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互联网+”时代红色渡江文化资源数字化利用研究

时间:2024-06-19

张从海

红色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让红色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70年前的渡江战役为中国历史掀开了新的篇章,同时也留下了永放光芒的渡江精神。

进入21世纪,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持续突破,互联网正越来越渗入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第42次报告,截止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2018年1月,据We Are Social和Hootsuite两互联网数据研究机构共同发布的“数字2018”互联网研究报告显示,全球网民人数突破40亿,在过去的一年中增长近2.5亿人。“互联网+”是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网络空间正成为信息集散地、舆论策源地与思想交锋的主阵地。渡江精神的传承与传播要积极面对新时代需要,借助数字化力量实现新飞跃。

一、新时代红色渡江文化资源数字化利用的困境

上世纪40年代末的渡江战役留下了永放光芒的渡江精神。为了传承与传播渡江精神,建国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在沿江各地和当年渡江的重要纪念地相继建成一批场馆碑园等,供社会各界缅怀先烈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更高红色精神文化的追求。

表1 渡江战役精神文化资源表

然而,进入21世纪,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尽管有关部门和单位做了许多积极有效的工作和探索,如加强网上资讯、门户网站、短视频和融媒体等建设,但面对“互联网+”发展呈现出的运行网络化、参与社会化、时空无限化和业务融合化等诸多新特点,传统的传承与传播在新时代里仍然面临许多待破解的难题,主要表现在:

(一)“文物自身脆弱性”导致数字化利用不足

渡江战役从1949年4月20日至6月1日历时42天,以我军突破长江防线,攻克南京、上海而胜利结束,期间留下了许多红色文化文物资源,除了上表所列的,还有很多红色文化资源以歌谣、楹联、戏曲、民间故事等非物质形式留存在沿江两岸。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正在消失,有些已经消失。这一方面表明了拓展其数字化生存空间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另一方面也为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利用增添了难度。

(二)“社会需求不足”导致数字化利用能动性不足

合肥曾在渡江战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天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渡江战役纪念馆(与三大战役纪念馆同等规模)就落户在合肥,它们现在都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2018年12月,作者通过网络随机选取在合肥读书的100名90后大学生,其中94%是党团员,开展了渡江精神社会调查。调查中发现只有58%的学生表示会到渡江战役纪念馆参观,32%表示要看情况,10%表示不会去。需求的不足,制约了社会对红色资源数字化利用积极性的提高。

(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足”导致数字化利用潜能发挥不足

线下,以旅游为例,在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安徽有5个景区列入其中,但没有渡江战役纪念馆;线上,虽然有党政部门单位、重要场馆的门户站、体验馆宣扬的红色渡江文化内容,其中渡江战役纪念馆在2013年开通网站,近年来又建设了网上展馆,虽然进行许多创新,但往往是以图片、文字、视频为主,是线下简单搬到线上,缺乏新理念、新模式,品牌效应不强。

(四)“红色精神重传承轻传播”导致文化产业发展不足

主要表现在红色渡江文化资源数字化过程中,群众参与度不高,对群众身边的人、事、物的挖掘不足;在展示方式上,缺乏体验式互动,存在传播碎片化等现象;在信息反馈上,由于机制缺位,往往是有“反”而无“馈”;在故事讲述上,存在“轻、薄、虚、弱”等现象。如线上渡江战役纪念馆仅有一留言:如条件许可,“划分讲解层次,如知识性、趣味性,划分讲解对象,如儿童、青少年、老年人以及不同层次的社会人士”。

二、加速推进红色渡江文化资源数字化利用的必要性

(一)弘扬红色文化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需要

“军民团结,一往无前;坚定信念,革命到底;勇于担当,无私无畏”[1]是渡江战役革命精神的真实写照。渡江战役的革命精神,与“红船精神”一脉相承,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起,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红色渡江文化具有鲜明的革命性、民族性、大众性、时代性和创新性,已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红色渡江文化资源数字化利用,是“互联网+”时代对传承与传播渡江精神的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据2019年1月15日光明日报报道,由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和立德树人协同创新中心启动的“中国儿童心理品质调查”,完成了近8万儿童7项心理品质发展状况的报告,该报告显示:包容、坚韧两项品质在满分6分的情况下分别只获得3.16分、3.733分,是当前我国儿童七项品质中的两项短板[2]。

(二)传承红色基因是文化自信的需要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伟大复兴。”[3]在新时代,要以数字化的红色文化精神主导互联网的精神高地。随着我国大力实施“互联网+”战略,网络空间正成为信息集散地、舆论策源地与思想交锋的主阵地。面对新形势,***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由于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等发展,文艺乃至社会文化面临着重大变革。”[4]由渡江战役形成的红色渡江文化,它的底色是党领导广大军民用鲜血铺就的,是经过长期实践探索所形成的,它记载着中国人民的许多重大事迹、重要历程,是我国文化的红色基因,它是我们选择什么道路、建立什么理论、设计什么制度的参与者、见证者,是当代建立“四个自信”的最生动、最有力的证据。

