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海门“撤市设区”后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研究

时间:2024-06-19

顾青山

(1.南通市委党校,江苏 南通 226007;2.中共南通市海门区委党校,江苏 南通 226100)

2020年8月,海门“撤市设区”,成为南通主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门发展战略从“强市建设”向“强区建设”转变。2020年12月,南通市委提出海门“三年财政冲百亿,全省市辖区经济总量进前十”(以下简称“全省前十”)的目标。2021年1月,海门区委提出“三年财政冲百亿,全省市辖区经济总量进前十”的目标,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百强区二十强”(以下简称“全国二十强”),全力打造“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示范区”“南通跨江融合先行区”“大通州湾建设核心区”。海门是江苏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课题组通过调研和数据研判,详细分析了实现“全省前十”和“全国二十强”目标任务的基础、态势,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海门高起点启新程、高质量开新局提供参考。

一、海门的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排名情况

(一)海门经济总量在全省市辖区中的排名

1.以2019年数据为基准,海门排第12位

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20》和2019年各区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出全省市辖区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在全省55个市辖区中经济总量排第1位的是武进区(2483.42亿元),排第10位的是虎丘区(1377.24亿元),排第11位的是无锡梁溪区(1280.44亿元)。2019年,海门GDP总量为1352.37亿元,如果排名,可排在虎丘区之后、梁溪区之前。但是,2020年8月,南通市港闸区并入崇川区,新的崇川区综合实力增强,经济总量规模大于海门区。因此,以2019年统计数据为基准,海门可排在全省市辖区经济总量的第12位。

2.以2020年数据为基准,海门排第11位

2020年全省市辖区地区生产总值排名总体变化不大:南京的江北新区(2103.9亿元)跃居第3位;新崇川区(1482.6亿元)上升至第9位;通州区(1462.5亿元)居第10位;虎丘区的GDP为1430亿元,无锡梁溪区为1372.6亿元,均跌出前十。2020年海门区的GDP为1442.6亿元,增速5.5%,可排在第11位,在虎丘区、梁溪区之前。海门的GDP比虎丘区多12.6亿元,但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虎丘区少101.5亿元,显然,海门与虎丘区相比有较大差距。

(二)海门综合实力在“全国百强区”中的排名

2020年9月10日,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了“2020年全国百强区”榜单。其中,广东有21席,江苏占18席,浙江占13席。海门由于“撤市设区”没能赶上这次排名。2019年海门综合实力与南通市通州区相当,而通州区排第35位。2019年,通州区GDP为1385.5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70.67亿元;海门GDP为1352.3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71.02亿元。依次推算,海门可排在第35~38位。2020年的“全国百强区二十强”的GDP大多接近或超过2000亿。江苏占4席。海门与第20强的长沙市雨花区相比,GDP少723.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少87.11亿元。排名第30位的杭州市萧山区2019年的GDP为1847.66亿元,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267.66亿元。海门要实现“全国百强区二十强”目标,必须赶超15~18个位次。

综上所述,海门实现“全国二十强”目标的难度远远大于“全省前十”的难度,赶超任务艰巨。这两大任务的目标和要求一致,比较的对象、参照的范围不同,实质上两者相互联系、相得益彰。

二、海门实现“全省前十”和“全国二十强”目标的态势分析

(一)支撑条件

有良好的发展环境。海门具有通江、通海的独特优势。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深入,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已开建,北沿江高铁、多条过江大通道等项目进入国家规划并有序推进。南通新机场和空港产业园,有一半也在海门。这些项目建设为海门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巨大动力。

有良好的产业基础。海门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00多家。2020年新签约超过20亿元重大项目29个,全年新开工超10亿元重大项目30个,实现工业应税销售1473.7亿元。2021年第一季度,海门GDP增长20.2%,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4月份举行区经贸投资洽谈会,36个项目成功签约,总投资逾1000亿元。海门正在推进建设的中天绿色精品钢工程项目,总投资约1000亿元,规划钢铁产能2000万吨,将成为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的新增长点。

