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互联网+”思考

时间:2024-06-19

孔令十

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互联网+”思考

孔令十

在课程、师资、教学、平台、制度等诸方面,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存在困境。“互联网+”在更新理念、实施创新驱动、体制机制变革等方面为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开辟了新视野。“互联网+”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可从改善师资、丰富课程、灵活教学、拓展平台、优化制度等维度进行策略探索。

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互联网+”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的困境

应用型本科高校重在“应用”,应“更加专注培养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1]但由于办学积累及其他主客观因素的作用,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当前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短板”。比如,产学研合作教育还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专任教师队伍在数量、结构、教学水平方面存在不足,有些院校条件薄弱、尚未形成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质量保障制度执行不到位等。[2]就创新创业教育来说,目前有些应用型高校对其定位认识和把握还不清楚、不准确,不够重视。有的高校坚持传统学科本位思维,过分强调学科的逻辑体系却忽视了培养学生能力这个“本”,故而视创新创业教育为“雕虫小技”;有的持过于功利的价值取向,追求培养企业家和创业者、解决“就业难”,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通识教育,没有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认识其现实和长远意义;还有的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理念、内容、组织等不同,人为割裂与专业教育的联系。不少高校不能围绕立德树人这个中心环节,不能站在学校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顶层设计,创新创业教育不成体系、不具有可持续性,运行体制机制不健全、不顺畅,创新创业教育被边缘化、弱化。在供给侧,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主要是:

(一)课程供给方面:体系不全,零散分散

创新创业课程缺乏统一规划和设计。虽然有些已经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但远没有像专业教育、专业课程一样受到重视。有些是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或职业规划指导课的一部分,课程性质多属于选修课,教材选用随意。有的甚至用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代替创新创业教育。

(二)师资供给方面:数量缺乏,能力不强

在学校师资队伍规划中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考虑不够,引进力度不大。对专业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培养、能力提升的培训缺乏。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接受相关专业训练不够,凭热情和经验开展工作,教育教学能力与实际需要差距较大。从企业或其他机构聘请的兼职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投入不够。

(三)教学供给方面:偏重普及,互动不够

正由于师资力量薄弱,整体素质能力不强,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多是以普及相关知识为主,指导学生实践不够。教学过程有的甚至像传统的课堂教学一样“满堂灌”,只讲理论和基本常识,不能“以案释理”,不能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对学生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四)平台供给方面:投入不足,外联不广

学校非常重视专业教育的实验实习实训设施的投入、建设,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中心”“创业园”“孵化基地”等建设积极性不高。对外合作不够,与政府、企业联合建立的科技园、孵化器、工作站等创新创业平台不多,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市场不够。

(五)制度供给方面:管理本位,活力不足

有些学校和职能部门坚持以管为主的观念,没有把指导和服务挺在前面。对创新创业教育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主动出主意、想办法去协调、解决还没成为常态。制度改革滞后。比如,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学分积累与转换、弹性学制等,有些学校还未得到改善和落实。另外,从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来看,构建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势在必行,但这在不少学校还是缺乏的。

二、“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新视野

“互联网+”的中心词是“互联网”,“+”意味着创新。“互联网+”概念中,互联网与传统业态的结合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借助观念和模式的创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催生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3]这种表述比较深刻地揭示了“互联网+”的内涵。

一般认为,“互联网+”的主要特征有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等[4]。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中,“互联网+”的理念和特征开辟了我们的新视野。

(一)必须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一方面,要改变创新创业教育可有可无,是“应急性、短期性的”和过于功利主义取向的观念;另一方面要克服将创新创业教育“边缘化”的倾向,克服“另起炉灶”、产生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应坚持育人为本,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契机,将其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应该回归创新创业教育的“初心”,坚持立德树人,尊重和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努力造就“双创”生力军。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需要创新驱动

数据挖掘的过程是在海量数据中追寻有趣模式与认知的过程,利用海量数据挖掘技术,可有效针对大数据,从而在其中发现有用的信息与知识。针对海量数据,采用传统的分类算法、关联分析、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显然有些无力,因此为了提取与挖掘更多有价值的数据,是人们对大数据进行研究的主要目的。

首先,注重技术创新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一方面,先进信息技术要结合到教育内容中,如图形图像技术、搜索技术和云计算等;另一方面,教育内容的展示需要技术支持,如制作网络视频、网络教学平台等。其次,充分发挥互联网及相关信息平台的开放共享功能。互联网技术使得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开放和分享成为可能(如MOOCs),人人都可能成为资源的提供者、也可成为资源的受益者(如Khan Academy)。再次,拓展网络实践实训平台。比如建立众创空间,丰富补充有形平台,打造学生虚拟创新学习和创业实验平台。

