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苏州市智慧物流发展路径研究

时间:2024-06-19

李 英,牟 杰

(苏州市职业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物流、电商企业加入智慧物流行列,智慧物流正成为物流业转型升级和降本增效的重要源泉。苏州作为港口型和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智慧物流建设与应用尤为重要。本研究在分析苏州智慧物流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苏州智慧物流发展路径,以期促进苏州物流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一、苏州智慧物流发展和应用现状

(一)物流信息平台发展状况

目前,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张家港玖隆钢铁物流园、苏州传化公路港、昆山综合保税区、张家港保税区、太仓物流园区、江苏扬子江国际冶金工业园等省级物流聚集区都已建成物流信息平台,且有些平台还实现了全媒体呈现,包括平台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和智慧物流App等。

部分行业企业搭建的服务平台已取得显著成效。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搭建的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服务平台,以园区为核心显示周边公共仓库的位置信息,为企业定制各种物流方案,并能统一汇总物流政策及信息,重点标注园区公共仓库设施电子标识,对接航运中心、职能部门物流大数据资源,汇集国内外物流运输时效及报价等信息。江苏云企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搭建的运融通智慧物流平台,通过打包工App、运融通商户App、驿站App、业务员App等实现全流程物流智慧管理,为常熟服装城的市场管理、交通管理提供智慧管理服务。水陆联运网公共服务平台由江苏物润船联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打造,已拥有30余万入驻用户,用户量位居长江经济带首位,平台整合了长江、沿海、大运河的船舶运营数据12.6万条;接入交通运输部500万辆货车的运营数据,加盟企业的采购成本平均降低10%~15%,运输成本降低15%~20%。

(二)物流大数据应用状况

苏州相关物流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大数据跟踪、挖掘、分析等技术,为客户或自身提供智能化的决策建议。物流大数据应用主要体现在车货匹配、库存预测、运输路线优化、设备修理预测、供应链协同管理等方面。

得尔达应用大数据技术为高端制造企业提供云物流服务,使贸易来往更安全、更便捷、更高效。昆山综合保税区通过大数据云平台,提前判断企业通关需求,有针对性地简化企业通关手续。在获取全国各铁路局、大港口、货船运营等数据及货源、车源信息的基础上,物润船联平台通过大数据共享技术实现全国铁路货运信息、各港口基本信息、船舶运价和运力信息、车辆运载信息在线交互,通过“互联网+供应链+无车/船承运”模式,发展智慧物流,促进现代物流与制造业高效融合。

(三)智慧物流技术应用情况

调研发现,苏州规模较大的企业虽然已在不同程度上应用智慧物流技术,但均限于局部流程,即便是智慧物流示范企业也没有做到全流程应用。苏州的快递、电商、制造业、物流业中有部分企业已尝试将机器人与自动化分拣、可穿戴设备、无人驾驶叉车、货物识别等技术用于仓储管理。江苏恒伟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配备了无人驾驶叉车的仓库,叉车能自主动态地进行实时的路径规划,能将托盘货物进行装卸、堆高和短距离运输。苏州贝业新兄弟物流有限公司使用的AGV智能搬运机器人,能通过特殊地标导航自动将物品运输至指定地点。江苏京迅递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京东)有无人仓,仓库内的工作均由机器设备自动、智能化完成,直至将货物送入运输车辆。公司还有自动分拣机、自动码垛机等设备。总体而言,智慧物流设备和技术仅限于部分仓库拥有或仅用于部分物流环节。

虽然无人驾驶技术目前在苏州尚未得到商业化应用,但用于最后一公里的智慧技术在苏州已得到应用。2020年,京东物流与常熟在自动驾驶技术应用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共同建设全球首个“无人配送城”。

