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刘圣勇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 226010)
进入21世纪随着造船产业向亚洲的转移,中国已经沦为名副其实的造船大国而非造船强国,其中制约我国造船产业发展的短板之一的船舶配套业已经成为我国船舶工业转型升级的瓶颈,作为造船大省的江苏,应该站在国际战略高度以及以全球发展的视野,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来发展江苏省的船舶配套产业,以此为江苏省的船舶制造业发展提供充足后劲,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
区位熵计算比较理论是由哈盖特(P.Haggel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对于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指标。在产业结构研究中,运用区位熵指标可以分析区域优势产业的状况,通过计算某一区域产业的区位熵,可以找出该区域在全国具有一定地位的优势产业,并根据区位熵(LQ)值的大小来衡量其专门化率。区位熵值越大,则专门化率也越大。
其中LQ=(Eij/Ej)/(Ein/En),Eij是指j地区i工业的就业人数或者企业数或者产值,Ej是指j地区的就业总人数或者企业总数或者总产值,Ein指i工业全国就业人数或者企业数或者总产值,En指全国的就业总人数或者企业总数或者总产值。如果LQ>1表明j地区行业i就业或企业数或产值集中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果LQ<1表明j地区行业i就业或企业数或产值集中度低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以《中国船舶工业统计年鉴》2010 年江苏以及全国主要地区船舶产业三大工业(造船、配套、修拆船)指标数据为基础,采用上述公式对江苏地区按照产值、从业人员和企业个数这三个部门指标,分别进行区位熵的计算所得结果以及江苏在全国五大造船地区排名如下表1所示。
表1 各地区船舶产业各部门区位熵
另外还计算了2007~2009年江苏船舶产业各部门的产值区位熵,现将2007年至2010年船舶产业三大部门产值区位熵列于下表2来分析船舶配套产业发展趋势。
表2 2007~2010年江苏船舶配套产业区位熵
从上表看出江苏船舶配套业在全国同行业中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的地位,产值区、从业人员、企业个数区位熵分别排名第二、第四、第三,说明江苏省的船舶配套产业相比全国平均水平来讲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不具备竞争优势,同时从表2可以看出近年来江苏船舶配套产业产值相对全国市场份额比重逐年呈下降趋势,暴露出江苏船舶配套产业总体规划呈现出低水准低层次发展的状态,应该引起重视加以正确引导。
首先江苏船舶配套业总体规模优势显著。江苏省在船舶配套业的行业产值区位熵值、从业人员区位熵值以及数量区位熵值近几年都大于1,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次江苏区位优势明显,船舶工业发展基础厚实。江苏处于长三角核心区域,交通便捷,外资进人集中,人才优势明显,并可充分吸引、利用浙沪一带国内先进船舶工业基地的人才和技术资源,十分有利于船舶配套业的发展;再次江苏拥有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劳动力层次布局合理。据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统计,江苏配套业的劳动力成本要低于上海、广东等国内造船工业大省,更比日韩等国家的低,具有较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另外民间资本雄厚,投资意识强,江苏省民间资本实力雄厚,投资意愿较强。另外船舶配套项目凭借自身美好的发展前景,更能吸引了大量资金前来投资。
首先江苏船舶配套产业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能力弱,多数企业未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或未进行跟踪技术引进,其次船舶配套设备档次较低,由于缺乏科研开发、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等方面投入不足或者不延续,创新意识淡薄,生产的船用设备产品总体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研发的产品大都是低端产品,附加值低,而且品牌建设意识相对比较薄弱,市场的开拓与维持有一定的障碍。再次业内部竞争激烈,没有整体优势,尚未形成规模经济效应,江苏省的船舶配套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市场和产品无明确分工,产品同质化趋势略有呈现,导致一定程度的竞争,需要引导和协作。由于企业分散,很少进行信息交流和科技协作,难以形成整体效应。然后船舶配套企业的生产模式比较陈旧,缺乏融入产业链战略思考。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船舶配套产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慢慢地演变成了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如果企业不融入到产业联盟之中进行战略性的思考,势必会被淘汰出局,江苏省优势产品呈现出的生产能力不足以及产品结构不适应需求变化的现象已经开始反映出了原来经营模式的弊端。另外江苏船舶配套产业市场观念不强,售后服务意识淡薄,即使江苏自行设计制造的某些配套产品在性能技术质量上已经达到了装船要求,但却国外没有维修网点或者网点甚少,较难满足船东客户的需要,导致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业绩平淡缺乏竞争力。除此之外江苏船舶配套产业发展缺乏总体规划与宏观指导,没有处理好造船与配套的关系,船配产业重复建设、同质化发展导致恶性竞争。政府船用设备国产化政策支持力度小,在配套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开发、经营创新方面给予的财政支持力度、信贷税收优惠力度不够或者存在政策上的不延续性。
