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谢章明,葛明贵,解登峰
大学生职业地位认知的现状及其分析
谢章明,葛明贵,解登峰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职业地位认知问卷》,随机抽取680名本科生进行职业地位认知的现状调查,结果发现,研究型职业的社会地位得分最高,现实型职业的社会地位得分最低,在社会权利和社会声望上研究型职业得分最高,在经济资源上艺术型职业得分最高,在经济资源、社会权利和社会声望三个维度上现实型职业得分最低;在职业地位认知方面,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文科在艺术型和研究型职业上的社会地位认知得分显著高于理工科学生。
大学生;职业地位;职业地位认知
职业地位认知是职业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个体的人生发展成熟度和自我角色定位的适宜度,是指非从事某职业个体对从事某项职业的群体在经济资源、社会权利和社会声望等方面拥有程度的评判。职业地位是相对客观的,不同的职业依据其本身的社会结构功能占有不同的客观社会位置,拥有不同的社会地位资源,包括权力、财富、声誉、晋升机会和发展前景等。非从事某职业的个体对该职业地位的认知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大学生职业地位的认知与大学生所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获得认知有着紧密联系。尤其在社会转型时期,属于不同价值观念体系的个体会在职业地位评价上产生不同的观点。职业地位的认知只是体现个体对某项职业社会地位的评估和判断,不直接反映公众对职业的评价。
有研究发现,对职业地位较为适宜的认知是职业认知成熟的体现,职业的选择与职业认知的成熟度有着密切的关联。[1]大学生对职业及自身的理性认知会促进其求职行为与社会需求的最优化拟合,进而避免了社会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和摩擦性矛盾。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体系不断趋于成熟和完善,已经全面实施了大学生就业的“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政策。大学生对职业地位认知和评判是大学生进入某一职业领域发展的前提和关键因素,是大学生自主精神和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大学生社会化和自我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因此,对大学生职业地位认知现状的调查非常重要,它有助于我们了解当今大学生对相关职业的认知心理准备状态,从而有利于指导大学生合理就业和人生发展。
(一)研究对象
安徽省4所本科院校的全日制本科生接受了问卷调查,其中大一141名(男80,女61;文科58,理科54,工科29),大二208名(男146,女62;文科44,理科72,工科92),大三198名(男81,女117;文科150,理科20,工科28),大四111名(男38,女73;文科89,理科22)
(二)研究工具
根据文献研究和访谈,编制了一套《大学生职业地位认知问卷》,用于调查大学生对职业地位的认知情况,其中问卷中提供的职业是基于美国职业心理学家霍兰德的职业分类,并参考我国国家和劳动保障部的职业门类,以及结合高等院校的一般专业划分情况,列出146种职业。并且以霍兰德的职业分类为标准,把146种职业进行归类,分成艺术型、社会型、常规型、现实型、研究型和企业型等六类职业群。要求被调查者对每种职业的经济资源、社会权利和社会声望三个维度逐一进行打分。分值为1,2,3,4,5,6,7七个分数,1代表少(低),依次递增,7代表多(高)。本次测量的总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934。
(三)研究过程与分析
调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时间约为45分钟,现场收取问卷。此次问卷调查共回收680份,其中有效问卷658份,问卷有效率为96.8%。对搜集到的数据运用SPSS13.0进行统计。
(一)大学生职业地位认知的整体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在职业社会地位方面,研究型职业的社会地位得分最高(12.96±3.09),现实型职业的社会地位得分最低(10.42±2.29),其他职业类型的社会地位得分情况是:艺术型(12.77± 2.90)、企业型(12.18±2.57)、社会型(12.01± 2.68)、常规型(11.53±2.66);在职业经济资源方面,艺术型职业得分最高(4.81±1.06),现实型职业得分最低(3.98±0.80),其他职业类型的职业经济资源得分情况是:企业型(4.63±0.93)、研究型(4.57±1.09)、社会型(4.22±0.93)、常规型(4.19±0.92);在职业社会权利方面,研究型职业得分最高(3.96±1.18),现实型职业得分最低(3.16±0.89),其他职业类型的职业社会权利得分情况是:企业型(3.72±0.99)、社会型(3.72± 1.01)、艺术型(3.69±1.17)、常规型(3.61± 1.00);在职业社会声望方面,研究型职业得分最高(4.42±1.21),现实型职业得分最低(3.29± 0.89),其他职业类型的职业社会声望得分情况是:艺术型(4.27±1.10)、社会型(4.07±1.03)、企业型(3.83±1.01)、常规型(3.73±1.02)。
(二)大学生职业地位认知的性别差异
表1 大学生职业地位认知的性别差异
