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李枝初,梁福根
(1.桂林理工大学图书馆,广西 桂林 541006;2.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广西 桂林 541001)
“世遗”背景下拓展桂林喀斯特科普游的必要性
李枝初1,梁福根2
(1.桂林理工大学图书馆,广西 桂林 541006;2.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广西 桂林 541001)
桂林山水在进入“世遗”名录后,亟待拓展喀斯特遗产的知识性科普游。这样可以更好履行《公约》的国际责任与义务,弥补单一化传统观光游的严重不足,拓展桂林多视角、多线路、深层次旅游,科学认识桂林山水,体验喀斯特的科学美学,创新完善桂林山水审美观,建设国际旅游胜地,打造桂林良好的国际形象。
桂林山水;喀斯特;世界遗产;科普游
桂林山水成功进入世界自然遗产(以下简称“世遗”)名录,在“世遗”背景下,桂林山水旅游不可回避地面临着“世遗”思维视野下的一系列新观念、新课题,面临着理论和实践相应的必要创新,而拓展桂林喀斯特科普游恐怕是其中重要的课题之一。
所谓桂林喀斯特遗产科普游,是依托“世遗”概念上的桂林山水,普及桂林喀斯特地学知识的旅游活动。这包括桂林喀斯特的地形地貌概况、桂林喀斯特发育的条件、演化的原理和基本过程,以及发育的结果(特征、形态、类型、品质),所形成的喀斯特山水景观的美学意义和科学价值等。科普游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有组织的主题式旅游活动,也可以是自助式的。前者要求旅游组织者能够从喀斯特科学的视角去认识、解说桂林山水,向游客宣传普及喀斯特科学知识;或者为旅游者提供客观条件(如文字、图片、视频、标本,甚至展览馆、地质公园等),使游客能够从喀斯特角度去观赏桂林山水。自助式的科普游是指游客基于上述提供的客观条件,自觉主动地去探索考察、分析验证其中的喀斯特知识原理,感受喀斯特现象的无限神奇与科学奥秘。这两种形式的科普游,都可以让广大游客既能知喀斯特景观之美,还能知其所以为美,切实认识到桂林山水作为“世遗”的独特性和珍稀性,感受到桂林喀斯特科学美学的无穷魅力。
据考察,桂林目前尚未有真正意义上的科普游,甚至于根本就缺乏科普游的意识。可见,科普游在桂林还处于缺失状态,存在着诸多隐忧。
(一)传统的桂林山水审美认识观的局限性和制约性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名句传响了近千年,现在每年到桂林旅游的人在三千万以上,但人们对桂林山水的审美认识,一直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其表现有三:第一,在实际旅游观赏活动中,一般都只能停留在直接观察层面上,只专注于山水景观外表形态的奇特与象形,并由此展开简单的类比联想,或引入神话传说。第二,在阐述、介绍桂林山水的图书中,多是侧重于人文社会科学、历史文化方面的描述、介绍,忽略了它的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这就脱离了它深刻的实质性的科学价值。第三,对桂林山水进行高度诗意化的、抽象化的概括和描写,这固然是一种审美,但也容易导致它的本质内容虚泛化、模糊化。
传统的桂林山水审美观有其意义,但也对桂林旅游形成了很大的制约。首先是对桂林山水欣赏的简单化、平面化,使得多元游览、多层次游览方式严重不足,这与桂林山水的巨大名声和独特的“世遗”价值不符。其次是导致了旅游产品及线路单一,游览模式简单呆板,固化了桂林旅游产品的单一形象,长此以往将减弱桂林山水的号召力。再次是降低桂林山水的旅游质量,影响桂林旅游城市的品味,进而对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形成障碍。所以,传统的桂林山水审美认识观,已经成为桂林旅游转型发展必须首先克服的问题。在“世遗”背景下,桂林旅游的观念、形式、产品类型等等,都需要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否则就显得太过于漠视“世遗”的价值和守则了。
(二)拓展科普游,从科学角度深入全面地认识欣赏桂林山水,可以创新发展桂林山水的审美认识观
