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茅盾的功利性选择

时间:2024-06-19

郑志慧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 241003)

茅盾的功利性选择

郑志慧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 241003)

茅盾的一生是伟大的,主要表现在他作为革命家和文学家对国家和人民做出的贡献上。而这样的贡献的取得与茅盾的功利性选择是密切相关的。本文将从功利性选择方面对茅盾进行分析。

茅盾;功利性;为人生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师,中国新文学健将之一,是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批评家的集大成者。作为文学家的茅盾,可以说,社会功利性一直贯穿着他创作的始终。陈桂良在《茅盾写作艺术论》中曾说:“社会功利性是茅盾写作观的核心。它主要表现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写作目的是‘文学是为表现社会人生而作的,是为被侮辱与损害者,为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的革命解放事业服务的’。”[1]那么茅盾同时作为革命家,其功利性的选择也是显而易见的。总体说,茅盾个人的方方面面都体现出了其功利性取向。本文将从茅盾的功利性的形成、体现及表现几个方面来阐述茅盾的功利性性质。

一、功利性的形成

茅盾这种跟随其一生的功利性性质究竟从何而来,当然这不是天生的,这与其家庭教育是密切相关的。茅盾的功利性可以说更多地是后天对其外在的塑造,他在四、五岁刚懂事时就被迫进入到一个语境中被规范了。父亲沈永锡学识渊博,胸怀开阔,积极接受新学,对国家大事异常关心,在当时是思想开明的维新派人物。茅盾在以后人生道路上表现出的功利性选择主要得益于其父亲的影响。茅盾 5岁时,母亲欲将其送入自家私塾。但这想法遭到其父亲的坚决反对,在其父亲的规范下,茅盾接触新学,远离了旧学。当时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茅盾没有受到旧文学的一丝影响,因而他在今后能够很好地融入新文学,甚至于新的时代、环境。茅盾 8岁时,父亲就对其灌输一些忧国忧民思想以及一些新词如自由、平等等的传输。甚至其父在病重之际,立下的遗嘱中都在强调自由、平等,并希望茅盾及其弟弟不要误解。据茅盾自己回忆:“立遗嘱后的一天,父亲叫母亲整理书籍;医学书都送给别人,小说留着,却指着一本谭嗣同的《仁学》对我说:‘这是一大奇书,你现在看不懂,将来大概能看懂的’。”并且还反复勉励茅盾:“大丈夫要以天下为已任”。父亲的言传身教及耳濡目染对茅盾的影响是很大的,茅盾的人生观、文学观从小就已树立并坚持了一生从未改变,这一点是很难得的。茅盾对文学及革命的贡献是不可抹灭的,但其功利性选择带来文学观的单调也有其局限性。

二、功利性的体现

特定语境塑造的茅盾是特别的,他确实不负其父所望,成为了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学革命家。在文学与革命的选择上,也体现了其功利性的选择。从茅盾的成长历程来看,无疑茅盾更忠实于社会革命。茅盾从1927年才开始写作,之前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茅盾一直为社会革命做着贡献,改革小说月报、积极支持并加入文学研究会来反对旧文学,同时他是最早一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还热心帮助弟弟沈泽民加入中国共产党,另外还将其夫人由封建女子培养成一位积极参加社会运动的新女性。甚至在五卅惨案发生时,茅盾还直接投入现场斗争。茅盾写作的第一篇小说是在大革命失败之际,可以说在不能革命之际才写的小说。而且茅盾写小说并非为艺术而艺术,其写作动机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他写作更多是为革命的需要。《蚀》是大革命失败时茅盾写的小说,同时也是其第一部小说。虽说茅盾当时脱离了迅速变化的革命生活,但他的心并没有离开,大革命的一幕幕在眼前晃荡,此时文字便成为他进行革命的工具。他在《从牯岭到东京》中说的更为确切:“我是真实地去生活,经过了动乱中国的最复杂的人生的一幕,终于感到了幻灭的悲哀,人生的矛盾,在消沉的心情下,孤寂的生活中,而尚受生活执著的支配,想要以我的生命力的余烬从别方面在这迷乱灰色的人生内发一星微光,于是我就开始写作。”[2]茅盾在写作方面功利性的选择一目了然,在茅盾看来这只是另一种形式的革命。再如,《子夜》的写作动机也同样具有功利性,那时茅盾刚由日本回国不久,因身体的缘故,医生嘱托多休息,因而茅盾有更多机会接触各行业的人,与银行家、商人等的接触,使他对社会现象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上海经济萧条、工厂倒闭、工人罢工,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盘剥,民族资产阶级内外交困,然而外面的宣传却并不属实,因此他非常气愤:“我应该用了解到的材料写一个小说,作为参加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的形象化论文。”此外,《虹》、《林家铺子》创作的目的性也很强,都能体现出其创作动机的功利性。在作品题目的选择上也是煞费苦心,象征、暗示令人回味,也难猜测,但揣摩其含义时时刻站在人民、国家的立场上,那么大意也是不难明白的。“蚀”寓意在于暗示小说中的人和事,正像月蚀和日蚀一样,只是暂时的,而光明则是长久的。“虹”是一座桥,是春之女神由此找出冥国,重到世间的那座桥,‘虹’又常见于傍晚,是黑夜前的幻美然而易散;虹有迷人的魅力,然而本身是虚空的幻想。由此可见茅盾善于揭示飘摇的中国,同时又寄予希望:成功即在不远处。

