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双证融通的轮机工程《机械制图》分组式教学探索

时间:2024-06-19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厦门 361012)

1 引 言

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培养服务于近远洋船舶的轮机舱三管轮的人才,通过国家海事局的相关考试以获取三管轮证书。我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就业需要,培养过程践行双证(毕业证书、三管轮证书)融通的培养模式,将海事局的评价体系引入教学的整个过程,以期使学生在获取毕业证书的同时也可以取得上船工作的资质。机械制图作为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对推进动力装置、船舶辅机、动力设备拆装等专业课程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0 年6 月,国际海事组织(IMO)在马尼拉通过STCW(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Standards of Training, Certification and Watch-keeping for Seafarers)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以后,国家海事局对机械制图的教学大纲进行大换血,着重提出此门课程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要求。鉴于目前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亟需解决的问题,同时为在双证融通的培养模式下尽大可能地提高《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效果,文章在教学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分组式教学模式的尝试,同时将信息化教学引入课堂,利用多元评价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

2 教学现状分析

机械制图的教学目的是使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掌握国家标准关于机械制图的相关规定,掌握零件图以及装配图的阅读及绘制等相关内容[1],课程的入门阶段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有一定的要求,空间感相对较弱的学生在课程入门阶段会比较吃力,特别是课程进行到组合体以后,就慢慢的开始跟不上课堂进度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进而延伸出譬如上课睡觉等之类的问题[2]。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很被动,很难调动学生的主动作为情绪[3]。另一方面,现在我校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生源渠道较多,既有单招生,也有普招生,而且既有文科生又有理科生,水平能力参差不齐,其中单招生和文科生对《机械制图》的接收能力相对较弱,加之有些学生对上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使得统一的教学大纲和千人一面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之间的矛盾很突出[4]。基于此现状,我们在高职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机械制图教学中提出“分组式”教学法。

“分组式”教学是对能力大致相同的学生提出他们能胜任的教学要求,充分考虑他们的能力强弱项,使其弱项得到补偿,强项得到发挥,以最终使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的知识需求都得到满足[5]。分组教学后,面对一组能力大致相同的学生,教师的教学安排就能最大程度地因材施教。因此近些年中学教学中广泛尝试分组式教学法中的“校内分组”,较好的教学效果反馈证实了分组式教学的意义[6]。近几年,分组式教学模式在高等教育中也引起了国内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初期的尝试结果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反馈[7]。在机械制图教学中,201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王迎老师率先尝试“分组式”教学法的“班内分组”模式在机械制图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8]。但高职高专教学与本科教学不管在生源上还是在教学目的上都有较大差异,因此在高职高专的机械制图教学中“分组式”教学法是值得去尝试的一种教学模式。

3 信息化教学手段辅助下的分组式教学

分组式教学尝试的初衷是预期对不同的目标群体有不同的培养内容,并且给出差异化的评价体系,使得不同目标群体下的学生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制图的基本知识点并用于解决相关的专业问题。这一实施过程需要强有力的信息化资源和手段的支持和跟进。

3.1 分组式教学

3.1.1学生主体分组

学生分组旨在让一组能力水平相当的学生在能力范围内协力完成整个教学过程的多项教学目标。所以开学第一堂课利用小测的方式对学生的空间几何知识进行考查。根据小测考查结果,结合学生的文理科等入学信息以及毕业以后的上船工作意愿等,将全班的30名学生分为有能力梯度的6组。教学过程可根据学生实际掌握情况微调分组情况。

3.1.2教学目标分组

充分考虑6组学生的能力梯度,将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目标平行的划分为6个相应的梯度,实现一组一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课前任务下达、课堂教学及任务评分方面,教师面对的是6个团队,而不再是30个独立的个体。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形成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可以一定程度打破先前教学过程中一刀切的教学目标引入的学生能力不足导致的破罐破摔现象。

3.1.3教学过程实施

机械制图的教学内容根据职能模块可划分为投影理论和机械图样识别两部分。两部分的分组式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因为教学目的略有差异。

第一部分,投影理论部分。此部分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过程中的分组实施需要细化到每个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内容分组、提问分组、练习和作业分组以及辅导分组等。这些都细化在教学过程的课前任务下达、课堂教学和成绩评价三部分,如图1所示。对于每一个教学目标需要制定6个类似却有能力梯度的教学任务,以任务教学为驱动,课前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资料,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上与教师沟通资料搜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老师根据学生反馈提出后续搜集建议。课堂教学初期学生分组阐述各自对任务的解决情况,之后针对课前学生提问及课堂阐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解知识点。

图1 分组式教学法教学过程实施

第二部分,机械图样识别部分。在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对学生读图能力要求提高的前提下,借鉴现代高职教学模式所提倡的现代学徒制的融教于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大胆尝试将课堂搬进动力设备拆装室,让学生分组读图拆装,同时对拆下来的零件进行测绘,在一拆一装中完成对图纸实际问题的理解,理论联系实际,在掌握投影理论的同时提高学生对机舱设备的理解层次。

3.2 信息化教学手段

高职教育面对的学生群体理论抽象水平较弱,但是思维活跃,擅于利用直观资源来解决相对直观的问题。在信息化高速化发展的今天,高职教育更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来让学生扬长避短。通过短暂的课堂教学能够传递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学生知识的获取更多的可以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近几年国家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加大了力度,我校参建的国家级轮机工程技术教学资源库可为我们的信息化教学提供完善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根据任务要求的知识点搜集资源库中相关的微课、动画、机舱案例等等。教学资源库为课前教学提供了足够的素材支持,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点以直观的形式呈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学过程抽象枯燥的问题。同时课堂教学的任务驱动形式让学生有事可做,适时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云课堂等)推送的分组抢答评比等课堂环节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学生作为主体的课堂可以很大程度的改善传统课堂的诸多课堂衍生问题。

3.3 多元评价体系下的教学效果

之前我们教学大纲中设定的评价体系较单一,大多采用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的方式,期末考试大多采用卷面考察,由图2统计数据可知,近几年考生期末通过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此种单一评价体系越来越不能实现对现有生源的客观及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2017年我们尝试摒弃传统的卷面考察方式,利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过程结果来客观给出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从投影理论的课堂教学到机械识图的拆装教学,整个分组教学过程会在课前资源搜集、课堂阐述和拆装画图等部分产生教师评定和学生互评两部分成绩。一个教学目标一评分,这些保留在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成绩将整合形成学生的总评成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实时查看自己的现有成绩,得分低的同学会积极参与教学环节争取加分,一定程度改善了学生被动以及期末考试考前突击的状况。这种多元评价体系下的学习模式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改善了原有的一张考卷拿学分的状态,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期末考试通过率,这种良性刺激给学生的不止是对自我的肯定,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信心也将起到积极的影响。

图2 近五年《机械制图》综合考评通过率

4 结 语

分组式教学法实施一个学期以来,在课堂衍生问题的解决、期末考试通过率等方面有了较明显的改善效果,为将来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其他相关课程教学提供一个教学模式转型的参考。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机械制图与动力设备拆装相结合可加深学生对抽象制图知识的直观了解,对提高高职类轮机工程学生海事局的考试通过率势必起到很大的帮助。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