二、苏州智慧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健全,相关部门工作合力有待提升

智慧物流是新兴技术与传统物流相结合的产物,其业务的开展需要不同技术的支撑,但物流具有服务性,涉及各行各业。因此,智慧物流受到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工信部等多个行政部门的管理与监督。地方相关管理机构涉及政府、工业和信息化局、交通运输局、商务局、邮政管理局、公安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税务局、检验检疫局、海关等。调研发现,苏州各级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的初衷是为苏州物流业的高质量发展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多部门重叠监管、服务空白或财政资源浪费等问题。接受不同行政部门监管,一方面会增加企业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会使企业的呼声和需求得不到及时回应。苏州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区域之间协调沟通不够,工作合力和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二)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智慧物流发展水平低

苏州物流企业整体上呈现小而散的特点。以苏州传化公路港为例,园区入驻物流企业600多家,其中不乏夫妻店。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业务相对传统或单一,以仓储、零担、专线为主,盈利能力差,信息化基础薄弱。而智慧物流建设前期投入较大,中小型物流企业无力承担前期投资的高额费用,发展智慧物流的驱动力不足。因此,在智慧物流建设与应用上,大型物流企业和中小型物流企业出现了两极分化的局面。一些大型物流企业积极进行智慧物流建设并加以应用,而中小型物流企业即使能够零星引进智慧物流技术,但也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加上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低,无法充分发挥智慧物流体系的功能。

(三)数据共享受阻,缺乏区域一体化的物流信息平台

苏州物流信息平台主要服务于某一区域或具体行业,由各园区独立建设,相互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苏州缺乏区域一体化的物流信息平台,配送、运输、仓储等物流业务缺乏整合,致使整体物流运作效率偏低;部门之间、部门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无法及时准确地交换,存在重复采集、更新速度慢等问题。

苏州智慧物流平台有待完善。有的平台功能较简单,以宣传物流政策法规、介绍相关服务流程、发布新闻信息等为主。有的平台虽然提供仓库、车源、货运等信息,但信息更新不及时,平台活跃度不够,无法吸引数量庞大、需求各异的司机与货主,难以做到智能车货匹配。一些信息平台离智慧物流平台还有较大差距,需要不断升级与完善。

(四)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智慧物流技术应用限于局部

目前,苏州城市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物流互联网尚未形成,物流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和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只有实力雄厚的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配备了智慧物流设施与设备。然而,即便是大企业,也会根据经济效益决定在哪个环节应用智慧物流设备与技术。如:京东昆山物流中心,无人仓采用智能设备,完全不需要人工介入;图书仓运用机械手臂进行自动合流作业;个护清洁仓则主要依靠人工配合简单机械完成作业。中小型企业对智慧物流技术普遍应用不足,物流信息传递大多依靠电话、微信、电子邮件等,仓库使用的主要是叉车、地牛、手持终端等传统设备。

(五)专业人才供需错位,缺乏智慧物流人才

智慧物流涉及多个领域、融合众多产业,要求从业人员不仅掌握物流理论知识,还具备机械、电子、计算机等领域的理论知识,同时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智慧物流建设既需要能把握智慧物流建设方向和总体架构的战略型人才,也需要能熟练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技术型人才,还需要日常执行物流任务的操作型人才。从苏州各大高校物流专业的课程来看,大部分是基于物流管理功能设置的,如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尚未与智慧物流接轨。智慧物流更强调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先进技术,而当前物流专业课程中与智慧物流相关的只有物流信息管理﹑物流设施设备等少数课程。突出的问题是很多物流教学理论重于实践,且实践远落后于智慧物流的发展,缺乏大数据分析、智能物流设备运用与维护、信息化等操作实践。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智慧物流发展的因素之一。

