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行知精神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以合肥师范学院为例

时间:2024-06-19

华银峰,周贵勤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的特质和灵魂,是高校隐形的核心竞争力,对青年大学生具有强大的精神引领和品质塑造功能。当代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担当和要求。高校要站在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青年人才的高度,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着眼青年大学生立德修身的逻辑起点,遵循人才培养规律与文化育人规律,建设符合学生健康全面成长成才需要、具有学校特质和底蕴的大学校园文化,坚持以德润心,以文化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合肥师范学院坐落在陶行知先生的故乡安徽省,是一所具有近70年师范教育办学历史的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长期以来,学校传承和发扬师范特色和优势,坚持师范性、应用型办学定位,积极探索建设以“行知精神”为核心的校园“行知文化”,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师资和应用型人才,取得了值得借鉴和推广的建设成效。

一、大学校园文化的结构逻辑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人在大学里的一切活动方式、活动过程及其活动结果,是由大学精神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大学环境文化、大学行为文化等方面内容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相对固定的构成要素和严谨的结构体系。[1]

(一)具有高度凝练的精神内核

大学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沉淀和循序渐进的凝聚过程,是时间和实践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大学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均是大学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但大学校园文化的本质是精神成果。大学校园文化本质就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核,是对应大学校园文化经过最初的价值选择和实践的凝练升华后,形成的内在逻辑原点和价值核心,其背后凝结的是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和集体性思考,是全校师生理想、信念、情操、行为、价值和道德水平的聚焦体现,是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所在。大学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具有强烈的统领和引领作用,决定着大学校园文化乃至大学的前进方向、发展模式以及呈现出来的发展状态。文化的基础是思想与道德,文化的核心是价值与精神,文化的高度是内化与引领,先进的大学校园文化将引领和推动大学更加科学、更加持续、更加健康地发展。

(二)具有目标达成的逻辑基础

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得以实现,以文育人的最终归宿是成人。[2]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不仅是对优秀文化的继承、传播、弘扬的过程,更是对优秀文化的发现、创造、创新的过程;不仅是为了建设高品质的校园文化,更是为了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目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也就是其目标达成机制运行的过程,即实现高品质校园文化建设服务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过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目标达成需要具备理论与实践双重逻辑基础,理论是文化的灵魂,是文化的先导,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目标达成过程不仅需要科学的理论依据,更需要坚持贴近实际,充分尊重师生的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密切联系高校实际情况、师生实际需求的实践支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目标达成需要思想与价值引领的逻辑统一,思想问题要用思想的力量和方法解决,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构建一个观念阐释、意愿展现、诉求表达的平台与渠道,实现积极同意和主动实践,坚定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

(三)具有文化育人的实现机制

机制是指社会结构、组织内部及其运行过程和原理,机制是任何一个系统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础性条件。[3]就大学校园文化而言,其实现机制就是一个纵贯引领始终、横涉引领各方的复杂系统,主要包含以下要素:一是目标与趋势确定,坚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去引导统领多元化的大学校园文化,充分挖掘、凝聚、弘扬大学校园文化中蕴涵的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共融共生,汇聚主流,逐渐形成符合高校实际、服务人才培养,具有高度凝练的精神内核的大学校园文化体系。从而充分发挥大学校园文化引领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提升大学生内核竞争力,厚植大学自身文化底蕴,辐射服务社会文化建设的积极功能。二是路径与程序规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充分发挥课堂、实践、环境、网络等阵地和平台作用,运用教育、疏导、渗透、规约、评估、反馈等方法,在内源性、外源性因素的交互作用下,通过文化生成——传播——再生成的发展过程与演变循环,沿着既定的轨迹发展,趋向预期目标指向,实现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目标。

(四)具有积极有效的价值功能

文化育人是贯穿于所有要素中,成为撬动人才培养杠杆的重要支点,是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4]大学校园文化的价值功能主要表现为:一是导向功能。大学校园文化内在蕴含着价值选择,其建设过程本质是价值观教育过程和规范体系的实现过程,是指引大学健康发展的旗帜,能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促使大学形成和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二是育人功能。大学校园文化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是隐性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资源,较一般性课程更具有渗透性、深入性和持久性。三是凝聚功能。大学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团结奋斗的力量源泉,具有强大的向心作用和内聚作用。大学校园文化的孕育、产生、形成和发展一般都要经过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是师生文化血脉中安身立命的精神源泉。四是创新功能。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开放性文化,承载着传承和创新的使命,具有自我创新和启发创新的自觉,一方面具有接受异质文化精华的优秀特质;另一方面大学校园文化能形成创新的精神特征,并内化为大学人的思维品质,形成自觉创新的进取氛围。

