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英语教学中的语用输入模式探索

时间:2024-06-19

牛然明,李超群

(烟台南山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山东烟台 265713)

中国英语教学中的语用输入模式探索

牛然明,李超群

(烟台南山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山东烟台 265713)

语用能力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语用输入对语用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性作用。从我国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社会认知理论与语言社会化理论,从语用输入的原则、输入的范畴以及输入的具体策略三个方面,探索英语教学中的语用输入模式,以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语用输入;语用能力;英语教学;模式

引言

语用学与语言习得之间的结合形成了语用习得研究。语用习得本质上是语用能力的习得。尽管学者对语用能力性质的看法还未达成一致,但语用能力的培养是外语 (二语)教学的重要任务,这一点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近年来,我国学者针对中国大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大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不容乐观,语用失误率接近 50%。语用能力习得受学习者生理因素、个体因素、语法水平、语言教学等诸多因素影响,但笔者认为中国学生英语语用能力不容乐观的根本原因在于语用输入的欠缺。基于这种情况,本文将以中国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借鉴社会认知理论与语言社会化理论,探索中国英语教学中的语用输入模式,以提高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

一、语用输入的原则

1.理论依据。

语言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而语用学正是对语言现象在言语行为中的认知、社会与文化等的综观研究。这就决定了语言教学必须与文化教学、语用教学相联系。

(1)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研究人对社会性客体之间的关系的认知,以及对这些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推断。概括起来,它涉及社会信息的辨别、归类、采纳、采择、判断、推理等心理成分。[1]借鉴这一理论,社会认知主义语言学家将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外部环境刺激和学习者的内在认知能力结合起来,认为语言的运用必须遵循社会适宜性,而认知能力也必须依靠社会交际而获得。

(2)语言社会化理论 (Language Socialization)。

语言社会化是指在语言习得中获得社会文化知识的过程。[2]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显性语言社会化,即指身边的人在某些具体的语境中直接教礼貌规范;另一种是隐性语言社会化,指在日常交际中无形地习得社会规范。

2.输入原则。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与语言社会化理论,笔者认为语用输入应遵循以下原则:

(1)语用输入的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包括语用材料的真实性与输入语境的真实性。Takahashi&Beebe研究证明,学习语言的环境是影响语用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语用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的英语教学缺乏英语学习的真实环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教师在语用输入时尽量利用真实的语言材料,创设较真的语用气氛,使学生融于目的语文化。

(2)语用输入的多路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语用输入的多途径与多方式。例如,语用输入可在教材编写、课堂授课、课外活动等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在具体的输入中可利用语用对比、语用失误分析等多种方式进行,其目的无非是为学习者创设浓厚的语用氛围,提高其语用能力。

(3)语用输入的学习者主体性原则。

Maslow主张以学习者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在语用输入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克服心理障碍,实现其对目的语文化的心理认同,也只有这样,学习者的英语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二、语用输入的范畴

所谓语用输入的范畴就是指语用输入的内容,因为语用输入的目的是提高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因而语用能力所涵盖的内容就是语用输入的内容。

1.语用能力。

自语用能力提出以来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研究者出于不同的目的,对这一概念提出了不同的定义,对其所包括的内容进行了不同的分类。总结以往的语用能力研究,笔者发现,绝大部分学者,如 Hymes(1972)等都将语用能力置于交际能力的综合模式中,要么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来研究,要么考察其与语法能力、话说能力和策略能力等之间的关系。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在动态语境中的具体应用,即语言使用者在具体的语境中选择特定的语言形式,运用一定的策略,以达到交际的目的,因此语用学必然涉及语言本身,即语言形式,以及语言运用的环境,包括认知、社会、文化等环境。Leech就提出过语用语言学 (Pragmalinguistics)和社交语用学(Sociopragmatic)的问题,对应地,他们把语用能力区分为“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3]语用语言能力以语法能力为基础,涉及语言的使用规则,不仅包括正确使用语法规则遣词造句的能力,还包括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使用语言形式以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即语言形式运用的得体性。社交语用能力指语言形式的运用要遵守社会规则与文化规约,符合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社交距离、权势关系、文化习俗等。笔者认为,语用能力的这一定义与分类继承了欧洲大陆宏观语用学的传统,即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对语言使用这种行为进行宏观研究,而且对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践上的可操作性。这也是为什么我国许多学者更倾向于这一定义的原因。