三、苏州智慧物流发展路径

(一)统一政策,统筹管理,实现政府一体化服务

在发展智慧物流的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都参与其中,致使出现重复监管、服务空白、财政资源浪费等问题。鉴于此,可以从这些部门中选出主管机构,负责监管和推进智慧物流发展,其他部门辅助扶持,遵循统一指挥原则,密切部门协作,加强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融合与统筹协调,以实现资源优化利用,规避风险。继续出台利于智慧物流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政策引导和行业指导,推进智慧物流市场主体建设,重点培育、扶持一批智慧物流示范企业,带动其他企业发展。建立智慧物流管理机构,深入研究智慧物流发展规律,向国家提出完善物流行业标准体系和新兴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设性建议,为物流企业开展智慧物流业务创造条件;推动物流系统各要素有序流动,确保智慧物流建设顺利推进,真正实现智慧物流发展的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同时,为解决物流企业转型资金问题,需要通过政策引导方式为企业招商引资,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夯实智慧物流转型和发展的基础

目前,大多数中小型物流企业不具备发展智慧物流的条件和基础。应推动中小型企业采用数据化物流信息载体,实现基本业务的信息化和数据化,同时建设物流产业数据库,搜集和整理基本物流信息数据并实现统一管理,为数据共享打好基础。

为避免中小型物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必须引导其树立“共享、智慧”理念,与上下游企业建立稳定、长期的联盟合作关系,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寻求联盟企业的帮助。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信息技术和智能化设施设备的优化升级,使企业成为智慧物流系统中的一个节点。要推行业务流程重组,对业务进行基于政府或供应链核心企业公共信息平台的智能优化。要建立与上下游企业协同共享的智慧物流系统。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小型物流企业实现智慧化转型升级,进而实现物流业降本增效提质,推动苏州物流业高质量发展。

(三)推动物流数据开放共享,加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智慧物流的核心是协同共享,这是信息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并将爆发最大创新活力的源泉。苏州需要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推进水运、公路、航空、铁路、邮政、工商、公安、质检、海关等领域相关物流数据的对接和开放共享,深入挖掘大数据的价值。智能优化物流资源配置,推动跨区域、跨行业物流信息互联共享,推动各物流园区实现信息联通兼容,推动物流企业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政府相关部门应引导、鼓励建设物流公共服务云平台和物流行业特色应用平台,并在财政上给予支持,打造一批集政府服务和监管、在线交易和跟踪、在线支付和结算、产品展示、信息发布、互动交流、推广营销等功能于一体的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物流信息平台。

(四)发挥智慧物流产业链协同效应,着力智慧物流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智慧物流技术至少包括3个层面:下层是感知互动层,包括射频识别技术设备、传感器与传感网等,主要用于物流信息的获取;中间是进行物流信息交换传递的数据通路,包括各类接入网与核心网;上层是应用服务层,包括数据交换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使用者服务平台。智慧物流的产业链涉及终端制造商、模块厂商、通信设备商、行业信息化运营商、应用开发商、网络运营商、系统整合商、最终用户等。苏州应借助自身的网络信息优势,通过智慧物流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的优化配置,着力智慧物流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使智慧物流上下游企业实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多赢局面。加快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推进包装、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环节的智能化建设。加快无人配送车、拣货机器人、智能穿戴等智能设备的研发与推广应用,降低智慧物流设施设备购建成本和智慧物流技术使用成本,降低企业的资金投入,培育新的智慧物流主体。

(五)培养智慧物流人才,提升智慧物流的核心竞争力

智慧物流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既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又能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且具有创新精神、服务意识强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需要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作用,联合政府、协会、院校共同发力,推动智慧物流人才培养工作,搭建智慧物流人才培育平台。苏州各大院校需与企业协同,对物流业及制造业物流相关岗位的人才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分析现阶段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差异,针对智慧物流人才的特点,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在科学设置课程体系的同时,着重培养实践能力,培养真正满足市场和企业需求的智慧物流人才。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吸引或培养人才。第一,提高薪资待遇,聘请优秀的智慧物流人才。第二,从内部选拔学习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人员或一线操作人员参加智慧物流专业培训,并结合实际工作任务进行训练。第三,与高校深度合作,从高校选择掌握物流、信息技术、数理统计等相关知识的优秀学生开设订单班或推行学徒制,着重丰富其智慧物流实战经验,使其快速成长为企业需要的智慧物流人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