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课程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

时间:2024-06-19

于春燕,王友社,陈桂林,马 骏

(滁州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安徽滁州239000)

基于课程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

于春燕,王友社,陈桂林,马 骏

(滁州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安徽滁州239000)

相对于中小学生,大学生更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大学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对教师能力准备、学习环境创设、选题设计、过程管理、结果评价等环节的分析,研究大学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策略,并对实施中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课程;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策略

研究性学习早在2000年就已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属于一项综合实践活动。在国外,越来越多的大学在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一些研究型大学将研究性学习视作金字招牌,以此吸纳人才。在国内,研究性学习在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开展得较好,高校中的应用相对较少,一些教育技术专业的课程中有一定应用。然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所需条件,决定了它更适合在高等院校中开展。首先,本科生培养目标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具有一致性,都注重培养学生的资源的收集与选择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其次,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间相互讨论与协作,促进了学生的心智的发展和合作能力的提高,这些对大学生都十分有益,也是综合素质的重要成分。再次,相对中小学而言,高校学生的课余时间较多,思维水平较高,合作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强,学校拥有数字图书馆、课程网站以及教育网和因特网等丰富资源,具有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良好条件。

研究性学习可以贯穿于大学始终,与课程、学年设计、毕业设计、课外兴趣小组、大学生科研项目等活动相结合其中。其中,在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容易组成关系密切的学习团队,学习主题围绕课程容易引起学生重视,学习周期较长,且可以与课程成绩挂钩,可操作性强。在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增强研究和协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能力,以及自我学习管理能力。

一、基于课程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一)教师的角色内容与能力准备

教师的工作包括: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性,介绍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意义,设计或帮助学生选择研究性学习项目,项目指导及进度检查,以“自主、合作、协商”[1]的师生关系开展学习交流,学习成果的评价,学生研究成果的展示和推广。

教师应能针对学生的专业、所在年级及课程自身的特点,适时适度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应能熟练进行基于网络的学习,了解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理论和策略[2],更重要的是具有积极实践新型学习形式的热情。

教师对课程内容有深刻理解时,可以更多地关注学习的策略,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深教师才能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年轻教师即使第一次授课中也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将备课中的一些感受和思考,设计成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将对学生十分有益。

(二)创建研究性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积极性

研究性学习并一定要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开展。多媒体网络环境提供了丰富资源、多样的资源展示形式,也提供了多种沟通交流形式等[3],为研究性学习的情景创设、资源获取、合作交流及成果展示提供了有利条件[4]。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可开辟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展示区,同时将研究性学习情况计分后纳入课程成绩。课程网站是常见的研究性学习平台,网站中提供课程学习资源及研究性学习支撑资料及工具。

1、发布研究型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包括如何查阅资料、概念图等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研究报告撰写方法、成果形式、人员配置、评价方式等。将历届学生中较优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发布在网站中。教师在课程开始说明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有关要求。

2、提供每个选题的专区。公布学生的研究性选题、成员和计划,要求小组成员及时在专区中以贴子的形式,发布研究学习的进展和遇到的问题。

3、提供学习交流讨论区。教师和其他同学可以跟帖,发表评论及解答回复,交流讨论的记录保存在课程网站中,对于促进课程学习十分有益,避免了采用 E-mail、QQ群等多种方式造成的记录分散难以保存的问题。

4、发布课程的各项资料,包括大纲,教学课件,实验指导书,书面作业、历年试题及其他资源网站列表等。

二、生成研究性学习项目,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

教师应设计一些项目供学生选择,同时鼓励学生自行设计项目。对于如何设计项目,教师应做出示范。理论上,项目应有以下四种创新之一:内容创新、方法创新、观点创新和应用创新,但对学习者而言,只要学习活动的内容、形式是创新的,就可以认为是创新的项目。

项目选题可以从纵向深入、横向联系、边缘交叉几个方面入手,选题应叙述清晰,明确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结果等[5]。选题难度,例如在“包含bean的JSP文件运行过程解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如何理解计算机文化”,分别用Java和JavaScript编写,“设计基于Web的文本编辑器”,“设计一个应用案例,合理应用办公自动化软件”,“通过案例比较My eclipse和NetBeans的使用方法”等,在网站设计开发课程中,设计“从三大企业网站看网站的栏目与界面设计”等。

