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试论图书编辑的编辑力培养

时间:2024-06-19

曹培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出版业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在信息化条件下,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在发生变化,读者可以通过计算机、手机等轻松地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再加上数字图书的出现和出版业的有序竞争,使得传统的图书出版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出版社想要赢得读者,赢得市场,必须推出高质量的图书。而一本高质量图书的出版,需要编辑精雕细刻的工作,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对图书市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作为出版业的骨干力量,图书编辑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注重提升编辑力,才能适应形势和发展的需要。

一、图书编辑编辑力的构成

编辑力的概念首次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浙江人民出版社经济编辑冯国祥在《编辑之友》上发表《图书编辑力浅论》一文,提出编辑力问题,认为“对著述的选择、修整、组装力就是编辑力”。[1]2004年,湖北日报社编辑刘章西在《新闻前哨》上发表《运用编辑力打造名专栏》一文,认为编辑力是包括编者的体力、智力和体智诸因素形成的编辑能力。[2]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日本著名编辑鹫尾贤也的《编辑力:从创意、策划到人际关系》一书。作者在书中虽未明确定义编辑力的概念,但却详细分析了优秀编辑从创意策划、稿件的催审校改、图书的设计宣传,到人际交往等各面面所具备的能力。[3]同年,《新闻导刊》上刊发了《新闻编辑力的若干要素》一文,将新闻编辑力定义为“是一种新闻思维和新闻表现能力的外在体现,是一种由发现、选择、把握、策划、整合、开掘等具体能力融合而成的业务素质。”

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图书编辑的编辑力至少应该包含选题策划、审读加工、宣传营销和人际交往四个方面的能力。

(一)选题策划能力

选题策划是图书出版的前提和关键,一本好书的面世源于富有创意的选题策划。可以说编辑选题策划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图书出版发行的成败。作为一名优秀的图书编辑,必须具备扎实的学科和专业知识,因为只有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理论,才能洞察和把握市场和读者的需求和变化。

当然,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仅仅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

首先要有创新意识。正如台湾知名编辑周浩正1985年负责时报出版公司编务时制定的四项细则那样,做别人忽略做的,做别人不敢做的,做别人不能做的,做别人已经做而做不好的。这要求编辑不能因循守旧,而是要有全新的观念和开拓精神,策划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图书。[4]当然,创新也要坚持可行性原则,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其次要有超前意识。图书从选题策划到最终出版发行,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周期,这要求编辑在选题时要具有前瞻性,能够从读者和图书市场中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判断,从而进行准确的选题策划。否则,图书就难以做到与市场同步。

再次要有信息意识。要求编辑独具慧眼,具备敏锐的信息捕捉能力,能够在广泛深入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和构思,从中激发灵感,拟出富有创意、受读者欢迎的选题。

(二)审读加工能力

书稿不经过编辑加工,是难以达到出版水平而面世的。任何一本书的出版都离不开编辑的审核把关与精雕细琢。从一定意义上说,编辑犹如服装“设计师”和“缝纫师”,既要宏观设计,又要微观施工。因此,审读加工能力对图书编辑来说尤为重要,体现出其是否具备过硬的业务技能。审读能力要求编辑能够从大处着眼,鉴别书稿是否具有较高的思想性,是否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是否适合市场规律,是否符合读者需求,内容有无创新特色,结构是否合理,做到从宏观上进行把控。加工能力要求编辑从小处着手,从书稿结构、体例、格式、引文、辅文、注释,到插图、表格、公式、数字、计量单位,到人名、地名、年代、日期、史实等,做到大胆质疑,小心求证,每一个处都细细斟酌,避免出现错误和瑕疵。编辑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书稿内容审读能力,还要具备书稿形式美观审读能力,能够根据图书的性质和特色,提出和审读适合该书的外在装帧和正文的版式设计。

(三)宣传营销能力

市场意识是从传统编辑跨入现代编辑行列的必备通行证。在当今社会,图书作为一种商品,同样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图书销售得好,就能为出版社带来经济效益,进而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再好的书如果没有市场需求,也只能放进仓库,丝毫体现不出它的价值。因此,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开始重视图书的营销服务工作,要求包括编辑在内的工作人员增强宣传营销意识和能力。图书编辑要摈弃文人情怀,心中想着市场,眼里盯着市场,主动走进市场,从图书选题策划阶段就着手进行营销策划,能够根据不同图书的内容特点、不同的时段和周期、不同的宣传和销售途径以及不同的受众,及时制定相应的宣传营销工作方案,及时向营销或发行部门提出具体营销建议,做到有的放矢,更好地服务于图书的销售工作。

