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秦伟平,熊阳钰,邝贝贝,梁 琦,汪秋怡
(南京财经大学 a.工商管理学院;b.MBA教育中心,江苏 南京 210023)
机构编制资源作为重要执政资源,对加强党的建设起着重要作用。2017年9月7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江苏省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作实施方案》,要求通过建设“大系统、大平台、大数据”,实现省级各部门集中部署的业务办理系统和省级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互联互通,逐步实现基础、主题信息数据的交换共享和服务事项联动办理;为“放管服”改革重点领域提供数据服务,使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支持跨部门业务应用,变“群众跑腿”为“数据跑路”。近年来,江苏省各地机构编制部门大力探索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改革措施,稳步推进机构编制管理业务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在促进机构编制管理精细化和精准化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2019年,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要求充分发挥机构编制在管理全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编制管理实名制,建立机构编制与组织人事、财政预算协同共享的信息管理平台。在互联网时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将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发挥机构编制管理的功能。本研究以江苏省为例,分析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与互联网技术融合的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近年来,江苏省以“完整、准确、及时”为基本工作目标,以机构信息、人员信息和实名制信息在网络系统精准匹配为工作出发点,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切实为机构编制改革提供有力支撑。自2019年底开始,江苏省委编办抓住互联网平台建设的契机,依托互联网平台先后3次对98个省级机构、143 364人的基本数据开展全口径比对工作。最新统计显示各方数据之间的匹配率接近95%,成为引领平台建设的标杆。在利用互联网推动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应当注意到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多种挑战。
经过多年努力,江苏省13个设区市机构编制部门门户网站实现了所有市县全面覆盖,成为发布各类信息的主渠道。应引起注意的是,江苏省超过一半的市县门户网站建设停留在传统的互联网思维层面,各级编办门户网站的主要功能是信息发布,而且呈现形式多是静态的新闻页面,很多版块依靠转载其他新闻网站的页面,网站本身缺乏交互性,凭借现有技术难以实现人机实时交互;从信息内容来看,没有及时反映机构编制改革的动态,大量栏目设置滞后于机构编制改革的实践,看似“琳琅满目”的网站栏目实际上更新不及时、服务效果相对较差,网站并未得到充分利用。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电子政务在江苏的应用推广已经取得巨大成效,然而,不同部门在提高内部办公效率的同时无形中形成了许多相互割裂的“信息孤岛”,未能有效借助互联网实现及时的互联互通,导致机构编制部门可用于决策的相关信息资源面窄量少,难以开展有效的分析研判,信息资源向业务应用的转化率偏低,难以有效满足审批决策工作的需要。南京作为省会城市,近年来积极探索,搭建了“智慧南京中心”。该中心整合了近百个部门的数据和近300项服务事项,融合线上信息系统和线下服务窗口的功能,实现85%的事项全程网上办理。如何在其他市县推广南京的经验仍需探索。如何将各“信息孤岛”有效连接起来,减少甚至消除数据壁垒,构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机制,成为下一步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对于总体目标而言,江苏省机构编制监管工作仍需完善。首先,各级政府部门之间尚未形成系统性联动机制。机构编制单位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审计、财政等部门之间仍旧用传统手段进行交流,依托信息技术建立的平台协同机制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各级各类监管信息的实时传递,导致多部门协同监管的功能难以发挥。其次,机构编制部门难以及时获取政府各级部门在实际活动中的相关数据,无法形成动态监测。这使得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更多是事后分析,无法有效发挥事前或者实时预警的功能,难以对政府预防管控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最后,现有的机构编制评估指标和系统尚存在不足,无法及时有效地评价机构编制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以客观地判断现状。
为了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效的体制机制保障,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机构编制管理中的关键作用,必须有效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推动互联网技术与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深度融合。江苏推进“互联网+机构编制”信息化建设工作应重点围绕以下目标展开。
对不同处室的职能进行精细区分,进一步优化管理流程,既要识别每一项业务流程的节点所需要输入的信息以及不同节点所产生的信息,还要识别每个节点信息的关系、结构和信息处理的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对每个节点信息的价值进行分析和评估,避免垃圾信息充斥在流程当中而增加处理无效信息和重复信息的工作量,影响运行效率。同时,要采取措施切实保证管理系统的所有环节都实现电子化、网络化,真正做到运行一体化。要具体结合江苏省的实际情况,使系统平台与全省机构编制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同源且格式统一,系统之间无缝对接,能够在一个平台通办所有的业务,真正地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从而提高管理效率。按需新建业务信息化系统,统一采集和处理信息,将分散的业务应用有机整合起来,消除单体业务系统间的信息壁垒,满足不同部门的业务协同和业务监管的需要。
