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黄艳芬
从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的实际教学来看,文学史知识主要由教师讲授,即由教师主讲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以及各种作家作品、文学活动和文学思潮等;而现代文学作品的读解则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学生开展自主阅读,并最终学会独立分析作品。从主体性角度来说,前者以教师为主体,后者以学生为主体。正如叶圣陶曾说过:“阅读要多靠自己的力,自己能办到几分务必办到几分。不可专等老师给讲解,也不可专等老师抄给字典辞典上的解释以及参考书上的文句。直到自己实在没法解决,才去请教老师或其他的人。因为阅读是自己的事,像这样专靠自己的力才能养成好习惯,培养真能力。再说,我们总有离开可以请教的人的时候,这时候阅读些什么。”[1]从实际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情况来看,前者普遍完成得较好,而后者则有待改善和提高,而这尤其体现在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中。
所谓专业错位指的是学生实际被录取的专业与其志愿专业不一致,也就是俗称的“拉郎配”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多发生在一些传统专业如汉语言文学专业中。今天,出于对就业的考虑,或是对专业认识程度的不够,导致越来越多的同学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很少会把像汉语言文学这样的传统专业作为首选。也因此,这导致很多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生源多来自于调剂,造成学生的专业错位。
相对一些重点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这种现象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尤显突出。如笔者所任教的合肥学院是一所年轻的正在成长中的综合性大学,在201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绝大部分同学都并非自愿报考,而是服从专业调剂被录取的。因为生源调剂是以忽略学生自身的专业兴趣为前提的,所以学生在开始的学习中,既缺乏对于学科专业的认识和归属感,又缺乏对一些课程的学习兴趣和阅读基础,这其中就包括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很多同学甚至都不识某些现代作家,更谈不上说阅读其作品了。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被调剂的生源中,也不乏有较好阅读基础的,但总的来说,大多数同学的阅读经验还是比较贫弱的,他们在进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之前,不仅现代文学的作品知之甚少,甚至可能连基本的阅读兴趣都尚未建立。因此,如何尽快进入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学习,不仅需要学生自己调整心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应对课程学习,还需要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尽快建立起对于现代文学的阅读兴趣。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阅读越来越受到新潮阅读的挑战,人们的阅读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在当下,几乎无人不受到电子阅读的感染,电子阅读也以惊人的速度在改变着人们的阅读行为和阅读观念。新潮阅读不仅对普通读者有着深刻影响,同时也对一些特殊读者,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同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从阅读形式上看,各种新鲜的电子阅读方式层出不穷,从电脑、手机到电子阅读器等,都给读者提供了最大限度的便捷。电子阅读的优势首先在于其使用成本低,通过网络下载即可获取所需的图书资源,今天很多电子书籍多为免费使用,并且可以不断更新,因此大大省却了购置书本的费用。其次,电子阅读的优势在于其自由和携带方便,读者能随时随地享受阅读,完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伴随电子产品成长起来的九零后大学生,更是电子阅读的追捧者,即便是在阅读上有着更高要求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同学也是如此,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同学找寻现代文学作品或研究资料时,他们往往不是去图书馆,而是直接上网查找阅读。
从阅读内容上来看,越来越多的学生放弃包括中国现代文学在内的经典文学阅读,转而选择轻松的大众读物。的确,现代文学作品与今天的时代生活有一定距离,其文学性纯正严肃,在娱乐性和可读性上或许不及大众读物,但是如果因此就以休闲读物来替代现代文学经典的阅读,那就是本末倒置了。鲁迅在1927年致青年的《读书杂谈》中的一段话,也适用于今天:“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2]30,但同时,鲁迅又担心青年会对他的话断章取义,产生误解,又作了进一步解释:“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2]30-31同样,朱光潜在《谈读书》一文中也曾指出:“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3]
