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对策思考

时间:2024-06-19

于晓娟,刘 鹏

前不久,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指导作用要想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认同和践行,必须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针对其群体特点,构建和形成对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普适性的、对日常生活和行为起主导作用的核心价值要求,这就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根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头脑中的内化、具体化和个性化。从大学生肩负的使命、身心发展特点及所处的环境出发,并按照抽象、简练、易记的原则,我国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可以确立为:爱国、诚信、求知、创新。其中“爱国”是大学生基本的道德品质,“诚信”是大学生为人处世的根本准则,“求知”是大学生的本质要求,“创新”的精神是大学生成才成功的关键。培育和践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培育和践行,并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精神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现状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和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他们所获取的信息量大、速度快,而且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非常强。但同时,由于他们涉世不深且价值观尚未成型,缺乏对事物客观的分析和鉴别能力,看问题往往局限于个人视角,因此其价值观明显具有片面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应当说,我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多数大学生能够正确地定位自己、清楚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学习上、生活上也都勤奋努力、积极进取,渴望学到本领,以适应将来的社会竞争和个人发展的需要。然而,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深化期,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市场运作法则和秩序尚不健全,许多新的价值规范尚在形成之中。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认识还不成熟,面对不良的社会现象,面对价值的紊乱和冲突,使得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缺失和偏离,其主要表现为:

(一)价值追求呈现主体化特点

伴随着开放的扩大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西方思想文化的广泛传播,西方那种人生哲学的个人本位主义的价值观得以释放和发展,无疑已经潜移默化影响到一些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使他们对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根本道德原则的社会本位价值观渐趋淡漠。同时,在市场经济重利原则的影响下,个体谋取个人利益成为合理和现实,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价值观向个人本位主义的转移。不少大学生更愿意从个体和个人的需要出发去衡量、评价、对待和处理涉及到个人的利益。在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上,突出考虑个人利益,片面强调个人利益的实现,而忽视个人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那种张扬个性,崇尚自主,快乐自我,逐渐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推崇的价值追求。

(二)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特点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利益主体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不同价值主体,也必然形成多元的价值观。”[1]加之,现代社会网络的广泛普及和新兴媒体的广泛应用,大学生更容易接触和接受新事物。面对纷繁复杂、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面对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面对西方价值观的涌入和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使得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比如,一些大学生没有确定的价值取向,不知道什么是价值;一些大学生即使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但却没有深度;还有一些大学生虽有所谓的价值追求,但只讲求实际、强调实用,缺乏对崇高价值的追求。总之,在当代大学生的身上,那种绝对为国家、为社会、为集体利益着想的一元的价值取向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价值的多元化和多样化。

(三)价值目标呈现功利化特点

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下,实用主义在现实中已然被大学生认可和接受,价值理性让位于工具理性。生活中,以往他们所追求的那种远大而崇高的理想,逐渐让位于以事业、爱情、生活和物质为主要内容的个人现实。有的大学生专注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对读书充满厌倦,想方设法经商赚钱。还有的大学生简单地把经济收入和物质享受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价值目标和生活情趣趋向世俗化、庸俗化,甚至于非理性化,而对新时代大学生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缺乏认同。近年来,校园文化所呈现出的商业化趋向也充分体现了大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的功利性。

二、影响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不利因素

(一)市场经济与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

改革的深入、开放的扩大、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扩大了大学生的视野,为大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和激励竞争容易使人们产生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观念。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产生不利影响,容易使他们重视物质利益而忽视精神追求,重视个人利益而忽视社会利益、群体利益。另一方面,由于社会转型带来的利益关系的调整,价值观念的冲突和思想文化的碰撞,都不同程度地对大学生价值认知和判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面对西方不良思潮的侵袭、层出不穷的社会丑恶现象,以及社会整体价值取向的偏移,使得许多大学生对正确的价值观开始产生怀疑,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在“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的矛盾中摇摆不定,有一些人往往局限于短期的、功利的目标,过分重“实际”“实惠”而轻理想。

(二)家庭道德教育与影响的缺失

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和不良风气的盛行,出于对子女适应现实社会的担忧和对其眼前利益的维护,父母往往在子女教育上采用实用主义的态度,在价值观教育上倾向于个人本位,这种实用化的家庭教育影响了青年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加之,不少大学生身为独生子女,其家庭环境相对优越,使其在平顺的生活中很少经历艰苦生活的磨炼。父母的溺爱,过分的满足,过分的保护,使其只重视和强调对个人需要、个人利益的尊重和满足,并养成冷漠、依赖、自我中心、自以为是的心理,不可避免地会使大学生在价值观上出现种种问题,如贪图享受、好逸恶劳,只讲索取、不讲奉献,爱慕虚荣、讲求攀比,急功近利、思想浮躁,精神空虚,信仰迷茫等。这是目前大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许多思想道德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难以应对新的问题

