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宋悦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若干思考
宋悦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人才为支撑,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大学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生力军,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塑造创新精神和推行创新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会受到个人素质、所受教育、学校教育模式以及创新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建议各高校做到更新教育观念、改革管理模式、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等工作,为更好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做准备。
创新;创新思维;思维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现如今信息文化高速发展的条件下,创新与创造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和最强音。国家及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能力的支持,创新能力是经济的核心,是人才竞争的关键。因此,创新能力被视为智慧的最高形式,而创新思维则是这一最高形式的核心。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理性认识的过程。[1]创新思维是产生前所未有的新结果、达到新的认识水平的思维,是对一般思维的更高要求。大学生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群体之一,其思维特点已经逐渐发展到更为全面灵活的阶段,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当下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
(一)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符合我国创新型人才建设的要求
当今世界,经济、政治、科技和军事的竞争,归根结蒂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推动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人才。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迫切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的储备和支撑。因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一项艰巨且重要的系统工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思维是人脑对外界客观事物进行认识的过程,具有自身的发展阶段。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婴儿到成人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他认为逻辑思维就是智慧的最高表现。大学生基于大学四年的学习,掌握了大量的基础理论知识,从而在理论知识和事物的认知上已经具有基本的能力。这就为思维发展的一个新的飞跃打好基础。一个人要想寻求新的突破,就必须学会发现问题,而这就必须借助于创新思维。***总书记指出:“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2]只有具备了创新思维,人们才可以在不可能中找可能,在习常思维中另辟蹊径,使人们的智慧和能力在不断探索进取中得到整合和裂变。因此,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造就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队伍,增强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符合我国创新型人才建设的要求。[3]
(二)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塑造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
创新精神是指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同时也是一种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创新决心及相关的思维活动,因此可知,创新思维是创新精神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思维发展的阶段来看,大学生思维的特点已经由青年初期的思维形式向青年中期的思维过渡,特点主要表现为思维更加全面灵活,思维活动更倾向于把假设和理论观念相结合等。正因为大学生自身成长阶段所独有的思维特点,所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才更加具有先天优势,是最适合的时间机遇。一方面,这个时期的学生除了自身已掌握的经验知识以外,四年的大学生活使得他们接受更多新的理论知识,认识更多新的事物,为之后的创造创新积累了宝贵财富,是形成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思维发展处于青年后期的大学生,更为全面灵活的思维活动以及合理假设的能力为其推动创新思维提供了助力。因此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其自身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结果,是现实与机遇的结合,更是促进大学生创新精神塑造的关键。
(三)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我国高校推行创新素质教育的基础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未来创新型人才的中坚力量。加强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改革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以及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必然举措。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创新教育已然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而创新的本质与核心在于思维的创新,思维创新不仅是大学生创造力的体现,同时也是学生创造素质的表现。国家提倡大学生实现自身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仅涉及哲学、逻辑学的知识,而是各个学科融会贯通的结果。只有在吸取获得全面的知识,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实现创新。因此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创新教育活动的基础和重要部分,它与国家提倡的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是相互贯通、相互融合的,互为基础。高校应在推动创新教育的同时,首先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争取做到在大学生思维意识中播种创新的种子,促使学生从内心形成创新品质。
尽管我国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就当前创新人才数量来看,还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还是自身素质和环境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导致创新人才培养效率较低。针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所受到的影响因素与创新人才培养影响因素大致相同,主要都包括个人素质因素、教育因素、学校教育模式因素及创新文化因素四个方面。
(一)个人素质因素对创新思维的影响
个人素质可以归结为德、识、才、学、体五个方面。而这里所说的个人素质因素主要是指个人素质中的创新素质,例如创造性思维能力、学术判断能力、创新人格、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是个人素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长时间以来一直无法受到足够的重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智能素质的培养上,其次是政治、道德、法律素质,最后是交往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而创新素质只排在末位,或是根本不在大众的素质培养范围之内。这一现实就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个人形成创新思维的机会。久而久之,大众的思维发展逐渐形成规范化的模式,想问题做事情都被所谓的常规思维所禁锢,最终导致缺乏创造力。
(二)所受教育因素对创新思维的影响
受教育因素在这里主要指家庭教育、中小学启蒙教育以及大学本科阶段的专业教育。个体思维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因此包含我们成长的所有阶段。之所以特指这三个阶段,是因为它们在思维形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家庭教育是个体接受的最早的教育形式,是思维从婴儿时期到青年时期整个发展过程中影响最为长久深远的因素。良好的家庭背景与优秀的家庭学习传统有利于形成开放的文化心态,创新的家庭氛围,相对的也更有利于思维发展,并且会在潜移默化中挖掘创新意识与能力。其次中小学启蒙教育是个体思维发展的重要环节。这个时期处于思维由感性到理性,由具象到抽象的过程。如果这个时期教育模式过于单一化,对思维发散的重视度不够,都会磨灭个体本身的创造力。最后大学本科的专业学习则是个体整个思维发展定性的阶段,这个时期的个体会通过学习各种知识来形成自有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若能在这一阶段打开他们的思维枷锁,易于产生爆发性的创新力。
(三)学校教育模式因素对创新思维的影响
当前我国多数高校都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旨在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但其传统的教育模式表现出来的反而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发展。我国高校的教育模式主要还是应试教育。尽管大学阶段不如中学阶段应试压力大,但是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评价方式还是以成绩所占比例较大。学生为了可以获得满意的成绩,只会一味追求如何使自己的答案更接近参考答案,而不会考虑是否有新的角度新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另一方面,当下高校的师资队伍中,教师的创新力也有待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最大的,倘若教师自身缺乏思维上的创新,他们又该如何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所以学校教育模式因素在塑造创新思维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四)创新文化因素对创新思维的影响
