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船为伴、与船同行、兴船强校——行业性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模式改革的实践创新

时间:2024-06-19

熊仕涛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50)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具有光荣办学传统的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其前身可溯源于中南兵工局1950年创建的“中南兵工学校”,是新中国创建的首批国防军工院校,教育部首批批准设置的全日制高职院校(1998)。

1999年学院由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划转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成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行业性高职院校。

为坚持为船舶行业服务的办学特色,适应学院管理体制转型,1999 年,学院提出了“立足船舶、服务军工、面向社会、以人为本、质量立院、特色创优”的办学指导思想。“立足船舶、服务军工、面向社会”的办学定位,适应了我国建设世界“造船大国”与“造船强国”的产业战略,兼顾了湖北省建设我国中部造船大省的产业政策;“以人为本、质量立院、特色创优”反映了学院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质量立院、特色兴院”的发展战略。

近年来,学院坚持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在依托行业、服务社会、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形成了“以船为伴、与船同行、兴船强校”的行业性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模式。

1 以船为伴行业性办学模式的专业群建设

——“三海一工”专业群的系统设计

船舶工业是国家重点装备制造业,船舶工业肩负着为国家海防安全、河海运输、海洋开发提供重大装备的重任,是国家战略支柱产业。

“十一五”期间,国务院、国家国防科工委陆续发布《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船舶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行动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等重大产业政策文件,湖北省提出了以大企业(集团)为核心,通过技术改造,努力打造“三个基地一个中心,两个产业链”的战略构想。

即以武昌造船厂为主体的特种船建造基地,以长航集团青山船厂和武汉南华高速船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的武汉船舶出口基地,以武汉船用机械有限公司、武汉重型铸锻有限公司、宜昌船舶柴油机厂和湖北登峰换热器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的船舶配套基地,以科研院所为优势的产学研中心。

围绕强化船舶主链,以军船、民船、特种船三大整船为主,向高技术多品种的方向发展,提升油轮、化学品运输船、旅游船、高速船、客货船的功能和档次,扩大出口量。在此基础上,形成两条支链:即按照配套设备同步发展的原则,形成产业配套支链,以带动动力系统、推进系统、控制系统、甲板机械系统、专用电机系统等六大相关系统的同步发展。同时带动港口机械、航道设备、旧船拆卸等向前发展。

作为以培养船舶工业高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高等职业院校,武汉船院坚持“以船为伴”的发展思路,构建了对接船海工业发展要求,以“三海一工”(海防安全、河海运输、海洋开发、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特色专业群。

图1:“以船为伴”的“三海一工”专业群

图1 “以船为伴”的产业链与专业群“三海一工”专业群

“三海一工”特色专业群分别响应国家战略支柱产业(舰船建造)、战略基础产业(水上运输)、重大装备制造业(海洋开发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化装备制造)等产业链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强劲需求。

其中,海防安全类专业为学院军工特有专业,包括船舶工程技术(船舶建造与船舶舾装方向)、船舶焊接技术、轮机工程技术(船舶内燃机与舰船动力装置方向)、船舶电气设备等专业;海洋运输类专业包括轮机工程技术(船舶内燃机安装与调试、轮机管理)、船舶电气维修与维护等专业;海洋开发类专业包括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焊接、钢结构技术等专业;新型工业化类专业包括为船舶特种件结构服务的现代制造类专业,海洋装备制造等有关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海一工”特色专业群建设,形成了服务船舶工业产业链完整链条的特色专业群,适应了船舶工业关联产业多、技术集成度高、以及船舶工业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密集为一体的产业特征。

“三海一工”特色专业群建设,进一步增强了学院为船舶工业、交通运输业、海洋装备制造业、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服务能力,巩固了与原行业系统企事业单位的联系。近年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远洋集团公司、中海集团等国字号企业集团组织集团所属企业,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民营造船企业来学院洽谈校企合作事宜,在船舶工业企业集中的区域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就业基地,涉船类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

