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兴安贺郎歌的演唱过程分析及其保护与开发

时间:2024-06-19

张 丽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民间音乐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娱乐方式之一,钟敬文先生对民间音乐的定义是:“民间音乐,由广大民众自己创造、并广泛传播于民间。民间歌曲,民间歌舞,说唱、戏曲、民间器乐等在内的诸类音乐,统称民间音乐。”[1]民间音乐不仅内容上贴近民众日常生活,反映民众思想愿望,而且形式多样,曲调婉转,热情洋溢,是宝贵的民俗资源。进入新时代,在民俗旅游的文化语境中,民间音乐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由自娱到娱人,由单纯的民俗现象变成文化表演。面对民间音乐发展的新面貌,如何以更为合理有效的方式对其保护与开发,值得学界思考。

兴安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有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居住,民俗资源丰富。兴安县流行的民间音乐种类多样,与婚丧嫁娶等传统仪式相结合,结婚唱贺郎歌,女儿出嫁唱“伊纳里”,也就是哭嫁歌,老人去世唱丧歌;此外,还有以情歌为主的山歌。贺郎歌是兴安县祖辈流传的民间歌谣,在传统婚礼仪式中歌唱以恭贺新郎,内容多是表达祝福的话语。贺郎歌没有固定的歌本,以口传为主,内容较为通俗易懂,遇到优美的歌词也会将其记录下来,以便学习和传播。贺郎歌在兴安县广为流传,整个兴安办婚礼几乎都会唱贺郎歌,是传统婚礼仪式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婚礼当天的晚饭后,亲朋好友相聚一堂,唱歌交流,喜庆热闹。随着兴安县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贺郎歌作为兴安特色民俗被不断发掘,特色民俗与文化表演相结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新的发展机遇既给贺郎歌带来了发展的新局面,但也带来了被外来文化同质化、过度商业化等新挑战。本文以兴安华江高寨村田野调查为例,展现贺郎歌演唱全过程,考察高寨村贺郎歌保护与开发现状,探索贺郎歌发展道路,寻求民间音乐未来发展的可行之道。

一、贺郎歌演唱过程

高寨村贺郎歌演唱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环节:贺郎、移花、入洞房。在遵守一定程式的基础上,在场人员自由歌唱交流,表达对新婚夫妇的祝福。由主唱人把握整体进程,根据现实情况灵活调节,既给参与者自由发挥的空间,又显示相对严谨的结构,是民间音乐智慧的鲜明体现。在演唱之前,要布置场景:客厅正中间摆放长桌,用红色花布铺盖桌面,桌子上摆放两朵红色花束、两根红蜡烛以及糖果、花生、橘子等食品,寓意新婚夫妇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甜甜蜜蜜。新郎新娘坐主位,亲朋好友坐四周。本次田野考察贺郎歌表演的主唱人为兴安华江高寨村邓凤志、杨丽萍夫妇,参与者为附近村民及亲朋好友,年龄在30—50 岁之间,都具有一定的表演经验。

(一)环节一:贺郎

贺郎歌的第一个环节是“贺郎”,由主唱人开头,先吟诵念词,一般从天地初开、伏羲女娲说起,表示新郎新娘姻缘天定,不仅得到在场人员祝福,还得到各路仙人祝福。念词吟诵完毕,请新郎新娘入位,正式开始演唱贺郎歌。

新人入位后,主唱人唱:“恭请新郎四杯酒,一杯酒早生贵子(众人和:“好的呀!”),二杯酒鸾凤和鸣(“好的呀!”),三杯酒三元及第(“好的呀!”),四杯酒百岁荣华(“好的呀!”)。”这四句唱词包含了对新婚夫妇子孙绵延、感情和睦、健康长寿、前程似锦、荣华富贵的祝福,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主唱人起头后,前来恭贺的各位亲朋好友便可自由接唱,男女不限,以恭贺新郎为内容,形式为七言四句,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增字减字或加入一定的语气词。

