其环保效应?这些问题值得探讨。
目前有关环境技术转移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较少,O'Connor(1994)提出后发工业国可以通过学习北方的经验、从北方获得技术而成功保护好环境。Qiu等人(2003)构建国际贸易与跨境污染的南北模型,认为环境技术转移可以激励南方签订国际环境协议而改善环境。Itoh和Tawada(2003)认为环境技术从北方转移至南方,会保持社会福利不变或增加。Iwarri(2004)根据东亚的经验提出减污的“后发优势”理论,认为北方能够通过技术转移影响南方。Brock and Taylor(2004)提出一个“幼儿园规则”模型,认为任何收入水平上穷国的环境质量都比不上富国,但随着环境技术的转移,两国环境质量差异将缩小。这些文献从理论上强调了北方向南方转移环境技术对改善全球环境和福利的积极影响,还缺乏对环境技术转移的现实考察,特别是中国引进环境技术的具体分析。为此,本文立足于中国,分析中国引进环境技术的特征及其效应,以期进一步提升中国的环境技术水平和环保能力。
从全球范围来看,近年来国际环境技术转移呈现出新特征,环境技术的贸易额逐年上升,国际环境技术转移规模不断扩大,速度加快;同时国际环境技术转移还呈现出不平衡性,环境技术转移多发生在北方国家内部,少数存在于南北方国家之间;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成为环境技术转移的主要承担者,政府也在环境技术转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引进环境技术的最主要特征体现在引进环境技术的渠道多元化和引进的技术领域相对集中。
中国技术引进的一般渠道主要有正式市场媒介的技术引进和非正式非市场媒介的技术引进两种渠道。前者包括有技术含量的国际商品进出口贸易、国际技术转让或称许可证制度、外商直接投资及合资企业,后者则包括企业联盟、分包、反向工程、通过人力资源流动实现的技术转移、技术援助。
中国引进环境技术的渠道相对多元化,主要渠道包括环境产品与服务的进口、外国直接投资带动的技术引进、国际金融机构援助的环境工程以及伴随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简称CDM)的环境技术引进。而很少利用其他的技术进口渠道,尤其是人力资源流动实现的技术转移和企业联盟带来的环境技术引进较少,主要是由于中国环保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不能有效吸引优秀科技人才流入,也不能与国际环境技术开发企业结成平等的联盟关系。
1.1.1 环境产品与服务的直接进口
进口有技术含量的商品和劳务是南方国家引进并学习先进技术的重要途径之一。Grossman和Helpman1991年提出技术是通过中间产品贸易而产生传递和扩散的。我国学者蔡虹、孙顺成(2008)通过研究也提出进口贸易溢出技术知识的产出弹性系数为0.099,进口贸易溢出的技术知识存量促进了中国总产出的增长。谢建国、周露昭(2009)的研究表明国际R&D通过进口贸易对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影响,国际贸易技术外溢主要是通过促进中国技术进步的提高而实现的。
因此,环境产品与服务进口产生的技术外溢成为中国引进环境技术的重要来源。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估计,77%的技术是通过对外贸易转移到南方国家的。在中国,环境技术转移的最直接渠道是环境产品与服务的进口。2000至2003年中国的环境产品与服务进口额分别是46.45亿美元、53.07亿美元、64.94亿美元和85.59亿美元。环境产品和服务进口增长迅猛,2001年的增长率为14.25%,2002年为22.36%,2003年高达31.79%。而2004年仅环境服务进口额即达到了1033.8万美元。中国对环境产品和服务的进口增速迅猛,成为中国获得环境技术的主要途径之一。
环境产品与服务属于技术密集型产品,中国进口这些产品,给中国环保企业提供了产品模仿的机会,在模仿过程中产生技术溢出,提升中国技术创新水平。同时中国企业面对进口竞争,势必加强环境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在模仿与竞争中中国企业的环境技术水平得以提升。
1.1.2 外国直接投资环保产业带来技术
外国直接投资会产生技术外溢效应,即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设立子公司而引起当地技术或生产力的进步,而跨国公司又无法全部获取收益的情形。技术溢出是通过技术的非自愿扩散而引起的东道国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国内企业可以通过对外资企业的模仿、与外资企业竞争、参与人员培训以及与外资企业建立联系等渠道获得外资企业的先进技术,从而提高本国整体技术水平。中国也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大量先进技术。沈坤荣(2000,2001)利用中国各省FDI总量与各省的全要素生产率作横截面相关分析,认为FDI占GDP的比重每增加1%,可以使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0.37个单位。陈斌(2000)利用1990-1998年江苏省相应数据对外商直接投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随着江苏外资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外资工业部门对内资工业部门的技术溢出效应也在增加。
