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美术馆新展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苏省美术馆为例

时间:2024-06-19

唐 坤

美术馆作为面向社会大众开放的文化服务机构,其主要职能有经典作品收藏、美术展览、公共美术教育、研究优秀美术创作作品以及促进文化艺术的交流等。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陈列和展览与公众进行互动,从而达到传播美术文化和对公众进行艺术审美教育的目的[1]。如何在展陈模式上突破传统,推陈出新,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对美术馆人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挑战。正如张子康所著《ART美术馆》一书中,在“美术馆的展览”一章中曾提到“如何让展览更具吸引力”,对“看”的艺术描述中强调美术馆在展览内容与形式上都应逐渐转向功能复合、边界模糊、多样化空间的探索,从而紧跟时代步伐,朝着观众互动式体验的方向发展[2]。

2021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在第十一节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展览的展陈质量,不断优化展览策划的制作流程,主题展览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江苏省美术馆作为首批国家重点美术馆,现有江苏省美术馆老馆(以下简称老馆)与江苏省美术馆新馆(以下简称新馆)两处建筑,两处展馆近5年内年平均承接举办近60~80个展览,展览主题纷繁多样,涉及艺术家个展、馆藏陈列展、画派流派展、学术研究展、宣传展和纪念展等。本文以江苏省美术馆的展陈模式为例,分析其在创新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旨在于为今后更好的服务大众发掘新思路与新方法。

一、优化布展陈列,增加展陈的弹性

布展陈列的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对策展思路的一次精准“转译”[3]。时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在《游离:美术馆与策展机制的现状》一文中,对当代艺术策展以及展示形式的改变进行了论述,并以此为引,探讨了未来美术馆新的展览理念以及空间意识的发展趋向[4]。展陈空间不再是美术馆的背景环境,而是成为艺术发生的本身,是激发观展者审美体验的氛围营造场所,给观者带来沉浸式的体验感。对艺术品的布展陈列设计不仅需要适应当代艺术展览形式的变化,还应该适应大众审美体验需求的变化;不仅需要满足流线、采光、观展的舒适度等基本功能,还需要从追求精神层面的角度出发以适应时代潮流的变迁。在对书法绘画一类的常见美术作品的展示中,传统的布展方式是采用垂直作业的方式,将其悬挂或钉嵌于展墙之上,亦或置于展柜之中;而雕塑或装置艺术品则分散置于展厅内。当面对巨幅画作的展示时,部分美术馆或因受限于展厅空间的大小而捉襟见肘。因此,在美术展览布展陈列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充分考虑展品与展厅之间的融洽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馆1号展厅可利用的展陈空间尺寸为长47米,宽23米,高6米。如图1所示,2020年11月3日在1号展厅内展出的《写山——李一摩崖书法展》中,重庆南山老君洞《道铭》摩崖书法立轴卷高9米,宽8.5米;以及曲阜石门山《追和孔尚任诗》摩崖书法立轴卷高9米,宽4.8米,两组立轴作品高度已超过1号展厅的最高限度。在布展之前展陈部给出了三种设计草案:第一,将作品直接置于外部广场展示;第二,置于高度为16米的中庭公共区域;第三,仍在1号展厅内展出。最后经综合考虑,室外天气状况的不确定性和温湿度的不可控性将会对作品产生影响,以及中庭展陈作品与参观展线相冲突等因素,最终仍选择在1号展厅内展出。为突破展厅高度的限制,将传统的立轴作品垂直布展方式改为斜拉式布展,即立轴作品顶端从展墙最高6米处开始悬挂,通过斜拉的方式直至地面,立轴底端再通过重物予以固定,从而达到全幅展出的效果,使得摩崖书法的恢宏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全视角的欣赏站位下,更具情感张力。

图1 《道铭》摩崖书法立轴卷

同样,2021年5月13日,在新馆1号展厅展出的《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也同样体现了布展陈列的弹性设计。如图2所示,主作品《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长卷高3米,长135米,由于该长卷尺寸超出了常规布展方式的长度,展陈部给出的最初方案是围绕展厅周围一圈的展墙做“回环式”布展,一者得益于展厅空间的初始化设计,没有承重柱和固定展墙的空间限制;再者,长卷的主题是描绘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和沿线的新图景新风貌,具有连续性的叙事风格,“回环式”的布展设计紧扣展览主题。但1号展厅的周长为140米,除去入口处的5米,及开头和结尾的10米空间,实际可用展线长度为125米,与长卷所需的长度还稍有差距。最终布展方案敲定在主展墙一侧并入一列长12米的活动展墙,空间布局从原来的“匚”型变为“E”型,由于展墙的两侧均可展陈作品,使得展线长度增加24米,从而实际展线可用长度为149米,以合适的展线长度容纳下对长卷的展览。通过优化后的布展陈列设计更加直观形象的展现了大运河的魅力,也使观者一览千年运河的波澜壮阔之美。

