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王 芳
师范生实习是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重要一环,通过实习,可以检验和评价师范生的教师职业素质状况,进一步促进未来准教师们的专业成长,也可以从实习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来反思和评价教师教育的课程质量,为进一步的课程优化指明方向。
师范生实习叙事记录了实习教师在小学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体验到的事件。是实习教师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实习这一实践课程的理解、解释、反思及重构。
教育实习是一个“理论遭遇实践、理想碰撞现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习教师所记录的往往是自己体验最深刻、情感最震撼、内心最矛盾的事件,这些事件恰恰是实习教师在遭遇课程困境和谋划出路时所经历的心路历程:或是某种“失误”、“徘徊”、“痛苦”、“忧虑”、“冲突”所带来的“波折”、“变化”、“起伏”、“转换”、“顿悟”,或是在采取恰当的理念、适合的措施、适当的方法取得课程实施的成功、取得良好的效果时所感到的“愉悦”、“兴奋”、“感动”、“骄傲”。在事件中经历内心激烈的碰撞后发人深省的意识到自身与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的差距,引发他们思考采取何种做法会赢得自己与学生的双赢。
实习教师在叙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和事件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实践或行为背后的意义、理念和思想。这样不断反思、追问自己所经历的课程生活与实践,才能更快的带动实习教师与课程的成长、发展。
师范生的实习叙事不仅可以促进自我专业成长,同时,这些叙事文本也为我们提供了真实的研究素材,叙事中实习生所遭遇的问题和困惑,哪些是个别的?哪些是共同的?这些共同的问题暴露出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出现了不足和漏洞。实习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是检验整个职前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指标。教师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将更多的倾听并吸纳来自学生的声音,实习叙事中的学生的声音使我们对教师教育课程的适合性、课程实施的效果等进行主动的批判和分析,从而为相应的课程改革作好准备。
笔者所研究的实习叙事来自于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0级的186名师范生在2012年4月至6月实习期间所记录的实习课程叙事,分别涉及数学教育、科学教育、计算机教育、美术教育、音乐教育、英语教育6个专业。经过对186篇叙事文本进行分析、整理,有的是记录自己教学的过程及反思,有的是记录自己如何组织班级活动及处理班级管理中遇到的突发事件,有的是记录自己班上一名独特的学生案例。从中可以总结出师范实习生感受最深的是以下一些内容(见表1):
表1 实习叙事中师范生记录的事件主题、类型及数量
从表1可以看出,在186篇叙事文本中,61篇记录教学反思,82篇记录班级管理及反思,21篇记录学生个案。从事件主题分析,说明实习生关注最多的在于班级管理事务。从事件类型分析,教学反思中实习生关注首次教学事件最多。班级管理反思中处理包括师生关系在内的人际关系事件的占比例最高,说明人际关系的处理对多数实习生而言是一个难题。实习教师关注的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习教师在实习期间的专业发展重点与发展需求。只有认识了解实习生发展的内在需要,以其为引领,才能进一步激发并促进师范生持续学习发展。
作为实习老师,自己人生的第一课在很多学生的记忆中都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由于没有教学经验,心理紧张等多种原因,首次教学成功的几率并不高。
1.问题表现
从实习生的叙事中可以发现,初登讲台,“紧张”一词反复出现,“紧张”造成的后果是只顾自己讲,不顾学生听。他们共同的弊病在于“心中有教案,但目中无学生”。
“上课之前我非常紧张,孩子们进到多媒体教室看到他们一个个坐下,都用一双双渴望的眼神看着我就更紧张了~以至于上课刚打预备铃我就开始讲课,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我甚至不知道要讲什么,就跟着ppt走,ppt出现什么图画我就讲什么,ppt上没出现的注意事项我也忘了讲。我一直讲讲讲,一直到是我在讲,没什么机会让他们讲……”
2.原因分析
“一上讲台就紧张”说明了实习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足,缺乏经常性的实践锻炼。教学过程中的“目中无学生”原因较复杂。一方面,作为实习教师,实习期大致属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早期生存适应期,在早期阶段,教师关注自我多,关注学生少,这是一种正常的发展状态。但是,经过进一步深入思考,我认为造成“心中有教案,但目中无学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不局限于此。实习教师的初始教学大都依靠直觉或模仿进行。他们“有一种‘以自己受教的方式来教学生’的倾向。”[1]这些经验不单指他们中学以前的经验,也是指他们在大学里的经验。考斯特与科萨桢(Koster &Korthagen,2001)的研究表明,教过自己的教师会成为实习教师积极或消极的角色模型[2]。实习生在师范院校的日常教学中体验最深刻的就是高校教师“目中无人”的教学“独白”。多数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依然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和高强度的理论灌输,这种教学模式“深入人心”。虽然教育学教师在课堂上一再强调教学的本质中最具决定性的特征是教学认识是学生的认识,课堂上要尊重学生,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评价一节好课的关键是看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等理论知识。但是学生耳闻目睹的“教学生活世界”与教师所讲授的“理论世界”有着巨大的反差和矛盾。实习生没有按照老师言传的去做,而是依照老师身教的去做。
