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美育刍议

时间:2024-06-19

沈义贞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从两千多年前孔子最早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到近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主张“以美育代宗教”,我们国家一直重视美育对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美育尚未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更谈不上将其提升到国家教育战略的高度予以肯定。新中国成立后,美育思想开始进入我国大中小学的教育体系。新世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课程改革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年)、《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的意见》(2015年)等文件相继出台,要求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美育师资的整体素质。2018年8月30日,***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们的回信中特别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深刻阐明了美育在我国国家教育战略中的重要意义。

一、概念界定

(一)要厘清美育与艺术教育、通识教育、德育之间的关系

第一,在有关美育的探讨中,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一直未有清晰的界定。比如,有学者认为“美育和艺术教育不是等同的关系,而是交叉关系,它们有相互重合的部分,又有不同的部分”,此观点显然未指出美育与艺术教育其实在概念上是从属关系,即:如果美育是一级概念,艺术教育则是从属于美育的二级概念,两者的终极目的都是认识美和创造美,只不过艺术教育除了追求美之外,还包含传授如何实现美的技能。正因如此,目前社会上往往把艺术教育等同于美育,以为教孩子绘画、音乐、设计、戏剧、舞蹈等课程就是在进行美育。艺术教育所包含的绝大多数专业仅仅关注技能技巧的训练,但技能技巧的训练仅仅是手段,最终还是要上升到美育的层面,因为唯有美育才能通过艺术的手段提升人们的趣味与情操,使人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第二,简单来说,当前所实施的通识教育,无非是理科生要学习一点文科知识以提高自我的文化修养,而文科生则要了解一点理科知识以增进自我的科学思维。此做法成效如何,目前尚缺乏权威的评估。但要指出的是,美育是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通过电影欣赏、美术欣赏、音乐欣赏等纯粹的美育课程呈现,也可以通过一般的文史哲相关课程体现。所以,美育不是通识教育,因为通识教育除却审美教育之外,还具有知识普及和素质训练功能。

第三,德育与美育殊途同归,但德育也不同于美育。德育引人从善,美育导人向美。德育与美育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在真、善、美中,德育属于善的范畴,唯有具备了真、善的基础,美才有可能实现。

综上,厘清了美育与艺术教育、通识教育、德育之间的区别与关联,我们才能在相关课程体系的设计中精准地彰显美育的特色与魅力。

(二)要辩证地看待美育的功利性与无功利性

当下美育的倡导,有着较为强烈的功利性,希望通过美育的实施,改变以往各学科、各专业课程设置的片面性,在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全面提升民族素质。然而,众所周知,美是无功利性的。尽管有些学者为了唤起人们对美的关注,也给美强加了某些功用(如:余秋雨在散文集《文化苦旅》中就曾写过“一场淅沥的、美丽的秋雨有可能熄灭某个正要发动战争的将军内心的怒火”),但这种言说显然在严酷的现实中是行不通的。客观地说,美的确不能给人带来实际的福利,尤其是经济的、物质的回报,对每个为生存而斗争的个体而言,美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如果说美有所功用,那也是超越了现实的功利之上的一种无用之用,即为了使人们更好地艺术化生存。

关于美育的提倡,应当注意的是:一方面,美育的功利性主要体现在美育的最终目的上,在具体的教育中,我们仍然必须坚持美育的无功利性,应该把培养学生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放在首位;另一方面,美育之所以在当前引起广泛的重视,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我们已经具备了可以凸显美育无功利性的外部条件。古人云,富而有礼,富而教之,即人们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才能进行精神追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过去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40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所谓的美育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二、思考与建议

理论上认识美育的重要意义,有利于我们指导具体的美育实践。但相比于理论探讨,当前亟须开展的应是行之有效的教育实践。本文围绕国内尤其是江苏的美育现状,提出几点建议。

(一)将美育纳入各级教育体系

将美育全面纳入各级教育体系,尤其需要在顶层设计时考虑其系统性,即必须使美育课程与其他相应课程形成内在的、有机的系统,相得益彰。对此,在义务教育阶段要系统设置有关美术与设计、音乐与舞蹈、戏剧与影视的欣赏课程,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艺术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一方面,必须重视美育,要将美育提高到与传统的语、数、外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不仅要注重美育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要突破以往只注重技能训练的局限,更凸显美育观念的传授。在大学教育阶段,人文社科类专业要将艺术课程纳入公共基础必修课,理工农医类专业要将艺术课程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同时注重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从而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二)教育主管部门全面规划、指导美育工作

第一,定期举办美育论坛,探讨美育的路径或策略,集中群体的智慧,从战略高度为美育的实施提出总体思路。第二,研究、建立美育的评估机制。第三,组织专家编写相应的系列教材。不仅要编写以美育基础理论为核心内容的教材,而且要探讨与美育概论相匹配的、由其他相关专业提供的系列教材。第四,设立美育专项基金,资助大中小学开展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

(三)加强美育师资的培养

当前我国高校中艺术教育、音乐教育、舞蹈教育以及各地即将开办的美术教育、戏剧影视教育等专业,主要是为大中小学输送美育师资。从实际来看,这类专业更多依托的是教育学学科:一方面,在课程的安排上,教育学、心理学的内容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另一方面,教师更加注重艺术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美育。因此,国内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应该积极开展学术交流,针对这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展开深入的探讨,尽快制定科学、系统的培养方案,从而为社会输送合格的美育师资。可以依托南京艺术学院等省属高等院校定期开展美育师资培训。可从任教语文、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中小学师资中,分批选拔教师参加培训,尽快解决中小学美育师资短缺的问题。此外,尽快取消中小学教师招聘中对现有省属非师范类院校艺术教育、音乐教育、舞蹈教育等专业毕业生所设置的种种门槛。

(四)尽早、尽快介入网络美育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成为我国青少年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平台。海量的信息以文字、图片、视频、音响、音乐等形式充斥其中,对广大青少年乃至全社会成员的个人认知与精神成长都形成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对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均应引起高度重视,必须尽早尽快介入网络美育。比如,开设影视专业的相关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更多更好的以美的创造、美感的培养为宗旨的微电影,从而在美与娱乐的博弈中弘扬美育精神。

(五)全面整合美育资源,在全社会营造重视美育的环境与氛围

近年来,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歌剧院等公共文化艺术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今后,应该由相关主管部门牵头,加强社会美育与学校美育的对接,使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协作,推动全社会形成重视美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美育不仅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而且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

三、结 语

有论者曾经指出,中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分野在于,西方哲学强调人和自然的征服与被征服关系,由此西方的科学(航海学、天文学、数学、物理学等)、理性、逻辑推理、实证、功利主义等得以发展;而中国古典哲学强调“天人合一”,即人和自然的平行、朋友式关系,观照与被观照关系,由此我们的艺术(国画、书法、民乐、戏曲等)、悟性、模糊把握、意会、唯美主义等得以发展。一方面,我国既往的历史实践在艺术精神的弘扬与传达方面有着悠久的传统与丰富的建树;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欠缺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经过几代人的拼搏,终于在科技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因此,我们在重视美育的同时,切不可忽视科学教育,只有共同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