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魏 黎,王 月
2007年,教育部设立了第一个商务英语专业,自此该专业方兴未艾,截至2017年底,已有近400所院校开设了此专业。伴随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持续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在此形势下,社会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对人才的总体质量也设定了更详细、更全面的标准。然而,长期以来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并不完善,“英语+商务”的模式传授的只是碎片化的知识,加之师资队伍整体上实践水平低、跨学科能力弱,导致培养的毕业生仅具备基本的商务知识和技能,远远无法满足企业对高层次商务人才的需求。在“互联网+”时代,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探索专业建设新路径、培养符合对外贸易发展要求的商务英语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十年来,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国内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基本分为以下四类:
此类研究以就业、市场与企业需求、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如赵凤玉基于区域人才需求现状,从课程组成、培养体系、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商务英语专业建设路径进行了研究[1];周燕等调研了企业对商务人才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状况,对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思路进行了重新定位[2];司瑞瑞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基础,运用问卷、访谈等方式对河南省有关用人单位开展调研,并撰写了调查报告,试图为民办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指导[3]。
此类研究尝试以某种理论为支撑,制定专业建设方案。如树沐运用价值链理论,分析了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价值链和竞争优势,提出了人才培养的策略[4];王静等以长尾理论为指导,既加强“头部”商务人才的培养,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满足个人特定需要和企业多层次需要的课程体系,拓展“尾部”,突出实用型商务人才的培养[5];薛金祥在生态学理论指导下探讨了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管理体制的创新,分析了管理体制的生态构成和生态功能[6];凌双英运用CBE理论,基于目前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种种弊端,给出了建议,即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专业课程模块、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7]。
此类研究关注学生专项技能的提升,涉及跨文化沟通技能、商务翻译技能、创新创业技能等。如陈和平讨论了商务翻译教学中常见的四个问题,提出了翻译人才培养的四条对策[8];成焱霞肯定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商务沟通技能的重要性,提出了五个加强该项技能的途径[9];黄丽认为,培育实用型、创新型商务人才是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她对专业建设现状进行了梳理,提出了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对策[10];王丽恒运用测试、问卷与访谈的方式收集数据,探讨了教师如何自觉培养学生的商务沟通技能,分析了教师跨文化敏感度和学生商务沟通技能的关联性[11]。
这类研究试图革新传统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模式,探讨新型专业建设路径。如谭定钟等提出了“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打牢基础知识、精通商务理论、重视实践能力、突出岗位变通技能[12];严明讨论了课程、教学和评价在专业建设中的地位,认为三者具备一致性建构关系,就此他提出了专业建设评价系统建立的十四个准则[13];马萍和邹莉探讨了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目标、课程体系创新、教学资源获取、实践教学改革等,尝试为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提供借鉴[14];宗云提出建立突出就业能力的多样化实践教学模式,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知识技能,强化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持续整合教育资源,改革考核评价体制[15]。
总的来看,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研究成果丰硕,既有基于理论的定性研究,也有以数据为支撑的实证研究,既涉及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宏观研究,也涉及提升学生某项技能的微观研究。这些研究为后续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笔者发现以往的研究还存在两个不足:一是一些研究基于自身的教学经验,研究成果不成体系,主观性较强;二是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未能与现代信息技术充分结合,无法顺应新形势下专业的发展需求。鉴于此,探索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新路径刻不容缓。
