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兰景英
(西南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四川绵阳 621010)
应用型软件测试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兰景英
(西南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四川绵阳 621010)
在分析软件测试行业的现状和应用型软件测试人才需求的基础上,针对软件测试人员职业要求,探讨了软件测试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原则和内容,提出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为主线的教学体系的构建,实施以提升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实践环境建设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
应用型人才;软件测试;培养模式;创新实践能力
随着软件业的迅猛发展,软件产品的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正逐渐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但是,由于一直以来,国内许多软件企业存在着“重开发、轻测试”的倾向,造成软件产品质量问题日渐突出的同时,也突显了中国软件测试人才的极度匮乏。这不仅成为影响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着软件业整体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加重了软件产业的开发和服务成本。作为软件产品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者,软件测试工程师成为软件开发企业必不可少的技术人才。然而,由于国内软件业对软件质量控制的重要作用认识较晚,尚未形成系统化的软件测试人才需求供应链,造成目前软件测试人才“千金难求”的尴尬局面。据统计,目前国内软件测试人才缺口达 30万。专家预计,未来 5-10年间,软件测试的人才供需状况难以获得根本性的改善[1]。因此各级高校必需加大软件测试人才培养力度。
对企业来说,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较强的探索精神、良好的沟通能力,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全面的业务知识,以及娴熟的测试技能人才,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软件测试人才[2]。
软件测试工程师作为软件质量管理和控制领域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职业素质:
1.计算机专业技能。
计算机领域的专业技能是测试工程师做好测试工作的前提条件。计算机专业技能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测试专业技能。测试人员不仅要掌握基础的测试原理、测试过程,还要精通自动化测试技术和测试工具的使用,娴熟地开展测试流程管理、缺陷管理,以及较强的表达能力和撰写能力。二是软件编程技能。具有软件设计和编程技能的测试工程师,才可以胜任诸如单元测试、集成测试、性能测试等难度较大的测试工作。三是掌握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计算机基础知识。因为测试中经常需要配置、调试各种测试环境,而且在性能测试中还要对各种系统平台进行分析与调优,所以测试人员需要掌握更多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等知识[3-4]。
2.个人素养。
测试工作很多时候都显得有些枯燥,只有热爱,才能更好地开展测试工作。此外还应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的个人素养,如自信心、责任心、细心和耐心、敏锐的洞察力、广泛的经验、逻辑思维能力、问题描述能力、质疑精神等。
3.沟通协调能力。
软件测试贯穿于软件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软件测试人员需要与项目中的不同角色 (如测试组的人员、开发人员、技术支持、客户等)配合,这就要求测试人员有良好的交流能力和沟通技巧,善于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友好地与他人协作,以利于项目顺利进行。
根据国家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学院确立了面向 IT行业的高素质软件测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创建了理论、实践和素质拓展三位一体的软件测试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专业教育与行业应用相结合、技能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实践了案例式教学、自主式实验、项目化训练和校企合作式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突出理论教学的应用性,构建课程体系。
在软件测试课程体系构建时,将软件测试人才培养定位于造就熟悉软硬件基础理论和测试相关知识、掌握软件测试基本技能、具有良好发展潜质和行业特色的高级专门人才。软件测试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如图 1所示。
图 1 软件测试人才知识结构
针对软件测试人才的知识结构,设计相应的课程,具体如下:
(1)基本素质和职业素养。从事软件测试职业所应具备的法律法规、外语知识和责任感、自信心等。对应开设的课程有:大学英语、法律基础、大学生学习方法、职业道德修养、职业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社交礼仪等。
(2)计算机软硬件基础。从事软件测试工作应具备的计算机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如操作系统、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知识等。对应开设的课程有: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微机原理、数字逻辑等。
(3)软件工程和项目管理。从事测试管理工作应具备的软件工程知识和项目管理能力,如软件开发模型、软件开发生命周期、开发流程、测试流程管理、质量保证等。开设课程有:软件工程导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软件质量保证、工程实践等。
(4)数学和算法分析。从事软件测试应具备数学、算法基础知识。开设课程有: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线性代数、离散数学、编译原理、算法分析与设计等。
(5)软件设计与开发。从事软件测试应具备软件分析、设计、开发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开设课程有:C++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网络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软件专业综合实验等。
(6)软件测试理论和技术。从事软件测试所应掌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及从事软件测试所应掌握的当前主流测试工具与测试管理工具。如:C++Test、QuickTest、Load-Runner、Buggzilla等。以上课程设置构成了软件测试专业的完整体系。把软件测试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紧密结合起来。
2.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为主线,构建教学体系。
(1)采用启发式、互动式和参与式的案例教学法开展理论教学。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对于实践性强,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的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每一章节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案例,并注重案例的趣味性、实用性。通过启发式、互动式和参与式的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可以轻松地将理论运用到生产实践中。比如,在软件测试课程教学中,引入工程项目案例,通过项目任务、实施方案、工作过程、项目管理体现教学理念,将知识构建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双重并举。
(2)以软件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开展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引入“项目驱动”的教学理念,将软件测试的W模型引入到综合实验中,使软件开发、测试和质量管理的实践训练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软件开发、测试与管理能力。在综合实验教学中,采用软件项目组的模式组织学生。根据项目划分不同小组,分别完成设计、开发、测试等各个阶段的任务,培养学生软件项目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进一步培养工程素养,获取实际工作经验。