(四)人际交往能力

如果把图书的出版比作一个项目,那编辑就是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实施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但要完成图书出版,仅靠编辑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作者、排版、设计、校对、印制、宣传、发行等人员的辛勤付出。[5]因此,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对项目的顺畅运行至关重要。这要求编辑学做社会活动家,既要与专家、作者和读者及时沟通,也要与出版社领导和各部门密切接触,还要与社会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和发行商密切联系,学会与人打交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便更好地处理图书出版中遇到的问题。

二、培养图书编辑编辑力的对策

(一)树立崇高信仰,培养职业道德

编辑的职责是什么?这是做好图书编辑首先要认清的问题。著名作家巴金曾长期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和《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等期刊的主编,他指出:“我们工作,只是为了替我们国家、我们民族做一点文化积累的事情。”图书编辑只有树立对知识和文化的强烈信仰,以传承文明、传播文化、普及知识、开启智慧为己任,才能明确工作方向,产生源源不竭的激情、动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推出优秀的图书,实现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的目标。[6]一要立场坚定,这是图书编辑的首要任务。要具备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出版导向,时刻对选题和书稿保持高度的警觉性,防止有错误政治倾向、有低级趣味、浅薄庸俗的出版物出现;二要懂得坚守,这是图书编辑的基本操守。要坚守图书的文化属性,把传承和传播先进文化作为图书出版的目的,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摈弃“只认钱不认文”的倾向。要坚守求真务实的作风,尊重事实,尊重真理,不为了利益宣传伪科学,不把那些荒谬、怪诞和充满泡沫的图书推向社会。要坚守诚实守信的本分,不为利一己私利而弄虚作假、抄袭剽窃、偷工减料或恶意炒作;三要乐于奉献,这是图书编辑的必要素养。编辑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在为别人“做嫁衣”,要淡泊名利,不计个人得失,甘当无名英雄,真心真意为作者服务、为读者服务、为社会服务;四要培养兴趣,这是图书编辑的内在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干一行爱一行,才能钻一行精一行。图书编辑不要只把编辑工作当成谋生的手段,而是要当做一份崇高的事业,从心底里迸发出热情和挚爱,才会舍得付出,肯于投入,勤于钻研,最终取得成绩。

(二)强化知识学习,提升业务技能

当今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善于学习成为人们适应社会的必备能力。知识和素质是编辑力的外在表现,培养和提高的基本途径就是学习。全媒体时代的出版形势要求图书编辑做“专家”和“杂家”的融合体,不仅精通专业,还要具备广博的知识体系,学习对他们来说显得非常重要。一是要学习文学语言知识。语言文字水平是编辑的基本功,无论编辑何种图书,都要具有扎实的语文基础,具备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然而许多编辑并非都是汉语言专业出身,这就更需要学习和提高语言文字素养;二是要学习编辑出版业务知识。一方面需要对所编辑的图书从属的专业知识加强学习,了解相关学科的背景知识与发展动向。另一方面要潜心学习编辑工作的基本技能,如选题、组稿、审稿、装帧、版式、核对等,以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三是要学习外语知识。外语是促进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当今的出版业呈现全球化发展趋势,要求图书编辑至少掌握一门外语,尤其是英语。这样才能很好地掌握国际出版信息,获取更多的资源;四是要学习新技术知识。信息时代新技术与图书出版密不可分,要求编辑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用现代科技武装自己,成为编辑出版的先锋;五是要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当前因为署名权、著作财产权、出版权等问题在出版界引发的法律纠纷并不鲜见,要求图书编辑熟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熟悉《宪法》、《刑法》、《著作权法》、《出版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免为此类问题所困;六是要学习营销知识。要对管理学、广告学、营销学、传播学等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便于图书出版后的宣传和销售。