第一,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造船竞争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跃居第一造船大国,江苏世界船舶修造中心地位的加强必将带来江苏船舶配套产业发展的新契机。来自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近几年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船舶工业三大指标按载重吨计在世界市场占有率上仍然保持较高水平。2012年中国船舶工业的三大指标数值表明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造船大国,而且其成为世界级造船强国的趋势不可逆转。面临世界造船业新一轮大转移的历史机遇,处于未来世界造船中心的江苏有着前所未有的船舶配套产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第二,国家和江苏省出台的有关产业政策的支持也为船舶配套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江苏省《沿江发展规划》和《国际制造业基地建设》已将船舶工业列为沿江支柱产业予以支持,《江苏省船舶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指出了船舶配套业发展的滞后已经严重削弱了造船企业的船价竞争力和实际创汇能力,站在战略制高点指明了江苏船舶配套产业发展方向与发展之路。《江苏省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指出了产业配套能力较低是江苏船舶工业自身发展突出问题,点明了江苏船舶工业由造船为主向造船、修船、海洋工程装备以及配套产品协调发展转变的发展思路。国防科工委印发了《船舶配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船舶配套产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鼓励和支持地方政府配套园区建设,结合我国船舶配套业已有基础和优势,打造船用配套生产基地,快速提升船舶配套生产能力
第三,造船企业的转型发展带来新机遇大型造船企业由“大而全”转向“专而精”,经济规模扩张与产品多样化发展及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推动了产业分工协作和细分行业扩张延伸,对船配业形成了总量和结构双向的需求增长,再加上行业整治整合和政府招商引资政策的引导,江苏船舶配套行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航运造船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作为造船工业派生产业的配套业来说也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出现了船用设备合同撤销、推迟交付或改变配套品种的情况,新设备订单锐减,企业手持订单大幅减少。世界及我国船舶配套市场近几年的供不应求的形势顷刻逆转,船用发动机等近几年扩能幅度较大的船用设备面临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由于金融危机对国际航运和造船市场的影响还在深化和蔓延,市场复苏期仍难以预料,将给我国的船舶配套企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生产经营带来一定的困难。
通过对江苏船舶配套产业发展SWOT 分析,得出江苏船舶配套产业发展的SWOT 态势分析矩阵如表3所示。
表3 江苏船舶配套产业发展的SWOT 态势分析矩阵
船舶工业作为江苏的支柱型产业,而船配产业又作为船舶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应将船舶配套业纳入江苏省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措施,以国际化的视野针对新的机械制造技术、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环境下指引江苏船舶配套产业朝着“在做强的同时做大,在内向外向发展的基础上朝着集约化方向发展”。要加强船舶配套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规划协调、行业管理、企业上市和用地监督等各项工作,形成对内发展有序、对外竞争有力的格局。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宏观调控,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船用设备生产企业,重组中小企业,推进产业组织机构的调整,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大型船舶企业与上下游船配企业组成战略联盟,引导船配企业调整业务结构。
江苏各级政府应以服务型政府为根本,改变目前政府对新建项目在用地、规划、基建、用海等方面审批环节多、程序多、要求高、时间长的现状,为船舶配套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审批上的方便。江苏省在建设船舶配套产业园中政府工作的重点是:引导船舶配套产业把发展的重心放在提升技术竞争力,进军高端领域。要根据产业发展规划,追踪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制定产业发展目录,有步骤有重点地引入项目。对进园区的项目和企业要设立进入门槛,重点引进有带动能力的关键性企业(或龙头企业)和规模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带动效应大和对税收贡献大的项目,突出产业的高端性。