外国直接投资已经日益成为中国引进环境技术的重要途径之一。外国环保企业已经进入中国的环境市场,投资环保产业BOT项目的外资企业主要有英国安格利安水务集团、泰晤士水务、日本三菱株式会社、法国威望迪水务集团、美国朗泰克实业有限公司、德国柏林水务国际股份公司等。这些外资企业主要提供环境技术以及其他环境服务,生产环保产品的同时也将先进环境技术投入中国使用,之后通过一系列的技术转让协议与合同,这些环境技术能为我所用,提高环境技术水平。
同时,这些外资公司还带来了大量的环境技术外溢。一是外国公司进入中国环保产业后,提供先进的环境产品和服务,使中国企业和科研机构有更多机会接触先进科技产品并加以学习和模仿。二是外国公司为更好的利用本地人才,在中国设立相关科技的研发中心,形成了科技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有利于提高中国环保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缩短了由消化吸收成熟技术向研究开发先进技术转变的进程。三是外国环境企业雇用中国的劳动者并对其进行各种层次和各种形式的培训。当雇员由外国企业流向其他企业或自创企业时,其所学的各种技术也随之外流,溢出随之发生。同时对雇员的培训也增强了中国的人力资本基础,促进了中国环境技术水平的提高。
表1 外国直接投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状况
表1数据显示,近年来外国直接投资在水利环境和公共实施管理业的金额数量较大,且逐年大幅攀升。这些投资同时为中国环保产业带来了先进的环境技术,促进了中国环保产业的成长。
1.1.3 伴随清洁发展机制的技术引进
CDM是《京都议定书》引入的灵活履约机制之一。该机制允许南北方国家展开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合作,帮助南方国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由这些合作项目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可以作为履行北方国家所承诺的限排或减排量。
在现行CDM架构内,CDM投资方很少真正投入资金,其投资主要是以技术或设备转移的形式实现的。中国可以通过CDM大量引进与北方国家合作的节能减排项目,从中获得大量先进环境技术。
2004年11月中国开始依据《京都议定书》有关规定及《管理办法》受理CDM项目,2006年6月26日中国第一个CDM项目内蒙古辉腾锡勒风电项目在EB(Executive Board,执行理事会)成功注册,已批准项目数稳步增长,至今批准的CDM项目累计为2847个,包括了新能源、废气回收、造林等近十个领域。预计年减排量约5.1亿吨CO2。
1.1.4 国际金融机构援助的环境工程带来的技术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自成立以来向南方国家提供了大量金融援助,这些援助主要用于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和环境方面的建设。中国也接受了大量此类援助,其中环境工程占很大比重。
以世界银行的援助项目为例,世界银行援助中国的各类工程项目中,环境项目占到了40%以上,如表2所示。而且世界银行对这些环境项目的建设要求非常严格,大多采用国际最先进的环境技术,中国从这些项目的建设和运作中获取了许多先进的环境技术。例如世界银行1993-2002年实施的“中国环境技术援助”项目,陆续向中国提供2000万美元的环境技术援助用于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建设。通过这个项目,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购置了计算机网络、野外实验室测试用的仪器和设备,建成生态研究信息系统和技术系统,培训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增强了研究、监测和生态系统优化管理工作能力。
表2 世界银行援助项目中环境项目所占比重
环境技术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它包括了较多的技术领域,例如污水处理,空气净化、新能源与清洁能源、废物处理和回收、燃料替代等等。中国在引进环境技术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环境技术齐头并进,以CDM项目和世界银行援助项目为例来看,主要集中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
表3反映了中国通过CDM引进环境技术的集中领域,其中引进最多的技术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占到通过CDM引进技术总量的70.88%。其次是节能和提高效能技术,占到通过CDM引进技术总量的17.53%。由此可以看出,这两个领域是中国通过CDM引进环境技术的密集领域。