优美绝伦的桂林山水是碳酸盐岩层经过了漫长而深入的喀斯特发育演化过程,才得以形成的自然杰作。桂林的山峰、岩洞、河流等地形地貌景观,都蕴含着丰富的喀斯特原理、规律,隐藏着大自然的奥秘与神奇,显示出非比寻常的科学与美学韵味。桂林喀斯特能够成为世界自然遗产,这表明它的科学意义与美学价值是非常突出的,并具有全球性地位的。这样的价值意义则需要从喀斯特科学的角度出发,才能理解和感受得到。因此桂林拓展专题性的科普游活动,其目的就是通过通俗而专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讲解,让人们理解喀斯特地质科学的基本知识、原理,掌握欣赏喀斯特景观的规律和要点;了解桂林喀斯特发育演化的过程及特征,特别是了解它作为“世遗”所具有的地球上仅此一例的独特性、堪称完美典范的代表性、不可再生的脆弱性、不可替代的珍稀性等。在这样的知识背景下,我们就能突破和超越现有观赏方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使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审美认识获得本质性的提升。形成一种全面深入而不是单调、平面的,具体实证而不是虚无的审美体验,创新完善桂林山水审美观。只有这样的突破与超越,对桂林山水的欣赏才是多元化、高质量、高品位的;只有这样,才能从科学美学意义上证明它甲天下是名不虚传的。
通过拓展科普游形成全新的桂林山水审美认识观之后,可以给桂林旅游带来一系列的创新,例如,可以打破故步自封、形式单一的观光游模式,创新桂林山水旅游理念,创新桂林山水美学,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拓展旅游空间,形成新的游览模式和线路,提升桂林城市品位和形象等,这是另一论题的内容了。
(三)拓展科普游是维护和推广桂林山水美誉的根本措施
1.为维护“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至高无上的赞誉,不能缺失科普游
从1590年前的南朝颜延之,到盛世大唐,直至当下,无数瑰丽的词章对桂林山水进行了不吝美词的赞颂。它进入中小学语文、地理教材,被影视、音乐、绘画、摄影、舞蹈等艺术形式不断演绎着,美名传遍世界。可以说,来桂林旅游的人,都是满怀憧憬慕名而来,怀揣着多年的心愿为验证想象而来。但是,桂林旅游受限于走马观花的观光游模式,景观解说停留于外表形象和空虚的传说,于是,甲天下的山水景观在“千里江陵一日还”式的行程中,浮光掠影地看完;多年怀有的想象在所谓“黄金水道”上快速了结。游客们对桂林山水的欣赏只能是一扫而过,浅尝辄止,难以深味其妙,不能完全体会到“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的意境。这就使得实际游览与心中愿景之间造成很大落差,甚至让部分游客觉得“桂林山水甲天下”名不副实。
这个状况会危害到桂林山水的核心形象。要破解这一危机,只有首先从理论认识上突破传统简单化的桂林山水审美观念及其解说体系;其次是改变单一呆板的观光游览模式。而要完成这些突破和改变,就必须树立“喀斯特遗产科普游”观念,拓展科普游项目,从喀斯特地质科学角度来认识、解说桂林山水,这样才能将它所蕴含的丰富的科学价值、超乎寻常的科学美学充分地揭示出来,让游客充分体会到,桂林山水甲天下是有充分的科学和美学依据的。所以为了捍卫桂林山水的核心声誉,桂林必须拓展喀斯特科普游。
青海油田是甘肃、青海、宁夏四省区及周垣市县区天然气供给的“大本营”,同时也是青藏三江源地区清洁能源供给的“储气库”。探明更多优质天然气资源,高效开发气田,对拉动西部落后地区地方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保护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为了推广桂林山水“世界级的科学价值”,桂林不能缺失科普游
桂林山水只是一种通俗化的称呼,它的专业名称是桂林喀斯特(岩溶)景观。通常所讲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已经是名扬四海,尽人皆知。然而换到科学的层面上,把桂林山水称为桂林喀斯特景观,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而且桂林喀斯特在国际上也是声名显赫,备受推崇的,知道这点的就更少了。
