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张 孟,张 蓉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崛起,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就,其规模已经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培养大批的、合格的高技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教师作为高职教育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力军,承担着培养高技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引领新时代高职教育改革创新、加快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因此,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尤为重要,而医学类“双师型”教师以其专业技术要求高、执业技能要求严、执业范围狭窄、执业资格门槛高而与其他类高职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有所不同,为探索高职院校医学类“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模式,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类与合肥市八院(现为我校附属医院)为例,围绕校院合作探讨团队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模式,即基于校院合作背景下“双师型”教师团队共建培养模式的研究,旨在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上得讲台、下得临床、能说会做,富有创造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障我校医学类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
关于“双师型”教师的研究还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也没有科学的内涵界定,尤其是指高职院校医学类“双师型”教师。因此,针对教师专业化的角度考虑,“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应考察教师在本专业的教育和临床实践工作方面经历,能否都达到了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标准。
针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屡见不鲜,但医学类“双师型”教师团队共建培养模式的研究报道甚少,高职院校医学类要培养面向基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能独立完成常见疾病诊断、治疗、护理、预防保健、康复指导、健康教育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他们的职业道德和技能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医学类的教师必须具备“双师型”条件。因此,努力建设一支既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一个系统永恒的工程,已成为事关高职院校医学类发展和落实“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课题[1]。
教育部〔2015〕6号文《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发展观,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在办学过程中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科教结合、彰显协同育人。因此,我校医学类与附属医院的合作,类似于校企合作,被简称为校院合作,合作体是学校和医院,其本质是校院双方为了实现共同的利益诉求和彼此的持续发展,以各自具备的优势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的合作形式。该合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就业为根本,以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医院两种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育资源,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无缝衔接”而构建的教学模式,校院合作的最大受益者是学生,学生通过医院顶岗实习,在实习过程中接受医院的熏陶。经过实践考察得知,目前校院合作的类型主要有全面合作型、教研合作型、服务合作型以及双师团队共建型模式,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双师型”教师团队共建培养模式适合我校医学类学生的培养。
发展高职教育,教师必须先行。医学类“双师型”教师团队共建培养模式是一种具有医学专业特色的校院合作模式,是我校职业教育的特色,是教育教学的主导力量,是办好专业教学,促成学生职业技能养成的可靠保证,是重要的人力资源,能够有效缓解我校医学类教师队伍实践教学能力较差、素质薄弱、结构不合理、数量不足的现状。该模式是将能承担教学任务的专家、技术能手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与学校理论知识扎实、缺乏实践技能的专业课教师作为“双师型”教师团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互补,既增加医护人员的理论水平又提高学校专业课教师的实践技能,它是教师和医技人员的完美结合,更好地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素质结构。校院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师团队,是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推手,是保证职业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保障,是高职教育理想的教师类型[2]。
很多“双师型”教师形同虚设,长期脱离临床实践,导致实践教学能力下降,必然在人才的培养上有所体现,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工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高职院校医学类教师大都是来自普通高校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他们理论基础较扎实,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较差,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较为突出。
专任教师普遍存在教学任务繁重的现象,教师每天忙于上课,没有精力顾及业务进修或临床实践。学校对教师的临床实践没有硬性要求,导致教师不愿意参加临床实践。为缓解实践教学教师的不足,学校从附院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而兼职教师对教学的职业要求,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知之甚少,常常会出现“能做不会教,能教不会说”的现象,导致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下降。建立合理的培训机制,重视教师团队的建设,将两者的优势结合,打造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是学校发展的源头活水。
高职院校经过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校院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力度仍不够,高职院校要有计划派遣教师到医院顶岗实习,参与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和护理等工作,并要求顶岗学习后返校的教师都必须执行汇报制度,或开展专题讲座,以提高教师的核心竞争能力[3]。但医院对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热情不高,缺乏政府的主导和相关的激励机制。
医学类“双师型”教师团队是一个针对学生教育的集体概念,是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教育指导的全过程,“双师型”教师团队不仅仅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理论教师,而且又是医院的专家能手,所以校院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更具可行性。
在校院合作背景下,建立校院人才资源库和人才培养方案是提高“双师型”教师团队共建培养的保障,建立有从事专业教育教学经验,具备高职院校讲师以上职称,又要有从事医院专业技术工作的经历,具备医学类相关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才资源库。资源库开放医院的实践项目、实践岗位、实践人数等信息,以及能承担教学任务的专家、技术能手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的专业和特长;同时也开放学校理论知识扎实、能参与医院实践的教师的信息[4],可以根据资源库的信息聘任优秀人才从事理论和实践教学。校院双方非常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举办校院医学类教师岗前培训班,重点加强教学意识和教学方法培训,培训一批具有一技专长的医护人员作为我校的兼职教师,对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讲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在对接的过程中,双向交流,取长补短,讲师丰富教学经验可以帮助专业技术人员更快地掌握教学方法和技巧,专业技术人员的临床实践技能和实践经验,又可以帮助讲师认识医院新技术、新经验和新方法,通过集体备课、互相学习、相互听课、共同讨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的有效性[5],同时根据医院对人才的需求可以开发多个新的专业,为学校的专业建设作出贡献。为密切校院合作,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我校还与附院共建教研室,研讨授课计划和授课内容,结合临床实践对授课计划和授课内容作适当调整,从而提高备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教学不断改进和发展。
通过建立教科研团队,可以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高。在临床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医院内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药品更新换代日益加快,校院开展创新性研究,团队成员之间可以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协作,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逐渐打造出一支卓有成效的“双师型”团队,形成我校的特色,提高知名度。
校院文化对接是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的重要途径,将校院文化深度衔接和融合,培养的合作文化,更好地提高“双师型”教师团队的素质结构。团队合作文化、教学合作文化及制度合作文化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根本。建立校院文化对接的运行机制,精心策划、周密部署,稳步推进。校院合作文化的建立应涉及到政府、医院、学校的相互协调,准确定位教师团队培养的角色与地位,保障“双师型”教师团队培养的各个环节顺利实施[6]。
医疗技术的步伐一刻也不会停止,医学类教师专业的发展必须始终联系临床实践,否则,就会丧失其原有的优势,建立“双师型”教师战略联盟模式,是校院合作进一步深化,教师参与医院管理、临床实践、并开展创新性研究,拓展思路;医管和医技人员走进课堂,介绍医院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药品,并参与医学教材的编写。建立校院战略联盟对接模式是“双师型”教师团队共建培养的长效机制,将自始至终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完备、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双师型”教师并非“全能型”教师 ,因此必须根据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培养目标,制定更科学的校院合作背景下 “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以促进校院师资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团队[7]。为达到“双赢”的最大化,学校和附院建立了严格的教学督导制度,确保教学质量。学校聘任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和教学管理人员组成教学督导组不定期到医院对临床实践教学进行督查,同时对在校上课的教师开展‘推门听课’活动,以达到规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目的。同时严格教师聘任与管理,制定了教师聘任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对教师的聘任条件、职务和期限作了明确的规定,对教师届满考核不合格的不再续聘。并对在临床教学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优秀人员进行表彰,以达到优秀教师培养优秀人才的目标。
我校与附院合作,走产教融合、校院合作之路,为我校医学类“双师型”教师团队共建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