表3 中国CDM批准项目数按减排类型分布表
表4显示出,在世界银行援助中国的环境项目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较高,2007年之前一直占40%以上,到2008年回落到33.3%,但比例依然很高。
表4 世界银行援助项目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比重
环境技术引进领域集中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来自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影响:从需求上看,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需求远超过国内能源供给,产生了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紧迫需求。以石油为例,严重的供求缺口迫使中国大量从中东进口原油,成本高昂,遥远的路途也威胁中国能源战略安全。所以中国需要大量引进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技术以及节能提效技术,缓解中国日益增大的能源压力。从供给上看,此类环境技术转移对北方国家具有正向激励。在环境技术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具有改善改善全球环境的功能,各类环境技术中有的环境技术(如污水处理技术)着力于改善社区和区域环境质量,有的环境技术(如绿化技术、荒漠治理技术)着力于改善区域和本国环境质量,有的环境技术除了改善区域和本国环境质量,还改善全球环境质量。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属于后者,可以节约对资源的消耗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改善全球大气环境,同时抑制全球范围内的温室效应,改善全球的气候条件。其改善全球环境的功能使北方国家更愿转让这类技术,以有利于自身环境。
中国通过各种渠道大量引进了各种先进环境技术,这些环境技术和项目运作以来给中国的多个领域带来了积极效应。
以外国直接投资为例,它促进了中国企业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1979-2010年,我国累计实际使用FDI达10600亿美元,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技术外溢,提升了中国的产业结构。以广东省为例,至2008年,高技术制造业中“三资”企业占61.6%,“三资”企业总产值占高技术制造业总产值的76%,对广东省高技术制造业的贡献率超过88%。
随着FDI的不断增加,中国环保产业领域从外国直接投资中获得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上海沪禹公司通过与德国企业的合作引进和消化先进环境技术,最新生产的DY-6100双偏心补偿式半球阀使用寿命是原引进产品的10至15倍。在环保甲醇合成塔技术上,我国长期以来完全依赖外国进口设备,杭州林达公司在与外国在华投资环保企业的竞争中,学习和改进进口设备,2008年为内蒙古苏里格天然气化工有限公司建成了卧式水冷甲醇合成塔,其在能源利用效率、废气回收率和热量产生率等方面上均远远优于原进口的日本三菱公司产品。
在清洁能源技术方面通过外资获得技术的最典型例子就是中国的水电技术。一直以来中国使用的水力发电机组大多依靠外国进口,例如著名的三峡电站,采用的机组由德国伏伊特(VOITH)公司、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德国西门子(SIEMENS)公司组成的VGS联营体和法国阿尔斯通(ALSTOM)公司、瑞士ABB公司组成的ALSTOM联营体提供。但是在供货协议中这些公司都承诺无偿将相关技术转让给中国,这促进了我国水电行业的技术水平。向家坝水电站已经有望装备我国自行研发制造的先进水力发电机组。
同时,环境技术的大量引进也可能会抑制中国环境技术的自主创新。外国环境技术具有领先优势,大量进口此类技术和相关设备会挤占中国市场,压缩中国环境企业的市场份额和生存空间。而且外国环保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后吸引了中国优秀科技人才,增强了外资企业实力和技术领先,出现技术的逆向扩散,对中国环保产业发展不利。
中国积极引进了大量的节能减排技术,对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污染物排放的降低以及环境状况的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表5显示,亿元GDP能耗标准煤从1997年的1.745万吨下降至2007年的1.064万吨,表明中国能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
表5 中国单位GDP污染物排放量及能耗变化1997-2007