赫尔巴特说过,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缓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这里的‘缓绳’指的就是课堂纪律,良好的课堂纪律是开展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
1.问题表现
在实习生们的叙事中多次提到课堂纪律的问题,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中都难以解决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这一难题,甚至有的实习教师因此被气哭、离开教室或与学生发生冲突等。虽然经过反思,很多实习教师逐渐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但依然时而为维持课堂纪律而感到苦恼。
“一去班里,小孩总有告不完的状,讲不完的话,让人头疼。孩子们的小嘴唧唧喳喳的没完。在我的狂吼之下,终于安静了!没过几分钟,那让人头疼的声音又开始了,我又进行了第二轮的狂吼,又安静了一会!就这样一次午读下来,嗓子有些发哑了!”
“我带的是三年级的学生,记得我刚去的时候,孩子们根本不睬你实习老师,上课讲话的、打牌的、看漫画的、打架的等等,我嗓子都喊哑了,拍桌子,甚至发火罚站典型,都没用。”
2.原因分析
从实习生的叙事文本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于难以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有着自己的归因:有的实习生强调自己上的是副课,没有引起小学生的充分重视;有的实习生认为自己的地位仅是“实习老师”对小学生没有足够的威慑力。但以上这些因素都不是最根本的。通过我对实习教师的课堂观察得出以下原因:首先,实习教师不能有效的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设计教学造成学生的课堂不良行为。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自制力、坚持性差,因此进行教学设计时避免单调枯燥,应注意动静交替,多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不断引起并维持学生的学生动机与兴趣。实习教师教学设计虽然挑不出大毛病,但“平铺直叙”较多,“跌宕起伏”较少,加上不能灵活多变的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导致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现象。其次,“教师本位”的讲解-接受活动方式易于造成小学生聆听疲倦发生问题行为。课堂应多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诸如小组竞赛、发表演说、角色扮演、合作学习等,使学生不至于无事可做而违纪。最后,实习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监控能力不够,处理不好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密切关注所有学生,保持和学生的目光接触,尽量避免仅被少数几个学生吸引或只与他们交流。不断利用语言(语音变换、表扬正当行为、言语提示等)或非语言线索(眼神、手势、身体靠近和触摸等)及时制止学生不良行为。而实习教师仅关注教案和自我,较少关注学生,无法及时审时度势的发现并制止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等这种不良行为由“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势”时,课堂秩序已经混乱不堪。
实习生在实习期间要主动参与诸如运动会、科技节、六一庆祝会等多项学校文化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也是锻炼他们文体活动策划、组织等综合能力的机会。
1.问题表现
根据小学生潜在的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小学教师不必要成为单一的学科专家,但要求成为了解人文、自然等多种学科知识以及在音、体、美方面有一定特长的综合性、全能性的人才。然而由于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重学术而轻师范,造成实习教师知识、能力发展不全面,特别是在艺术领域缺乏应有的课程及训练。这种现状不仅造成实习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形式单一,无法通过绘画、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寓教于乐,也造成他们在组织学校文化活动时显得力不从心。
“五月十六号这一天中午我的班主任指导找到我让我帮她排练英语节,让我找几段舞蹈教教小朋友,当时老师的那语气就是感觉我们好像这些都会,所以她放心把节目交给我排练,可是我真的什么都不会,但是老师都说出口找我帮忙了,我也不能拒绝,中午我就开始上网查这一方面的资料,找好几段不是很难的舞蹈动作,但是又不知道是不是能合的上老师给我的音乐节奏,我又找音乐系的同学帮我看看哪一段舞蹈和老师给我的音乐能合上节奏,帮了一天,到了晚上终于能确定好了这些舞蹈动作,可是又怎么才能教给小朋友啊,我想找音乐系的同学帮我教,可是那几天都在忙自己班上的英语节,都没时间,我只能靠自己了,我想了个笨法子,那就是自己学会然后教给他们,于是我带着电脑找了一件空教室,自己跟着视频学起舞蹈了,可是没想到简单的几个舞蹈动作原来这么难学啊,学了两个多小时几个动作还是没学会。”
2.原因分析
