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自我缺陷感与性别角色认同、错位关系:自我价值感的调节作用

时间:2024-06-19

刘鑫磊,郭慧兰,杨海波

自我缺陷感与性别角色认同、错位关系:自我价值感的调节作用

刘鑫磊,郭慧兰,杨海波

以351名大学生为被试,以《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50)》《缺陷感量表(FIS)》和《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SWS)》中的一般自我价值感分量表为工具,采用回归分析、路径分析来探索缺陷感、一般自我价值感与性别角色认同、错位的关系。研究发现,自尊缺陷能很好地预测性别角色认同和错位。并且,当女生的性别角色认同时,个人取向价值在其中起到调节作用;当男生的性别角色错位时,则社会取向价值起到调节作用;当女生的性别角色错位时,则个人取向价值起到调节作用。由此表明,提高青少年自信心是建立性别角色认同的重要渠道,但同时也要考虑个体的价值取向。

性别角色认同;性别角色错位;自我价值感;缺陷感

性别角色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根据其接触到的文化环境,逐渐形成性别角色标准,并且通过模仿习得一系列与自己性别认同相一致的行为规范[1]。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经济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性别角色标准发生了一些变迁。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程度的提高,个体性别角色认同也从传统的单性化为主逐渐转变为非单性化(未分化、双性化)为主。这些都导致个体性别角色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错位,而这种错位也导致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出现了一些偏差[2]。

已有的研究表明自我价值感存在性别角色差异[3];同时也有研究表明,自我价值感对个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具有弥漫性的影响[4]。本文通过与性别角色认同作比较,从缺陷感和自我价值感的方向出发,分析性别角色认同和错位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随机选取某高校学生380名,进行性别角色问卷、缺陷感量表和自我价值感量表的测试。共回收有效问卷351份,其中男生141名,女生210名;大一108名,大二76名,大三115名,大四52名。

(二)研究工具

1.性别角色测量。采用刘电芝等编制的《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 -50)》[1],该量表由3个分量表组成: 男性量表(16个项目),女性量表(16个项目),中性量表(18个项目)。该量表男性和女性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9和0.84,重测信度分别为0.82和0.80,采用七级计分。

2.缺陷感。采用蔡溢等人修订的《缺陷感量表(FIS)》[5]。共有五个缺陷感分量表,分别为自尊、社交自信、学习能力、外貌、体能分量表。其总量表和各分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92和0.73-0.87,重测信度分别为0.86和0.74-0.94,各因子间的相关系数为0.38-0.57,经验证性因子分析后结构效度良好,采用七级计分。

3.自我价值感。采用黄希庭等人编制的《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SWS)》[6]511中的一般自我价值感分量表。它分成两个维度:社会取向自我价值感(SC)和个人取向自我价值感(PC)。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采用五级计分。

二、结果

(一)性别角色、缺陷感和自我价值感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表1 描述性统计结果(M±SD)

(二)性别角色认同的影响因素

以自尊、社交自信、学习能力、外貌、体能和社会取向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自我价值感为自变量,分别以男生为样本、以男性化为因变量,以女生为样本、以女性化为因变量,以全体被试为样本、以中性化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研究性别角色认同。

表2 性别角色认同的多元归回分析

由表2可知自尊(分数越高越不自信)缺陷越少,男生的男性化程度就越高;体能缺陷越少,男生的男性化程度就越高。同样自尊缺陷越少,女生的女性化程度就越高,个人取向自我价值感越高,女性化程度就越高。而影响个体中性化程度的,则由个人取向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自我价值感、体能和社交自信缺陷感四因素组成。

(三)性别角色错位的影响因素

以自尊、社交自信、学习能力、外貌、体能和社会取向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自我价值感为自变量,分别以男生为样本、以女性化为因变量,以女生为样本、以男性化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研究性别角色错位(见表3)。

表3 性别角色错位的多元归回分析

由表3可知,男生对自己外貌越不自信,越容易产生性别角色错位,自尊缺陷越强,越容易产生性别角色错位,社会取向自我价值感越高,越容易产生性别角色错位。女生自尊缺陷越强,越容易产生性别角色错位,个人取向自我价值感越高,越容易产生性别角色错位。

(四)自我价值感在缺陷感与性别角色认同、错位间的调节作用

图1 模型一(女生性别角色认同)

图2 模型二(中性化影响因素)

图3 模型三(男生性别角色错位)

图4 模型四(女生性别角色错位)

表4 四个模型的拟合指标

χ2/dfRMSEANFIGFICFIIFI模型一2.320.0820.9210.9080.9170.916模型二2.240.0530.9530.9790.9490.949模型三1.970.0640.9300.9560.9720.972模型四2.130.0720.9020.9430.9550.955

