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时间:2024-06-19

韩传强,秦晨晨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通知,强调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重在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效果,并要求深化对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实践教学形式,注重实践教学效果。[1]2019年3月18日,***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思政课建设要做到“八个统一”,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从而“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2]330-331由此可见,无论是***总书记讲话,还是教育部门的相关通知,都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出了要求和期许。

在新时代,如何借助新媒体开展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这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作为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一种媒体形态——新媒体(New Media),其对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加。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在于理论的宣讲与传授,更在于实践的开展与落实。因此,探究新媒体助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培育党和国家所需人才,这是本研究旨归所在。那么,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如何借助新媒体的助力作用而进行开展呢?以下笔者以新媒体为视域,结合多年来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经验,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专题设计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不是简单为了实践而实践,而是在理论基础上开展实践,并达到育人效果,这就要求新时代新媒体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专题设计要做到:

第一,针对性与亲和力相统一

针对性,也即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不能“一刀切”,而是针对不同专业,设计相应选题。这样,学生在开展实践时才会有亲和力。以赞颂抗疫医务工作者为例,文学专业学生可以采用征文、赋诗、朗诵等形式,音乐专业学生可以采用谱曲、合唱、演奏等形式,新闻专业学生可以通过新闻采编、微视频等形式来展示,而美术专业学生可以通过绘画作品来呈现。通过这类实践活动的开展,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巧妙关涉起来。如此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既是对思政课理论教学的深化,也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巩固和专业知识的应有和拓展。正如王润玲等所言:“将伟大抗疫精神有机嵌入思政课,增强教育的理论性与实践性。”[3]而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增强,其前提则是针对性与亲和力的统一。如果采用“一刀切”形式,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都采用同一种形式(如征文、摄影等)来赞颂医务人员的抗疫精神,很多学生可能无法尽其意。这样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其效果相信也不会太理想。

第二,全覆盖与长效性相协调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整体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不能简单地以“抽样形式”来完成,亦不应在某一年级而戛然终止。换言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应面对高校所有学生并贯穿于全部在校时间,做到全覆盖与长效性,这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关涉的应有之义。笔者探索的一种较为可行的方式则是,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尽可能与学生专业课程乃至毕业设计建立起关联。如是,才能真正使得思政课社会实践的“全覆盖”与“长效性”不会流于“空疏”。

第三,区域性与专题化相结合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专题设计,既要结合高校自身及其区域特色,更要充分考虑实践可行性。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既可以以学校所在区域为基点展开,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更好了解市情、省情,更好服务于当地社会发展,也可以突破区域限制,以在线直播形式将实践基地呈现于学生。例如,通过思政课专题社会实践,让学生深入本地城镇、乡村及各类企事业单位,聚焦社会民生,调查了解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各领域的变化和发展,关注民众生活状况,就教育发展、就业状况、城乡差异、住房保障、医疗养老、食品安全、经济发展等问题展开调研,也可以与红色文化基地文旅部门联系,以在线直播形式开展线上实践教学。这既可以创新实践教学形式,也可以弥补疫情防控期间不便外出实践活动的遗憾。此外,还可以通过新媒介,让学生了解革命老区的发展、镇守边疆士兵的军旅生活,呈现卫国戍边军人的英雄事迹等。通过如此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主题,其目的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二、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形式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既要立足于教材,又要关注于社会,“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从而“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2]330根据笔者多年来的教学经历和实践探索,我们认为新时代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第一,思政课程专题社会实践

思政课社会实践首先是基于思政课程自身理论体系而设计的专题社会实践论题,例如“生态文明”“民生发展”“一国两制”“一带一路”“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第一个一百年奋斗成果展”等主题,结合思政课程和学生所学专业,设计实践主题和形式,让思政课每门课有主题、每个学生都可参与、每个学生能参与。思政课专题社会实践的主题设计及其开展,其理念实际上是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践行。

第二,暑期(小学期)专项社会实践

团中央每年面向全国大学生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如何将这项活动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既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在需求,也是这项活动开展的初衷之使然。根据“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专项”活动主题,选拔有相应专业背景思政课教师参与指导,从而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专项”活动为契机,引导学生在主题选择时关注时代发展,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从而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

第三,思政课-专业课专业社会实践

课程思政不是专业的“独角戏”,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不是截然分离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统一的。在思政课实践中,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开展思政课实践活动,可以有效联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例如,对于风景园林专业、地理信息专业学生,通过手绘“两万五千里长征图”、手绘“邓小平南巡讲话路线图”、手绘“中国地图”等形式来搭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平台。而对于经济学、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则可以通过社会调查、调研报告等形式,呈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新面貌。如是,思政课中有“专业”痕迹,既巩固了知识,提升了能力,亦提高了认识,培养了情怀。

第四,思政课教师兼职班主任专长社会实践

思政课教师兼职班主任,此项活动笔者已开展了四年,带满了一届学生,颇有心得和体会。且本院另有三位老师从事思政课兼职班主任工作,也多有成效。通过思政课教师兼职班主任这项活动,可以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如主题班会、考研指导、就业指导等相关方面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优长,将思政课实践教学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班级日常管理中,从而以“个案形式”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四年的实践,这项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呈现了“思政课教师兼职班主任专长社会实践”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成果展示

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的展示,不仅是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参与者劳动的认可,也可以激发学生继续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兴趣。同时,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的展示,对宣传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共享实践教学资源都有重要意义。在新媒体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展示不仅成为可能,而且还可以形式多样,更有很强的时效性。通过微博、QQ、微信、抖音、头条、B站等媒介,及时展示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分享思政课实践成果,记录思政课实践参与者的足迹,不断绘制思政课实践参与者的人生蓝图。

