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吴 杨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地,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县域经济具有独特的事关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健康稳定运行与增长的关节点作用和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研究县域经济有利于掌握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是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毋庸讳言,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最为重要的基础和动力源泉。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可以描述为县域单位载体通过自身区位、资源禀赋优势以及资源配置来获得相应竞争优势的能力。安徽作为农业大省和农村经济改革的发祥地,作为我国中部省份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其县域经济的发展有其代表的意义。在国家产业西移、中西部开发力度加大的大背景下,当前安徽县域经济在走向市场化进程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县域经济发展对安徽省整体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带动作用,已逐渐成为安徽省经济崛起的重点和难点。发展县域经济可以提升其综合经济实力,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研究安徽省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有助于全面了解中部省份特别是不发达中部省份的县域经济发展状况,从而为制定合理规划,为振兴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提供一定的依据。
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在18个省市区有分布,其中江苏、山东、浙江、辽宁、福建等五省份数量最多。安徽仅与山西、吉林、江西、湖北和新疆相同,仅有1个肥西县入选,排在90位,2013年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安徽也只有肥西县入选,排在第88位,上升了两位。2013年中国最具竞争力百强县安徽是空白。以2012年安徽十强县与全国比较,2013年中国百强县(市)平均规模:人口87.93万人,地区生产总值578.34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9.3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6939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251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12320元。以安徽唯一入选的肥西县与全国平均比较,肥西县人口90.8万人,地区生产总值416.7亿元,财政收入达45.1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606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2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861元。除了财政收入高于全国外,其他都远低于。若以安徽十强县排在第二的肥东县比较,其人口108.66万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57.69亿元,财政收入28.3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3295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6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709元。显然差距更大。说明我省县域经济与全国相比,着几年虽有较大发展,但仍有很大差距。[1]
近几年来,安徽从管理体制、财税、融资、土地等方面全力破解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激发县域发展活力与动力,县域经济已进入了总量跃升、结构优化、后劲增强、活力迸发的新阶段。
1.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增长动力不断增强
2012年全省62个县(市)GDP总量突破8000亿元大关,由上年的7342.9亿元增至8403.8亿元,占全省比重由48%提高到48.8%;增长13.3%,增速快于全省1.2个百分点,自2005年以来连续8年快于全省。分产业看,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9%、17.8%和10.3%,其中,一产、二产增速分别快于全省0.4个和3.4个百分点。分县看,8个县(市)GDP超过200亿元,45个县(市)GDP超过百亿元,比上年增加8个。其中,肥西县达416.7亿元。[2]
信贷支持力度加大,年末县域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217亿元,占全省贷款的25.9%,比年初增加765亿元,增量占全省的29.8%。财政保障能力增强,县域财政收入928.7亿元,增长21.4%,快于全省6.5个百分点,占全省财政收入比重由上年的29%提高到30.7%;县域财政支出1693亿元,增长20.9%。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县域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1.9亿美元,增长50.5%,快于全省20.2个百分点,总量占全省36.9%,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3]
2.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
2012年县域GDP中三次产业结构由21.8:51.8:26.4变化为20.7:53.1:26.2。县域工业规模继续壮大,全部工业增加值由上年的3264.6亿元增加到3874.2亿元,增长19.7%,比全省快4.4个百分点。工业化率达到46.1%,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20个县(市)工业化率超过50%,繁昌、当涂、天长等7个县(市)超过60%。[3]
3.社会需求显著增强,居民生活不断改善
2012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8164家,比上年增加1404家,其中肥西、长丰、芜湖和肥东企业数量突破300家。县域固定资产投资额6755.8亿元,增长27.1%,增速快于全省2.9个百分点,其中27个县(市)投资额超百亿元,5个超200亿元。2013上半年,县域固定资产投资3657.4亿元,增长25.3%,增速高于全省3.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40亿元,增长16%,增速与全省持平,其中14个县(市)零售额超过50亿元;进出口总额由上年的52.3亿美元增加到72.2亿美元,增长38.2%,快于全省12.6个百分点。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的县(市)达到59个,其中当涂、宁国、芜湖等7个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万元,比上年多5个。县域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突破4万元,达40441元,比上年增加5608元,增长16.1%,快于全省2.8个百分点。33个县(市)城市低保月补差额超过300元,比上年多13个,60个县(市)农村低保月补差额超过100元,比上年多27个。53个县(市)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超过10%,其中31个县(市)占比上年提高。[1]
3.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所增强
2012年县域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由上年的3028件、396件迅速增加到8334件和622件;每万人发明专利申请及授权量达1.81件,比上年增加1.1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支出由38.9亿元提高到60.6亿元,增长55.8%,其中肥西、无为、天长等18个县(市)支出在亿元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产值1596.4亿元,增长34.6%,快于全省1.5个百分点,总量占全省31.3%,其中肥东、天长等11个县(市)产值超50亿元,35个县(市)产值超10亿元,比上年提高。[2]
4.绿色环保意识增强,生态建设取得成效
2012年县域万元二、三产业增加值用电量650.5千瓦时,比上年减少20.3千瓦时;占用建设用地面积0.0215公顷,减少0.003公顷。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的县(市)有52个,90%以上的29个,比上年分别多出6个和15个,48个县(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同比提升。县域活立木蓄积量达19118万立方米,增长5.9%;61个县(市)林木绿化率完成目标任务。[2]