(三)创新创业教育呼唤体制机制变革

首先,尊重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创业教育的教与学是师生的主体间性活动,教师处于指导地位,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张扬其主体性,强调学生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学习实践、锻炼能力。其次,效果评价机制需要重建。“互联网+”语境下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有的只是对各种“可能性”的分析与选择;考核的方式也不能是“一张试卷定终身”,需要更具灵活性、信息化。再次,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需要改革。要坚持“指导、服务”定位,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全过程监控、动态研判,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处理而不能是“事后监管”、“被动管理”。

三、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互联网+”策略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坚持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并明确九项任务和措施。以“互联网+”关照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可探索以下策略:

(一)改善师资供给

目前教师主要以校内教师为主,也有少数来自企业和相关机构的校外导师,在数量、能力、精力投入方面存在不足,不能满足需要。“互联网+”落实在推动师资建设上有以下路径:首先,提升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水平。教师要对信息技术工具在教学中的角色有正确认识,并且要在教学中合理运用。比如课件、教学设计、教学视频、公开课等的制作和实现都需要教师具备相应能力。其次,促使教师深刻认识和处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比如,由于类似“Flipped Classroom”等的采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更加凸显,教师趋居指导地位。教师需要多考虑教学活动的多样化设计,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和问题导向为主的学习实践。[5]再次,充实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一方面,可以克服地域限制,聘请远程教学指导老师;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在线课程客观上增加了教师的供给。

(二)丰富课程供给

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问题,“互联网+”可在以下方面对其供给改革产生意义。首先,丰富课程供给的形式。除传统的专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以及国际劳工组织开发并已在很多高校开展的KAB、SYB项目外,“互联网+”使得MOOCs、Khan Academy等在线教育成为可能,这可为创新创业教育合理利用。其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更为丰富和迅捷。“互联网+”要求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要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紧随国家和国际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并适当超前,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树立先进创新创业理念。再次,促使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化,能够实现动态重组,方便受教育者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微型课程的学习。

(三)灵活教学供给

需要运用“互联网+”改造传统教学,让创新创业教育变得更为生动、灵活、多样。首先,要让教学过程更加生动。“互联网+教育”对传统教学过程来说是解构和重新建构的过程。其“生动”在于,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一方面要将图形、图像、声音等作为载体融入教学过程,另一方面要更加强调学生的参与、互动,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其次,要让教学方式变得更加灵活。要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传统意义对“课堂”的认知,让教与学的过程不再限定于特定的时间、地点和对象。再次,要让教学手段更为多样。要使教学以学习者需要为前提,比如通过MOOCs、微课等开展教学。同时,在传统口头语言、文字和纸质书籍教材等基础上,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声、光、电)辅助教学,让教学内容更为立体、直观,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四)拓展平台供给

首先,要用信息化手段改造传统实验实训平台。传统教学的各类设施设备是相对独立的,创新创业教育有需求但不清楚“有没有”,原因就在于信息未实现共享;有些设施设备功能过于单一,这都需要用信息化手段加以改造,以提升其使用效率和效益。其次,要用信息化手段拓展校外实践实训平台。应用型高校都与政府、企业等建有各类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基地,这些资源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很宝贵,要以信息化手段对它们进行整合,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所用。再次,加强网络实践实训和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建设虚拟实践平台、仿真实训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体验。重视众创空间建设,为大学生提供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促进他们增强创新创业和风险意识、捕捉市场信息,锤炼创新创业能力。

(五)优化制度供给

首先,变革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互联网、大数据使评价由“重经验”转变为“重数据”。要通过大数据技术排除表象的影响,科学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的教与学。同时要加强对学习过程的伴随式评价,及时发现教与学的问题并反馈、改进。评价不能只注重知识层面,更要注重学生的能力、情感、价值观、责任感等,引导学生未来生涯发展。其次,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管理。要完善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管理过程的全面数字化、可视化,实现智能化交互,提高管理质量和用户体验。同时,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过程的监控及时发现异常并及时干预,结合过程督导与评价,提高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和效率,更好地为创新创业教育服务。

[1] 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摘要)[N].中国教育报,2016-04-08(08).

[2]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国发〔2015〕40号)[Z].

[3] 百度百科.互联网+[EB/OL].http://baike.baidu.com.

[4] 余胜泉,王阿习.“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1-9.

[5]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Z].

责任编辑:刘海涛

G647.38

:A

:1673-1794(2017)04-0082-03

孔令十,滁州学院数学与金融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和研究(安徽 滁州 239000)。

安徽省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5zdjy157);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SK2016A0753)

2017-06-1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