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自洽与利导:新媒体时代高校“微思政”教育路径探究

时间:2024-06-19

范全越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组织部,江苏 南京 211168)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新媒体时代,各种“微平台”“微媒介”应运而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顺应时代变化,改革创新,探索更具有亲和力和感召力的“微思政”教育模式。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新媒体时代对高校传统思政教育形式提出了挑战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特定而具体的,受教育者只能在固定的地点和时间接受知识传授,通常以思政课、专题讲座、班会例会、专题讨论等单一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片面化、单一化,教育的主客体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反馈,导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效果不佳。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是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以及注重共享性。以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为代表的“微媒体”平台加快了大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满足了大学生追求个性和新鲜事物的需求。大学生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各类信息的发布者,这使大学生对于传统的被动接受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兴趣。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应主动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提升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获得感,传播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提升教育时效。

(二)新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

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教育者拥有较大的话语权和丰富的教育资源,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思维个性日趋明显,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以及大学生的成长需要,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地位受到了挑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提升信息化素养,学会运用新媒体,及时创新教育方式,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

(三)新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政教育预见性提出了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是根据学生思想发展和变化的一般规律,结合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等,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发展趋势及其影响所作的预测与推断,可以预测大学生可能出现的思想倾向和问题。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是微信和微博等“微平台”的主流用户,他们依赖互联网,在线时间长,获取信息量大。在此过程中,大学生也是教育的主体,而思政教育工作者这一传统教育主体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的绝对话语权受到挑战和冲击。以微信和微博为代表的“微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单一的信息传播模式,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一)教育内容进一步丰富

新媒体的交互性、共享性、快捷性特征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载体和新内容。新媒体时代,智能手机等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和智能软件客户端的普及和应用,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互动,微博、微信等“微媒介”日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大学生浏览、搜索或推送信息,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这将有助于激发大学生思政学习的兴趣,拓展知识面,增强学习能力,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容,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获取资源的新方法和途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从多个方面关注“微媒体”对学生的影响,通过“微平台”关注最新信息和社会热点,积极利用“微媒体”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教育渠道进一步拓宽

微媒介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全新的实施路径。以微信、微博、抖音等为代表的“微媒介”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活力、新元素和新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在线教育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传道授业解惑”。通过“微媒介”“微平台”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有助于加强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交流互动,提升髙校思政教育实效。

(三)教育环境进一步优化

人类的整体发展和进步始终与环境要素密不可分,无论是个人道德品格的形成,还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展,都受到环境的限制。人们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可以根据客观规律,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环境,从而为各种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有效互动和交流。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师生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交流,使得传统思政教育效果不明显。在新媒体时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环境体系发生了变化,“微媒体”“微媒介”得到广泛推广和运用。大学生在思政教育中变得更加积极,他们渴望被接受、被认可、被尊重、被理解,师生间更易建立良好的互动交流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更好。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微思政”教育实践路径

(一)运用“微媒介”,建设“微平台”

新媒体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知识快速传播,以微信、微博、微电影、微视频等为代表的“微媒介”应运而生,引领人们进入一个全新时代——微媒体时代。作为微媒体时代的积极推动者和参与者,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在微媒体时代扮演着重要角色。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必须充分发挥主流“微媒体”的积极作用。在新形势、新时代背景下,为了充分利用“微媒体”和“微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微思政”教育新体系,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地位。

高校思政教育发展创新需要最大限度发挥“微媒体”特别是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等的积极作用。微媒体对于高校思政教育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作为校园信息公开和交流的载体,校园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可以通过发布相关信息,提高学校的管理和服务效率,实现与师生的互动交流;另一方面,很多自媒体发布不良、不实信息,信息传播的多样性也会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强“微媒体”运用能力,为大学生正确使用“微媒体”提供指导,将“微媒体”平台变成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既要把握高校思政教育的主动权,又要保证大学生在思政教育活动中的话语权,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此外,应将传统思政教育方式与“微思政”教育平台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共同开创适合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二)打造“微团队”,提升“微时效”

在微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教师传统的主体地位面临着挑战和威胁。如何在微媒体时代背景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打造高素质思政教育“微团队”,强化高校思政教育“微时效”。一是壮大高校思政教育队伍。微媒体时代,高校需要培养一批熟练运用网络技术的大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后备力量。作为大学生,他们更加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思维动态,能够进行思政教育“微平台”的日常维护和信息公开,能够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团队”的重要力量。二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微媒介”素养。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在加强理论素养的同时,不断学习“微媒体”平台信息传播与运用技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微媒体应用与操作技术,学习最新的网络应用工具,不断提升自身的“微媒体”技术运用能力。三是打造校园“微媒体”平台运营和监督队伍。高校需要建设一支具有强烈责任感和政治使命感的校园微媒体运营团队,成员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优秀学生干部、学生党员。他们通过自身的正面示范,引导和带领广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运用微媒体,使微信、微博、抖音等“微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得到广泛认可,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创造良好环境。

(三)推广“微课程”,强化“微学习”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微阅读”“微引用”“微语录”等新的学习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更加直接、迅速。“微课程”以短小精悍的传播内容、清晰的主题总结、极富实用性的资源共享、强大的互动交流为特色,满足了大学生对于掌上网络课程的需求。将“微课程”的开发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通过“微课程”“微视频”等方式,不断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网络空间,打造符合高校需求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微课程”,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弊端,实现了线上、线下课程的无缝衔接,并通过在线网络课程促进学生复习和整合相关知识。建设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微课程”,鼓励大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方法和时间,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多种方式和选择。

(四)创造“微环境”,倡导“微生活”

思想政治教育是与人和环境密不可分的实践活动,不仅需要围绕“人”这一主体,还需要关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人和环境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构成因素,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

在微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环境越来越复杂,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也越来越难以预测。高校要为思政教育媒体平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保障微媒体的健康发展,发挥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微生活”方式。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开展精细化教育管理。激发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微环境”。

“微生活”指的是以微博、微信、抖音等微平台为主要的信息获取和信息披露方式,以移动客户端为载体,加强人与人的沟通、交流、互动。在“微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微平台关注感兴趣的话题、人物或组织,从而建立自己的朋友圈。生活在微时代的大背景下,高校应通过制定微生活规范,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网络秩序,营造良好的“微环境”。

(五)汇集“微力量”,加强“微管理”

在微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形势越来越复杂,责任也越来越重大。要构建与现代社会发展、现代教育理念、教育发展规律相适应,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要求一致的思政教育体系,必须汇聚思政教育“微力量”,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微管理”。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加强研究,不断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载体,不断壮大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作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网络思政教育在微媒体时代背景下不可或缺。高校应根据网络教育发展的现状,汇聚各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微观力量,形成高校思政教育合力,提升教育实效。

二是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微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微课、MOOC、微视频等网络“微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凝聚大学生“微力量”。

三是加强网络思政教育“微管理”,完善立法保障体系。在微媒体时代背景下,各种信息泥沙俱下,为建设良好的网络环境,国家需要适时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净化互联网和“微媒体”环境。

四是完善网络管理体系。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应当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水平的“微团队”,实现学校、社会、教师、院系以及学生的网络信息共享与互动。高校应在舆论宣传中占据主导地位,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营造健康、安全、进步、向上的“微思政”网络环境。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牢牢把握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特点,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汇集各方智慧和资源,建立和完善符合时代要求和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微思政”教育机制,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