教师教育课程的学科化、理论化、学术化倾向使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训练得不到重视,特别是弹、唱、跳、画等艺术表现能力更是遭到忽视。小学教师不同于中学、大学教师,更应该多才多艺、能唱会跳。然而“高师院校办学指导思想存在偏差,学校不论其层次如何,都一个心思的沿着‘师范学院’→ ‘师范大学’→‘综合性大学’轨迹前行,在这种‘学术性’、‘研究性’的不断扩张和膨胀过程中,师范院校的师范特色渐渐地被淹没了。”[3]除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课程设置中安排了弹、唱、跳、画等专业技能课程,其他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很少开设此类课程。造成实习教师缺乏艺体活动为主体的美育技能。
教育教学的本质就是交流、沟通、交往。教师在工作中除了直接与学生交往、教育学生,还要通过了解众多的交往对象来合理组织教育合力,共同做好育人工作。“鉴于教师职业的这一特点,有人认为教师应是人际关系的艺术家。”[4]实习教师的人际交往具有丰富多样性,有师生交往、与大学、实习院校指导教师的交往、与实习班级的家长交往等。人际关系的处理程度的把握是人际交往能力的体现,是教育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
1.问题表现
从实习情况看,有的实习生把握不好师生关系的“度”,或过于强调朋友、知己的关系,对学生问题行为放任不管;或过于强调师道尊严,要求严而无度,对待学生态度生硬、急躁、粗暴,引起学生反感,出现了教育偏差。而与实习指导老师和原班主任的交往大多都显得较拘谨、被动。与实习班级家长交往也显得底气不足。
“在实习过程中,作为一名老师我不知道该如何在严与友好之间把握好这个度,所以经常在教学中失控。也不知该如何去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这件事情使我深深感悟到,作为一名老师,不仅要面对各种性格的学生,还必须面对各种类型的家长。老师,真的不容易!这次作为实习生,我必须忍气吞声,而且我在那也呆不了多长时间,那家长不会对我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倘若我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如果遇到这种类型的家长,我又该怎么办?依旧忍气吞声吗?这好像有失教师的身份;据理力争吗?又怕有失教师的形象。我到底该怎么办呢?”
2.原因分析
部分实习教师缺乏交往的主动性,人际交往能力不高。究其原因首先在于高师院校中的人际交往具有范围的狭窄性。对于大部分师范生而言,交往对象主要局限于教师与学生。大学师生群体与社会其他阶层的人员相比,文化层次较高,大家在校园中交往,相似性更多,更易于沟通与交往。实习教师在与不同文化水平、教育期望的学生家长交往时所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容易引起内心冲突。其次,大学师生交往不够密切间接影响实习教师对师生关系的处理与把握。高等院校的讲解接受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频率低,甚至一学期下来,学生不知道授课教师姓名,授课教师对学生也不太熟悉和了解。师生关系较疏远、淡漠,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的往往仅是是学生干部。实习教师无法正确把握师生交往的度。最后,由于学生人数多,班级规模大,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并非全员参与,导致有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少的师范生缺少交往锻炼的条件与机会,没有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相比较而言,学生干部、社会兼职打工的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的实习教师人际交往能力较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在实习生叙事中描述的学生个案恰恰是那些具有独特个性的,特殊家庭背景的学生。
1.问题表现
在师范生实习叙事中提到的22个小学生个案中,无一例外的都是问题学生。这些问题学生的共同表现无外乎课上不认真听讲,课下调皮捣蛋。有的实习生能特别关注并有深入了解并想教育成功问题学生的愿望,有的仅仅描述事实,采取措施不见效后就放弃教育。
“班里的一名男同学让我感到很棘手。他人还是比较聪明的,可就是不学习,还经常仗着比别的同学大而欺负别人,为这我没少找他谈心,做思想工作,批评教育,想尽各种办法,可是他呢?好两天,坏两天,经常惹事。”
2.原因分析
由于实习时间短暂,实习教师无法深入了解并进一步与学生交往,所以教育问题学生时更多的体验是失败和挫折。对学生心灵的沟通、心理的辅导、思想的影响本身就是一个艰难而长期的工程,需要实习教师有高度的责任感、相关的知识技能、得体的工作方法。时间短是第一个影响因素。其次,实习教师缺乏问题学生教育的理论奠基和系统训练。在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中与此相关的内容是小学生心理学、德育、班级管理,这些内容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出发,更强调理论素养,忽视实践训练,这些支离破碎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帮助实习教师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实习学校有些教师的职业倦怠造成他们对问题学生的冷漠与放弃,无形中影响了实习教师的教育热情和工作态度。
基于以上的分析,针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显露的问题,为使师范生在职业准备阶段尽可能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师职业素质结构,有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我们必须对现行的高师课程与教学进行改革。