二、主题展览与创作实践互动,促进展陈反哺教育

不同于学校教育,美术馆的美术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在充分考虑观众的认知水平和接收方式下,确保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形成有效的文化传播链。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建设中国美育学的学理思考》一文中提到:通过“美育学”学科建设,推动“艺术学”学科门类的发展,新时代美术教育活动中,不断传承发展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5]。常见的美术教育活动有:1.以专家或学者为主体而举办的艺术沙龙或专题讲座,有助于公众寻求和验证自我的审美判断和价值认同;2.邀请艺术创作专业人员对参与学员进行现场创作教学,这种以双向互动、体验交流的方式可以帮助观众体验当代艺术的开放性与自由度。3.跟随美术创作者或策展人对画展的讲解赏析,并最终展出个人的艺术逻辑和文化取向。为将美术教育与主题展览更好地结合,成为连接大众和艺术的交流平台,江苏省美术馆在展陈模式上做了创新尝试。

由江苏省美术馆及下属的江苏油画雕塑院承接的江苏艺术基金2019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江苏省油画高级研修班”,是一次具有强专业性和高学术性的美术教育实践。自2019年8月1日至31日,对选拔出的24位学员进行集中培训,邀请到的指导教师共30多位,分别来自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和江苏省油画学会等,专家们通过理论研究、油画技术训练、油画创作实践等教学环节给学员加以指导。最终的美术教育成果以《灼灼其华——江苏省油画高研班作品展》的主题展览形式向公众展示,200余幅来自于学员的创作作品为江苏油画发展昭示了一种方向。2020年9月19日,该展的学术研讨会于展览期间在新馆的3号展厅举办,使得学术讨论会的进行过程演变成一种动态的美术主题展览,邀请到的业内权威性专家、学者以及高研班学员彼此各抒己见,共同探讨在面对多元艺术形式的挑战和冲击下,油画未来发展的新方向,这种共同探讨的过程给到访展厅观展的观众传播了油画创作方面的专业知识。通过将美术教育和主题展览相互结合,以美术教育催生出主题展览,再以主题展览反哺美术教育的方式是江苏省美术馆对新展陈模式的一种探索与实践。

三、策展质量推动人才培养,提升展陈效果

策展是有效调动“艺术资源”的手段,不同方式和视野的策展方法,对于建构艺术世界的内在逻辑具有不同的效用,它既可以组构“艺术现象”,也可以改变“艺术格局”[6]。为高质量推进我国美术事业发展,2016年原文化部开始实施“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每年全国范围内共十个入选名额,以培养与扶持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才,提高美术馆自主展览策划能力。在这一政策的支持与鼓励下,江苏省美术馆分别在2016年、2017年、2018年和2020年获此殊荣,策展部着重强化策展思路与陈列设计的深层共轭,使美术馆展陈模式的艺术属性和专业性逐渐的得到凸显。

《现代之维——二十世纪初期中国都市的审美风尚》作为入选原文化部2017年度“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项目,于2018年3月27日在江苏省美术馆老馆展出。策展方案在呈报文化部初评和复评之前,本馆都会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方案进行审核,对方案中的不足和疏漏之处进行指正。待方案最终经过文化部评审通过后,在对展厅进行布展前,还要通过展陈方案的可行性评定和展览风险评估等环节的审核。在布展过程中需要借用的展藏品和布展用具,本馆也会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协助,共同完成好策展项目的实施。最终的策展成果还会小批量的印制成画册或单页,分发给到访的观众群体。以《现代之维》为例,展陈作品包括玻璃油画、月份牌、留声机、铁皮电扇、古董家具、香烟广告、女性旗袍等在内的诸多展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气息,让观者有一种穿梭时空回到过去的身临其境之感。同年4月15日晚,在老馆举办了本次展览的开幕式,通过在老馆前广场搭建时装走秀T台,如图3所示,辅以声光电的科技渲染,邀请专业模特穿着民国风情旗袍走秀的模式,为观众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无声电影。若将展览内容文本视作策展人的“剧本”,展品与走秀模特视作策展人选择的“演员”,通过对展陈模式的创新设计以及恰当的“场景”安排,让“演员”能够用无声的语言“讲”好策展故事,深刻诠释了策展理念与展陈模式的相互适应融合。