推动船舶配套产业现代化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关键是人才,江苏要实现船舶配套产业跨越式发展必须打造一支在年龄、知识能力结构等方面具有合理梯度的人才队伍,构建多层次人才体系,着力加强行业人才队伍建设,要针对世界造船中心向中国特别是长江口转移的长期趋势,抓住当前国际船市相对低迷的有利时机,积极引进欧洲和日韩的高层次人才。加大引进与培养船舶专业人才的工作力度,多方位引进人才。大力实施“柔性引才”,实行人才柔性流动;充分挖掘科技资源,以优惠政策诚招人才。组织企业外出招聘人才,重点引进行业或学科带头人、工程技术骨干、高级设计人才、优秀的市场开发人才、熟悉国际船舶贸易规则的复合型人才。加强船舶工业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高等院校资源,培养船舶配套产品设计、制造、生产管理等人才,在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上适应江苏船舶配套产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积极支持引进国内外海事院校、船舶工程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来江苏省几大船舶配套产业基地合作办学,建立船舶配套产品高级人才培训基地;积极扶持船舶企业和社会力量建立一批船舶电焊工、装配工、管工等技术工人的培训基地。
先进的研发技术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石,也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基础,在提升江苏船舶配套产业层次以及产品技术含量方面,江苏要充分利用国家船舶集团在江苏省的研究所、及江苏省高校、科研机构等科技力量,加快技术资源整合,提高集成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实现技术创新,积极推进成果转化,提升江苏船舶配套产业的整体核心竞争力。
21世纪的市场竞争不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针对目前江苏船舶配套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无法满足现代总装造船的发展要求的状况,可以尝试用供应链的理论将船舶配套企业纳入到造船供应链发展管理模式当中,使得船舶配套企业与上下游的企业形成良性协作关系,整合整个供应链的优势来应对市场的风险与挑战。
江苏船舶配套产业呈现出的分散经营的现状,使得船舶配套企业之间难以形成横向和纵向的合作,难以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优势实现整体优势,针对此现状江苏应该依托现有造船业基地,分地区加快推进江苏船舶配套工业园区的建设,通过制定切实有效的园区发展规划、招商引资政策和产业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船舶配套企业向园区聚集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的造修船产业发展迅速,以此为引擎带动了船配产业的迅猛发展,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必要的引导,各地船配产业项目纷纷上马,重复建设严重,产品同质竞争严重,再加上产品相对单一,产能严重过剩,而高端的产品由于技术门槛限制,市场供给相对紧缺,导致整个船舶配套市场产品的供求矛盾比较突出,对整个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要规避上述问题必须鼓励船舶配套企业根据船舶市场的需要,集中资金、生产设备和人才进行专业化生产,实现差别化竞争。改变“小而全”的生产形式,增强关键产品的研制能力,培育核心技术,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减少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坚持走“错位发展、细分市场、拓展潜在市场”的道路。
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国内船舶配套行业产生巨大冲击,再加上日韩船舶配套企业的强势竞争,使得江苏船配产业的市场开拓面临巨大的阻力,但是根据我国现有相对较低的船舶配套设备本土化装船率来看,意味着未来我国造船配套设备国产化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对船舶配套产业大省江苏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潜在市场,需要船舶配套企业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与策略去争取开拓,稳占现有市场,争取开拓附加值高的中高端市场。与此同时还要打造具有国际化的船舶配套产品售后服务网络,世界著名的船用设备公司在世界主要港口和主要国家都设有完备的营销及服务网络,能够及时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这也是其产品畅销的一个重要因素。
江苏船舶配套产业发展在新形势下机遇与挑战并存,船配企业应该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管理经验,以国际化的视野来构建产业联盟以及发展战略,扬长避短,逐步提升江苏船舶配套产业的发展水平,为我国的船舶工业的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1 杨久炎.广东船舶配套产业技术路线图[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2 张光明.江苏三大船舶产业的结构及其在全国的优势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74-78
3 刘圣勇.中外船舶配套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商业经济,2012.12(下):74-75
4 何育静.我国船舶配套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造船技术2008(6):1-4
5 田剑.金融危机下国内船舶配套企业营销对策研究[J].船舶工程,2010(3):66-68
6 徐志华.南通船舶配套产业发展战略[J].现代企业,2010(12):8-9
7 刘家国.基于造船供应链的我国船舶配套业发展模式研究[J].船舶工程,2008(6):70-7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