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张婉侠
安徽民歌中的“偏音”以及其它色彩音存在形式分析
张婉侠
中国汉民族调式,特别是安徽民歌音乐,大多以宫、商、角、徵、羽分别作为“正音”的五声性调式体系,在以上五个“正音”外,出现的“清角”“变宫”“变徵”“闰”等音被习惯称为“偏音”。安徽民歌除五声音阶外,部分是加进“偏音”的六声音阶、七声音阶,以及加入其它色彩音旋律形式。本文旨在分析和探讨“偏音”和其它色彩音在安徽民歌中的地域、体裁、调式音阶、旋律等方面存在形式,窥一斑而知全貌。
安徽民歌;偏音;其它色彩音;存在形式
按照纯五度排列起来的五个音所构成的调式,叫做五声调式[1]113。在五声调式音阶基础上加进“清角”“变宫”“变徵”“闰”等“偏音”,构成六声音阶、七声音阶,它们被统称为五声性调式。安徽民歌以五声音阶为主,部分是六声音阶、七声音阶以及加入其它色彩音旋律形式。本文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和《安徽民歌200首》两本约六百首民歌作为背景资料,从中找出带有“偏音”和其它色彩音旋律形式进行分析研究。旨在将“偏音”以及其它色彩音在安徽民歌中的存在形式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和探讨,窥一斑而知全貌。
安徽省以长江、淮河为界,形成了皖北、江淮、江南三大地域,首先分以上三个区域,就五声音阶民歌中所加“偏音”和其它色彩音,从数据上进行分析对比,每个区域所占比例统计如下,结果见表1。
表1 三个区域分布和所占比例数据表
安徽省地属我国中部地区,其民歌音乐具有汉民族五声性调式特点。以五声音阶为主体,另一部分是加入“偏音”的六声、七声音阶和其它色彩音旋律形式。从上列表中可以看出,这部分有103首,占600首原生态民歌的17.17%。它们在三个区域各县的分布情况及音乐特点如下:
皖北地区占35.29%最多,江淮地区16.67%次之,而江南地区11.43%最少。
江淮地区位于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带,较皖北柔和,较江南显坚韧,具有柔中带刚的特点。其民歌抒情悠长,很多是徵、羽调交替,明快中加进柔和。而加进“偏音”和其它色彩音,丰富了旋律色彩。此地区民歌除了以五声音阶为主外,以加“变宫”音的六声音阶为多,如《十二岁小郎》(金寨)、《微风送来稻谷香》(天长),部分加“清角”音的六声音阶,如《铁打的心肠也软了》(六安)。还有部分民歌在五声音阶中加进“升fa、升sol、升re、升do”等各种色彩音,在旋律中起着调和色彩的作用,使其明暗交汇更加丰富,显示地区特有的风格。如《五黄六月是忙天》(嘉山)、《秧不薅草不发棵》(全椒)、《月季花开月月鲜》(滁县)、《站在高山唱一声》(六安)、《小小碓窝四拐方》(巢县)、《远望乖姐顺路来》(滁县)[2]7、152、208、323、324、337、239、345、359。《小小舟船在江心》(霍邱)。[3]177
综上所述,皖北地区的民歌加“偏音”的六声、七声音阶较多,小部分旋律带有变化音做为色彩音,具有地方音调特色;而江淮地区民歌小部分加“偏音”的六声、七声音阶,大部分变化音作为色彩音起着调和明暗作用。而江南地区,旋律则以加入变化音作为色彩音占主要部分。用来表现江南特有的细腻委婉特点。
在各种体裁的600首民歌里,103首加“偏音”和其它色彩音,其在每种体裁比例归纳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各种体裁分类中所占比例数据表
从各类体裁中加“偏音”和其它色彩音的民歌数量来看,号子有33首最多;歌舞类9首最少。而从某个体裁中的比例来看,舞歌类比例最大23.07%,而秧歌类最小11.24%。
(一)号子
号子“产生在人们劳动过程中,音乐性格刚毅、粗犷,表现方法直接,朴实,音乐节奏与劳动节奏紧密相连的民间歌曲”[4]51。在加“清角”音的六声音阶民歌中,常见有皖南、江淮地区的车水、舂米号子;蚌埠一带绞关、拉板车号子;加“变宫”音常见有皖北的摇橹、打篷、拉纤号子;七声音阶民歌有淮河以北的摇橹、上档、背纤、推车号子等。部分加变化音作为色彩音的民歌中,如《搬运号子》(芜湖)、打夯号子《小小夯来四方方》(合肥)[3]7、94。
(二)山歌
“山歌是产生在山野劳动生活中,声调高亢,嘹亮,节奏较自由,具有直畅,自由地抒发感情特点的民间歌曲”[4]51。安徽大别山区金寨一带民歌很多加入“变宫”和“清角”音的六声音阶,如“慢赶牛·抢句子”《乖姐住在崩壁尖》(金寨)、或加升fa、升sol、等色彩音的“快板山歌”《三国英雄数马超》(金寨)[2]145、147。“靠山音”《姐在田头等情哥》(和县)[3]22等,在山歌的自由高亢,悠扬动听曲调中增加了抒情含蓄,丰满了旋律色彩,使其优美婉转、抒情悠长。
(三)秧歌
安徽民间把在秧田中插秧、薅草、耘田等劳动时唱的歌统称“秧歌”。主要流行在水稻产区皖南和江淮地区。加“清角”音的六声音阶秧歌有《十朵莲花九朵开》(滁县)、《远望乖姐顺路来》(滁县);加“变宫”音的六声音阶秧歌有“薅草歌”《认不得稗子要姐教》(和县)、“刘姐姐”《微风送来稻谷香》(天长);加色彩音升fa的秧歌有“慢赶牛”《薅不稻草不发棵》(全椒);加“变宫”音和色彩音升do的秧歌有“小圩调”《小小牛角尖又尖》(嘉山)、“石榴花”《月季花开月月鲜》(滁县)[2]322、345、290、359、324、330、337等。“偏音”和色彩音的加入使其更有秧歌特点和韵味。
