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增强高校筹资能力的思考

时间:2024-06-19

陈爱兵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财务处,江苏 南京 211168)

充足的教育经费投入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物质基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学生人数大幅增长,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经费需求也越来越大。受全球疫情泛滥和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加大的综合影响,我国发展受多种难以预料的因素影响,财政整体上面临减收增支的压力,中央和地方财政运行将会持续处于“紧平衡”状态。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作为高校主要来源的财政拨款会减少,高校的正常运行面临压力和挑战,要准备过“紧日子”。为弥补财政资金的缺口,同时不影响高校正常发展,有必要实行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筹资渠道为辅的多元化筹资机制。本文所指的其他筹资渠道包括学费收入、社会捐赠、银行投融资、校办企业收入等。

一、高校筹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减税降费、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百年变局等不确定因素增多,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政府财政收入下降,导致高等教育财政拨款规模在不同程度上收缩。主要靠财政拨款的高校陷入筹资困境。

(一)人员经费短缺

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师资力量成为决定高校竞争力的根本因素。很多高校不惜重金引进人才,大幅度提高教师待遇,这样的人才强校政策导致人力资源成本快速增长,而用于人员支出的资金绝大部分来源于财政拨款中的生均拨款。财政拨款分为生均拨款和专项资金拨款,专项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不能用于发放人员工资。这样就造成高校的专项资金充足,使用进度缓慢,而人员经费却不够的局面。

(二)未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拨款及学费标准缺乏依据

教育成本是高校管理者、政府部门、学生家庭以及社会普遍关心的重要信息。从世界范围看,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尚处于研究阶段,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核算体系。已有的大多数研究成果都是粗略统计或估算,方法不够科学,缺乏准确性和可操作性。我国长期以来采取“基数+发展”的教育经费拨款方式,拨款标准也不是以教育成本为主要依据,不够科学、准确。至于学生承担多少学费合理,由于高校未进行教育成本核算而无法核算。

(三)贷款缺乏论证,风险、还贷意识不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步入大众化阶段。高校的招生规模快速增长,与此同时,资产规模不断扩大,校园建设和各项教研活动的开展对资金的需求也在逐年增长。由于财政拨款无法满足高校庞大的资金需求,银行贷款成为高校重要的资金来源。高校的教学质量在稳步提升,再加上生源稳定、财政拨款逐年增加,银行在贷款业务上更倾向于高校。高校从银行贷款变得相对容易,贷款规模不断扩大,动辄上千万,无疑增加了高校的财务风险。因为几十万、几百万的小额贷款根本无法满足高校业务发展的需要。一些高校经常“拆东墙补西墙”,以贷还贷。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高校必须合理利用银行贷款。然而,有的高校没有根据自己的总体发展规划及收支水平来确定贷款的规模、期限及还款方式,对贷款项目缺乏科学的评估和论证,导致对贷款的风险认识不够,还贷责任意识不强。

(四)社会捐赠比例过小

据统计,2018年我国高校的捐赠收入(大部分为“双一流”高校)在所有经费中占0.8%,非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这一比例更低。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大学获得的社会捐赠一般占学校总收入的5%。我国高校获得的社会捐赠比例过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包括历史因素、文化差异以及不同的管理制度等。欧美国家的高校是在宗教场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慈善捐赠在当时是学校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捐赠历史悠久。人们对宗教怀有敬畏之心,宗教文化推动社会对高校捐赠。在管理方面,欧美高校成立了专门的基金会,对捐赠资金进行增值管理和透明化管理。我国的社会捐赠起步较晚,人们的“家文化”“中庸之道”等思想根深蒂固,捐赠理念保守、意愿不强,再加上现阶段的捐赠资金使用情况不够透明,信息公开机制不健全,难以取得人们的信任。

(五)校办产业效益低下,难堪筹资重任

校办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科技成果转化、资产增值保值、弥补教育经费不足等方面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面对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校办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红火后日渐衰落。部分企业运行状况不理想,效益低下,甚至亏损,在经济上不仅没有给学校带来贡献,反而还拖了学校的后腿,甚至还出现违法违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声誉。