图1至图4同表4相结合,可以看出四个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个人取向价值能部分地调节自尊缺陷对女生的女性化的影响。在模型二中,体能缺陷一方面影响到个体的中性化水平,另一方面造成个体社交自信缺陷,后者反向影响社会取向价值,社会取向价值又进一步影响个人取向价值,最终影响到个体的中性化水平。在模型三中,外貌缺陷影响到自尊缺陷,而自尊缺陷对男生的女性化影响则完全受到社会取向价值的调节。模型四则表明,在女生性别角色错位中,自尊缺陷对其男性化影响,部分受到个人取向价值的调节。

三、讨论

(一)性别角色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们的研究发现,影响男性的性别角色认同的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心理上的自信(即自尊缺陷感低),二是生理上的强健。现在还是一个男权主义占主导的社会,男人就应该在工作上、生活上有自信,身体强健,这样才能够保护自己家人。这符合社会预期,同时也与Whitly的元分析结果一致[7],也进一步说明中外对男性的社会期待是一样的。当然在这女人也顶半边天的社会,女人也需要自信,女人也要有自己的需求,自尊缺陷感也能很好地预测女性的性别角色认同,虽然强度不及男性的性别角色认同(-0.52vs.-0.28)。这基本上也和Whitly的结论吻合。其次个人取向价值在自尊缺陷感和女性化间起到调节作用,即女人的个人取向价值会减弱其女性化倾向。打个比方,女人要表现出她非凡的工作能力,但是如果个人取向价值是照顾好家庭,那势必会增强其女性化倾向。

在中性化的影响因素里,我们发现体能缺陷感越强的大学生,其社交自信的缺陷越大,进而社会取向价值就越低,个人取向价值也随着下降,最终导致中性化越来越明显。另外通过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我们也发现对大学生而言,学习成绩和外貌并不影响他(她)们的性别角色认同。一方面是因为学业成绩并不存在性别差异[8],所以学业成绩不能来衡量他们的性别特征。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的人生价值观已逐渐确立,他们更愿意从内在心灵去衡量一个人的品行,从而减少对外表的关注。在多元化社会里,外在的美已不是衡量性别差异的重要特征。

(二)性别角色错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性别角色错位中,自尊缺陷是一个重要的预测变量。无论男女,越是不自信的人越容易出现性别角色错位。研究也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对男生而言,外貌越不自信的人,其女性化倾向越高。当然如果我们把这里的缺陷定义为外貌普通,并非是指长相丑陋的。这就可以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如娱乐圈里娘娘腔的男人很大一部分其长相是较为普通的。当然从图3可知,外貌缺陷不能预测男性的性别角色错位。它只是一个诱因,外貌的缺陷导致自尊缺陷,从而影响其社会取向价值,最终才导致男生女性化。而女生的性别角色错位,来自于自尊缺陷,在女生群体找不到其作为女性所特有的价值,于是转而表现出“女汉子”的霸气,彰显个性重新得到大家的认同。而自尊缺陷对女生男性化的影响,同时受到个人取向价值的调节。个人取向价值如果是以家庭为中心,就会削弱男性化的倾向;个人取向价值如果是以事业为中心,可能会强化男性化的倾向。

(三)性别角色认同和性别角色错位的心理辅导建议

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了性别角色认同和性别角色错位的影响因素是不一样的,这需要家长和教育者的注意。首先,培养一个人的自信心是很重要的,它有利于青少年的性别角色认同、减少性别角色错位。其次,建立正确的自我价值感,能很好地调节性别角色错位。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中采用的社会取向价值和个人取向价值是自我价值感的两个相对抽象的二级概念[6]514。因此它们的调节作用,要因人而异,要考虑到个体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教育环境诸因素。

[1] 刘电芝,黄会欣,贾凤芹等.新编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揭示性别角色变迁[J].心理学报,2011,43(6):639-649.

[2] 王燕.当前青少年性别角色错位问题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3] 毕重增,肖影影,李雪姣等.性别角色对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影响[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4):112-116.

[4] 陈莹,陈幼贞,凤四海.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3):684-687.

[5] 蔡溢,许明智,谌红献等.缺陷感量表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1):19-21.

[6] 黄希庭,余华.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构念效度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心理学报,2002,34(5).

[7] Whitley,B.E.Jr.Sex role orientation and self-esteem:a critical meta-analytic review[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3,44(4):765-778.

[8] 文东茅.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学业及就业的性别比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6(5):16-21.

责任编辑:刘海涛

B844.2

:A

:1673-1794(2017)04-0075-03

刘鑫磊,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郭慧兰,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杨海波,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福建 漳州 363000)。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FJ201613136);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7J01641)

2017-06-2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