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主要面向党政群机关及各类事业单位,目的是通过理清职责关系、优化机构设置、核定领导职数、掌握人员配备情况,逐步建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建设相适应的党政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更好地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各职能部门根据本单位的管理需求从平台上获取数据,能够有效避免各管理部门交叉采集数据、重复劳动,减轻申报负担,提高工作效率,有效解决不同机构的管理系统在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而避免多头投资、重复投资、资源浪费。同时,平台还能提高公共服务能力,通过对外提供信息资源服务,实现全时、全方位共享公共数据。总之,通过建设数据资源中心,将不同管理部门原来相互独立的业务系统和分散的业务数据,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的采集程序集中起来,既能满足各部门的管理需要,又能进一步拓展信息资源的应用领域,充分挖掘并利用信息的价值,最终达到优化配置各项资源的最佳状态,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要运用先进的网络和信息技术,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服务门户和编办门户网站,动员所有管理部门积极参与互动,按照“深化信息公开,拓展网上办事,整合信息资源,推进互动交流,加强规范管理”的原则,使信息在编办、管理机构、服务对象之间实时传递。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机构编制”,建立大数据舆情分析系统,实时掌握群众、政府、企业等提出的意见或建议,以便随时向公众公开政务信息,了解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亟待解决的生活问题等,为不同部门提供真实、科学的决策依据,进一步扩大服务对象的范围,增加服务功能,密切联系群众,增强政府决策能力,提高管理效能和公共服务的质量。借助互联网,要积极推动各项业务网上运行,实现“数据运行、服务上门”,真正打通便民服务的“最后100米”。
当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存在管理粗放、职责分割、资源配置效能不高等问题,应按照统一行动原则,推动大数据技术与机构编制工作有效融合,促使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科学化、精细化。
首先,全省编办工作应当统一步调,在各层级理清与机构编制业务密切相关的各类用户,开展调研及需求分析,精准把握目标客户群体的需求,以用户真实需求为出发点重构服务体系。其次,要细化流程,将所有需求逐条列出,经过流程重塑,使流程更加科学、简化,并针对流程开发相应的管理业务系统,实现业务均能在线办理,从而节约时间,节省管理成本,提高办事效率。以开发机构编制事项办理系统为例,经过流程细化和重塑后,从某一项业务发起申请到科室审核再到相关负责人审批,全程在线办理,业务申请人能够在业务系统中及时查询办理结果,根本不用去相关审批机构,更不用去求人。最后,要不断进行工作创新,充分借助信息化技术,结合工作实际,找准问题的关键点和切入点,科学合理地规划机构编制管理系统的建设。以开发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系统为例,通过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创新考核方式,探索“写实考核”的具体路径,使原来只注重结果导向的“年度考核”转向注重过程管理的“过程考核”,切实增强事业单位的管理能力。在增强门户网站交互性的过程中,可以试点先行,总结经验后逐步推广。分别在苏南、苏北和苏中地区选出重点市县主动围绕机构编制中的工作动态、前沿信息、行政审批等重要信息,全面设计并落实信息实名公开制度。另外,在内容设置上,突破传统“有无多少”的思维定式,重点突出“能为先,好为上”的主题。在上述基础上,一方面,以满足用户需求为根本,优化门户网站主页面设计,真正在布局和元素选取上做到便捷操作,切实保证门户首页信息与实际情况动态匹配、及时更新。另一方面,借助网站群建设的契机充分整合机构编制资源,让网站群发挥信息共享平台的作用,把若干联系不够紧密的网站联结起来,切实做到独立管理与统一管控相结合。
伴随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数据存储和处理的能力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可以利用海量数据处理能力深入挖掘数据价值,创新管理。江苏省必须尽快转变思维方式,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充分发挥大数据在机构编制改革和管理中应有的作用。(1)13个地级市应对业务管理中高频出现的数据赋予新价值,围绕机构变迁、政策解读、历史遗留问题等进行系统梳理,充分利用数据库的数据挖掘、整合分析功能,将各类事务按照轻重缓急进行“数据化”,发挥这些数据独特的价值。(2)以总结南京智慧中心的经验为契机,逐步拓宽信息共享数据样本的采集渠道,将反映机构编制管理问题和现状的数据从不同层级、不同部门汇集起来,使数据采集统一精准化,确保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更具参考价值。(3)机构编制部门要牢固树立创新理念,以创新思维来拓宽思路、打开空间、抢抓机遇、前瞻布局、高点定位,全力推进以5G技术为代表的“智慧编制”工作,同时运用大数据处理机构编制问题,推动机构编制业务流程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使用编管理、用编决策更加精准化、人性化。积极探索智能型、智慧化的模式,自觉把“互联网+机构编制”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把握,为深化政府职能改革提供高质量的参考数据。
利用互联网推进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要在全省范围内统一谋划,既要发挥地方编办分散建设的积极性,也要注重整体规划性。目前,许多地方编办创建了独立的机构编制微信公众号和QQ平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系统的开放性和融合性。为此,应在省级层面做好消除“信息孤岛”的整体规划。一是坚持动态管理,深入对接行政管理实践,及时抓取相关数据,确保数据真实、准确。积极推动“机构编制电子台账”与“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系统”充分融合。从静态管理的角度建立机构编制台账,从动态管理的视角出发,按照各单位人员增减情况,在调入、调出等节点进行数据动态规划和调整,及时更新实名制信息系统中的信息,确保数据全面、准确。二是搭建多层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各部门依据管理权限、工作流程开展协同审批,着力推动人员编制从“彼此独立的管理”向“全方位联动管理”转变。明确各部门数据共享的范围,厘清各部门数据管理的义务和权利,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效能。三是借助大数据提高服务决策能力和水平,改变原先依靠经验、简单逻辑推断的管理方式,用数据来分析、监测部门的职能、权利、责任等,最终形成定性的责任分类和定量的权责清单。利用数据建立事前预警提醒、事中联合管控、事后综合治理的监督系统,实现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全链条”的闭环智能监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