二、行知精神的价值内涵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家,一生着眼于教育的现实问题,怀着对教育的信仰与期待,从“民主政治”到“教育”再到“生活教育”,主张教育要与实际结合,为人民大众服务,创立了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体系,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教学做合一。[5]他主张教育救国,毕生致力于平民教育运动。[6]其主要精神精髓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

(一)爱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认为“人生最大的目的还是博爱”、“要待学生亲如子弟”。[7]“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教育情怀和追求的崇高品格,“爱”是他致力并献身人民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他强调“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教师必须具有‘大爱’:爱天下、爱苍生、爱人类,以教育为人类解放服务,仅仅爱自己的学生不能算是一个有爱的教师”、“没有爱的教育将会使之枯燥”等。他的一生就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一生。

(二)真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一生秉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宗旨,在政治上求真,追求革命;在思想上求真,独树旗帜;在实践上求真,开门办学;在作风上求真,民主创新。在治学授教上,他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他号召教师要敢于追求真理,敢于教人求真,做“求真型”的教师;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说真话、求真知,做“求真型”的学生。强调“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闻知与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面方能生效力”。[8]

(三)活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育要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本领的“真善美的活人”。陶行知先生指出:“我国学校的弊端,不但在与社会隔绝,而且学校里面全以教员为主,并不使学生参与……这样不靠一人,也不靠少数人,使每个学生、每个教员,晓得这个学校是我的学校,肯与学校同甘共苦,那才是共和国社会里的真学校。”[9]“教育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他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10]“社会即学校”、“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11]

(四)做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重视实践或行动的教育导向,是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强调“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也就是说,教中同时要学做,学中同时要教做,做中同时要学教,这样三者才是合一。他指出:“教学做合一理论是集中在‘做’这一字”、“真正的做是劳力上劳心”、“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所谓做包含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

三、基于行知精神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实践

陶行知先生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知行合一的教育导向、突出自治的组织形式、注重实践的参与意识、服务大众的道德信念,对当代大学校园文化构建和大学精神确立,具有高度的逻辑契合与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12]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选择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漫长过程,是一个外化与内化不断循环交替,最终实现内化的过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选择过程本质是一个价值取舍的过程。每所高校的创办背景、历史传统、办学条件、专业设置、办学目标以及所处的环境都不尽相同,理应培育“既能弘扬传统文化、又能体现现代文明,既能弘扬历史传统、又能促进未来发展,既能贯彻教育方针、又能体现自身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不仅在当时具有很高的时代价值,在当代仍然放射着耀眼的光芒,对大学的人才培养和教育的未来发展具有强大的现实指导意义。陶行知先生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体系,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与国家社会对应用人才的标准要求高度一致;陶行知先生怀揣强烈的教育报国责任,主张教育救国的教育思想,与当前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高度一致;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知行合一的教育精神,与合肥师范学院的师范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崇爱心重感恩的校园文化传统与精神底蕴高度一致。基于此,合肥师范学院立足传统、面向未来,着力打造以“行知精神”为核心的校园“行知文化”,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爱满天下、服务社会”的大爱精神为价值取向,以“知行合一、注重实践”的育人理念为核心追求,深入开展“爱的教育”、“真的教育”、“活的教育”、“做的教育”,引领应用型高质量人才培养和学校未来发展。[13]

(二)大学校园文化精神的内涵确立

校园文化精神是指历史传统、被师生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等,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合肥师范学院在深入分析办学传统和发展定位,尤其是师范文化和应用人才特质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调研论证,确立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指导性地位,探索建设以行知精神为核心的大学校园文化。一是确立“爱满天下,知行合一”的校训,“爱满天下,知行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爱满天下”体现的是大爱精神和博爱情怀,是爱的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既是对施教者的要求,也是对受教者的期望,既是教育的行动,也是精神的熏陶。“知行合一”在本质上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意在激励全校师生员工既要追求真理、善于学习,又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二是凝练“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引领全校师生培育和弘扬刚毅坚卓、百折不挠、勇于开拓、奋发图强的良好精神品质,志存高远、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三是厚植“诚朴包容,精细雅致”的校风,倡导和弘扬诚信友善、务实崇真的良好风尚,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和宽厚、宽容、宽松的良好氛围。四是弘扬“为人师表,教学相长”的教风,强调师表风范,高标准严格师德师风建设,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践行陶行知先生“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的教育信念。五是浓厚“勤习慎思,品学兼优”的学风,培养学生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自由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4]

