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50)
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现代供应链创新应用、物流效率提升,转变着物流人才市场的需求方向。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网上信息显示, 2017年1-11月,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229.9万亿元,同比增长6.7%;社会物流总费用10.5万亿元,同比增长9.4%;物流业总收入7.8万亿元,同比增长11.9%。按照物流业增加值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增加10万个工作岗位来计算,物流行业孕育了大量的专业人才需求数量。
中小物流企业往增值服务和供应链全流程服务极致化两个方向发展;新零售模式延续了互联网+实体的线上与线下的有机融合,传统物流向电商物流方向进行的转变;数据的应用、设备的创新、智能化水平的提升,都使得目前物流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仅要掌握物流知识与技术技能,还需要掌握更广泛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高职面向主要是企业物流人才,熟悉物流行业,同时掌握企业中物流各功能岗位知识与能力。应用本科主要面向第三方物流企业人才,能够运用物流、营销、管理等多学科知识从事物流企业综合应用型岗位工作,需要比高职人才有更宽的理论基础和更强的解决问题能力。
随着跨境电商、国际贸易的发展需要,社会急需外向型国际物流人才,要求具有外语外贸知识,熟练掌握库存配送业务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智能化、信息化物流新知识,具有物流服务意识、协作意识、效率意识、成本意识、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综上所述,当前需要不断创新现代物流职业教育体系的体制和机制,不断培养创新型的物流人才。
从当前我国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体系来看,中高职、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定位较为模糊,人才培养模式不够科学,课程体系与物流职业教育目标匹配不上,专业课程内容与现实物流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要求衔接不上,直接导致了物流管理人才与市场需求的脱节。
其次,将职业教育体系等同于学历教育,忽略了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差异性。物流行业发展迅猛,但不均衡,各类不同细分物流企业苦乐不均,各地职业教育也受制于不同经济发展情况而有较大差异,使得物流职业教育资源分散。
第三,职业教育体系和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尚处于分离状态,高职物流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不够强,尤其是职业教育标准与职业岗位标准对接不畅,极大制约了高职物流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空间。
第四,物流专业教育实践中,高职院校往往忽略对物流理论与行业领域的研究,重视物流专业技能培养却轻视综合素质的养成;应用本科往往实践教学结构不合理,重学生的知识掌握、轻能力培养。这些都导物流专业职业教育人才质量得不到保证。
第五,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校企联合培养物流人才机制不健全。物流企业缺才不缺人,但部分企业在校企合作的理念上认识比较短浅,配合校方的意愿动力不足,使学生没有充分的实践机会,校企合作不深入,物流校外实习困难重重,学生实践技能普遍缺乏。
第六,物流学生对物流行业认识较为片面,职业规划意识与能力不足,容易陷入“读书无用论”,导致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就业满意度较低,毕业生社会适应性、就业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还需要大力提升,才能符合物流产业当前发展的需要。
第七,物流管理专业师资能力不足。物流管理横跨多种学科,对教师自身教学水平要求更高。物流行业发展迅速,技术更新快,需要教师不断深入研究学科。当前物流骨干教师不足,理论与实践丰富的物流教师尤其欠缺。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平台,需要进一步促进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
当前仅仅依靠高职专科层次的物流专业教育体系,无法培养出社会物流行业与企业需要的物流技术技能人才,并且因为高职与中职在物流人才培养方向与定位上的重叠,导致高职物流人才的职业发展出现瓶颈,最终导致物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系统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缺陷。提升高职教育层次和质量、实现高职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满足社会产业转型升级、物流行业快速发展对较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型物流人才的需要。
研究型大学和应用技能型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办学理念的缺乏创新、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的趋同、生源质量的下降等因素制约了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内涵式发展。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使物流人才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普通应用本科高校的转型势在必行。
物流管理专业高职与本科互补性非常强,通过实施对接,既弥补了传统的应用本科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教育的不足,又为应用技能型职业教育的深入和提高带来机会。
高职与应用本科联合培养物流人才,是物流职业教育模式的创新。既解决了企业用工短缺或者招聘不到合适技能人才的问题,又可解决部分本科学校生源不足的问题,还为高职院校招收优质生源提供了机会,突破了职业教育原有的终点瓶颈,更重要的是提升高职教育层次和质量,从而满足了物流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高职与本科对接,在不同学段注重实践教学的针对性,高职阶段利用较好的校内实训条件,注重学生在实践工作中的职业素养的基础培养;本科阶段利用校外物流企业的岗位实习,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提升其职业素质。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的对接“3+2”项目,为物流人才培养走出困境提供了政策辅助,能够有效地推动高职院校、本科院校加大投入,深入研究对接项目、激励实施、改进教学、提升实训条件、提高教师队伍,从而带动物流专业整体建设。
“专业对接、课程衔接、实践导向、专本一体”的对接体系下,一批“基础扎实、能力突出、素质优良”的物流人才,深受社会、行业以及物流企业的好评,也更有利于增强物流学生的自我认知与自信心,并最终推动校际教育合作的更高层次互动与资源共享。
1、以高素质的物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出发点,确立不同学段的培养目标,依此制定不同类型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分层、分类”培养,推进高职与本科衔接。
按照物流企业岗位及物流行业人才发展规律的要求,针对学生实际,对高职本科分段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进行定位,确立了高职学段物流人才需要掌握的核心职业能力,能够为未来本科学段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深化“三维”立体式教学体系结构,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
遵循专业理论、创新技能、文化素养三个维度,为高素质物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确立课程体系结构;然后采取阶段推进法,由单一维度向多个维度、由简单到复杂逐级实现教学目标,最后达到全面培养高职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3、深化“按流程、分岗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深化“按流程、分岗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尤其引入行业企业力量,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与行业企业共同进行专业建设,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建立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互惠机制,发挥校企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物流技术技能人才。
4、深化“岗、课”融合,优化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提升专业教学质量。
参照物流行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来制定课程标准,模拟物流企业岗位工作的具体流程与工作任务,建立由物流专业基础课程、物流专业技能课程、物流专业拓展课程三大课程模块构成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
5、优化实训教学资源配置,创建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
建设以企业物流流程为核心,集运输、仓储、配送于一体的多功能物流配送中心,升级改造物流信息管理软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组织教师到企业上岗学习、企业专家指导、教师参与技能大赛等,打造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