图3 时装走秀T台

此外,2018年9月15日在老馆展出的《大桥记忆——南京长江大桥主题艺术作品及史料巡展》以艺术的形式致敬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50年,讴歌伟大的时代成就。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重现了大国工匠与大国制造的非凡气度,唤醒了属于那个拼搏向上年代的集体回忆。如图4所示,展厅正门外,以钢筋脚手架和黄色纱幔为主体结构搭建的一段十余米长的“时光长廊”,加配数块大桥栏杆浮雕形成的“大桥画廊”,以画面形式浓缩当时全国建设成就和自然风貌,瞬间把我们带回到火热的奋斗岁月。二楼展厅展出的以20世纪70年代南京长江大桥为符号设计的各类日常生活用品,以及大桥照相馆、大桥邮局、大桥“工人之家”等场景复原,让观者身临其境,体会大桥伴随国人五十年来走过的风风雨雨。策展理念从艺术的角度还原南京长江大桥给人们带来的记忆,其强烈的精神性和仪式感早已打破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自然的边界,展陈效果也远远超出了美术馆的展览空间所能界定的范畴。

图4 大桥记忆

策展质量的提升对展陈效果有着直接的助推作用。江苏省美术馆策展团队以创新的思维对部分前沿的带有实验性和探索性的学术问题展开尝试,以更多元的文化思维、更广阔的人文视野开展策展实践,实现学术深度与空间叙事上的双重突破,架构起艺术品与观众之间的重要桥梁,为广大观众奉献一段充满潜力和活力的美术馆之旅。

四、改造展馆,增加展陈品质

在艺术创作形式呈现越来越多样化的今日,艺术家对文化个性的追求也日益提升,不同类别的展览与日俱增。中艺建筑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伊峻慷所著的《文化营造:世界当代博物馆、美术馆设计》一书中,在文化艺术类别一章详尽介绍了一批国内外美术馆展陈设计的优秀实例。通过増强展陈空间对不同展览的适应性要求,尽可能满足策展人对艺术追求的创意表达,美术馆空间再造将以提增展陈品质而展开。

江苏省美术馆为打造立体且多角度的展陈空间,全方位面向基层、面向青年艺术家和新文艺群体而开设常态化的展览,推出“8@JAM多元艺术推广计划”项目以作为江苏省美术馆自主策划的多元艺术品牌展。对8号展厅进行空间再造设计时遵循对原空间结构改造的合理性,在保证艺术品展出时达到与悬挂在展墙上的同样效果,将初始方案中的展墙置换成可钉可挂的移动展板,在节省展厅空间的同时也优化空间布局,体现便捷、合理、美观等设计理念,让物质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对展厅顶部灯光照明区域做了强化设计,以日光灯带和发光顶棚为主的冷色光源和以射灯为主的暖色光源共同组成了8号展厅的照明体系。冷色光源所选灯具的明暗度自带手动调光旋钮,可单灯实现1%~100% 明暗调节,且调节平滑无闪烁;暖色光源所选部分灯具除带有无线控制功能外,还带有镜头切光功能,可以实现各种投射光形的输出。8号展厅整体结构布局适应现代审美需要,可让展陈空间同美术馆的当代气息相结合,从视觉层面吸引公众,增强美术馆的文化感染。自2019年底对外开放以来,举办除绘画以外的包含雕塑、影像、装置、设计、工艺美术等多种艺术样式的展览,如《超链接——漆·艺对话》《计叙——获奖平面设计师作品展》《戏里风华——馆藏皮影与戏曲绘画精品展》等展览,构思新颖,融知识性、观赏性、趣味性为一体。就展陈空间的兼容性而言,营造不同于常规展的新式活力空间,就展品陈列展示的多样性与展陈空间的关系而言,形成作品与展陈空间之间的开放性,使观众能以开放、自由的心态介入到展陈空间内。

五、结合科技,创新展陈路径

在信息化、网络化全民普及的今日,网络平台以其实时、便捷的特性成为了大众传媒的又一新领地,从而催生出的线上美术馆也为新的展陈模式提供了新契机,为公众接触艺术、体验艺术、了解艺术拓展出一条新途径[7]。“线上展览”以节约成本、形式方便等优势迅速地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数字时代下的线上展示途径是多样的,将美术展览结合VR技术搬入云展陈空间;借助网络直播等现代科技手段实现线上展示;利用官方网站传播展览相关资讯;寻找合适的媒体或自媒体推广传播等,极大丰富了美术馆的展陈模式。