(三)充分均衡发展红色渡江文化是提升人民更高获得感、满意度的需要

新时代,我国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表明我国社会从追求物质财富的“物质经济时代”,转变为注重精神文明的“文化精神时代”。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使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发展提出了新需求。目前,尽管部分沿江地区积极发展红色渡江文化资源数字化利用,推进红色文化上线,满足了社会对渡江文化的部分需求,但仍存在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如区域分布不均衡、资源内涵挖掘不深、缺乏体验式互动、碎片化等,降低了渡江精神的宣传效果,制约了人民群众对革命文化获得感的提升。

三、新时代推进红色渡江文化资源数字化利用对策措施

推进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利用,是发展革命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的重要举措。当前推进红色渡江文化资源数字化利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强化战略思维,扎实推进文物传承发展、保护利用工程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8年印发了《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文件。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单位包括个人,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新的认识高度、新的力量、坚定的信心,扎实推进文件的实施。在红色渡江文化资源数字化利用方面,要切实完成好建设“革命文物资源目录和大数据库”“适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的互动性体验性”等任务,积极促进红色渡江文化资源不仅能“存下来”,更能“活起来”“火起来”。

(二)加强政策与实践研究,积极落实改革“最后一公里”

为了进一步实现文物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8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份专门针对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并以中办、国办名义印发的中央政策文件。顶层设计做好了,接下来是如何落实改革“最后一公里”。表2、表3[5]分别是安徽马鞍山革命遗址保存状况、使用单位分布表。

表2 马鞍山市革命遗址保存状况表

表3 马鞍山市革命遗址使用单位分布表

马鞍山的情况不是特例,在全国其他多数地区也是如此。渡江战役文化资源的保存和使用单位也存在类似情况。因此各地相关部门单位包括个人要一起努力,加强政策与实践研究,在对过去法规、制度、规章等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制定出台符合本部门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实施细则和配套举措。如借鉴北京等地的做法,多部门联合制定有关推动全省相关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的政策措施,就红色文物数字创意产品开发,针对试点单位选择、开发模式、产权确认、收入分配和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和规范,尽快把《意见》相关精神落地、落细,促进红色文化融入现代社会、融入群众生产生活。

(三)深入挖掘文化资源题材,努力打造渡江红色文化数字品牌

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应通过制定政策、建设机制等措施,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到千里长江两岸,走近红色渡江文化文物资源,体验400万军民奋勇向前的壮阔场景,从而创作出更多唱响新时代主旋律的歌曲、小说、剧本、书画等红色作品,并进一步打造具有一定高度与深度的渡江红色文化数字精品。另一方面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多措并举,采取财政、金融、税收、宣传、举办论坛、成立联盟等措施,激发群众积极性,挖掘渡江红色题材,创作出最广大群众喜爱的微视频、微电影、微博、资讯等新媒体通俗红色作品。为庆祝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70周年,经过精心策划、多方论证,南京广电集团旗下各媒体推出一系列相关融媒体产品:70集短视频《南京解放》、纪录片《南京1949》、三省九城融媒体直播《红旗插上“总统府”》等,视频在线浏览量超过千万,受到广泛好评。应该总结借鉴成功做法,常态化打造渡江红色文化数字品牌,并进一步依托互联网,推动文化品牌转化为文化产业名牌,争取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地标”。

(四)补齐驱动短板,推进红色资源数字利用产业化

要有效实施红色渡江文化资源数字化利用,在加大政府投资、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时,更要吸收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的投入,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首先要补齐研发驱动短板,如运用协会、联盟、论坛等平台,促进政、产、学、研、用相互协同,进而实现多主体协同创新。其次补齐政府驱动短板,结合项目申报评审方案、天使资金和风投资金等计划,借鉴中关村科学城概念验证支持计划,探索红色数字创意验证支持方案,实现政府由创意转化后期的“推动者”,向其前期的“铺路者”转变,完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全链条服务支持体系。第三补齐市场驱动短板,发挥渡江红色中心场馆示范带头作用,逐步延伸其市场服务功能,实现社会红色文化服务由以供给为中心向以需求为中心转变,由部门单位单一渠道供给向部门单位、社会等多渠道供给转变。

(五)发挥融媒体优势,创新红色文化传播路径

红色渡江文化资源广泛分布在千里长江的两岸,点多面广,即使是渡江战役纪念馆也只能展出近千件文物。2014年,***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6]2016年,***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7]融媒体传播解构和颠覆了传统媒介传播模式,能使红色渡江文化传播范围更广、速度更快、效率更高。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意见》,文件的出台进一步促进了我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整合与融合。在借鉴已有融媒体中心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跨地区融媒体中心、弹性融媒体中心等形式组织建设,以使每个想说的人都有展示的舞台。

(六)建设“一台一馆”,提高资源数字化利用聚集效应

“一台”是指建设线上红色渡江文化数字平台,建立红色渡江文化资源档案、网络展示、互动体验、非物质文化资源虚拟再现等子平台,实现多省市渡江文化资源信息集成与共享。“一馆”是指建设渡江战役数字文化馆,依托渡江战役的品牌效应,通过“红色文化+科技”,打造有特色的能实现沉浸式体验的数字文化馆。利用线上平台超级互联,促进红色文化更广传播,惠及更多群众;利用线下数字馆的沉浸式互动等,促进群众有更深刻的体验,使体验者来了还想来。通过线上、线下协同共振,积极搭建“一台一馆”渡江红色文化数字高地,从而不断提高红色渡江资源数字化利用集聚效应。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