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

时间:2024-06-19

苏文曦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团委,江苏 南京 210068)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汇聚了上下五千年的漫长历史,其内容博大精深、底蕴浓厚。在国家发展演变中凝结的以爱国、爱家、文明、修身等为主题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历史的沉淀与传承,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命脉。因此,结合时代的发展情况,传承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青年必须扛起的历史责任。一方面,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新时代青年拥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不移的远大理想、积极正面的价值取向和努力拼搏的奋斗精神,这些都能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中汲取,并通过不断巩固实现中国梦的文化根基,转化成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选择。另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时代青年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产生正确积极的影响,有助于青年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强烈的文化认同,促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生力军。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厘清高校思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双赢思维”

从育人功能上看,高校思政教育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渗透。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上看,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高校思政教育的有力支撑。两者同向同行、相互影响,为新时代培养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者和继承者提供保障。

(一)高校思政教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力支撑

培养新时代复合型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高校不仅要为社会输送专业化、职业化的祖国栋梁,还要让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校的青年学子正处在塑造品格、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需要高校、家庭和全社会共同的科学引导和栽培。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广大新时代青年学生在张扬个性的同时,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因此,高校要做好符合新时代青年修身立志成长诉求的顶层设计,建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和“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这种力量的传承与新时代大学生的发展密不可分。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脊梁,自然成为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先锋队和主力军。随着我国的飞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持续深入,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新的特征,虽然总体而言是积极向上的,但是由于他们的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不强,价值取向仍需要提升。例如:熟读传统国学、了解历史知识的大学生不多,相反,他们更愿意庆祝国外的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节日。为了应对文化的全球化冲击、积极预防外来不良文化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侵害和腐蚀,必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高校课堂,走进新时代大学生的培育工作,进而坚定他们的文化自信。

新时代的新变化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高校需要采取新的举措。第一,纵向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采取适当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化“引进来”。对于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民族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特征和高校所处地区的优势,进行创造性传承。第二,横向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引领。高校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研究资源和专业的学者,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性的转化、发展,使其融入思政教育课堂,让大学生形成一种自觉的文化选择,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真正全面、深入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由此可见,高校思政教育为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强大的生命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精神滋养

第一,优秀传统文化在现阶段典型的呈现方式之一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为新时代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因此,不管是从精神角度还是从物质角度上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的思政教育都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高校根据自身的文化发展趋势和文化资源,通过学术研究、广泛普及、回馈社会等方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所蕴藏的资源、精神及底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目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二,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到“精忠报国”的爱国信念和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舍小家、顾大家的国家力量,再到全社会同舟共济打赢脱贫攻坚战,这种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最精华的思想沉淀之一。因此,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能够让新时代大学生切身感受“青年强则国强,青年立则国立”的责任使命,从而培养出一批自强不息、努力奋斗、勇担重任、敬业乐群的有志青年。

高校思政教育要积极传授优秀传统文化,让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同时增强思政教育的黏着力和渗透力。大学生通过亲身学习和实践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但让形式单一的思政课程变得简单易懂、生动形象,而且能加深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进而达到全方位实践育人的良好效果。一方面,在开展思政理论教学时,让大学生了解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但能丰富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还能够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改善思政教育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开展一系列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教学活动,能够丰富思政教育教学资源,让大学生直观感受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因此,高校的思政教育也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二、传承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现实困境

(一)高校对传承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迪力度不够

高校在自身发展中容易忽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也容易模糊其定位与价值。调研发现,很多高校的课程衔接都是以实用性为主,尤其是在课程设置时间较短的高职院校,普遍重就业、重技能,而轻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一方面,虽然一些高校开设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程,但是仅限于以学校现有的文化专业教师为主导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学生接触的传统文化内容面窄,知识比较零散。另一方面,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以填鸭式的理论灌输为主,缺少实际操作和锻炼,学习效果不好。这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到新时代大学生的日常活动中的设想不符,无法通过全方位的思政教育实现文化育人。

(二)学生缺乏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

面对全球化的信息网络速度,新时代大学生只要动动手指就可以了解全世界的新闻热点。除相关文化专业的大学生以外,其他专业学生很少主动阅读文史书籍,对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了解不够。此外,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大部分的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转本等方面,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很少抽时间学习包含爱国、忠诚、仁义、和谐等正能量的传统文化知识。尽管优秀传统文化对每个大学生都有重要的定性意义,但是由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重视程度不够,还是无法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真正的价值。