以性别为自变量,控制年级、专业等可能的影响变量,对大学生职业地位认知进行了多元方差分析(MANOVA),结果显示,Pillai'sTrace=0.072,Wilks'Lambda=0.928,F=8.179,P=0.000,说明大学生职业地位认知性别主效应显著。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表明,6种职业地位认知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具体结果详见表1)。
(三)大学生职业地位认知的年级差异
以年级为自变量,控制性别、专业等可能的影响变量,对大学生职业地位认知进行了多元方差分析(MANOVA),结果显示Pillai's Trace=0.040,Wilks'Lambda=0.960,F=1.437,P=0.104,说明大学生职业地位认知在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进一步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后也未发现任何显著性差异,因而可以说年级因素不影响大学生职业地位认知。
(四)大学生职业地位认知的专业差异
以专业为自变量,控制性别、年级等可能的影响变量,对大学生职业地位认知进行了多元方差分析(MANOVA),结果显示,Pillai's Trace=0.043,Wilks'Lambda=0.957,F=2.336,P=0.006,说明大学生职业地位认知在专业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进一步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后发现,在社会地位认知方面,艺术型职业得分和研究型职业得分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文科学生得分显著高于理科和工科学生,但理科和工科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具体结果详见表2)
表2 大学生职业地位认知的专业差异
利用2(性别)×3(专业)方差分析(MANO-VA),考察大学生职业地位认知是否存在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显示,Pillai's Trace=0.10,Wilks'Lambda=0.990,F=0.543,P=0.887,说明大学生职业地位认知在性别与专业之间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一)研究型职业的社会地位得分最高,现实型职业的社会地位得分最低,在社会权利和社会声望上研究型职业得分最高,在经济资源上艺术型职业得分最高,在经济资源、社会权利和社会声望三个维度上现实型职业得分最低
本研究中研究型职业社会地位得分最高,其代表性人群是各领域科学研究人员和科技工作者,但其经济资源得分位于艺术型职业和企业型职业之后。这与李永鑫、赵国祥和申淑丽调查发现是一致的。[2]从社会分层角度来看,职业是社会阶层划分的主要标准,是不同社会综合角色体系的主体反映,是社会组织结构的客观存在。戴维斯和莫尔等人认为,职业地位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其原因在于一些职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功能上比另一些职业更重要,更需要有特殊才能和技术者去承担。[3]这种现实的差异反映在人的主观思维和判断上就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职业社会地位认知,体现为社会个体对某种职业的综合社会角色体系的一种主观评判,对从事某种职业可能带来的经济资源、社会权利和社会声望的预期。当前,科学技术进步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已植根于当代社会大学生的头脑中。研究型职业的巨大社会作用和贡献带来了较高的社会声望和社会权利,从而影响大学生对其职业社会地位的高评估。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质量的追求,社会文化繁荣事业的迅猛发展,艺术型职业领域商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从事艺术型职业的个体在经济收入方面急剧增加,从而影响了大学生对艺术型职业的经济资源的高评估。
调查发现,大学生对现实型职业的地位认知评估较差,尤其是环卫工人和农民得分在各维度上得分最低。现实型职业既包括电子信息、机械、航空等高新产业的技术性职业,也包括工人、农民、警察和司机等传统产业的职业。这也反映了孟子所谓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在大学生职业地位认知方面的影响极深。根据访谈进一步了解,大学生认为在整个社会分工和生成中,现实型职业的劳动强度较大,工作环境较为单一,收入相对偏低。另者,由于相关法律和行业标准尚不健全,从事现实型职业的个体的自主享有的权能和利益没有受到很好保护。尤其是现实型职业领域的多家知名企业员工的自杀和猝死事件频繁报道,进一步影响了大学生对现实型职业的社会地位判断。可见,在社会转型关键期和建设和谐社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基本上是关于现实型职业的社会地位问题,现实型职业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等方面的改善和完善,对进一步提高其社会地位评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二)大学生在职业地位认知方面男女呈现显著差异,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在职业地位认知方面男女呈现显著差异,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这一调查结果反映了职业性别偏差仍然显著影响着男女青年对职业的要求和期望。