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杨 洋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湖北武汉 430050)
学生组织是指在教育单位内,由学生组成的自我服务、自我提高、自我管理、辅助教学的组织,在高职院校中一般为学生会、分团委、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的工作思路应来源于教师的指导与自身理性思考的融合,这样学生组织的工作才能更贴近同学,更易于被同学接受。
学生组织为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对学生组织的管理更应加以重视。随着时代的逐步渐变,每届学生的特点也各不相同。为保证学生组织工作的协调运行以及学生干部的充分锻炼机会,高职院校学生组织的管理制度也应有相应的改变。[1]在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下,应对学生组织管理制度加以健全和创新。
学生组织用于支持和引导大学生自主组织开展活动,应该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深入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注重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作用。更应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拓展新思想。因此,培养一批思想过硬,品德优良,作风扎实的具有核心凝聚力的学生骨干是第一要任。[2]对学生骨干的培养来说,选拔是前提。在审核和选拔学生干部时不仅要求有较强的领导、组织、协调能力,而且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高度的责任感。必须要求学生骨干有良好的政策意识,树立大局观念,有较强的思想觉悟。在审核完毕后,对选拔出的学生骨干应有较为系统和科学的学干培训。通过定期的业务开展培训,经验交流,户外活动等帮助他们提高学生组织工作的管理水平,同时加强学生骨干间的联系与交流,增进感情,便于以后的工作管理。培养骨干工作后,可以形成评优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学干分子积极培养,在各级评优推优中给予重点考虑。另外,可通过设立“优秀学干奖”等奖项激发他们搞好学生组织活动的积极性。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其出发点与落脚点都在于育人。由于“制度本身隐含着伦理性,制度的执行过程也是隐性德育发挥功效的过程。通过赞扬或表彰道德行为,禁止和惩处非道德行为,就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道德导向。”设计大学生管理制度,既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的精神,又要体现大学生成长的特点与规律,体现高职教育工作者的爱心、耐心与智慧。
方法和制度制定出来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必要时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加以创新。随着新时代的递进,学生个性特征越来越明显,对学生组织管理制度的丰富是必要的。一般来讲,学生组织的管理模式都是传统的管理模式,即上级领导安排学生做什么即要做什么,这样单一的模式虽有它的好处,但是管理的空间范围相对狭小,而且一般都是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缺乏实践经验,模式单一。要想使模式多变,必须从学生出发。[3]学生工作管理的过程中,领导对学干监督和管理,学干同时也可以提出合理的意见供领导采纳,达到互利双赢,学生工作成功的效果。另外,学生对日常学生活动有意见和想法时,可以积极向领导反映,打破以往领导指派活动让学生来做的传统,使学生组织管理工作更出彩。
学生组织的管理必然有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划分。然而,这种划分常导致学生组织之间关系存在问题,学生组织管理制度出台前,应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规章制度的贯彻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并通过管理办法的改进来促进学生理解和支持学校的管理,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的管理环境。做好学生组织管理工作的同时,在工作中要注意调动好学干自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让学干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改变学干在学生组织管理工作中的从属地位,实现学干和领导的平等地位。以往,高职院校一般实行在学生组织中直接领导的管理方式,使学干处于从属的和被动的地位。针对于此,推行学干与领导间的平等互助,同时可以大大提高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在新的管理理念中,应尊重理解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对自身的评价不高往往存在失落感,缺乏足够的积极性。所以在管理上要理解并尊重学生,给学生足够的信任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逐步消除对家庭和学校的依赖思想,使学生自尊、自立、自信、自强,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达到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目的。
全校凡涉及到学生组织的工作最后落脚点大多在学生工作上,工作内容千头万绪。由于缺乏可供借鉴的高职院校学生组织管理模式和办法,也很难有精力认真研究学生工作,从而使管理工作流于表面化,对高职学生的行为疏于高校规范的管理。因此,对新的部门的创立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新的部门工作主要为创新管理办法,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组织各部门进行严格认真的监督和考核,让学生组织工作更容易进行和落实。与此同时,此部门的设立更是对学干的严格要求,推动学生组织工作的有条不紊。[4]建立一种弹性管理制度,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由发展空间,建立一种宽松和谐的管理方式,除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外,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性,提高了管理效率。多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使得自己在各方面得到提高,另外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可以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提高自己的情操。
鲜活的时代大潮,不同时期的大学生群体,知识与经验的不断出新,负责任的态度,尤其随着国家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学生管理制度的创新就成为必然的趋势与要求。善于研究管理对象、管理工作的特点与规律,善于学习与借鉴,加之经验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有可能不断发现新的管理领域、管理空间、管理环节,找到新的管理措施与管理办法,形成新的制度。[5]一般来说,上级机关出台新的制度或办法,或一个现象反复出现而现实中又没有管理依据可循,或一个有教育意义、具有典型性的创新点出现,制度设计者就要意识到,此时就需要新制度进行规范与引领。
高校师生蕴藏着丰富的智慧和巨大的创造力。管理者一定要善于听民声、察民情、集民意、汇民智,善于发现和提炼师生中富有创造性的思想与做法,更要利用机制、制度去激发师生的创造性,形成造福一方的公益性举措。[6]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班主任助理制度,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办法,南京大学的“虚拟班级”管理模式,江苏大学的教育管理联动制度(即学工与教务、学工与宣传、保卫与后勤、学工与后勤等相互联动),北京理工大学的道德答辩制度等,都是源于一线、受到好评的创新举措。
稳定即要求制度制定和颁布后,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以利发挥制度公平、公正、公开的导向作用;继承就是善于总结和吸收各种成功的教育经验和管理经验;创新则要求制度不能一成不变,而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7]管理者一定要经常思考制度建设上存在的不足,找寻制度建设的新方向与新方法,努力追求“最科学、最规范、最清晰、最简洁、最完美”的境界。
新制度与新办法,由于其“新”,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因此,新制度制定后不能贸然推开,可以先在小范围、或在一个阶段内试行,一旦相对成熟,便可推而广之。学生组织管理工作需要不断的创新和进步,不仅需要对学生骨干的精心培养,更需要学干间的平等互助,并大胆尝试,多变模式,设立创新部门,不断提高学生组织工作的业务水平,为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建设,要求我们要认清高职学生管理制度特有的内容与特点,要按照制度建设的科学原理,按照管理育人的思想与原则,去设计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要求的制度与办法;制度创新则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现象、树立新理念、建立新制度、形成新秩序;不断推进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法制化、人性化和民主化进程,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兴盛与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1 伍嘉华.高职院校学生组织管理工作的反思与创新[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2 王向菊;白云利.高校学生组织管理模式亟待创新[J].学习月刊;2011年12期
3 陈艺.高职院校学生组织建设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盖晓芬.关于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创新的思考.《学工视窗》.2007.8,30-31.
5 高兆明.制度公正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32-33
6 张东.树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新理念.《商洛日报》.2006年10月26日第003版
7 陈维佳.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改革措施.《实践与探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