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第一次倡导制定“互联网+”发展战略。从根本上说,“互联网+”是指运用互联网平台以及计算机技术手段将互联网和工业、商业、服务业等各个产业融合在一起,在新领域开创一种新生态[16]。和传统互联网行业不同,“互联网+”具备更强的柔韧性、互通性,跨界能力尤其强大,创新前景广阔。“互联网+”最先被当成一个典型的范式,即计算机时代“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相结合的新型发展模式。在专家、媒体等的大力宣传下,“互联网+”的外延得到了拓展,不再单纯是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直接叠加,而演变为计算机技术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的运用。在教育领域,“互联网+教育”模式正逐步扩展为互联网与专业建设的深度融合。教育与互联网的叠加是将来教育产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当前高校学者正在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就怎样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开展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借助反转课堂、指尖课堂、微课、MOOC和多屏显示等技术,打造依托“互联网+”的云课堂,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中是必然选择。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网络通信技术已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变成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力量。“互联网+”时代商务英语专业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表现出学习资源电子化、教学手段在线化与学习形式多样化的特征。在此背景下,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探索专业建设新路径是大势所趋。
“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技术的持续更新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仅体现在对课堂的把控,更表现为一种使用计算机技术的多元化教学技能,如计算机技术使用技能、信息化素养、教学研究技能、跨学科教学能力等。然而,商务英语专业师资队伍整体上教学观念滞后,运用网络技术的意识淡薄。尽管一些教师为应付学校检查而运用计算机技术,但在教学方式上依然采用的是教案可视化、案例电子化等老套的形式。商务英语专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提高师资队伍的信息化素养,用网络技术武装教师,拓展其信息化思维能力。
1.强化师资队伍的信息化培训。定期邀请校内和校外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或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学会将计算机技术融入日常教学工作,养成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对于老教师网络技术运用能力不足的现象,可实行青年教师与其一一配对,在培训和平时的教科研活动中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2.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和交流。深入企业有利于教师开拓视野、提高实践能力,高校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契机分批组织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通过在企业的工作和学习,教师能更好得熟悉商务工作情景,了解目前商务工作对信息技术的需求状况,从而自觉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新手段。
传统上,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和学习资源有限,教师知识结构陈旧,学生主要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获取商务知识。尽管课程分为通识模块、专业模块、综合模块三个层次,但是教师和学生对教材过于依赖,资源的更新受到很大限制,已无法满足信息化的需求。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进行如下尝试。
1.根据信息化的要求,提高计算机类、电子商务类课程的比例。当代商务人才应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运用技能和和在线操作技能,因此除了设置《大学计算机基础》,还可增设《跨境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在线物流》等课程。
2.利用“互联网+”的思路进行调研,重建专业课程体系。根据本专业实际挖掘校本课程资源,用新资源替换过时的资源,借助互联网平台将各种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将互联网要素与各类课程融为一体。
3.根据学生特征和企业需要,校企共同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深化和企业的合作,共建信息化课程建设小组,制订信息化资源的开发规范,不断充实、更新信息化资源内容。
4.发挥校企合作的桥梁作用,构建商务英语专业网络化平台。利用网络技术融合校企双方的优质资源,开展信息沟通与分享,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合作与交流。