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型的科技力量不断改变原有的男女社会成员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蒸汽机和电力的广泛运用,打破了原有的男耕女织,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打破了男性在社会职业方面一统天下的局面,女性广泛参与和从事当代社会各种职业的诉求不断变成现实。但女性在职业选择方面仍然遭遇性别歧视的“玻璃门”。特雷曼认为职业声望的差异是由纯粹的客观社会结构所决定的,它们不因评价者的差异而发生变化。[4]但整个社会对男性的要求并没有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变化,男性在职业发展中的刻板印象依然影响着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大学生在对职业地位社会认知方面的结果反映了这种刻板印象的存在,男大学生在社会权利、经济资源和社会声望上的预期相对女生高,在职业地位认知上呈现偏低倾向。女性由于在择业选择时遭遇显性或隐性歧视,就业压力较大,对职业地位的预期较低,在职业地位认知上反映为高评估倾向。
人对事物的认知既受到对象特征的影响又受到本身经验知识的局限。有研究发现,女大学生对职业选择与发展知识较少于男大学生,男大学生对职业信息更加敏感,对职业领域的更新和变化更为关注。[5]本研究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结果,由于女大学生对各种职业领域知识的缺乏,对其社会地位的评判趋于较高倾向。在大学职业生涯发展辅导中,学校应更多引导女大学生的职业兴趣,帮助女大学生了解和熟悉职业领域的特点和发展要求,结合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体验等多种途径,丰富和深化女大学生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三)文科学生在艺术型和研究型职业上的社会地位认知得分显著高于理工科学生
本研究发现,文科学生在艺术型和研究型职业上的社会地位认知得分显著高于理工科学生。文理科的职业地位认知差异主要原因可能是学习内容的差异引起的。文科学生专业学习的内容多涉及文史哲等知识,文艺欣赏和鉴赏能力相对较高,对于艺术型的职业评价较高;理工科学生专业学习内容多设计数理逻辑、设计试验等,对现实型和常规型职业评价较高。文科的科学研究型职业从事者一般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富有天赋的智能,以及高水平的创造力;理工科科学研究人员一般具有求实务真的科学精神、持之以恒的毅力和高超的创造想象力。比较而言,除了创造力和想象力外,理工科科学研究更需要后天努力和毅力。
从现实社会需求而言,经济社会发展对理工科专业的需求比文科专业需求量大,以就业统计的第一次就业率上可以看出,理工科专业就业率较高,理工科专业考研和继续深造的愿望相对较弱,从而对研究型职业社会地位评判较文科生低。另外,理工科专业毕业生经济收入相对较高,从事的职业领域多数是与实业有关的现实型和常规型职业领域,很少从事艺术型职业领域。根据社会认知理论可知,在校大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内容,并且通过对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观察和学习,从而形成了与自己专业密切相关的职业社会地位的预期,表现出社会地位认知上的专业差异。
[1]龙立荣.职业成熟度进展[J].心理科学,2000,23(5):84 -87.
[2]李永鑫,赵国祥,申淑丽.大学生职业声望评价研究[J].信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1(1):68-70.
[3]K.戴维斯,W.莫尔.分层的一些原则[J].美国社会学评论,1945,10(4):242-249.
[4]Treiman,D.Occupational Prestige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M].New York:Academic,1997:5-19.
[5]刘红霞.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性别差异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7):88-91.
责任编辑:刘海涛
B842
A
1673-1794(2014)01-0074-04
谢章明,皖西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助教,研究方向:学校心理学(安徽六安237012);葛明贵,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安徽芜湖241000);解登峰,皖西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安徽六安237012)。
安徽省哲社基金规划项目(AHSK11-12D348);皖西学院哲社项目(WXSQ1110)
2013-05-1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