2 与船同行开放性办学模式的框架构建

——“三层四方”办学体制的整体架构

学院在不断强化船舶类特色专业建设,构建与船舶工业产业链对接的特色专业群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以船为伴”的办学体制与机制创新。

近年来,学院充分发挥原行业办学资源优势,按照“学院发展与行业进步同行、专业设置与行业变革同行、培养质量与行业企业要求同行、资源建设与技术发展同行”的要求,通过“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互动合作,构建了由宏观、中观、微观三层构成的“三层四方”多元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图2.“与船同行”的“三层四方”办学体制框架

图2 “与船同行”的“三层四方”办学体制框架

微观层面是学校与企业单个法人实体“一对一”合作办学方式。校企双方就共同关心关注的问题,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动共赢为导向,以双向融入的方式,共同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组成专业教学团队,共同建设“校中厂”(如上海佳豪武汉船院工作站)、“厂中校”(企业教师工作站),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方式开展全方位合作。如上海佳豪武汉船院工作站,由企业工程师、学院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与船舶设计团队带领学生,近三年完成了4 艘大型船舶,8000多张图纸的设计任务,该专业毕业生已经成为船舶企业船舶建造工艺设计领域的技术骨干。

中观层面反映行业性协会等新型社会组织以企业联合体形式参与高职院校办学,是校企合作办学的复合层面。近年来学院在巩固和扩大校企合作的同时,及时把握国家经济体制调整形成的行业协会等新型社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注重在行业性中观层面构建校企合作的体制与机制。先后加入了中国船舶工业协会、全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协会,利用协会平台,加大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学院先后成为全国船舶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全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协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两大基地建设拓宽了校企合作的领域,提供了校企合作的覆盖面,有效降低了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

宏观层面反映国家战略要求,体现政府的产业政策、行业主管部门指导、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如学院充分利用原国防科工委(现国防科工局)推进国防科技工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政策机遇,主动申报并实施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全国首批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为增强服务国防科技工业的能力构建了组织平台。

3 兴船强校多元化办学模式的全面推进

——“三轮驱动”办学模式的转型提升

3.1 多样化订单培养:共育高技能人才

学院与单个企业“一对一”合作,与三大造船基地企业“一对多”合作,通过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与全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协会“多对多”合作,形成了“1+1”、“1+N”、“N+N”等订单培养模式。

图3.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多样化复数订单模式

“1+1”单数订单是订单式培养的基础。2006年以来,学院在继续扩大校企合作订单培养范围的同时,注重订单培养的稳定性、连续性,目前多数订单如船舶电气化技术的“中海国际”班已经进行了5年,订单数也在不断扩大。

图3 多样化复数订单人才共育模式

“1+N”复数订单,是单项订单的延伸,适应国家与地方产业集聚的发展态势,具有行业集团性和区域性。如学院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等企业集团签订了一系列行业性集团订单,与广州龙穴造船基地、上海长兴造船基地、青岛北海造船基地签订了一系列区域性订单。

“N+N”复数订单是“1+N”订单的扩展,适应全国行业组织对行业专门人才的集中需求、全国性基地化布局的发展走向。如学院利用全国船舶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全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协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组织平台,加大了与船舶行业企业、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的联系,大幅度扩大了校企合作的范围。

3.2 多层次技术中心:共建技术服务网络

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企业工作站(引企进校的企业工作站)、学校工作站(专业教师进企业的教师工作站),区域性技术中心(如锐捷网络公司设在区域的技术中心),行业性共性技术推广中心(如湖北省国防科工办设在学院的湖北省船舶建造共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形式,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技术服务网络。

图4.校企合作共建技术服务网络

图4 校企合作共建技术网络框架

3.3 多功能实训基地:共享综合服务基地

学院整合校内实训教学资源,形成对接湖北省三大职教品牌的多功能基地,为共同合作企业开展人才培养、共性技术推广、专项技术开发、新产品试制、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拓宽了合作领域。图5.校企合作共享多功能综合服务基地框架。

图5 校企合作共享多功能综合服务基地框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