(四)小调
“小调是流行于民间的生活歌曲、娱乐歌曲,是产生在群众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中,流传最广泛,形式较规整,表现手法较多样,具有曲折、细致表现特点的民间歌曲”[4]56。在小调体裁的安徽民歌中,加“变宫”音的六声音阶占很大部分:“四句推子”《丰收不忘共产党》(凤台)、《打菜薹》(五河)、《李玉莲》(宿州)、《妹妹挑土哥挖塘》(郎溪)、《凤阳歌》(凤阳)等遍及南北。加“清角”音的六声音阶中有“穿心调”《你是一个铁打的心》(界首)、《大踏青》(阜阳)、《光棍哭妻》(灵璧),以皖北为多,七声清乐音阶有《十二月古人》(肥西)。少数加入其它色彩音的有《摘石榴》(五河)(加fa和升do音)[3]153、137、160、110、89、127、86,“偏音”和色彩音的加入,增加了旋律的细致,丰富了音乐表现力,更好地表现了歌词内容。
(五)舞歌
“舞歌又称歌舞音乐,是民间歌舞中唱的民歌。”[4]57。安徽的舞歌音乐中同样有很多“偏音”与色彩音存在,六声音阶如“花鼓灯·慢赶牛调”《送郎送到五里岗》(怀远)、“打花鼓”《倒唱十字》(无为)、“旱船调”《小小舟船在江心》(霍邱);七声清乐音阶“大鼓镲”《十二月对花》(宿州)。加“清角”音和升do色彩音的有《王三姐赶集》(凤阳)[3]166、176、177、184、162。
分析谱例一:《王三姐赶集》:《王三姐赶集》双条鼓,是一首凤阳花鼓灯歌,描写青年男女在集市交往而互生爱慕之情情景。
安徽民歌以五声调式音阶为主,部分是加入“偏音”的六声音阶、七声音阶和加入其它色彩音旋律形式。各种音阶数据及占民歌比例归纳统计,结果见表3:
表3 在各种音阶分类中所占比例数据表
(一)六声音阶中的偏音
在600首安徽民歌中,六声音阶53首,其中加入“变宫”音的,以徵调式最为多见。达21首,其它四种调式的六声音阶数量相近,依次为羽调式、宫调式、商调式和角调式。加入“清角”音的六声音阶,存在于徵调式中7首最多;宫、商、羽调式次之;角调式无。“偏音”的加入使其更具地方音调韵味。
分析谱例二:《李玉莲》
(二)七声音阶中的“偏音”
从以上数据表看七声音阶民歌最少。七声清乐音阶中宫、羽两种调式最多;徵、商调式次之,角调式无。七声雅乐音阶3首为宫、徵两种调。燕乐音阶无。且大多存在于皖北地区,如《十二月对花》(宿州)、《跟哥一去不回头》(利辛)[3]184、105,具有地方音调特点。
(三)其它色彩音
五声性调式民歌中还有一部分是加入调式色彩音旋律形式,如“升do、升re、升sol等,它们或单独、或和偏音同时存在于五声性调式中;一个或多个色彩音,存在于五声性调式中,形成一种特殊的色彩效果。
分析谱例三:《撑篙号子》(蚌埠)[2]152。
五声性调式系列中的“偏音”与其它色彩音,和西洋大小调的七个调式音相比,在旋律中起着调和色彩的作用,它常以辅助音、经过音、各种装饰音形式出现,还有一部分以非级进音程关系出现,大多起着装饰旋律,烘托气氛,营造艺术效果的作用,在安徽民歌旋律中的存在形式如下:
(一)装饰音式
“装饰音虽是旋律的装饰,但不意味着它无关紧要。在民间音乐的演唱演奏中,装饰音有十分重要的表现作用”[1]179。安徽民歌中,“偏音”和其它色彩音很多以装饰音形式存在于旋律中,以倚音和双倚音的形式出现在歌中,和歌词结合使其具有方言语调,增添了色彩韵味。
(二)助音式和经过音式
(三)非级进音程关系
(四)其他形式
除此以外,“偏音”和其它色彩音还作为下属和属系统调式音,起着调式色彩对比和丰富旋律色彩等作用。如《李玉莲》(谱例二)加入了“变宫”音具有上方属调色彩,形成G宫和D宫交替。如:《撑篙号子》(谱例三)加fa、升sol音,开始处的fa具有下属调色彩。而升sol,是以助音式的色彩音形式存在,因此使得旋律色彩特别丰富有意思。
综上所述得知,安徽民歌音乐,虽然是以五声音阶为主要存在形式,但加入“偏音”的六声、七声音阶和其它调式色彩音的旋律形式也是非常重要和特别的一部分,它们虽然不像山西、西域、少数民族等以“偏音”和其它调式色彩音的加入做为地域风格标签,但同样有其特殊的色彩风味,对特定环境下的人们情绪、个性的情感表达、各种劳动、民俗场景有着丰富的音乐表现力。从而使安徽民歌更加丰富多彩。
[注释]
① 曲调后面的地名表示此民歌所在地,后面相同。
[1] 李重光.基本乐理简明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2]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总编辑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3] 戴朝庆.安徽民歌200首[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
[4] 江明惇.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李应青
J607
:A
:1673-1794(2017)04-0064-04
张婉侠,安徽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作曲理论 (合肥 230001)。
安徽省教育厅省级重点科研项目作曲理论(SK2014A444)
2017-06-1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