创新文化因素主要指我国的创新文化氛围。创新意味着冒险和挑战,要想实现创新就要打破原来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满足现状,得过且过的状态;要想拥有创新思维,就要挣脱惯性思维的枷锁,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能够为大众营造一个创新的环境,身处其中可以获取创新知识,启发创新意识,抓住创新灵感,提升创新能力,最根本的有助于开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达到整体的思维提升。相反,如果周围环境缺少创新氛围,那就会是一潭死水,大家按照相似的思维模式得出相似的结果,不会有冒险与挑战,但也同时缺少了成就感。
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帮助,其中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特点,学校的培养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管理体制和模式、创新文化氛围、教材的编撰、师资队伍的创新力以及对学生的评价机制等都关系到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效果。
(一)用科学开放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激发创新
高校必须正视传统教育观念在现代教育过程中显现出的弊端,转变所谓的成绩决定一切的老一套观点,注重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创新人才。要在学校范围内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智慧的迸发。学校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更好的将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个性教育为特征的新型教育观念运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之上,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批判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深化教育管理体制和模式的改革创新
高校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仅只放在教学环节中,也要体现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例如行政管环节要渗透创新思维教育,这样才能受到学校高层、中层和基层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学生管理工作中也应体现创新思维教育,因为这是最接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工作,对学生的影响也最为深切。在学生管理里中突出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更有利于学校创新教育的开展;教研管理对创新思维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直接牵涉的是学生整个学习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对学生思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开放自由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和个性发展大有裨益。学校应让创新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为学生发散思维、开发创造力提供实践平台。举行创新教育的学术报告、开设涉及创新力的学生社团、兴趣小组,通过不同的组织形式,注入新的要素和新的方式,都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甚至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从相反角度来看又不断促进了创新思维教育的影响。此外,在教育过程中,学校要容许学生失败,宽容其失败。[4]困难、探索、失败、尝试、挑战,是创新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经历。教师要针对学生失败的原因,给予相对的帮助和分析,使其最终获得成功。
(四)使用现代教育理论所编纂的创新教材
随着高校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师生使用的教材也需要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原本传统的原理加案例再到原理的三段论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创新教育的需求。[5]传统模式的教材属于灌输式的教育内容,旨在告诉学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对于常规问题是有效的,但是并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这种模式容易使学生惰于主动思考问题,只是一味地接受,从而削弱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更易于满足现状。因此在教材的编纂上应注意把传统的教育理论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模块教育等现代理论教育理论相结合,让教材成为学校创新教育的有效辅助工具。
(五)提升师资队伍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教师是学校创新思维教育的根本,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尽管现在提倡教学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教师的主导地位依然是不可替代的。教师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对于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要注重探索,激发学生求知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启迪学生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启。[6]因此高校要注重培训创新型教师,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教师的头脑,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素质,从而为创新思维教育夯实基础。
(六)增加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考核评价机制
考核评价机制是为检验教学活动的重要机制,在我国是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但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原本的考核方式就偏离了创新思维,这是需要高校调整的。在原本考核内容中增加对创新思维教育的成果,例如增加考试形式多元化,除了固定的笔试环节,可以加入言语表达环节;卷面试题中可以增加开放性题目,鼓励学生应用创新思维来回答问题等。[7]总之打破原有只注重笔下成绩和知识的掌握程度的模式,丰富考核内容与要求。
[1]吕丽,流海平,顾永静.创新思维——原理·技法·实训[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2]中共中央宣传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刘芸.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成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4]李琼.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探索与争鸣,2008(12):88-89.
[5]王仁法.创新思维教育在高校的全方位渗透[J].高教探索,2006(5):72-75.
[6]樊泽民.试析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个性发展的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2(9):75-76.
[7]颜隆忠.关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素质培养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04(6):12-14.
Some Reflections About Creative Thinking of College Students
SongYue
(School of Marxism,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Henan 454000,China)
Building an innovation country needs creative talents.And the key to training creative talents is training their creative thinking,which is important for constructing an innovation country,shaping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and promoting innovation quality education. However,the training of creative thinking is usually influenced by personal qualities,education,college educational model and innovation culture.So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hould make a series of changes.
innovation;creative thinking;training of thinking
D64
A
1001-7070(2016)05-0034-04
(责任编辑:杨建香)
2016-08-20
宋悦(1990-),女,河南焦作人,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与文化建设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