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公布所有选题,也可以在课程进行中增补一部分选题。学生应合作完成选题。实践表明,合作完成的人数一般应控制在2-3人。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形式视课程而异,包括研究报告和设计成果、一个板块的报刊设计、编写的程序、制作的网站以及设计的动画等。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建议将研究性学习的成绩纳入课程成绩之中,可纳入平时成绩或者单独设立一项成绩,成绩占课程总分比重为10%~20%。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与过程管理

(一)开展基于网站的管理

在课程网站中公布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每个选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板块,学生在其中发布研究计划、记录研究日志、发布阶段性成果、研究报告等最终成果等。教师可以在每个研究项目的对应板块中,发表对学生研究日志的评价、解决学生的问题等。课程网站不仅方便师生交流,形成了相互竞争氛围,同时也使研究过程得以完整记录,还提供了不同项目间的同学互相解决问题的平台。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展示和点评学生的学习情况。实践表明,面对面的鼓励产生的正面促进更大。定期在课堂中展示那些进展较快的项目,对存在的共同问题进行解答和帮助,鼓励和肯定学生成绩,为学生注入饱满的热情继续开展研究性学习。

做好学习过程中的各类记录和材料的存档。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指导记录,学生的研究过程记录、提问交流记录、阶段性成果和研究报告等。

(二)研究性学习的效果评价

主要分为三种评价。一是过程评价,将课程网站中学生的记录、发表的讨论和教师观察了解的情况。二是效果评价,研究性学习的效果主要表现为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态度的变化、合作能力的提高等。这些需要通过调查问卷、网上调查或师生座谈等方式获得。三是成果评价,学习成果通常通过具体的文档展示,如学生的研究报告、制作的网站,由于成果的类型不同,评价标准很难统一。因此,教师应针不同的成果,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例如,研究报告应从格式、内容组成、文字表达、内容逻辑和深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四、实施中的几点思考

根据学生和课程的特点,适时适量开展研究性学习。文史类专业的课程可以在课程贯穿于始终,有些课程完全可以将研究性学习项目的成绩作为课程成绩。理工类课程中可以将实践环节的内容设计为研究性学习项目,并将项目成绩作为实践环节的成绩。比照课程设计的工作量,一般选题应需要学生2周时间。低年级学生积极性高,选题不宜过难,侧重通过研究性学习的资源检索和利用的能力,项目文档的撰写等。三年级下及毕业班的同学在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可以把研究性学习情况所对应的分数比值增大,选择更有实际意义的选题等方式,保证学生的全程参与。

学生的参与是关键。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在项目开始初期,帮助每个小组“动工”,教师在初期的助力可以为学生树立信心。在项目过程中,则应及时帮助解决问题,对表现突出的小组给予积极的鼓励,如在课堂上及时表扬。对于率先完成的小组,应及时在班级展示研究成果,肯定的同时指出不足,为其他小组提供参考。小组中人员的参与性应作为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要求学生在研究计划中明确小组分工,在研究报告中说明小组人员的贡献。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也应及时记录各小组的情况。

制度化促进研究性学习常态化。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热情,需要以平等的身份主动参与学生的课题研究,积极为学生提供指导。在开始阶段,教师尤其要投入更多精力,了解每个小组的进展。对于学生参与性不高时,必须通过正面激励,纳入课程成绩等多种方式保证学习活动的完成。学校和院系应支持和鼓励教师在课程中安排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对研究性学习进行要求,形成普遍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风气。例如每学期指定2-3门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对指导教师和较为突出的学生给以一定的奖励等。可以将研究性学习活动与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相结合,通过规范的制度和程序,以及一定的经费支持,对研究性学习项目进行管理和评价。

[1]黄荣怀.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J].教育科学研究.2005(3):19-22.

[2]高桂娟.研究性学习中的师生关系探论[J].现代大学教育.2007(2):33-36.

[3]黄 玲.开展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2004,(2):44-74.

[4]黄美蓉.关于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3,(1)58-59,70.

[5]刘新奇.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生成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8):24-36.

G642.3

:A

:1673-1794(2010)04-0112-02

于春燕,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Web技术应用。

安徽省教育科研项目(2007jyxm449),滁州学院教学研究项目(2007jy010)

2010-03-1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