江苏省美术馆现有馆藏藏品12000余件,展品除包括齐白石、张大千、傅抱石、徐悲鸿等老一辈艺术家的传世名作外,还涵盖明清时期的名家精品,作品年代跨度较大,诸多展品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为进一步推动典藏作品活化,深入挖掘和传播藏品的文化艺术价值,江苏省美术馆借助“学习强国”平台,自2020年6月4日起开设《e观藏·每日一美》专栏,从典藏作品中挑选名家书画精品,集全馆工作人员的智慧和创造力于一体,撰写精辟入微的赏析美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平台上全年持续推送。此外,江苏省美术馆微信公众号平台除了实现参观预约、美育活动报名和馆内活动推送外,最主要的则是对美术展览的每次跟进,部分美术展览运用VR全景技术,将展览全貌“搬”至线上展示。在第44个国际博物馆日,为更好的配合国际博物馆日相关活动的配套开展,2020年5月18日晚,江苏省美术馆在老馆举办了“跟着馆长夜游美术馆”活动。通过网上答题限额报名的方式选出了20人组成“夜游观展团”,在馆长徐惠泉的带领下,以馆长讲解美术作品,线上线下观众参与互动的形式,共同赏析了《坐看云起时——江苏省美术馆藏20世纪中国画专题展》。此次夜游美术馆活动在“江苏省美术馆”的官方抖音账号上进行了现场直播,通过实况转播的方式让不能现场参加活动的观众,通过线上模式以身临其境之感触碰艺术的魅力。数字时代下美术馆的展陈空间不仅存在于物理空间,同时也存在于虚拟空间,观众对美术馆参观的视觉焦点不再局限于美术馆的展厅,而更多依赖于以互联网为主的多元媒介。美术馆对艺术生产、思想表达、情感交流等功能的传播,实现了从单一媒介到多种媒介的转变,这种转变直接影响到受众的观展方式,公众对美术展览的选择从此变得更加自主,高效与便捷。线上展陈模式的开拓对美术作品展陈数量与种类的选择变得灵活多变,可展出作品数量大幅提增,同时节省了布展与撤展的工序时间。

在美术作品的展陈中融入科技元素,同样是对新展陈模式的一种探索与实践。鉴于江苏省美术馆外墙立面呈规整的“L”型,石材立面垂直且平整光滑,可以连续整体的实现长50米,高7米的投影幕布效果,在2020年“十一”黄金周期间,特增设晚19:00—22:00的夜场开放场次,技术团队通过将馆内收藏的经典名画如龚贤、傅抱石、徐悲鸿等名家作品以及梵高《向日葵》等世界名作,以投影到场馆外立面的方式向公众一一呈现,再辅以声光电的效果,以一种“灯光秀”的形式将中西方绘画艺术进行完美展示。2020年底,江苏省美术馆还成立了艺术品展示保护技术与装备研究实验室,致力于探索研究关于美术馆展品的陈列保护,例如在艺术品展示过程中,研究非COB LED光源,利用平行光技术实现深藏式防眩,使灯具防眩技术在美术展览中减小照明受限角度;在艺术品的运输保护方面,联合其它机构,研发出环保、经济适用的包装材料,解决运输过程中艺术品摩擦、抖动所带来的损害,为布展陈列的安全有序进行提供强有力保障。这种将科技元素与艺术生产相结合研究的模式,将为美术馆新展陈模式的开拓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学术理论基础,更好地擎画勾勒出美术馆未来美术展览的发展蓝图。

六、结语

本文通过结合江苏省美术馆不同类别的展陈案例,从“优化布展陈列,增加展陈的弹性”;“主题展览与创作实践互动,促进展陈反哺教育”;“策展质量推动人才培养,提升展陈效果”;“改造展馆,增加展陈品质”;“结合科技,创新展陈路径”等角度,分析其在创新展陈模式中的探索与实践,以更广阔的前瞻视野,不断突破和拓展传统的展陈模式,从而提升美术馆的美术展览质量,使美术馆更好的发挥其满足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作用。

时至当下,我国美术馆事业蓬勃发展,但美术馆展览体系架构或多或少还存在以下现象:如受展陈空间的限制,策展人的部分创意不能完全在展览中表达;展线规划不合理;各展厅之间逻辑关系不成体系,无法很好地阐释和传播展览的主题、发挥美术馆的文化传播功能;展览策划较少从观众的视角以及文旅融合的视角考量。随着大众对公共文化艺术关注力度的不断增强,美术馆展陈模式的未来发展势必从观众体验视角打造出多元参观体验为出发点,展陈内容不仅能将艺术家所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意境全部表达到位,而且也将不断提升大众对艺术的审美层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