国内著名的喀斯特专家对桂林喀斯特的独特品质有精彩的概括。朱学稳说:“桂林是世界喀斯特峰林、峰丛地貌发育最典型、最精彩、最具观赏性的地区。”[1]“典型峰林平原是桂林喀斯特的精华,塔状石峰和孤峰大片连续展布,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最完美的陆上喀斯特景观”,“代表了世界上湿润热带亚热带喀斯特景观最壮观的范例,是世界上该类型喀斯特的最好参照之一。”[2]刘金荣指出:桂林喀斯特的发育“非常深化而典型,齐全而配套,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热带岩溶(喀斯特)的典型代表,被称为‘中国式’或‘桂林式’岩溶……具有突出的世界级的科学价值,不愧为世界上最大的热带岩溶博物馆”。[3]
国际专家对桂林喀斯特也有高度赞誉。国际地质大会主席费希尔说:“桂林的岩溶,可以称为世界岩溶之最……要解决世界的岩溶问题,必须到中国桂林来。”[4]澳大利亚地质学家詹宁斯则说:“桂林阳朔,是世界岩溶工作者朝拜的圣地。”[5]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威廉姆斯认为:如果把中国南方喀斯特比作富丽堂煌的皇冠,那桂林喀斯特就是皇冠上的钻石。[6]
桂林山水在地质科学上的声誉地位,是它成为世界自然遗产的最实质性的依据。桂林喀斯特拥有如此超凡卓绝的品质,却鲜为人所知,显然不应该,也非常不利于对这一份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唯有加强科普宣传推广工作,将相关知识普及到普通民众中去。而开展喀斯特科普游,就是最好的宣传教育途径。所以,拓展喀斯特科普游对维护和推广桂林山水在科学上的声誉,意义非常。
(一)桂林喀斯特世遗的价值
根据《公约》的规定,只有至少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方可列入自然遗产名录:第一,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第二,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态区;第三,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事实上,桂林喀斯特遗产几乎满足所有条件。所以,桂林喀斯特山水具有特别突出而普遍的科学价值和审美意义。这正是桂林山水自古闻名而且名扬天下的根本原因。
按照科学家们的说法,桂林成为世界自然遗产,那是“毫无疑问的”(朱学稳),是“名至实归”(袁道先)。在回答桂林是否符合申遗条件的提问时,朱学稳说:“太够了,足够了……那些已经成为世界遗产的地方,比起桂林来说,差远了。”[7]桂林喀斯特所展示的陆上塔状喀斯特峰林之完美,世所罕见,是同类喀斯特地貌的典型性范例,被誉为“桂林模式”。它的漓江山水风光,乃是山与水组合的极致,成为天下山水风景的标志性偶像,漓江大美无处能及。桂林喀斯特犹如“皇冠上的钻石”,不论是在中国南方喀斯特谱系中,还是在世界喀斯特领域,都具有独一无二、不可或缺的品质。桂林喀斯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补充了世界遗产清单和预备遗产清单上尚无卓越峰林平原的缺憾……成为中国南方喀斯特演化史上的一个完美句号”[8]。桂林山水“世遗”所含有的价值、意义,也正是桂林旅游所必须展示给游客的核心内容。
桂林喀斯特以其无可替代的优越品质入选“世遗”名录,虽然是当之无愧、众望所归,但实际申请过程却漫长而曲折,历尽艰难。因此,桂林“世遗”这个称号弥足珍贵,要倍加珍惜和保护,甚至应该提升到保卫、捍卫的高度。
(二)拓展科普游是履行《公约》的责任与义务
列入“世遗”名录是目前桂林山水获得的最高荣誉和至高肯定,但同时也让桂林承担起了全面履行《公约》的重任,可谓任重道远。该公约第四条规定:缔约国担负着世界遗产的保护、保存、展出和遗传后世的主要责任。第27条规定:缔约国应通过一切适当手段,特别是教育和宣传计划,努力增强本国人民对世界遗产的赞赏与尊重。这两条涉及到遗产科学知识宣传教育的责任。
“世遗”的“展出”,最好的方式就是建立遗产公园,并开展公益性的科普游活动,使人们前来观赏时,能够了解到它的珍贵与优美,树立起遗产意识,进而形成自觉的保护意识,使“世遗”得到妥善保护,并传之后世。
“努力增强本国人民对世界遗产的赞赏与尊重”,这其实是一项基本而又是很高的要求,因为这是超越了理性认识,上升到了自觉感情倾向的阶段。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唯有进行切实有效的宣传教育,将“世遗”的科学知识和价值、审美特点和美学意义等等,推广普及到广大民众中去;只有在社会大众对“世遗”有了深入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之后,人们才能对“世遗”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赞赏和尊重。而开展科普游即是最好的多方共赢的宣传手段。