从总体看,我国高师院校的教学价值取向是教师权威、知识本位,教学着重提供学生逻辑的知识体系,教学方式多采取教师讲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这种价值取向及讲解-接受的教学模式作为高师院校的隐性课程自然的被师范生接受、模仿乃至形成了他们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目中无学生”现象。因此,追根溯源,我们首先要改进的是高师院校的教学方式。所有师范院校的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示范作用,以自身的教学行为教会师范生“如何教”。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以实际行动贯彻、示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设计具有建构性的、真实性的、合作性的、有意图的教学环境,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等多种活动方式让师范生通过阅读、对话、辩论、研讨、演讲等学习方式参与课堂、主动学习。同时,以高校教师教学为范例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合理安排及组织教学内容、选择与运用教学模式、恰当的评价学生等。让师范生真实的浸入、体验、感受,并受到熏陶和感染,在今后的中小学课堂上身体力行。
无论是实习教师的教学紧张、无法有效的控制课堂纪律、还是缺乏文体活动策划、组织能力、不知如何做好个别学生教育工作等都说明师范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不足。
改变这一现象首先就要加强教师教育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原有的教师教育课程“大多采用分解、分析的方法设置,即按照教师工作的需要分析出若干知识、技能领域,然后遵循各自的学科逻辑分别加以教授,从而导致这些课程与教师所从事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能的实践活动相隔离。”[5]针对这一现状,要打破原有的按照学科逻辑体系设计课程内容的模式,选择能满足教师的实际需要和提升教师的实际能力的课程内容,特别是经典的、密切联系中小学教育实践的、偏向应用而非研究的知识内容。采取基于问题、基于任务、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可以开设以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为核心将相关学科组织起来的综合课程。诸如“问题学生心理辅导理论及案例”“课堂有效管理——如何让学生都爱听你讲”等。培养师范生综合运用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解决真实而复杂的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课程实施时,应主要采用研究性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实践教学等方法。
其次,高师院校由于培养目标、办学条件、学生来源与综合性大学有所区别,所以要找准定位,坚持走自己的路,不追求“学术性”,而要突出师范特色。准确把握教师职业化教育的训练方向,在保证师范生牢固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强化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建构“课堂、课外、校外”结合的立体化教育技能训练体系。重视学生的自主训练和严格的技能考核制度,确保每一名学生做到“一专多能”。
“隐性课程”包括校园文化氛围、人际交往关系、校风、班风、学风、社团活动、人的行为方式等等。隐性课程对师范生专业发展的作用是独特的,它不同于显性课程,着重于教化、言说、训导,而是强调召唤、熏陶、浸润、习染,对教师素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专业成长不仅是在教师教育者指导下的知识习得、技能演练的人为培育过程,更是在文化浸润、环境熏陶中发生的自然化育过程。”[6]高师校园文化中蕴含丰富的课程资源和教育因素,如“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表文化、“恪尽职守,精于教艺”的教育文化,必然会对师范生产生强烈的专业示范效应,其潜在地影响着师范生的个体教育观念。高师院校多样化的社团活动丰富师范生的课余生活,使参与其中的师范生个性得到了滋养,素质结构得到了完善。在班级、系部和学校不同层面交错举行的各种教学设计大赛、才艺比拼、说课比赛等极大促进师范生教学意识的形成与教学技能的提高。
[1] S.B.Sarason,the culture of school and the problem of change[A].黄政杰.学校教育改革[C].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0:211-212.
[2] Fred A.J.Korthagen,Jos Kessels,Bob Koster,Bram Lagerwerf,Theo Wubbels.Linking Practice and Theory-the Pedagogy of Realistic Teacher Education.Mahwah: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2001.
[3] 唐国风,岑 玲,温龙岚,等.强化师范生教育实习体系中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0(2):48-51.
[4] 张承芬,程学超.教师心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5] 刘 华.实习教师专业发展深层次问题探析——兼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措施[J].教育发展研究,2012(15):51-56.
[6] 龙宝新.高师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教师教育课程[J].江苏教育研究,2010(8):24-2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