高校是大学生价值观培养和教育的主要阵地,应根据形势和教育对象的变化及时发展完善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但实践中高校在这方面严重滞后。首先,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脱离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存在内容空洞、抽象、宽泛,途径单一、方法陈旧、形式单调、载体落后、针对性不强,难以适应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规范和引导的需要。其次,在校园文化方面缺乏创新性、系统性、针对性,缺少吸引力、感召力和渗透力,且在教育和活动过程中往往形式大于内容,满足于表面化、形式化和走过场。再次,“唯科技主义的教育理念过分注重对大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思想道德的教育和正确价值观、科学精神的养成”[2],导致大学生一味追求个人技能的提高,轻视道德品质的培养,这都不利于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不仅直接关系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而且直接关系现阶段中华民族的素质,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清理大学生价值观方面的误区,纠正部分大学生价值观方面的偏差,引导大学生树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价值观念,必须培育和践行“爱国、诚信、求知、创新”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三、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对策措施

(一)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培育机制,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学校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阵地。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项系统的过程,单靠学校的力量是很难能够达到目的的。因此,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必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培育机制,以达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社会育人的目的和功效。“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培育机制,具体说就是以学校为主导,社会、家庭密切配合、广泛参与的机制。这一机制充分释放“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叠加效应,达到和谐统一和最优组合。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里克纳认为:“新式价值观教育要取得长久成功,必须依赖学校之外的力量:学校和社区应当共同努力,来满足孩子们的需要,并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3]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和熏陶。高校应积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定期和不定期地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在校表现以及学校对大学生开展的教育,以使家长了解并支持学校的工作,以及学校所提倡的核心价值观和所建议采取的对策。社会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巩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既给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一个重要而宽广的场所,又决定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最终形成和发展的方向。大学生要主动贴近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通过广泛参与社会生活,去体验和感受社会以及社会规范对个人的约束。高校也要主动争取地方政府、企业、行业、媒体、青年组织等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开辟多种渠道,汇聚多方资源,联手行动,让大学生的成长处于一个完全衔接的系统之中。

(二)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发挥价值观教育主渠道的功能和优势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要充分发挥其二者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强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引导大学生树立和弘扬符合时代精神和大学生自身特点的价值观。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在讲课时要积极运用启发式、参与式、情景式、互动式和案例式教学,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见解,在争论、辩论中加深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另一方面要大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言传,又要身教。在言传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注重不断强化自身的业务素质,除了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现代化的科学文化知识之外,还应具备现代管理知识、与大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学科知识等。唯有如此,才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起大学生的思想共鸣。在身教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注重不断强化自身的道德修养,提升精神境界,做教书育人的典范。

(三)丰富和发展校园文化的内涵,形成有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办学理念和管理水平的集中展示,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续、补充和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必须突出大学生核心价值导向。利用各种教育途径和阵地,积极倡导和培育“爱国、诚信、求知、创新”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旗帜鲜明地用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思想,指导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必须营造有利于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校园文化氛围。应运用规章制度、舆论宣传、文艺活动、文化标识、文化设施和文化景观等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加以正确的引导,营造一种有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健康活泼并富有凝聚力的校园文化氛围;必须发挥先进人物的典型示范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大力选树各类先进典型,让身边的人说身边的事,以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使广大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的洗礼;必须创新大学生核心价值培育的文化载体。当今社会信息网络化、交流电子化,不仅冲击着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也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因此,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客观情况的变化,准确定位于当代大学生的这些特点,不断尝试和探索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符合大学生思想实际和身心发展特点的价值观教育新载体。比如:要充分利用校内各种传媒手段,尤其是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介,积极宣传昂扬向上、团结和谐的主流舆论和价值观念;必须完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长效机制。可以将大规模的集中教育与日常的渗透式教育结合起来,制定一系列体现核心价值观规范和导向的规章制度,使学生在一种宽松、自由、有所依附,又有所约束的环境中,自觉养成遵守校规校纪、依法办事的好习惯。

(四)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升华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和有效形式。在价值观培育中,除了让当代大学生掌握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外,还要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和评价能力,而社会实践正是实现知行统一、价值认知与价值评价统一的关键环节。因此,必须让大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群众,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深化他们对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学习和认识,并积极引导他们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为此,高校和社会要积极倡导和推动大学生更多地参加青年志愿者、公益劳动、三下乡、勤工助学活动等,把价值观的培育从学校延伸到社会,从教室延伸到行业企业,从课堂延伸到生产管理一线,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在与社会的接触中不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从而认识自我,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逐步实现社会化;另一方面,又可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锻炼、受教育,掌握劳动技能,锻炼意志品质,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而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4]

总之,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只有了解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现状,找出影响和制约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问题的原因,科学制定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对策措施,才能把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植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融入到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使之不断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追求。

[1] 黄鹏红.试论新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3).

[2] 周立新.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引导问题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6).

[3] 托马斯·里克纳.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M].刘冰,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152.

[4] 整合与导向: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必然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