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谭银元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50)
回顾我国高职教育的产生,可以追朔到近代的洋务运动时期的实业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几经反复,专科教育定位得以解决,并成为高职教育的主体,但高职教育没有得到发展。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高职教育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于1997年3月17号原国家教委批准邢台职业技术学校更名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为标志[1],随后一大批中专校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时至今天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其间经历了高职院校纷纷成立——争牌子、合格评估——保牌子、示范性建设——创牌子三个阶段[2],特别是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工程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办学理念、人才定位、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双师型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专业、课程改革等方面,出现了一大批建设性的成果,涌现出一批综合实力强,具有鲜明的行业、企业特征的高职院校,为提升整体高职教育办学水平,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职名校、强校,建设中国特色高职教育提供了新的模式。根据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统计的资料[3],2012年全国共有1297所高职院校,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就业率仅次于985高校,高于211等本科院校。全国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我国的高职教育承担了目前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一半的任务,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但我国高职院校仍面临着生存危机、信任危机、认同危机。在普通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到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来,以及中职教育和培训中心的普及及办学实力逐步增强的双重挤压下,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独家经营”的现状将打破,其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上下挤压的尴尬局面。特别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的时代,高等教育生源逐年减少,即将进入“全入时代”,部分高职院校将面临关门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办学质量,如何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知识更新越来越快,高职教育在体制、机制模式上如何改革,高职教育如何为人们的终身学习作出更大贡献;网络、信息、媒体技术的冲击,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如何随着技术的变化而变化。总之,我国的高职院校仍然面临严峻挑战。
国外发达国家把职业教育当作复兴经济的“秘密武器”,被视为“经济增长的柱石”。特别是在目前我国实现“新四化”背景下,工业化中期的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转型方向研究、信息化背景的我国职业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建设问题上、城镇化进程中的我国职业院校社区化转型发展研究、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学院参与路径研究等,迫切需要职业教育科研的支撑。没有高职教育研究就没有科学决策,也就没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特别是在目前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日益扩大的情况下,必须对高职教育的微观问题尤其是本校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加强高职教育研究所的建设,使高职教育研究更好地发挥高职教育改革的导向作用。对高职院校内设职业教育研究所定位及职能研究,有利于高职院校内高职教育研究所职责的准确定位,明确其功能,使其更好地为学校的决策服务,对高职院校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及我国职业教育与国际教育接轨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从网上查询及实际调研,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内设高职教育研究室的现状是,(1)从科层设置看:部分高职院校将校内高职教育研究所作为独立编制机构,像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成立了单独的高职教育研究院或高职教育研究所,高职研究所属学院中层领导,有独立的人员编制和办公经费;但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成立单独的高职教育研究所,或挂靠科研处,或挂靠教务处,或挂靠发展规划处,或挂靠教育教学督导室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或者与学报合署办公,像天津职业大学、刑台职业技术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等,一般由科研处处长或教务处处长等相应处室主要领导兼任,其研究人员可以说身兼数职,既当科研干事又当办事员;还有一些高职院校根本就没有高职教育研究所,根本谈不上对高职院校内高职教育研究所的定位和功能的认识问题。(2)从高职院校内设高职教育研究所定位和职能看:有的将其定位为职业教育研究行政管理机构,主要负责本院校的职业教育研究管理工作,负责本校教育科研课题申报、结题评奖;有的将其定位为对策性问题研究机构,针对目前高职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汇编相应的高职教育理论,为本校教师开展高职教育理论学习提供参考材料。概括起来,各高职院校内设高职教育研究所的定位和职能各不相一,其职责与科研处、教务处、院办等部门职责重叠。(3)从人员构成看:一般由专兼教师组成,专职老师较少,其学历很少是教育研究专业毕业的,有的是由退居二线领导干部或离退休人员,或其他富余人员,有的是学报编辑人员兼任。
(1)从组织机构的角度,将我国高职院校内设高职教育研究所定为既是科层组织又是学术组织。将高职院校内设高职教育研究所的定位为科层组织,就可保证其在学校的地位,有独立的人事、财务管理权限,能为其学术研究提供人员、经费保证,保证本校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开展;同时将高职教育研究所定位学术组织,回归高职教育研究所从事高职教育研究的本来属性。工作内容定位为校本研究,扎根本校,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开展教育研究工作。摆脱过多的秘书性工作,成为学校高职教育的研究中心。人员构成采用专兼职相结合的方式,注重专职队伍建设,重点吸收具有教育研究专业背景的教师到高职教育研究所工作,并给予相应的待遇,激发其爱岗敬业的精神。同时要求研究人员能够耐得住寂寞,淡泊名利,增强专职队伍的稳定性。
(1)高职教育研究的职能。正确处理好三个层次的研究任务,即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层面的高职教育研究。高职院校内设高职教育研究所更应注重中观及微观层面的高职教育研究,在中观层面上结合本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和管理制度、专业设置、师资培养等方面存在是问题开展研究;在微观层面上结合本校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实训基地建设、学生管理等方面,提出有前瞻的研究报告和参考方案,供学校决策层参考。
(2)发挥高职教育所的职业教育政策咨询职能。针对当下高职教育生源日趋减少,社会对高职人才要求越来越高,高职学生就业压力日趋增大的情况,高职院校内设高职教育研究所更应结合学校,行业、政府、社会各方面,为学校建设和发展提供各种可能性和预见性的对策建议,起到智囊团的作用。
(3)承担本校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培训职能。在当下学科分工日益分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日新月异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内设高职教育研究所理应承担引进校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帮助本校教师进行课程设计,特别是针对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在教学做一体化方面作好培训工作,提高本校老师的高职教育研究水平。
1 郜丽娟,张必涛.21世纪初高等教育学研究综述——以“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为例[J].普通高等教育研究,2008(1):96-98
2 王伟廉.从实践的视角看高等教育研究应如何创新[J].教育研究,2003(3):18-20
3 冯大同.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室)的发展模式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1):125-126
4 刘献君.大学教育研究机构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院校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4):4-6
5 吴叶林,熊春荣.高等学校高等教育研究所功能审视——基于院校研究的视角[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211-214
6 武毅英,叶爱珍.高教研究的社会责任与高教研究主体的使命[J].阅江学刊,2010(6):46-51
7 孙 华.院校研究与高等教育研究所的组织改造[J].高教探索,2006(5):24-26
8 刘 鸿,曾山金.我国开展院校研究的若干策略[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69-7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