(三)桂林必须基于前车之鉴拓展科普游,以免重蹈覆辙
由于履行《公约》的责任感淡薄,保护意识不强,仅仅重视短期的旅游经济效益,我国多个“世遗”项目有被亮黄牌警告的教训。
2013年1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予张家界、庐山和五大连池三大景区黄牌警告,督促三者在“向公众科普地球科学知识”等方面整改,否则“世界地质公园”的项目将被取消。[9]为了摘掉警告“黄牌”,保持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资格,在此后近两年中,张家界累计投入2亿元资金用于整改工作。[10]
三大景区是个教训,既有今日,何必当初?桂林应该得到的启示是:“世遗”称号不是终身制;申遗成功并非大功告成,而只是保护工作进入正轨的开始;全面履行《公约》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科普教育工作,哪怕是没有短期经济效益,也应该为了社会效益和长远利益而推行,这是桂林作为“世遗”管理者应尽的义务。其意义是:以全人类的名义,保护桂林喀斯特这份独一无二的自然遗产。作为世遗的旅游项目,经济效益不是本位,公共性、公益性,科普、文化、美学价值的宣传和遗产的保护等才是本位目标。
(四)拓展科普游,是进行遗产教育的最好方式
1.通过拓展科普游来进行遗产教育,具有受众面广、全覆盖的优势
根据“遗产教育”理论,它要求对所有遗产地利益相关者都进行宣传教育。拓展遗产地科普游能够达到这项要求。首先,它能够对遗产地的管理者、旅游部门的组织者及从业人员等,进行科普教育。因为在科普游产品的规划设计、开发运作阶段,这些管理者、组织者和从业者,必须先接受这方面的教育,只有他们掌握了相关知识,具备了遗产价值意识和保护观念之后,才能在科普游活动中,向游客讲解、传播这方面的知识。其次,可以对遗产地的社区居民进行宣传教育。在遗产地核心区和缓冲区建立遗产公园和观景点,拓展科普游活动,这无形中就形成一种浓厚的科普宣传氛围,自然而然地对社区居民人群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再次,可以对来到遗产地游览的游客,进行主题鲜明的科普教育。
2.通过拓展科普游来进行遗产教育,具有良好的可接受性,因而是最有效的方式
游客参加科普游活动,是接受科普知识的最优化时机。因为这是一种轻松愉快的、类似于野外休闲徒步的游览过程,在趣味盎然的气氛里,听取具体形象、有根有据的分析讲解,并且还加上自己的亲自观察、切身体验,就能够很好地理解有关科学知识。这是其他教育方式所不能具备的优势。
桂林正在建设国际旅游胜地,也就是说建设成一个国际化的优秀旅游目的地、国际化的城市。这就需要国际化的视野和胸襟,国际化的思维和理念,需要在建设中采用国际化的标准,打造良好的国际形象。没有这些,何谈国际旅游胜地?世界遗产地开展科普游,是一种国际性的通常做法,世界各地的“世遗”项目绝大多数都开展了科普游活动。[11]这既是旅游业自身发展升级的需要,也是世界遗产保护事业的需要,还是向社会公众普及和提高科学文化知识的需要。采用国际通行的做法开展科普游项目,这是桂林走向国际化不可或缺的一步,将有力提升桂林旅游城市品位,打造桂林良好的国际形象,这对桂林旅游的发展,对国际旅游胜地的建设,都具有现实和长远的重要意义。
拓展遗产科普游,是在“世遗“背景下,深入认识桂林山水,全面展示桂林“世遗”价值的重要途径,是为了履行《公约》的法规需要,是以国际化视野履行国际义务,建设国际旅游胜地,打造桂林在国际社会的守法诚信形象的需要。而且还能从理论认识上,突破对桂林山水的传统认识,创新发展桂林山水的审美观念,捍卫并提升桂林旅游的美好形象,并由此突破困扰桂林旅游转型发展的瓶颈,拓展旅游新项目和新增长点,实现桂林山水旅游可持续发展。总之,桂林拓展科普游的意义是十分重大而丰富的。[12][13]
进入“世遗”目录后,桂林山水从物权上说尽管仍然属于桂林,但是从科学价值和美学意义上说,“世遗”是全人类的,不仅仅是某国某地的。所以桂林有永久为全人类保护好这个人类自然遗产的重大法理责任和义务。假如桂林因为没有履行《公约》而受到教科文组织的警告,桂林旅游形象和国际声誉就会受到损害,从而影响国际旅游胜地的建设。
