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西安汽车产业集群布局研究

时间:2024-06-19

安海彦

(宝鸡文理学院,陕西宝鸡 721013)

西安汽车产业集群布局研究

安海彦

(宝鸡文理学院,陕西宝鸡 721013)

以产业布局和产业集群理论综述为基础,介绍汽车产业布局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西安汽车产业在地区和两个园区的产业集群布局情况,并分析了现有布局存在的问题。针对西安汽车产业集群布局存在的问题提出:整合西安汽车产业资源,优化汽车产业布局,形成汽车产业在地域上的集聚、在空间上的毗邻,加强汽车产业集群的效应等措施。

产业布局;产业集群;汽车产业;西安

一、产业布局和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1.产业布局理论综述。

产业布局是指具体的产业活动的空间安排,是产业布局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其理论发端于德国经济学家杜能,经历了新古典均衡区域增长理论、缪尔达尔——赫希曼的非均衡增长、威廉姆斯的倒“U”型曲线、佩鲁的增长极理论、梯度转移理论等几个阶段。国内学者刘再兴、王辑慈等将西方产业布局学理论陆续介绍到国内。由于起步晚,我国对产业布局研究成果较少。杨公朴、夏大尉认为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刘方械认为产业布局是指一定的生产力要素组成的经济实体在空间范围的配置所形成的格局;王述英认为有效率资源配置因利益驱动会造成资源非均衡分布,带来空间不公平,主张产业政策的宏观目标是要实现区域总体效率与空间公平的兼容,区域经济在适度非均衡情况下快速发展。

2.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产业集群的发展经历了马歇尔的“三要素”学说,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及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和新产业区理论、区域创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等几个阶段。早期的发展为了节省运费,企业选址扎堆。后期认为网络内的企业与机构既合作又竞争,衍生出集群持久不断的创新动力,从而保持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

波特指出: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机构,同处特定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王缉慈指出集群的特征:大量专业化的产业或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一定地域的柔性集聚,结成密集的合作网络,根植于当地不断创新的社会环境。

3.产业集群布局的优化促进汽车产业发展。

一方面,汽车行业的特点是配套环节多,加工过程长,专业协作要求高,受关联产业的影响程度深,产品价值链长,对产业链的完整性要求高,产业之间存在很高的知识和技术共享。而集群布局的优化正适合那些产业链条长、配套环节多、中间交易量大、迂回生产方式复杂、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以及群体协同效应,形成区域创新系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发挥市场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汽车企业更多采用柔性生产方式,而柔性生产方式则要求实施产业集群的战略。产业集群布局合理优化了产业结构,形成以主导专业化部门为核心,以辅助、服务部门为基础的产业结构体系,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汽车工业产业布局的原则

汽车产业属于机械制造业范畴,在布局上要求汽车产业实行专业化、协作化和联合化的原则。汽车工业是机械工业专业化生产较明显的一个部门,它一般由整车组装、零部件和车身三个专业化部门组成。整车企业一般都是大型企业,是汽车工业中的主导产业。零部件和车身企业都是中小型的专业化企业,处于与整车企业专业化协作的地位。汽车工业专业化生产需要有一个合理的范畴,过分狭窄的专业化,会影响地区工业结构的合理化。衡量汽车工业专业化经济效果采用公式为:C1+∑T<C2,C1为专业化企业生产成本,C2为消费地同类企业的生产成本,∑T为生产地到消费地的运费总和。

协作化是指产品、零部件和工艺的协作。专业化使产品成本降低,协作则使生产部门的效益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更高层次的效益。对于一个专业化的主导部门来说,以协作的方式获得的半成品和零部件,其价值往往占到产品总成本的很大一部分,汽车企业占到 40%。合理的专业化协作,是地区机械工业布局的必要条件。如果一个地方的协作条件好,某一个专业化的机械工业主导部门发展就快。如重庆嘉陵摩托车的生产,在重庆市 100多家企业为其生产零部件的协作生产条件下,短时期内使产量增长了十几倍。

联合化包括汽车工业部门内部的联合和汽车工业与其他产业部门的联合。汽车工业内部的联合,是由各专业化企业之间,由于产前产后的联系,或共用基础设施,管理方便的原因,在地域上配置在一起,形成综合的汽车工业生产能力。如电力、冶金等部门,联合的优势是地域接近,就近获得电力、原材料和新的电子技术产品,降低产品成本。

根据汽车工业产业布局的原则,为突出西安汽车产业布局的特征,其布局应遵循的原则有:

1.以中场产业为主的低成本型产业集群的布局。

针对汽车原材料制造商与汽车最终产品制造业之间的零部件、元器件和中间材料制造业而言,低成本型产业集群的本地根植性强,在当地应形成若干个“块状“产业集群。围绕龙头企业就近配套,统一规划,避免因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也能降低因龙头企业的规模不大而引起的配套企业的市场风险。

2.重工业型产业集群的布局。

不在产业园区的汽车龙头企业,需要新建或扩建的,应搬迁到工业园区;不能搬迁的,就近促进配套协作体系的完善;已在工业园区的汽车企业,要以主业为中心,提高产业关联度,纵向拉长前、后产业链条,横向扩大专业化协作和缩小配套半径,取得产业集聚效应。

三、西安汽车产业集群布局的内容

1.西安汽车产业在地区上的总体布局。

根据汽车产业布局的原则,西安汽车产业布局为:沿关中产业带和陇海线,陕西汽车产业正在形成“一线三地四区”(沿西宝高速公路和陇海铁路一线、西安高新区、经开区、宝鸡高新区、蔡家坡基地)的发展格局;西安发展成为集群的中心区,宝鸡发展成为集群副中心,以生产中型车和专用车及其零部件为主,蔡家坡发展成为汽车零部件供应基地。