有良好的创新能力。海门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80家、新兴产业161家,占规模以上工业数的46.65%,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提升。海门沿江地区被打造成“一带两核”创新高地:“一带”是通过打造江苏海洋工程装备重点实验室、豪华邮轮研究院、复旦科技园等科创产业平台,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辐射的沿江产业创新带;“两核”是以謇公湖科创中心、玲珑湾创客中心等产业园区为载体,建设科技创新创业集聚硬核和以生物医药为特色的长江北岸科技服务业集聚硬核。

有良好的平台载体。海门拥有“3+3”产业总体布局,形成了机器人、豪华邮轮、精品钢三大产业,构建了工业机器人、生命健康等八大产业链。2021年,海门的“工信部机器人产业技术成果转化平台、胜宏科技多层高密度印制线路板、当升正极材料、中天绿色精品钢、南通长江生态文化建设工程”项目入选江苏省重大项目清单,数量居南通各县市区第一。海门还有15个项目被列入南通市2021年新开工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

(二)制约因素

1.海门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较大

2019年,海门的三次产业结构为4.7∶51.5∶43.8,南通的三次产业结构为4.6∶49.0∶46.4,江苏的三次产业结构为4.3∶44.4∶51.3。海门的产业结构总偏离度为32.8%,高于南通(25.5%)和全省(22.4%)的水平。海门第一产业占比虽在合理区间,但略高于理论预期值,应适当调优;第二产业要加大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要从“以生产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型;第三产业占比低于理论预期值,在长三角区域,缺乏竞争力。

2.与全省和全市的产业集群黏合度不够强

根据产业基础、空间布局和发展潜力,海门着力培育“3+3”重点产业。江苏省确立了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物联网等13个重点培育产业。南通确立了船舶海工、高端纺织、电子信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3+3+N”个重点培育产业。与全省、全市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比较,海门有明显的不足,不管是形态特征、目标导向,还是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都需进一步提高“黏合度”。

3.工业投资增长率优势不明显

事实表明,投入与产出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海门的工业投资增长率从2015年的9.0%下降到2019年的4.5%。海门工业投资增长率不仅每年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也低于服务业投资增长率。2019年上海、浙江和安徽的工业投资增长率分别为11.3%、9.7%和8.7%。可见,海门的工业投资增长率无明显优势。

4.研发竞争力不强

海门的研发投入强度从2015年的2.47%提高到2019年的2.70%;除2017年与全省水平持平以外,其余年份都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只有2019年高于南通市的平均水平,其余年份都低于南通市的平均水平。2019年,海门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增长率分别低于南通、江苏的平均水平。这将对海门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带来影响。

(三)时序分析

以海门2020年GDP增速5.5%计算,每年经济总量增长约80亿元,即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增长约14.5亿元。2020年排名第9位的崇川区和第10位的通州区以同样的增速,实现的经济总量高于海门。2021年崇川区和通州区GDP增速的预期目标为7%。理论上,要赶超崇川区和通州区,海门GDP增速必须超过9.7%。2021年海门区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经济总量增长预期目标确保7.5%,力争8%。照此计算,海门需要2~3年。

2019年,海门经济总量与长沙市雨花区相差723.4亿元,如果海门按每年GDP增速7.5%计算,每年增长约100亿元。2020年,海门GDP为1442.6亿元,增速5.5%,长沙市雨花区GDP为2120亿元,增速3.5%,两区的差距缩小了145亿元。据此,海门要实现“全国二十强”目标,需要通过5~8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

三、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的策略

(一)高质量融入南通主城

第一,融入主城,交通先行。围绕南通市的交通整体规划,海门需加快建设与南通主城相衔接的同城化交通走廊,推动交通格局由基本通达型向综合枢纽型转变,全力打造沪苏通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第二,产业对接,深度融合。海门制造业集群已形成三大千亿级产业,但与南通“3+3+N”产业集群的联系不够紧。下一阶段要与南通在产业规划、产业布局和主导产业培育方面有效对接,将区位优势转化为新的发展优势。第三,人才对接,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南通的人才优势,为海门发展助力。同时,要给海门的人才提供更大的舞台,完善人才流通机制,形成海门与南通主城的人才交流通道。第四,科技对接,成果共享。充分利用南通主城的科技创新优势,进一步打造海门开发区謇公湖科创园、临江新区生物医药科创园、中科院长三角药物研究院、正余机器人小镇等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一体化的新型双创载体平台。