首先,官方媒体宣传

在所属学校及各级教育主管门官网,定期择优刊登、报道实践教学成果和作品,以鼓励实践参与者,分享实践成果。官方宣传既是对学生实践成果的一种肯定,也是对学生实践成果的一种展示。通过官媒宣传,可以产生价值导向,激发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活动的热情,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乃至思政课整体教学效果。

其次,自媒体的展示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革新,自媒体越发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乃至娱乐的重要渠道。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经指导教师或相关部门审核后,实践参与者可通过自媒体,进行展示、分享,在“朋友圈”内进行宣传。这种展示,既可以分享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自豪感和获得感,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乃至思政课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新媒介日新月异的情况下,这种展示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其形式和内容都会越发丰富。例如,由国内某高校发起的同唱一首歌《我和我的祖国》,其产生的效果就是对新媒体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展示的一种有力佐证。

再次,成长的记录袋

新媒体可以作为实践教学参与者一份有效成长“记录袋”,通过它可以将相关实践参与者在大学期间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一一记录下来,从而见证成长足迹。相较于传统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新媒介视域下,可以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留痕,保留学生在大学期间参与实践活动的各项成果,成为学生对思政课教学乃至他们在校学习的一份“美好记忆”,也是对“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隐性体现。

四、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运行机制

在新媒体视域下,开展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团队组建、活动开展、成果记录、成果展示、成果分享等各个环节方面都能实现高效运行。实践教学活动因新媒体介入而添羽翼,新媒体因实践教学的开展而更加丰富多彩。具体而言,在新媒体视域下,开展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其运行机制如下:

第一,利用新媒体建群功能而完成迅速组队

建群是新媒体常用功能。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中,对不同主题选题,据参与者不同兴趣,利用新媒体建群功能,可以迅速、有效地组建相应团队。在新媒介视域下,通过“建群”功能,既可以迅速组队,也可以依据队员相关情况,如专业、性别、年级等进行有效统计、分判和评价。

第二,利用新媒体实时更新而推进活动开展

时时交流或更新,这是新媒体的基本功能。新媒体即时性强,传播迅速,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中,通过新媒体这一功能,可即时交流实践参与者建议,有助于思政课实践活动的协调,从而能及时推进实践活动有效开展。不仅如此,利用新媒体的实时更新功能,可以实现在线、异地开展活动,从而突破传统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时空阈限,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第三,利用新媒体存储功能而做好成果记录

存储信息,这是新媒体普具功能。相较于传统文本记录,新媒体以其方便、快捷、可更改、成本低、永久保存等特点而为使用者所喜爱。利用新媒体的存储功能,建构起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记录,见证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成长足迹。相较于传统思政课教学,尤其是传统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新媒体助力下,其成果更加丰富多元,记录的方式也形式多样,如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且便于分类管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成果记录,既是对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一种“记忆”,更是学生发展的一种见证。

第四,利用新媒体发布转发而实现成果展示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要有精心设计主题、认真开展实践活动,更要对成果进行充分宣传和展示。新媒体具有发布、转发、再编辑等功能,利用新媒体这些功能,可迅速、快捷展示实践教学成果,激发实践参与者的热情,共享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不仅如此,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的功能越发强大,而成果展示的形式也越发丰富多样,从传统的文本记录到当下的微视频展示,这能更好呈现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

五、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

评价既是对已有成果的评判,更是对新成果的导向。良好的评价体系,既有利于实践教学成果宣传,也有利于激发实践参与者的热情,并形成良性循环。基于此,新媒体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评价体系应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课程评价与学业评价相结合

实践教学成果不仅通过思政课程来评价,同时嵌入到学生学业成绩中,这样可以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在新媒体视域下,利于现代技术、课程评价与学业评价相结合,更具有效性和可行性。这里的学业成绩不仅仅是思政课程的学分设置,更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种整体呈现。换言之,新媒体视域下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其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一部分,不仅要赋予相应的学分,更应将其成果与学生学业成绩相关涉,而不是仅仅限于思政课程之内。以呈现改革开放成果为例,不同专业学生以其相关专业形式,来呈现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而这种实践虽然是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但也隐性推动了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以此为基础评价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其效果不限于思政课本身,而可以拓展至学生相关课程学业之中。

第二,课程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

新媒体视域下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不能仅满足于课程评价,更应在社会相关部门和相关群体中展示、分享实践教学成果。课程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这是***总书记所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内在要求。思政课实践成果的社会评价,实际上是思政课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必然要求。正如学者刘欣所言,思政课的实践性其实是指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教学过程中要具体化,同时,思政课必须关照现实,以回应现实诉求。[4]思政课实践成果的社会评价,实际上就是关照现实、回应现实的直接呈现。

第三,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

思政课实践教学既要入脑、入心,又要见行、见效。入脑、入心,是自我评价的最好方式,是一种过程评价,而见行、见效既是对自我行为的呈现,更是对社会的直接影响,实际上可以看作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显性“成果”,而“成果”评价则通过见行、见效来呈现。就此而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评价,实际上是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一种呈现和检验。学生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一方面能将思政课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统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过程塑形”。另一面,学生通过思政小课堂的学习、实践,在社会大课堂中见行、见效,达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之目的。换言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评价,既要注重“修身、齐家”之效,更要回应“治国、平天下”之诉求。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