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刘柏林
邓守信在旨在说明汉语谓语本身所含的时间特点的《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一文中,用“一下”“三次”等动量词语测试四种情景句子的特点,证明“一下”等不能用于活动句、状态句,但能用于完结句和达成句,并指出“一下”之类是向终点的[1]。这篇文章没有讨论为什么“一下”等动量词语在不同情景类型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表现。沈家煊指出,数量词“能使无界概念变为有界概念”,因此“一下”只能用于事件动词而不能用于活动动词。这里“事件”“有界”的概念与“完结”“达成”是一致的。但是一些事件句却排斥动量词语,例如“她洗一次三件衣服”是个不成立的句子,但将“一次”置于动词“洗”之前以后,句子就变得合法了[2]。为了解释上述语法现象,必须认清前置的动量词语的句法、语义特点和表达功能。
有两种动量词(包括数词,本文简称动量词)前置现象比较特殊:
例如:
(1)上海他一次也没去过。
(2)一顿饭他都没吃。
这类动量词前置有一个特点,只有否定形式,没有肯定形式。例如“上海他一次也没去过”没有相应的肯定形式“上海他一次去过”。但这类句子中的动量词可还原到动词后面,句子的基本意义不变。例如“一顿饭他都没吃”可说成“他都没吃过一顿饭”,只是前者有强调意义。表周遍意义的动量词前置,数词一般限于用“一”。有时为了取得特殊的语用效果,可以用“半”,例如,“我去过几次?我半次也没去过。”王还[3]、陆丙甫[4]指出否定和量指是冲突的,但这里否定词和动量词共同出现,这是因为动量词前置,如前所述,是表示周遍意义,自然可以被否定,动量词后置时,由于数词是“一”,加上“没”后,表示动作行为一次也没有发生,也就是动作行为不存在,这时“他没吃过一顿饭,基本等同于他没吃过饭”。如果不是为了强调,“一次”在这里几乎是个羡余成分。所以在周遍意义情况下动量词与否定词可以共现。
这类句子中的动作的施事、受事和动量词的排列位置可以灵活变化,句子基本意义也基本不变,因此就有多种表现形式,如例(1)可以变换成:
他一次上海也没去过
他上海一次也没去过
上海他一次也没去过
一次上海他也没去过
胡裕树认为动量词重叠作状语表示“逐一”[5],宋玉柱[6]认为动量词重叠作状语除表示“逐一”外,有的表示“连绵”,即接连不断的意义。王继同[7]也有相似的论述。我们认为,在上述两种说法以外,还可补充一种,即有的动量词重叠后作状语表示“多”的意思。例如:
(3)在瑞士,她一次一次感受到了中西双方的遥远差距。
(4)在美丽的塞纳河,陈美龄一遍又一遍在心中重复着这句话。
可以把这两例中的“一次一次”“一遍又一遍”分别改成“多次”“多遍”,基本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差别是前者从个体角度着眼,后者从整体角度着眼。
为了强调,重叠的动量词可以置于整个句子之前,这时一般要在后面加“地”,如:
(5)一遍又一遍地,他讲述当年父亲怎样在日本飞机轰炸下写下《秋收》。
上面两种动量词前置,需要特殊的条件。本文重点要考察的动量词前置现象,是动量词在一般条件下置于动词之前,是动量词的一种常规用法。例如:
(6)她喜出望外,上前去,一把扯住荷花的胳膊。
(7)许琴刚跨出大门,一眼看见许贞站在街中央,正和散了会出来的郑百如谈话。
从句法角度讲,常规的动量词前置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动词后须有补语成分与前置动量词共现
“一眼看”“一下抓”等说不通,带上补语成分,说成“一眼看穿”“一下抓起”就成立了。这种动词后的补语成分有的是动词、形容词充当:
(8)她伸手摘了下来,又一把扯散她那浓密绵长的秀发。
(9)机灵的佛伐一眼看穿父亲的心思,调皮的笑了笑。
有的是趋向动词:
(10)小长秀从惊鄂中清醒过来,一头扑进了四姑娘的怀抱。有的是介词短语:
(11)他一头倒在沙发上,自己敲起自己的冷头冷脑来。
(12)到了屋中,金三爷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二)动词后必须有数量成分与动词前的动量词共现