[1]朱学稳.喀斯特与洞穴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0: 87-88.
[2]ZhuXuewen.GuilinKarst[M].Shanghai:Shanghaiscientific&tech nicalpublishers,1988.58-60.
[3]刘金荣.广西热带岩溶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5-86.
[4][5]陈文俊.桂林山水[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6-7.
[6]梁亮.桂林着手“冲刺”世界自然遗产[N].桂林晚报,2013-02-08(2).
[7]单之蔷.桂林为什么不申遗[J].中国国家地理,2011(10):32-33.
[8]张远海.桂林山水华丽的喀斯特终章[J].世界遗产,2014(6):70.
[9]人民网.张家界等景区被要求在“科普地球科学知识”方面整改[EB/OL].http://www.people.com.cn/2013-01-13.
[10]邓道理.张家界地质公园摘“黄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9-25(6).
[11]张成渝.世界遗产视野下的地质遗产的功能及其关系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2(3):226-230.
[12]梁福根,李枝初.论桂林甲山区域地形的标本性科普游价值[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76-78.
[13]李枝初,梁福根.论从自然科学角度认识桂林山水的前提下和必要性[J].市场论坛,2015(11):14-17.
The Necessity of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Tourism of Karst Heritage Under the Context of"World Cultural Heritage"
Li Zhichu,Liang fugen
(1.Library of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Guangxi 541001,China;2.Chinese Dept.of Guilin Normal College,Guilin,Guangxi 541001,China)
Under the context of Guilin landscape entering"World Cultural Heritage"list,the scientific tourism of Karst heritage needs to be developed and carried out,which will better implement the international responsibilities and obligations of the Convention.Therefore,develop Guilin tourism at a deep level and with multi-lines,know the Guilin landscape scientifically,experience the scientific aesthetics of the Karst,innovate and perfect the aesthetics of Guilin landscape,so as to construct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m resort and create good international image of Guilin.
Guilin landscape;Karst;World Cultural Heritage;scientific tourism
F59
A
1001-7070(2016)05-0058-04
(责任编辑:彭志雄)
2016-07-20
李枝初(1963-),男,广西阳朔人,桂林理工大学图书馆馆员,主要研究山水文化;梁福根(1963-),男,广西阳朔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中国语言文学、地方文化。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