(3)以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为导向,开展学生科技活动。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建设与课内教学和生产实际相融合的创新实践基地,将学生置于一个更真实的、富有实践机遇和挑战的实践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课内与课外结合、建设学生团队和指导教师团队。学生通过申报实验室开放基金和软件开发项目,以软件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参与学生科技活动。通过软件项目的实施,使学生通过学会做事来学会学习、学会沟通,增强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培养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
(4)将软件测试思想深入渗透到各类专业课程。在 C+ +语言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等程序设计课程中引入单元测试的思想,并在实验教学中对程序进行单元测试。在《软件工程》和《软件项目管理》中,强调软件质量保障和软件测试的重要性,增强软件质量管理意识。在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课程中,引入测试驱动开发的思想,强调测试与设计并重。在软件工程专业综合实验中,按照软件测试流程开展实验,实施软件项目管理和软件测试。在毕业设计中,学生开发的软件系统必须进行全面、系统的测试。
3.明确专业素质内涵,构建素质拓展体系。
专业素质教育旨在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贯通和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身心素质。加强专业素质教育,转变以“学科本位”为主线的课程设置思想,增强课外素质拓展和创新实践,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根据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的目标要求,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精神品质、身心健康为目标,明确专业素质拓展内涵,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构建素质拓展体系。素质拓展体系按照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思想,根据学生自身特点,通过职业导航、素质训练、科学评价、社会认同等一系列环节,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行全面的、个性化的规划和实施。将素质拓展项目作为课内必修学分,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成为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4.以提升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构建软件测试平台。
依托四川省计算机应用实验示范中心和学校软件创新人才实践品牌基地设计和建造了性能优良、功能齐全的软件测试实验室。利用开源的软件开发系统、测试工具和校内资源平台建立软件开发、测试和项目管理系统,为学生提供完善的软件开发、测试和管理的平台。一方面可以规范学生软件开发、测试的实践过程,另一方面提供软件质量保障的过程依据,同时方便教师监控学生实践过程和进度。构建虚拟实验室,通过网络就可以直接使用实验室的软件测试平台,保证学生可随时随地利用虚拟实验室进行各类实验。
5.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宗旨,推行“3+1”教学模式。
“3+1”的教学模式是学校和企业进行联合办学,培养专门化的技术人才[6]。该模式计划大学前三年在高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最后一年在企业进行实践教学的培养,利用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设备进行实地教学。“3+1”教学模式从工程技术发展和终身教育的需要出发,通过深化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大大开拓了学生视野。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基础扎实、知识全面,适应 IT产业和经济信息全球化竞争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优秀人才,从 2009年开始对软件工程专业部分学生实施“3+1”培养方案。与以前的人才培养方案相比,这种培养方案大幅度增加了基础教学时间,减少了专业教学时间,明显拓宽了专业口径,淡化了专业界限,增强了社会适应性。
6.保障应用型人才质量,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院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和核心资源。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学校不断加强实验室、实习场所的软件与硬件等内涵建设,努力培养理论与技术并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学院坚持“内培与外引相结合,引进与稳定并重”的原则,通过引导教师强化现代实验技能进修,鼓励骨干教师参与各类实习指导工作,引进具有行业实践背景的专业技术人员,以满足应用型人才技能训练的需要。
在对高素质应用型软件测试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学院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和初步积累,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创新成果明显增加。由于软件测试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需要以求真务实和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在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模式、管理方式、师资建设等方面继续探索。
[1]孙金华.软件测试人才培养与课程构建的探索[J].计算机时代,2001,(6):68-71.
[2]钟素芬,叶明芷.软件测试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9):89-92.
[3]钱国英,马建荣,林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与教学组织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10,(1):89-92.
[4]刘育熙,耿雪春.面向应用的软件测试人才综合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11):111-112.
[5]关于构建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的调研[EB/0L].http://www.coogo.net/bbS/thread-385910-1-1.html,2010-09-12.
[6]任改莲,张泽生,等.实施“3+1”教学模式提高工科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J].中国轻工教育,2010,(1):71-72.
(责任编辑:刘学伟)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Cultivation M odel of Applied Software Testing Talents
LAN Jing-ying
(Southwest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ianyang Sichuan 621010)
Based on analyzing the status of sof tware testing industry and the demand for applied software testing talents,and meeting the requirements for sof tware testers,thispaper discusses the principles and contentof designing sof tware testing curriculum,and explores how to construct teaching system for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capacity.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environment to enhance students’innovative practice capacity,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ual qualified faculty.
applied talents;software testing;cultivation model;innovative practices capacity
2011-03-15
四川省精品课程 (sjpk0906);四川省教学改革项目(p09217);西南科技大学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10xnkf20)
兰景英(1975-),女,四川隆昌人,西南科技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
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080(2011)04-0071-0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