例如:
(13)他一顿吃三碗饭。
(14)小王一次练二十个毛笔字。
把动词后的数量成分删除,句子都不成立:*他一顿吃饭/*小王一次练毛笔字。
(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动量词前置的句子或结构中的动词、宾语中心词可省却,但补语成分、宾语中的数量成分一般不可省却,是必有成分
例如:
一枪就中
一枪打中三只鸟
一枪中三只鸟
一枪中三只
一枪三只
(四)动词带上前置动量词后,其后不能带时态助词“着”,但能带“了”“过”:
(15)老杨激动地一把拉住了老头子的手。
(16)他曾经一顿吃过五碗饭。
对常规的动量词前置时所表示的语法意义,语法学界作过一些研究。王继同认为“一+动量词”出现在动词前,表示一次动作行为,并且认为在不同情况下“一+动量词”有“第一”“任一”“每一”“有一”和“单一”几种意思[7]。吕叔湘[8]指出在互相对当的数量之中,动词前的动量词是当量。陆丙甫[4]则把前置的量词进一步说成“比例前项”或“除数项”。李临定[9]、陈建民[10]在讨论数量语对应句型时指出,动量词用于动词前且与动词后数量词语对应时表示“每力的意思。王力[11]说“一”放在身体部分之前,后面又有动词跟着,则往往是表示事情很快,或很容易。李晓蓉[12]说动量短语前置的句子都或明或暗地存在一种对比关系。我们认为,前置动量词的基本语法意义是表示动作者通过一定动作行为达到某种状态或结果所经历的动量。我们通过前置的动量词和动词后的动量词的比较来说明这一点。”
(一)状语的语法意义是表示动作行为的情状、方式和手段,动量词前置于动词前,充当状语,是从动作的数量角度说明动词结构的情状或方式,这一点与位于动词后的量词纯粹表示动作的数量形成明显的对比。
例如:
(17)他打了一枪。
(18)他一枪就能打中那个遥远的目标。
例(17)的“一枪”只表示“打”的数量,在这个句子中,“他”只打了一枪;例(18)则不同,“一枪”的表达作用不在于“他”打了多少枪,而在于表达“打中”的情状,说明“他”是如何打中的,也就是达到“打中”结果所花费的动量,他有可能打好几枪,每一枪都能打中目标。因此,把前置动量词的语法意义仅仅说成是表示动作的数量是不太精确的。
(二)位于动词后的动量词在语义上指向它前面的动词,也就是从动量角度对动作行为作出补充说明,而前置的动量词在语义上并不指向动词,而是指向动词后的有关成分:有的指向补语,如例(19),有的指向宾语中的数量成分,如例(20):
(19)好家伙,高丽棒子不是干过吗——在背静的地方把拉车的一刀扎死。
(20)一次吃八两白酒,他还觉得不过瘾。上文说到动词后的补语或数量成分是必有成分,而句中的动词或宾语中心词在一定语境中可省略,也能证明前置动量词在语义上指向动词后的补语或数量成分。前置动量词在语义上指向动词后的补语成分,进一步表明动量词是说明动作者达到补语成分或数量成分所指示的结果或状态所经历的动量。
根据上文分析的动量词前置的语义特点,不难理解一些语法论述中所说的“每一”“第一”或“快速”等其实是前置动量词的基本语法意义在一定语言环境中的派生意义。如果前置动量词中的数词是“一”或其他表示少量的数词,如“一枪就打中”“一眼就看穿”等,因为动作一经产生就达到了结果,或者动作达到结果所花的动量很少,就含有“第一”或“快速”的意思,如果动词后有数量词与前置动量词对应,则容易形成“每一”的意思,因为动词后数量词表示动作的结果,动词前数量词表示动作达到这种结果所经历的动量,两相对应,形成分配比例关系,“每一”的意思就产生了。但这些意义不是前置动量词的基本语法意义,因为同一动量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就产生不同的派生意义,例如:
(21)A他三遍才听明白。
B他三遍就听明白。
同一个“三遍”,例(21)A 言多,例(21)B言少,两种相反意义的产生完全是由不同的副词和不同预设造成的。既然前置的动量词表示动作者通过一定的动作行为达到某种状态或结果,就不难理解邓守信为什么用“一下”“三次”测试四种情景的句子,“一下”等能用于完结句和达成句而不能用于状态句和活动句。