(三)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推进措施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集思想理念、目标导向、内容设计、方法路径为一体的系统综合。一是确立总体建设思路。合肥师范学院以服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弘扬行知精神为核心,以广泛深入学习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为基础,以建立全员参与、开放高效的“行知文化”践行机制为重点,以营造浓郁、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为依托,以强化“行知文化”制度建设为保障,着力增强校园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促进“行知文化”与办学育人工作深度融合,为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和强大精神动力。[15]二是明确具体建设内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整体设计、系统谋划,从物质、精神、制度、行为等文化形态的层面全面推进,构建文化建设体系。合肥师范学院在精神文化层面确立行知精神核心地位,将行知思想和理念融入校园文化精神内涵之中;在行为文化层面建立系列“行知文化”践行机制,将行知思想和理念融入学校党建与事业发展、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面。在物质文化层面建设良好的“行知文化”环境,将行知思想和理念融入校园基本建设与环境之中,营造浓厚的“行知文化”氛围。在制度文化层面推进“行知文化”制度建设,将行知思想和理念融入学校各项制度建设之中。三是强化组织实施保障。学校成立“行知文化”建设两级工作领导组,强化统筹谋划与推进指导,建立全员践行机制,引领全校师生员工养成学陶、师陶、研陶的良好风气。四是搭建文化建设平台。开展陶行知教育思想学习活动,建立陶行知研究会、行知特色阅览室等学习研究平台,开设“陶行知思想”专题必修课、通识选修课,举办“行知讲堂”系列学术报告,编发《陶行知教育思想读本》。推进行知精神践行落实,实施“大学生愿景计划”、“爱心感恩教育行动计划”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将行知精神融入校园文化艺术节主题,举办陶行知诗文朗诵会、“学陶师陶”征文比赛;以陶行知思想命名校园道路和楼宇,建立陶行知塑像、师魂雕塑、文化屏风及石刻等景观;以“学陶师陶”专题网站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师生“学陶师陶”典型,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评价

从文化构成的静态角度而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评价主要依据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建设情况的评估与考核,重点考察大学校园文化在物质基础保障与影响、精神凝聚与引领、制度规范优化与落实、行为呈现与特质等方面的质量与效果。从文化运行的动态角度而言,大学校园文化的成效评价主要考察校园文化建设制度的确定性、科学性与开放性,运行机制的稳定性、成熟性与长效性,文化育人的引领性、深厚性与有效性,文化优势特色与品牌影响的广泛性、延展性与持久性。合肥师范学院自2007年以来,始终坚持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指导,以行知精神为引领,全面有序、扎实推进“行知文化”建设。一是凝聚形成了校园文化精神,明确了学校发展引领。学校坚持“学习陶行知,师承陶行知”,确立“行知精神”为校园文化精神的核心,把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作为学校办学和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以服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弘扬行知精神,建立校园文化价值体系为核心,提出“举行知旗,走应用路,创师范牌”的特色办学之路。二是构建确立了“行知文化”运行机制。即:建立了“行知文化”学习教育机制,实施了“行知文化”进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课程,进社会实践与文化科技活动,进科研课题立项与日常专题培训。建立了“行知文化”师表培育机制,将陶行知思想的学习教育纳入教师政治学习和新教师上岗培训内容;实施教师“行知计划”,组织教师深入基层中小学或企业一线挂职锻炼学习,提升业务能力;开展学生“行知学堂”,组织学生深入乡村服务留守儿童,传承和弘扬陶行知“小先生制”教育理念和实践形式。建立了“行知文化”评价激励机制,将“行知文化”建设纳入教学与学生工作目标,纳入教学与学生工作全过程,纳入教学与学生工作考核评比;落实“行知文化”入脑、入心、入行,增强渗透力;实现“行知文化”彰显在校容校貌上,彰显在规章制度中,彰显在师生仪表风范里,提升“行知文化”影响力。将行知精神践行落实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与教职工年度考核,以及各类评先评优条件中;开展“行知文化”推进和践行先进集体和个人,以及其他专题专项的评选表彰,深入挖掘和宣传先进典型,发挥典型引领示范作用。建立了“行知文化”推进服务机制,完善组织保障,加强“行知文化”建设的统筹谋划和系统指导;加强平台建设,强化“行知文化”的专题研究和宣传教育。当前,“行知文化”已经成为合肥师范学院的精神底蕴和办学特质,学习行知思想、践行行知精神,已逐渐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主动追求和自觉行动,行知精神已经成为合肥师范学院师生的内在精神品质特征,“行知文化”已经成为合肥师范学院亮丽名片,具有广泛深刻的社会影响和辐射功能,“行知文化”对学校办学及师生行为风范的引领作用成效明显。合肥师范学院“行知文化”建设项目两次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践行行知精神的“行知学堂”连续多次获共青团中央表彰。

四、结语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的根,建设校园文化,既是大学履行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迫切需要,也是引领大学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职能的有效载体。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高校要坚持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在强化需求导向,创新治理体系,改革办学和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办学育人的社会适应性同时,持续建设弘扬优秀传统、体现时代精神、符合高校实际、具有特色底蕴的高质量校园文化,深入促进校园文化与办学育人的深度融合,为学校改革建设和未来发展提供深厚的文化基础和不竭的精神动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