5.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便利,加快推进MOOC模式,提高资源共享的效率。商务英语专业要重视搭建远程学习和教学平台,安排灵活的课程,设置实时的教学反馈系统。学生可在线学习,自由分配时间,师生之间进行适时互动,实现资源的最高效利用。
“互联网+”时代,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高效运用学校与学院的网络资源和综合实验室,积极开展网络技术辅助教学,探索信息化教学体系。具体来说,商务英语专业应建立具备教学交互与教学管理功能的信息化平台,达到线上与线下的双向驱动。
1.准备课程资源。教师组织建立课程教学小组,以每个单元的主题为依据,广泛收集资料、编写教案、制作课件,并传送至网络平台,辅以配套的任务或测试。
2.完成线上学习。教师监督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学习,按时学完规定内容。网络平台设有答疑与沟通板块,一则学生可就较难的知识点向教师反馈,教师进行答疑解惑,帮助学生把握教学重点与难点;二则两个或多个学生自发组成小组,互相沟通,讨论学习方法,并提出具备研究价值的新话题,为线下课堂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3.创新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运用反转课堂的做法,突出生生与师生之间的互动,着重训练学生的实践和探索能力。一方面,教师集中解答学生网络学习中的疑问,归纳、总结所学内容,提炼知识点,并以点带面,使学生对某一课程的框架形成整体的认识。另一方面,教师给出一系列讨论话题,学生既可从中选择,也可选取网络平台发现的议题,之后依据自身情况或教师的安排独自完成任务或参与团队合作,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针对性的引导,锻炼学生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技能。
商务英语专业实用性较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在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是衡量商务英语专业办学水平、人才综合素质与地方企业需求吻合度的基本标准。为符合信息化的要求,商务英语实践教学可从如下三个课堂入手。
1.第一课堂。第一课堂在于提高学生的基本实践本领,涉及课内实践、期末论文、校内实习、暑期小学期制、基本技能实践、毕业论文等。第一课堂不应再沿用灌输式模式,而要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搭建商务英语综合实训平台。此平台涵盖必备的商务知识以及真实情境中应有的贸易角色。学生通过平台进行学习、开展互动,教师在后台监测学习状况并适时反馈、完善虚拟平台的各项内容。以《外经贸函电》课程为例,可按以下流程建设信息化实训平台。
首先,收集商务英语知识。用函电的各个环节模拟外贸进程,并融入商务写作、商务谈判等内容。其次,确定实践方式。构建贸易行业,如纺织品、农产品、等,为每个行业设立虚拟角色,买方、卖方、银行、保险公司、货运代理等,同时把贸易步骤细化为:构建业务关系、询盘、发盘、还盘、下订单、付款、投保、运输等。最后,利用信息技术,建成智能化实训平台。该平台是开放性的,其中植入一个中小型网络连接器,覆盖校内网和外网,教师和学生可随时随地登陆。
2.第二课堂。第二课堂在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包含社团活动、商务竞赛、过级考试、证书考取、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要致力于规范各类社团活动并将其列入专业教学的范畴,主动指导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类比赛,商务实践技能比赛、国际商务谈判精英赛、商务翻译比赛、商务英语讲介比赛、商务英语演讲比赛等,同时督促学生过级考证,如TEM4和TEM8、TBEM4和TBEM8、省或国家级计算机考试、BEC考试、外贸业务员考试等。
3.第三课堂。第三课堂包含实地考察、社会调研、志愿服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产学一体等。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尤其看中,单纯的校内实训无法还原现实的商务场景。在“互联网+”时代,需要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给予学生进入真实外贸企业的机会。学生深入企业,提前体验商务工作氛围、熟悉企业的运作方式,同时提升自身的动手能力和职业修养,促进综合能力的发展。
“互联网+”时代,教师个人进行的主观性评价方式已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应是基于信息化手段的多元化评价机制。
1.开展学生学习自主评价。网络学习平台使用最新的计算机技术把学习知识与实际工作情景结合,融入了音频和视频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运用该系统,学生能重复学习某个知识点,自由决定学习时间与地点。这样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创建进行自主学习、自我评定、完善和提升的学习场景,培养其自我监测能力。
2.变终结性评价为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强调不断变化的、无法量化的学习过程,具有综合、实时、深刻等优势。商务英语教师要依据不同课程的特征设计出多样化的形成性评价方法,把日常各种方式的评估——课文背诵、对话、模拟谈判、课堂表现、翻译作业、小组展示、读书报告、听写等,计入期末总评,化零为整,实现对学习全过程的监控。
3.建成学生学习第三方评价系统。积极拓宽实践、实习、就业等途径,将学习知识与社会实践融合起来,在半工半读、顶岗实习期间,实行企业人员对学生学业的评价机制,运用第三方评价帮助学生快速转变思路,更好地符合社会需要。
商务英语专业建设需要转变思路,信息技术的发展恰恰为其提供了新的视角。在“互联网+”时代,将计算机技术手段充分运用于专业建设,既符合专业发展的规律,也是对接企业需求的关键。基于信息技术的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获取、教学方式改革、实践教学创新和评价机制开发等五个方面全面展示了网络技术的优势,实现了专业建设的创新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