陆丙甫讨论过“读了三年十本书”这一格式不成立的原因,他认为是由于人脑对核心动词后面同时出现两个强调的数量信息难以处理。其实,不仅时量成分不能和名量成分共同出现在动词之后,动量成分也不能与名量成分共同出现在动词之后。从语用角度分析可以进一步认识这一问题[4]。(1)在一个句子中,通常主语是已知信息,谓语是未知信息,在动词性谓语中,补语往往是焦点成分。一个句子一般只允许有一个常规焦点。(2)“他洗了一次”中,“一次”是常规焦点,“他洗了三件”中,“三件”是常规焦点。“他洗一次三件衣服”中,有两个常规焦点,违背句子的一般语用规则,汉语句法也不容纳这样的结构。因为它有两个动核结构:“他洗一次”和“他洗三件”,汉语中表达这种语义关系时,必须重复动词,形成两个表述,如:
(22)他洗一次洗三件衣服。
但例(22)改变了信息结构,“洗一次洗三件”对于“他”来说传递了新信息,是表达重心,“洗三件”对于“洗一次”来说,也是表达重心。由于“洗三件”存在于“洗一次洗三件”之中,它是重心的重心,也就是全句的焦点成分,全句只有一个焦点成分,因此句子是合法合用的。
如果例(22)把羡余动词(前一个)删除,就得到动量词与名量词对应的句子:
(23)他一次洗三件衣服。
其中“三件”是全句的焦点成分。因为(1)“一次”可省却而“三件”不可以。(2)“整整”等主观评议词语通常出现在“三件”之前而不出现在“一次”之前。句子只有一个焦点成分,符合语用规则。
上文提到,李晓蓉认为动量词前置含有对比意义,这是从隐含意义和联想意义的角度考察的。“他一枪打中”可能使人联想到别人几枪才打中,“他一次洗三件衣服”可能使人联想到别人一次只洗一件衣服,因此含有对比意义。这样的意义应是语用意义,而不是动量词前置的基本语法意义。
以上通过对前置动量词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的分析,初步考察前置动量词及其句式的语义特点和表达功能,并针对语法学界有关的讨论提出了我们不成熟的看法。我们认为,考察语法意义应分清基本语法意义和派生语法意义,同时还要把语法意义和语用意义区分开来,这样才能从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中总结出基本规律来。
[注 释]
①有两个前置动量词的句法特征与上文所述有一些差别,即既不能带补语成分,也不能带“了”“过”等:一个是“阵”,常用在心理、感知动词前,如“一阵抖”“一阵心酸”“一阵紧张”等。当它前置时,数词限于“一”,没有“二阵VP”和“三阵VP”的说法,似乎是一个副词,值得进一步研究。另一个是“次”,如“多次逃跑”“两次突击”等,有几个特征:(1)数词不能是“一”,(2)动词限于双音节的,(3)用在动词前与用在动词后意义基本一致。(4)前置时一般不能加“了”“过”(用在词后则可带“了”“过”)。好象不能纳入一般前置动量词的体系中。
②关于常规焦点,请参阅方梅.汉语对比焦点的句法表现手段[J].中国语文,1995(4).
[1] 邓守信.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4):7-17.
[2] 沈家煊.“有界”与“无界”[J].中国语文,1995(5):367-380.
[3] 王 还.动词重叠[J].中国语文,1963(1).
[4] 陆丙甫.从“要谈谈两个问题”等格式为什么不合格谈起[J].中国语文通讯,1983(1).
[5] 胡裕树.现代汉语(重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89.
[6] 宋玉柱.关于数词“一”和量词相结合的重叠问题[J].南开大学学报,1978(6).
[7] 王继同.“一+动量词”的重叠式[J].中国语文,1991(2).
[8]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9] 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0] 陈建民.现代汉语句型论[M].语文出版社.1986.
[11] 王 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2] 李晓蓉.浅议动量短语的前置现象[J].汉语学习,1995(2):37-3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