(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一要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创新水平,围绕“四基”(产业基础关键技术、先进基础工艺、基础核心零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和工业基础软件的薄弱环节,大力实施“强基”工程项目。重点解决产业基础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设备的来源问题,多渠道补齐产业基础短板。二要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项目,建立产业链核心企业库。创新活动在企业成长过程中从不同层面影响着产业链升级。要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突破重点产业链的“卡脖子”技术。三要培育“隐形冠军”和“链主”企业,为海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赋能,要成为产业招商引资的新重点。四要全面实施数字技术赋能,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适应5G、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需要,提高产业链智能化水平,形成“循环产业链”。应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先导技术,与产业链融合创新,建设“数字产业链”。围绕“新经济、新技术、新基建”发力,打造信息技术、机器人、船舶海工等领域的“海门智造”品牌。

(三)推动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

产业协同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深入实施,产业协同发展已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的主导力量。海门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积极参与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不但要成为“对接沪苏”、承接高端优质产业项目的集聚地,而且要成为集聚高层次人才的新高地。

一直以来,长三角在产业链供应链上具有较高的依存度,但产业同质化竞争、科技创新资源共享等缺乏长效配套机制。因此,推进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加大政府引导、产学研合作、成果转移、科技资源整合力度显得尤其重要。要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为引领,聚焦上海的产业发展方向,推动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一要消除行政区划造成的壁垒,发挥比较优势,支持重点领域产业链联盟发展,促使创新要素在长三角区域内充分流动。二要推动产业协同多元化,开展产学研协同、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协同,以及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与产业发展协同等。三要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通过差异化策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开展产业链重构行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海门产业链供应链的抵抗恢复力、高端链接力、领先竞争力。四要在合作与竞争中开创共建、共研、共享和共赢的优势互补格局,形成新的生产力。通过跨区域合作和产业联盟,努力发挥自身优势,为产业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

(四)实施大项目建设

大项目建设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主要路径。站在新发展阶段的高度来看,目前海门的大企业、大项目还不足,储备的大项目也不多。税收超亿元的工业企业只有1家,缺乏50亿、100亿级的工业企业。

如何聚焦大项目对海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支撑”?第一,要把大项目建设作为抓机遇、稳增长、赢未来的突破口。重新审视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化解产业投资面临的“高端封锁”与“低端锁定”的“两难”问题,夯实大项目建设的基础。第二,要对接国家产业政策,科学合理地确定重大项目,完善项目规划和计划。推进大项目建设,要强化企业主体作用,推动企业成为大项目建设的“主导者”。第三,要创新载体和平台,实行大项目“外引和内育”双向推进机制。要多措并举创新招商引资工作的手段和方法,提高招商引资的质效;要优化筛选“内育”对象,集中资源进行重点培育。第四,要拓展资源配置空间,提高大项目推进的组织化程度。要从组织体系、推进体系和奖惩体系等方面出台举措,促使大项目建设的制度化、常态化、高效化。

(五)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高级化,要求从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逐渐转为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高科技产品的产业占优势。从产业经济学角度分析,海门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较大,第一产业略高于理论预期值,第三产业低于理论预期值较大,三次产业结构还未达到成熟状态。

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提高海门的综合“竞争力”。一要适当降低第一产业的比例,大力提高第三产业的比例,实现三次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型。二要遏制“去制造业化”的“脱实向虚”趋势,提高服务要素在制造业中投入和产出的比重,保持制造业的比例基本稳定,巩固并扩大实体经济的根基。三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增强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匹配度。提高产品和产业的技术含量,使制造环节向前有效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使制造环节向后有效延伸,从而提高区域经济总量和综合竞争力。四要推进产业结构要素依次转移,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演进。五要深化产业“强基”工程。以智慧制造为主攻方向,积极以先进技术、现代制度、文化创意提升产业档次。要加强科技研发和市场对接工作,强化优势产业的领先地位,抓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