综上所述,专业兴趣的缺乏和新潮阅读的冲击,都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同学的现代文学阅读有一定影响。这其中,前者是更有针对性的因素,后者则是更有普遍意义的因素。针对这两种不利因素的影响,笔者从教师角度出发,以合肥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同学为研究对象,提出对于学生的引导方法: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一个现象较为明显和突出,即很多同学对于一些现代文学作品的认识,往往来源于更易被大众接受的影视剧改编。举例来说,以现代文学作品和作家为原型的两部电视剧《金粉世家》和《人间四月天》一度在国民中掀起“民国剧”热潮,现代文学经典以新鲜的偶像剧形式呈现,尤其深入青年学子的心,很多同学因此主动追求对作家作品的阅读,甚至还有同学以这些作家和作品作为毕业论文选题。据此,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影视作品的影响,引导同学去阅读现代文学原著。同样,教师还可以利用文化热点问题。比如为纪念现代女作家萧红诞辰100周年推出的电影《萧红传》2013年在全国公映,教师可以通过电影赏析结合作家介绍,来带动学生对于萧红的认识和阅读。
所谓的同步,指的是学生对于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文学史的学习要保持同步,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上课进度,引导学生阅读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文学作品,开展有计划、有针对性的阅读,以促进课程学习。反之,如果是无计划无目的地阅读,短期的不良后果可能是同学对于作家作品的认识不够,难以参与到课堂教学,而远期的不良后果则是同学无法建立起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观念。
这种同步阅读讲究的正是阅读的时机性,需抓住有效的阅读时机,方能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正如学者陈平原所指出的那样:“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在什么季节吃什么果,是什么年龄说什么话。阅读也一样,错过了‘时令’,日后再补,感觉很不一样——理解或许深刻些,可少了当初的‘沉醉’与‘痴迷’,还是很可惜。”[4]
对于阅读,教师的出发点总是想多多益善,但同时教师也要进行换位思考,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中国现代文学史一般开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第一学年,如上文所述,在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由于专业错位导致很多学生对于课程学习较为茫然。并且从时间上来看,阅读本身就是一件长期的事情,绝非短时间内就可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因此,教师不能对学生盲目地提出过多的阅读要求,而是引导学生采用逐步阅读法,即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重点到广泛的阅读,以建立阅读兴趣和培养阅读热情为最终目的。以现代作家沈从文为例,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阅读其以《边城》为代表的小说,在学生初步了解沈从文的“湘西文学世界”风貌,建立起对于作家作品的阅读兴趣后,逐步增加对于沈从文文学的阅读量。
既然是趁热打铁,那就说明学生已经对某种现代文学作品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对于教师来说就要充分利用好这种基础,引导学生在阅读上作进一步的延伸和拓展。比如在同学初步认识了“新月派”的诗人和诗歌之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新月派”诗歌作品进行系统的阅读。或如学生在阅读了冰心的诗歌后,还想继续阅读其他类型的作品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冰心的散文和小说。
应当着重指出的是,学生的这种阅读“热度”必须要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因为这是学生在短时间内通过一定的学习累积达到的,不易形成,并且难以持续长久,往往可能是转瞬即逝,一旦错过了就很难再建立。
总之,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中,学生的现代文学阅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阅读是课程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但正如本文开头所谈论的那样,在中国现代文学的阅读活动中,真正的主体仍是学生。虽然本文着重探讨的是教师对于学生现代文学阅读的引导方法,但最终目的还是想借此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阅读能力。而在学生的自主阅读中,兴趣又是前提和基础,正如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指出的那样:“出于职责或敬意读经典作品是没用的,我们只应仅仅因为喜爱而读它们。”[5]6并且他还说:“只有在非强制的阅读中,你才会碰到将成为‘你的’书的书。”[5]6因此,对于在阅读上有着更高追求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首先应从阅读的兴趣建立起。
[1]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21.
[2] 鲁 迅.而已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3] 孙琴安.名家谈读书[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103.
[4] 胡洪侠 张 清.1978——2008我的私人阅读史[M].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9:176.
[5] 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