(三)注重人际交往,增强沟通能力

如前文所述,由于工作性质与职责所在,重视与方方面面的沟通交流,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协作的氛围,成为图书编辑的共同追求。一是要注重与编委和审稿人的人际交往。图书编辑要甘当小学生,利用送稿、审稿等机会虚心向编委和审稿人请教不懂专业知识,或书稿中尚不明确的问题,让对方感觉到自己虚心好学,乐意解疑释惑。工作中要腿勤、口勤、手勤,为编委和审稿人多些服务,少添麻烦,博得他们的好感。通过与他们的真诚沟通,不仅可以获得书稿方面建议和评价,还能获取稿件以外的丰富信息,有助于开拓视野;[7]二是要注重与作者的人际交往。美国著名编辑人舒斯特认为:“真正有创造力的编辑人必须成为了解专家的专家。”图书编辑首先要对作者的研究领域和学术背景有较深刻的了解,避免因为“门外汉”而话不投机。其次要主动和作者交朋友,鹫尾贤也出于编辑工作的需要,经常去京都大学、上智大学看望学者,与他们建立联系,从而获取了他们的支持。可见,编辑只有心里时刻想着作者,主动和作者结交,作者关键时刻才会想起编辑,才会把书稿放心地交给他。再次要学会容忍,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个性,有的特立独行,很难沟通,这就要求图书编辑懂得忍耐,拿出真心与坦诚,以获得作者的尊重,促使图书出版计划的实现;三是要注重与读者的人际交往。图书编辑要有“读者至上”的意识,主动与读者建立热忱的服务关系,推动与他们的互动。通过交流了解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赢取他们对图书出版的意见和建议;四是注重与编辑部同事的人际交往。工作中要向领导和年长的编辑多请教、勤请教,多学勤干,不患得患失,不斤斤计较。生活中要对同事多关心、多服务,为他们提供帮助,少增添烦恼。这样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工作氛围,凸显团队作战优势;五是要注重与社会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和发行商的人际交往,做到不卑不亢,以诚相待,为图书出版创造良好的外围环境。

(四)加强教育管理,搭建成才平台

培养图书编辑的编辑力,编辑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固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作为编辑的娘家,出版社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出版社要加强对图书编辑的教育、培训、管理和监督,为他们的锻炼和成长提供切实可行的载体和平台。一是要搭建科学分工平台;尽管图书编辑不断充电,广泛涉猎,但新形势新变化往往给他们带来困惑和难题,或无所适从,或疲于应付,或鲜有精力。在这种情况下,出版社要统筹资源配置,结合实际科学设置工作岗位,对编辑进行合理的工作分工,防止有些编辑面对压力迷失方向,丧失动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8]二是要搭建实践实训平台;出版社要经常性采取措施,对图书编辑进行再培训和再教育。如通过举办培训班或组织参加专业会议,让编辑了解相关领域的热点问题和专业发展方向,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组织编辑到其他双效声誉良好的出版社实习交流,学习对方先进的经验和做法。支持编辑到高校进修或在职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提升专业水平。要求编辑参加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施行持证上岗。开展科室竞赛、优秀编辑评比、精品图书评比、编辑职业技能比赛和轮岗练兵活动,形成“追、赶、帮、超”的氛围;三是要搭建考核激励平台。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对编辑的日常管理。制定指标明确、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对编辑的工作进行考核,并与编辑的评级、评优、晋升和薪酬挂钩,通过考核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目的;四是要搭建学术研究平台。加强对图书编辑的理论培训,鼓励编辑主持和参与各项课题研究,撰写编辑学及专业论文,借此提高理论素质和学术水平。

[1] 冯国祥.图书编辑力浅论[J].编辑之友,1985(4).

[2] 鹫尾贤也.编辑力:从创意策划到人际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 刘章西.运用编辑力打造名专栏[J].新闻前哨,2004(3).

[4] 王国光.现代期刊编辑力培养路径探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6).

[5] 高军晓.重点图书编辑与作者的沟通技巧[J].科技与出版,2013(9).

[6] 贺圣遂.编辑的信仰、能力与服务精神[J].编辑之友,2007(5).

[7] 杨美群.青年编辑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人际沟通[J].编辑学报,2012(4).

[8] 刘久平.浅议编辑里建设[J].科技与出版,2013(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