同时,单位GDP废水和废物的排放量保持了总体下降的趋势,单位GDP废气排放量在大多年份保持了稳定,并在个别年份呈现下降趋势。这些指标的下降过程伴随着环境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环境技术的广泛应用,环境技术引进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说明环境产品和服务的进口以及随之带来的环境技术引进显著提升了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对中国工业污染物排放具有显著的减缓作用。
尽管近年来中国一直扩大先进环境技术的引进,但是环境技术的引进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引进规模和领域依然面临不少约束,这也是南方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当前中国环境技术引进主要面临以下两方面障碍:
从《京都议定书》的签订到哥本哈根大会,每次全球重要的气候与环境会议都敦促北方加快向南方转移先进环境技术,以支援南方降低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但是发达国家实际上真正的环境技术转移不多。2009年3月欧盟在布鲁塞尔春季峰会上决定向南方提供200-400亿欧元的环境技术援助,但是到2009年9月,欧盟环境专员斯塔夫罗斯·迪莫斯(Stavros Dimas)宣布向贫困国家援助150亿欧元,用于帮助应对气候变化,这一水平还未达到其决议援助金额的下限水平。
哥本哈根大会也未就环境技术和资金的援助达成一个强有力的协定,只通过了一个各方都认可但不具备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协议第八条提出在2010年至2012年期间,北方向南方国家提供300亿美元援助用于南方的温室气体减排和环境技术的改进,并承诺在2020年以前每年筹集1000亿美元资金用于解决南方的减排需求。这些资金将有多种来源,包括政府资金和私人资金、双边和多边筹资、以及另类资金来源。但这些协议内容只提供了一个不具约束力的援助金额的粗略承诺,协议中没有对南方援助的具体方案,也没有提到会具体向南方提供怎样的环境技术援助。这表明北方的资金和技术援助都是一种没有详细计划和实质内容的空头承诺。中国也不可能依靠这类资金和环境技术援助来较快引进环境技术而达到改善环境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
北方对先进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过于偏向于产权所有者,而不是技术的使用者,导致中国引进环境技术时付出高昂的成本却难以得不到核心技术。以中国风能发展为例,由于缺少核心技术,许多风能项目只能依靠外国公司技术人员进行加工和操作。这些公司在赚取大量利润后,并不向中国转让风能利用的真正核心技术;而且部分地区安装了过多低效的风力发电机之后,低效导致产能低,成本回收缓慢,而过高的专利费、设计图费和保养费使得这些引进的技术难以产生经济效益,长期运作困难。靳云汇等(2001)认为中国通过清洁发展机制得到的主要是减排设备以及设备的维护与运行技术,而非减排设备的制造技术,并且技术扩散效应受到限制。
为此,中国需要强化几方面工作:一是明确中国最迫切需要的环境技术领域,就重点领域的环境技术在国际舞台上与南方国家合作,突破北方国家的限制,重点引进最需要的环境技术,增强自身的污染防治能力。二是完善现有环境技术引进渠道并扩展其他引进渠道。如伴随CDM的技术转让具有广阔空间,可以挖掘其潜力,并提高企业联盟等渠道的环境技术引进,促进核心技术的转让。三是在引进环境技术的同时,加强环境技术的吸收和提高,加大对本国环保企业的各项支持,提高本国企业的科研能力和技术水平,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早日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环境技术。
1 蔡虹,孙顺成.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的经济效应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2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服务业发展报告,2006年7月,http://www.zhb.gov.cn/gkml/zj/wj/200910/W020060822452572 832642.pdf
3 靳云汇,刘学,杨婉华.清洁发展机制与中国环境技术引进[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2)
4 佘群芝,刘家悦:环境技术转移的最优社会福利选择[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4)
5 张海洋.R&D两面性、外资活动与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J].经济研究,2005(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