(三)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环境复杂多变

一方面,如今多元文化的社会中渗透着很多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虽然开拓了新时代青年人的视野,但也影响着他们的审美、道德和价值取向。大学生对多元文化缺乏鉴别能力,因此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目前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呈现方式比较单一,大部分仅限于课堂授课教学,而忽视了校园文化、校外实践活动等载体。这样必然导致优秀传统文化无法有效嵌入高校思政教育,从而削弱了大学生中华美德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的效果。

三、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

高校肩负着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高校既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传播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机构。当前,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在教育设计、教育氛围、教育理念等方面出现了新的特征,给青年的价值观培育带来了重大挑战和机遇。高校需要科学布局,积极探寻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实施路径。

(一)推进思政教育:优化教育顶层设计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利于新时代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高校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和特征,优化“三维”顶层设计,实施文化育人工程。第一,教育思路上延长度,用思政课程赢得青年。新时代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以提升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为保障,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思政“金课堂”,将充满新时代理论性和针对性的精神资源转化为支撑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这与新时代课程思政的要求完美契合。第二,教学方式上拓宽度,构建新兴教学课堂。采用探究式学术研究、启发式宣讲文化、互动式回馈社会等丰富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避免常规的说教和直接灌输,能起到创新第一课堂、发展第二课堂的作用。第三,教育内涵上提高度,完善思政课程体系。学校应配套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思政教育不只是思政教师的职责,将德育与课堂、实践、实习等教学环节自然结合起来,从各专业课中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味道”。高校要营造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意境和氛围,整合校园内所有可用的资源,构建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学术体系、活动体系,让其在高校中得以传承、激活。

(二)重视家庭建设:营造生态教育氛围

家庭建设在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根”的作用。第一,家庭是开启人生的第一站,是青年思想启迪的启蒙学校。因此,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需要高校的思政教育,还亟需家庭教育的回归。高校要从主体上系统设计,让家庭参与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工作。以和谐的家庭、优良的家教和正确的家风为指引,以“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立身示范,孕育青年人重视家园、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将立身、立学、施教始终贯穿于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引导青年追求正确的理想信念,扛起新时代的责任与担当。第二,家长要摒弃“成绩就是一切”的观念,应注重青年道德修养和人生价值的提升。家庭可用观看专题纪录片、参观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等寓教于乐的方式为青年讲好中国故事。在教育中开展实践,在实践中传递教育,在知行合一中增强青年接受教育的体验度与获得感,营造“在伦理上感悟、在感悟中实践,在实践里升华”的生态教育氛围。

(三)坚定文化自信:打造核心教育理念

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夯实文化自信,保持精神定力。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时代的赓续与延展,与文化自信有同根、同质、同心、同德的逻辑契合性,两者都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伦理,在精神境界、思政素养等方面有相通之处,每一位中华儿女都有坚定文化自信的责任和使命。另一方面,文化自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信念,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不仅有助于青年加深对历史的记忆,而且有利于增强对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以此激发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内生动力。在这个伟大的思想同心圆里,高校教育主体应主动认识和把握青年成长规律,引导其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自觉,打造以夯实文化自信、坚定文化选择为主的思政教育理念,并使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四)创新传播手段:创造新型媒体格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校要积极利用“互联网+”思维与传统媒体有效融合的方式,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领域的应用方法,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融合新媒体,提升传统文化魅力,让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寻常高校,让高校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第一,建立校园网传统文化知识专区,聘请客座专家定期开设线上讲座,让传统文化成为高校全方位育人的主要抓手。第二,利用微信平台定时推送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小分享或当地演出资讯,吸引大学生参与其中。第三,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传统文化线上宣传活动,用寓教于乐的方式与新时代青年建立文化联系。此外,通过在线开放课程、微课、微电影等形式,实现传统课堂与网络课堂的互相补充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播的同频共振。

四、结 语

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高校只有坚持文化自信、强化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加社会责任意识、培养高素质人才,才能系统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形成强大的区域认同感和凝聚力。走在新时代,立足新起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一项长期且宏伟的工程,既不能简单守旧,也不能盲目排外。高校必须把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作为重要职责,主动适应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积极推进创新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全过程有机融合,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让新时代大学生不断提升道德修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