二、增强高校筹资能力的对策

高等教育是一项准公共产品,主要依靠国家的财政拨款。在财政拨款规模有限的情况下,高校可借鉴国外的筹资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情况,应从优化资金配置、合理的学费分担、适度引入银行贷款、吸引社会捐赠、深化校办企业改革等方面来增强筹资能力,拓展筹资渠道。

(一)增加财政拨款,调整财政拨款结构

政府应当根据高校合理的资金需求,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动态调整财政拨款。财政拨款中的专项资金具有专门用途,往往与高校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匹配程度不高。政府应本着兼顾公平和扶持重点领域的原则,从长远改革的方向优化财政拨款结构。比如:增加生均拨款、减少专项资金或下放专项资金的自主使用权,这样高校可统筹使用资金,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政府部门还应当聘请第三方机构对高校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和监督,为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二)加快教育成本核算,合理确定学费标准,优化资金配置

随着《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基础指引》的出台及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高校必须加快建立以教育成本核算为基础的会计信息系统,准确核算教育成本,为确定财政拨款和学生缴费标准提供合理的依据。由于地区不同、层次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培养成本存在较大差异,政府在调整财政拨款学费标准时还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为确实贫困的学生提供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还可以采取慈善机构捐赠等方式帮其完成学业,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又能满足高校的经费需求。高校通过成本核算可以优化资金配置,将有限的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使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三)加强银校合作,适度融资,防范金融风险

所谓银校合作,是指银行与高校携手合作,充分发挥各自所长,实现资源互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具体方式有银行贷款和直接投资。在银行贷款方面,高校必须强化财务风险意识,根据学校的总体规划和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贷款项目和贷款额度、还款计划,在专家严格论证的基础上遵循“三重一大”的内控制度进行集体决策;在使用贷款资金的过程中,要实行全程跟踪管理,及时掌握资金的使用情况,对出现的偏差进行纠正,保证贷款资金的用途及安全。在直接投资方面,主要是让银行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投资,比如建设包括智慧校园、数字校园、校园缴费平台等重点电子产品的信息化平台,为教职工及学生办理金融产品、提供助学贷款和捐赠奖学金等,拓展合作的深度、广度,实现双方共赢。

(四)有效拓展社会捐赠渠道

吸收国外经验,高度重视社会捐赠渠道,建立专门的基金会或校友会并配备专门的人员负责捐赠资金的筹集及运作事务,及时向捐赠者公布资金使用情况。另外,高校应当采取激励制度,授予捐赠者相应的荣誉,比如名誉博士、名誉教授、杰出校友及项目冠名等,调动捐赠者的积极性。要加强校友的交流,经常开展校友联谊会、毕业周年活动等,加深他们对母校的感情,取得他们的支持。对于企业捐赠,要从企业单向捐赠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双向转变。企业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单向的索取与企业的目标是矛盾的。只有双赢,企业才愿意把闲置的资金投入教育。比如,高校可以将自己的技术提供给需要的企业,达到互利的目的,还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为企业培养人才,取长补短。国家也应当完善立法,鼓励社会捐赠,规范捐赠资金的管理,加大税收优惠力度,适度简化税收优惠申请手续,为高校接收社会捐赠创造良好的环境。

(五)注重科技成果转化,深化校办企业改革

高校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找准定位,按照有利于支持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原则,利用独特的人才优势和科研强项来开办企业。对“僵尸企业”、空壳企业和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高校要采取关、停、并、转等措施,甩掉包袱,消除隐患。另外,校办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应当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和秩序,积极融入市场,在宏观管理中把握市场的主动权,在微观管理层面不断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校办企业要调动经营者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活力,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基础上为高校提供财力支持。

三、结 语

在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结构下,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特征是多样化——学校类型、办学形式、办学层次、培养规格及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一方面,要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力度;另一方面,高校要开源节流,在依法争取更多财政资金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拓宽筹资渠道,增强筹资能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