5.2013 年上半年,安徽县域经济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快于全省,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一是工业占全省比重提高。上半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828.5亿元,占全省比重44.6%,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62个县(市)中有50个县(市)增速高于全省14.5%的增速。二是财政保持平稳增长。上半年,实现县域财政收入541.4亿元,增长11.1%,增速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65.9亿元,增长21.8%,高于全省1.7个百分点;县域财政支出879亿元,增长20.4%,高于全省10个百分点。三是投资消费增速快于全省。上半年,完成县域固定资产投资3657.4亿元,增长25.3%,增速高于全省3.7个百分点;实现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72.4亿元,增长13.7%,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
2012年安徽省县域GDP总量明显落后于河南、湖南、湖北等省,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安徽仅与山西、吉林、江西、湖北和新疆相同,仅有1个肥西县入选,排在90位,2013年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安徽也只有肥西县入选,排在第88位,上升了两位。2013年中国最具竞争力百强县安徽是空白。
一是县域经济发展非均衡性突出,县市之间差距大。人均GDP最高的繁昌县与最低的临泉县相差10多倍,与2009年的相差8倍相比,差距明显扩大。
二是县域产业结构调整步子不快,产业结构层次低。第一产业比重大,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全省8.5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比重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起点不高,产品趋同、产业趋同,产品大路货多,精品名品少,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抗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在第二、三产业中,县域工业发展水平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慢。[4]
随着社会分工愈来愈细,要求县域在经济发展中必须承担特定的社会分工,发展有县域特色的地方产业,决策者在立项目时,要依托当地现有资源及市场情况进行抉择,切不可盲目模仿。目前,安徽省62个县(市)中,除滁菊、怀远石榴、宁国山核桃、歙县茶叶、霍山毛竹、亳州药材外,其他县(市)很少有能形成在国内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安徽省缺少如广东顺德的家具、佛山的建筑陶瓷、中山的灯具,浙江义乌的小商品、温洲的鞋业、嵊州的领带等优势特色产业,产业特色不明显。[4]
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安徽县域经济存在人力资源不足,劳动力素质低。根据根据统计局数据,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安徽作为全国劳动力输出大省,素质较好的多已外出务工,县域人才状况呈现明显的“两低两缺特点”。“两低”即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低,“两缺”即缺少懂技术的新型农民,缺少懂管理、会创业的新型农民企业家。由于缺乏高素质人才,无法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经济优势。
一是要根据当地的优势和特点确立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相关的辅助性产业,形成产业链。二是要优化工业产业的结构。引导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实现产品升级换代。三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以产业化、标准化、外向化为基本取向,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城市生态型农业和创汇农业。加强农业基地建设,扶持发展龙头企业,走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的道路。
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应在“特色”二字上下工夫。安徽的县域经济目前可以利用四大优势发展自己的产业。其一是资源优势,每个县都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来发展特色产业;其二是独特的区位优势,安徽省处于东部和西部之间的结合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外资西进,正好是第一站。其三是成本优势,安徽劳动力丰富,劳动力的成本要比东部沿海地区低。其四是政策优势,东部沿海地区的政策优势效用减弱,而安徽能用的政策空间还很大,完全可以利用这四种优势结合本地区的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各地可以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努力将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注重加大研发投入,注重培育主导产业,形成与县域发展基础相适应、与县域优势相关联的差异化支柱产业。
民营经济的发展对调整县域经济结构,增加就业和保持社会稳定有积极的作用。应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民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努力形成多种市场主体平等竞争、互相促进新格局,对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引进企业与本土企业,大企业与中小企业要享受同等待遇;需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科技投入和创新,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力争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最优惠的政策、最良好的社会环境。[5]应废除一切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歧视性政策,消除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和政策性的障碍,要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资金、土地、人才信息的短缺问题,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性的市场竞争环境,加速民营经济发展力度。
人才资源在县域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作用,引进人才成为安徽县域工业发展的制高点,是实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要创新人才引进的良好机制,可以采取柔性流动方式,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不断引进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管理人才;同时要加大县域内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建立高科技人才的培养机制,事业留人。同时也要加强对基础人才包括年轻技工和农民的培训,以不断提高人才的竞争力。要建立起灵活的用人和激励机制,使各类人才在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中充分释放出自身的能量,发挥最大的效用。
县域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最大结合点,更应成为“四化”同步的主战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项目建设和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县域新型工业化;以创新和完善农村体制机制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以信息平台建设为重点,切实推进县域信息化。要坚持以工业化创造供给、信息化引领提升,支撑带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产城互动、工业反哺农业、城乡协调发展。通过“四化”同步来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实现富民强县。[6]
[1] 吴润青.2012年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主要特点[EB/OL].安徽统计信息,2013-07-22.http://www.ahcounty.cn/bencandy.php?fid=31&id=2892.
[2] 王晓琴.县域经济助力安徽经济稳增长[EB/OL].安徽经济报,2013-07-18.http://www.ahjjxxzx.com/Detail.asp?ID=27709
[3] 陆列嘉.县域经济总量提升结构优化[N].安徽日报,2013-08-22.
[4] 管友桥.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EB/OL].中国乡村发现,2013-01-05.http://www.zgxcfx.com/Article/52980.html? WebShieldSessionVerify = YNbKShG-vUGwd1lojNDLg.
[5] 王庆东.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与对策[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1(3).
[6] 王 博.县域经济成“四化”同步发展最佳结合点[EB/OL].河北新闻网,2013-01-30 .http://zhuanti.hebnews.cn/2013/2013-01/30/content_3072374.htm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