2.语用输入的内容。

从Leech的语用能力定义与分类出发,我们将外语教学中的语用输入内容分为语言语用知识、社会文化语用知识以及语用学科知识。具体说来,语言语用知识就是语言形式本身在一定语境中所具有的特殊含义。语言形式,从单词到句子结构都包括特殊的语用信息,如英语中的指示词,情态助动词,时、体形式以及条件句、否定句等在特殊情境下具有特殊的语用含义。而这一方面的语用信息往往被忽视,但它却是我们课堂教学中语用输入的主体内容。社会文化语用知识主要指文化概念中的隐性文化,[4]包括民族习惯、社会交往、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这一方面知识的缺乏往往导致社交语用失误,而使交际中断甚至引起误解或使对方感到不愉快。因此,社会文化语用知识,尤其是目的语社会文化知识是语用输入的主要内容。语用学科知识,如言语行为理论知识、会话含义理论知识等能帮助学生了解人们在交往中如何利用言语成功表达自己的意图,又是怎样解读他人意图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介绍一些语用学科知识对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三、语用输入的策略

在明确了语用输入的具体内容之后,我们需要探讨如何在英语教学的具体过程中进行语用输入。本文从我国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察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出以下几种语用输入策略。

1.显性教学策略。

我国的英语教学大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而有足够的实验证明,语用是可以教的。W ildner-Bassett通过实验证明:教学对提高外语语用能力有帮助,[5]即使是初学者。[6]而House[7]与 Tateyama[8]的实验证明显性教学比隐性教学更能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所谓显性教学是指教师在介绍各种言语行为习惯用法的同时,还要详细介绍每一种用法的元语用(metapragmatic)信息以及不同的语用功能。这种教学能很好地提高学习者的语用意识。

显性语用教学应该被利用到英语教学各个分科的教学中。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讲解单词语义、搭配及其用法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单词背后所隐藏的语用信息。以形容词的搭配为例,一个形容词与不同的名词搭配,其隐含的语用意义是不同的,例如,在“red flag”与”red face”中,“red”红的程度是不同的。此外,一词多义现象、词汇阻塞现象、词汇语用异常现象等都表明词汇教学不能满足于传统的语义解释与例句翻译方式的教学。教师可以借助词汇运用的语境向学生解释单词的语用信息,以帮助学生正确使用单词。近年来兴起的词汇语用学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与帮助。

在语法教学中,利用显性语用教学分析语法现象,可以帮助学习者正确理解、习得和运用语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情态动词 can和may为例,两词在作推测性用法时具有不同的语用含义,例如:

a:what he said may be true.

b:What he said can be true.

a句隐含的意义是“从事实出发,他所说的可能是真的”,而 b句隐含的意义是“从理论上出发,他的说法可能是真的”。此外,情态动词、指示性词语、基本句式等语法教学的内容都具有丰富的语用含义。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教学,向学生详细讲解这些语法形式的语用含义,从而提高他们的语用意识与能力。

在口语教学和文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或其他方式,采用专题的形式向学习者系统介绍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与宗教礼仪,更重要的是其民族习惯、社会交往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深层文化,因为这些因素在深层次上影响了人们的交际行为和习惯。而这方面知识的缺乏导致的社交语用失误往往被认为有失礼貌,甚至是冒犯对方。