2.西安汽车产业在两个园区的布局。

目前,西安高新区和经开区是西安市汽车产业集聚和生产、研发、销售的两大基地,也是陕西省汽车产业中心。这是两个国家级开发区,是陕西“一线两带”的核心区,在二次创业中各自区内要裂变为若干个专业化产业集群园区。

在西安南北开发区产业分工上,高新区主要侧重装备研发,经开区侧重装备制造。定位为:高新区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高端研发,孵化及关联高技术关键性装备领域,侧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装备和关键领域。引进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企业组织结构上以中小企业为主,经开区发展传统中、高端大中型产业,以成规模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为主。企业组织结构上“大小并举,以大为主”。这样的产业分工格局集中利用生产要素形成后发优势,使各区的特色凸显出来。

西安市汽车工业“两大一轿“(大型客车、大型载货车和轿车)格局的一半已迁移西安高新区。区内形成轿车、客车和各类专用车等整车制造及汽车现代化电子产品和关键零部件为主的规模化生产能力。汽车销售、整车装配制造及后期服务等链条也逐步完善。区内有整车及零部件企业 30多家,主要有比亚迪汽车公司、陕西法士特传动公司、陕西欧舒特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此外还有多家汽车维修保养、金融保险等后市场型企业,形成了以乘用车为主,汽车现代电子产品、关键零部件及新型汽车研发为依托的汽车产业集群发展雏形。

围绕陕汽重型汽车新生产基地的建设,一批零部件企业也在泾渭工业园 (经开区)投产。其配套企业有陕西汉德车桥公司、陕西万方汽车零部件公司、西安秦益汽车改装厂、陕西德士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中集集团陕汽重卡专用车汽车有限公司等。初步形成重型汽车产业集群,包括了生活区、生产区、汽车物流分拨、人才培训等多个子园区共同发展的汽车产业集聚区。

四、西安汽车产业集群布局存在的问题

西安汽车产业布局乍看合理,但从以下分析看出现有布局不尽合理,使得汽车产业重复雷同,布局混乱,汽车资源南北分开,产业集群效应明显下降,集群竞争力减弱,削弱了西安乃至陕西汽车工业的竞争力。

1.从两个工业园区的定位看,汽车工业不应两边布局。

汽车工业属于传统中端大型制造业,本着“大规模,大经济”的原则,企业组织结构上“大小并举,以大为主”,针对工业园区的规划,高新区不宜布局汽车产业,应合理引导将新增投资向经开区集中。

2.违背汽车产业布局的专业化、协作化和联合化原则。

比如陕汽落户经开区,以给陕汽配套齿轮箱为主的法士特公司却在高新区,造成空间的分离,增加了成本,一些零部件企业和售后服务机构、中介机构也是两个园区都有涉及,盲目布局。

3.基础设施方面存在明显的障碍。

汽车行业的专业化要求厂房、管道、电力设备、专用道路、用水用电等基础设施与一般产业的要求是不同的。汽车企业进入园区时较少考虑这方面的要求。高新区在汽车专用基础设施布局方面比较欠缺,经开区是新工业园区,地理位置和基础建设方面都有扩充和完备汽车资源的空间。

五、整合资源,规划西安汽车产业集群的布局

根据汽车产业的特点、专业化和规模经济的原则,对各个开发区产业定位应认识清楚,突出特色,适时把高新区的汽车资源整合到经开区,形成汽车产业在地域上的集聚和空间上的毗邻,加强汽车产业集群的效应。

重新整合和优化配置经开区和高新区的汽车产业资源,打破汽车企业南北格局,应突出西安重型车的发展优势,以陕西汽车集团为骨干,以法士特齿轮公司和比亚迪汽车企业为主,组织若干中小型汽车企业,在园区范围内分工协作,形成对重型车和轻型轿车配套协作体系,组建大量小而专的汽车企业围绕大中型汽车企业布局的地理格局。整合省内汽车产业资源,做好长远的产业发展规划,围绕有利于经济资源整合流动及提高效益的方向展开,打破行政束缚,可使高新区的汽车整车、零部件配套企业及中介机构逐渐搬迁至经开区,形成整块的汽车资源。

空间布局上,依托园区,合理规划。在汽车产业组织上,重点培育壮大汽车龙头企业,同时提高中小企业的配套能力,实现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横向扩大围绕它配套的中小企业数量并缩小配套率半径。纵向拉长上、下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在做强做大龙头汽车企业的同时带动相关配套协作的中小企业发展,形成汽车企业系列。

产业配套环境上,侧重专用基础设施、现代物流、中介机构和产业氛围等的培育建设。通过园区的规划整合,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西安汽车产业集群。

[1]曾昭宁,阎自全,等.振兴陕西装备制造业研究报告[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刘斯康.产业集群理论对实施产业布局的启示[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3).

[4]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产业布局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222-224.

[5]《西安高新技术产业管委会》课题组.西安高新区汽车产业配套环境及发展对策研究报告[R].西安:西安高新技术产业管委会,2007.

(责任编辑:潘 敏)

2011-04-12

宝鸡文理学院院级重点项目“西安汽车产业发展研究”(ZK09109)成果之一

安海彦(1978-),女,陕西长安人,宝鸡文理学院经济管理系助教,硕士研究生。

U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080(2011)04-0049-0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