三、功利性的表现

五四文学运动是一场充满活力的、不断发展着的运动,也是新思潮不断产生、更替的运动。茅盾一生高举“为人生”的旗帜,几十年的写作、革命实践,“为人生”始终是他的主导思想,但各个时期表现形式却不同。可以说茅盾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不同时期为其主导精神选择不同的表现形式也表现了茅盾功利性的选择。从五四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茅盾大概也经历了几次思潮转变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新与旧、现代与古典交替的时期。此时启蒙思潮占据主流,对“人”及对人的情感、思想进行启蒙,力求将人性从宗教迷信、封建专制和蒙昧主义的精神锁链下解放出来,使人的个体意识得以真正的觉醒,当时绝大多数新文学作家都是围绕这一精神实质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新文学作家旗帜鲜明地指出:“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3]鲁迅是启蒙大家,他的作品《狂人日记》、《阿 Q正传》对国民性的启蒙做出巨大贡献。另外,“为人生”典型的代表人物还有周作人、郑振铎、叶绍均等,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学,但其“人”是超阶级的,郑振铎提倡的是“血与泪”的文学,叶绍均主要反映的是小人物的灰暗人生。而茅盾是执著于描写人生、指导人生。1920年初,茅盾写了第一篇论文《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文中就明确表示了他的思想:“文学是为表现人生而作的,文学家欲表现的人生,绝不是一人一家的人生,乃是一社会一民族的人生。”虽说各大家观点不尽相同,但却也代表了五四时期的主流思想。五卅惨案爆发后,革命深入人心,“无产阶级”、“革命”等新名词日渐为人所熟悉,茅盾顺应时代潮流的变化,形成有其自己特色的“无产阶级写作观”;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当时一片黑暗、混乱,人们普遍存在幻灭、彷徨情绪,茅盾自己也一度迷茫、彷徨,他的写作主张也随之产生了一些变化,即强调文学要暴露社会中的黑暗与丑恶,描写此时小人物的彷徨和苦闷。《蚀》就是他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为了革命的需要,30年代成立了左联,茅盾看到了时代的变化,作品中又表现了对革命未来的歌颂以及对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表现;抗日解放战争时期,茅盾的马克思主义观日趋成熟,又认真学习并接受了《讲话》,其写作内容又发生了变化,表现为:反映伟大的时代、深入工农兵、表现新的人新的生活、歌颂革命英雄,还表现了人民大众的勇敢和劳动的欢乐;之后 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文学的形势更加政治化、庸俗化,茅盾虽说对此形势不赞同,但也未敢与时代明目张胆地反对,在毛主席的盛邀之下还担任了文化部部长,面对五四时期文人学者或被打成右派,或被残酷迫害,茅盾此时则有些言不由衷,或旁敲侧击,或闭口不言;文革时期,文学政治化发展到极端,茅盾更是选择一言不发。

从以上叙述我们可以看出,茅盾是“为人生”至始至终的拥护者,他的这个观点并不局限于一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茅盾灵活地跟随时代这一点不同于五四作家,比如周作人,在五四时期其文学观点是“为人”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他却走丢了,走到时代的反面去了,尽管其思想并没有什么严重问题但却不能为大众理解。这即是周作人的不功利导致的。这也很好地反映了茅盾选择的功利性。

茅盾是中国革命与文学的先驱者,革命是其第一选择,文学也是为革命服务。茅盾的功利性有其深刻的原因,家庭气氛的熏染是茅盾功利性形成的根源;在茅盾的人生过程中一些方面很好地体现了他的功利性,比如对革命的热衷,文学的写作动机具有功利性。另外,他一生“为人生”观点在各个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形式则是其功利性选择的最好表现。他总是不断地使自己适应时代,因为毕竟个人的力量是小的,茅盾很懂得如何为国家与人民贡献出哪怕是微薄的力量。这一点很宝贵的能力是很多学者所达不到的,这即是茅盾的独特之处。

[1]陈桂良.茅盾写作艺术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48.

[2]茅盾.茅盾全集 (第 1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185-186.

[3]周作人.文学研究会宣言[J].小说月报,1921,(1).

[4]刘锋杰.中国现代六大批评家[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

[5]张宏.速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与名家丛书·茅盾卷[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张连军)

Mao Dun’s Choice in a Utilitarian Way

ZHENG Zhi-hui
(Anhui Teacher’sUniversity,Wuhu Anhui 241003)

Mao Dun’s life is great,who is famous as a revolutionist and aman of letters.He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All these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his choice in a utilitarian way.This textwill explore them.

Mao Dun;utilitarianis m;for the life

2011-03-21

郑志慧(1986-),女,江苏淮安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I20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080(2011)04-0034-0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