2.语用对比策略。

有关跨文化语用的研究证明:学习者的母语语用知识会影响他们对目的语语用的理解与运用。英汉语语用差异主要表现在社会文化语用上的文化差异,受历史传统、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往往采用不同方式来表达同一个言语活动。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见面打招呼,中国人常说的是“上哪去?”、“干吗去?”、“下班了?”,甚至是“吃了吗?”等等,而讲英语的人往往会说“How are you?”、“Hi”、“Hello”等等。如果把汉语中的表达方法迁移到英语中去或者倒过来都会让人摸不着头脑,甚至会引起反感。语用对比策略能够直观展示两种语言的语用差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母语语用知识的负迁移。教师可以在向学生进行语用对比的同时,探讨一下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两种文化,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目的语文化。当然,这一策略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中国的英语教师绝大部分是汉语本族语者,本身具有文化依附矛盾,[9]而且很多教师本身对西方文化还缺乏了解,这就需要中国教师积极学习西方文化,以正确态度对待中西文化差异。

3.语用心理认同策略。

与语用对比有关的一个策略是语用心理认同策略,因为两者都涉及语用差异。学习者的心理因素,即对语用差异或目的语语用的态度影响他对目的语语用的习得。Locastro在分析自己习得语用的过程中时说,她有强烈的学好目的语的“动机 (motivation)”,但她没有接受日语习俗的“自愿 (willingness)”,如她不愿意习得那些“等级”词汇,因为她在西方长大。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目的语文化,克服心理障碍,接受目的语文化。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与外国人交流,了解西方文化,因此,从心理上认同目的语文化是习得目的语语用的前提。在运用这一策略时,教师可以利用电影、电视节目、文学作品等多种介质,采用专题形式介绍西方的世界观、价值观、时间观、权力观等。在对具体案例,如对话、故事等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帮助学生认识到文化没有优劣与先进、落后之分,从而使他们达到对目的语语用的心理认同。

4.语用探索策略。

语用探索策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对语用输入材料所隐含的语用意义、文化背景等语用信息进行探讨,以达到深入理解与心理认同的目的。这一策略既适用于语言语用知识的输入,也适用于社会文化知识输入。例如,在讲解“nevermind”的用法时,教师可以创设多个语境,让学生明白这一表达只能用于当对方表示道歉时说话人对其的一种“安慰”。因此,它不完全等同于汉语中的“没关系”、“不用谢”之类的表达,因为后者可以用来回答“谢谢”,而前者却不可以。对于社会语用文化知识的输入,教师在利用语用探索策略时,可以向学生提供语用失误案例,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造成失误的原因,从而习得目的语语用;也可以直接提供真实话语材料,如影片中的对话、文学作品或其他由英语本族语者写的文章,与学生一起探讨其中隐含的语用信息与文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习得英语语用能力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结束语

英语教学应该是一个语用能力的培养过程。语用能力的习得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语用输入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由于受应试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只重视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知识与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习得,而不重视对学生进行真实语用材料的输入。而且,大部分研究表明,在 ESL学习环境比在 EFL环境中更能够习得语用信息。鉴于此,本文从我国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社会认知理论与语言社会化理论,探讨了语用输入的原则、范畴与具体的策略方法,以期对我国的英语教学改革有所启迪,对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习得有所帮助。

[1]王沛,林崇德.社会认知的理论模型综述[J].心理科学,2002,(1):73-75.

[2]刘润清,刘思.语用习得的认知特性和影响因素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218-225.

[3]Leech,G.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4]康淑敏,王雪梅.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输入模式研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56-60.

[5]W ildner-Bassetlt,M.Intercultural Pragmatics and Proficiency:‘Polite’Nose forCulturalAppropriateness[J].InternationalReview ofApplied Linguistics,1994,32(1):163-178.

[6]刘建达.外语语用能力:定义、教学与测试[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2):108-133.

[7]House,J.Developing Pragmatic Fluency in English as a ForeignLanguage:Routines andMetapragmatic Awareness[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6,(18):225-252.

[8]Tateyama,Y.Explicit and Implicit Teaching of Pragmatic Routines:Japanese Sumimasen[C]//In Rose,K.R.&G.Kasper (Eds.).Pragma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200-222.

[9]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王法昌)

2011-03-17

牛然明(1982-),男,山东沂水人,烟台南山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教师,硕士研究生。

H31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080(2011)04-0104-0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