接唱唱词的开头有一定的讲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开头方式:以常见贺词起头,例如“八洞神仙来恭贺”“龙凤和鸣成双对”;以眼前景象起头,例如“一朵鲜花鲜又鲜”“一对蜡烛红彤彤”“一张桌子四四方”;以夸赞新人起头,例如“好男好女好风光”“新郎生得大又高”;以邀请他人起头,例如“各位贵客来恭贺”“好开心来好开心,有请师傅开贵音”。开头后,演唱者可以根据往常经验和当时情况灵活发挥,既可恭祝新郎状元及第、前程似锦,也可恭贺新人早生贵子、和和美美。

四句唱词在符合韵律的前提下可灵活发挥,也可遵循一定的程式,例如:“你唱东来我唱西,你唱桃园我也接,桃园东边三匹马,中间那匹是新郎的”“你唱东来我唱西,你唱桃园我也接,桃园东边三杯酒,中间那杯是新郎的”。

在场宾客你四句我四句,每次唱完四句众人便和:“零来罗和里来,零来罗和留来,罗留波里那来,是贺新郎依。”通过在场宾客一来一往的歌唱及众人都参与的和音,现场气氛逐渐热烈,人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和谐又欢快。根据众人兴趣、现场气氛和歌手数量,“贺郎”这一部分可以唱两三个小时,甚至四五个小时。

(二)环节二:移花

“移花”环节男女分边,把花和蜡烛移到洞房门口,女方在房门内,关闭洞房门,男方在房门外。主唱人先唱:“灯火隆隆蜡烛挂,满门亲友送新郎;新郎今晚花烛夜,要入洞房配鸳鸯”。之后男女对唱“十步送郎”歌:

男:“一步二步送郎来,送的郎来门不开;隔壁有个田大嫂,请把钥匙递过来。”

女:“一步二步迎郎来,迎的郎来门不开;钥匙还在铁匠铺,钥匙不到门不开。”

男:“三步四步送郎来,送的郎来门不开;新郎今夜登龙位,快把房门来打开。”

女:“三步四步迎郎来,迎的郎来门不开;钥匙还在抽屉柜,钥匙不到门不开。”

男:“五步六步送郎来,送的郎来门不开;隔壁大嫂把门封,新郎站到脚尖歪。”

……

如此十个来回,一唱一答,斗智斗勇,既是唱歌,又是交流,唱到“九步十步送郎来”,女方可以选择开门,也可以选择继续对歌,例如:“什么出来一点红,什么出来像弯钩,什么出来悬天吊,什么出来一蓬松?”男方回答:“太阳出来一点红,月亮出来像弯钩,星子出来悬天吊,雾露出来一蓬松。”对歌盘问视气氛定时间,但要注意在红蜡烛点完之前停止,以便女方打开洞房门,让男方进入。不能中途更换蜡烛,以免对新婚夫妇产生不好的影响。

(三)环节三:入洞房

洞房门慢慢打开,新娘端坐在洞房之中,身边姐妹们陪她站着、坐着。送郎人又唱了起来:“打开房门人又多,八幅绫罗并地拖,两边都是红粉女,不知哪个是嫦娥。”

洞房里面,众人开始闹洞房,唱“十杯酒”歌,具体如下:

“一杯美酒敬新郎,新郎新妇入洞房;敬你洞房花烛夜,夫妇情谊比天长。”(众人和:“好的呀!”)

“二杯美酒敬新郎,新郎一喝喜洋洋;新郎新娘同饮酒,恩恩爱爱合久长。”(“好的呀!”)

“三杯美酒是三多,三元及第就登科;新郎喝下三杯酒,早生贵子早登科。”(“好的呀!”)

……

“十杯美酒大团圆,一对姻缘定百年;夫妻恩爱走到老,幸福的生活万万年。”(“好的呀!”多次应和)

每唱一句,新郎新娘就要喝一杯酒,寓意生活长长久久。唱完“十杯酒”歌,夫妻饮交杯酒,新人坐床边,亲朋好友往床上撒瓜子、花生、桂圆、红枣等,说吉祥话,例如“好男生一对,好女生一双”,恭贺新婚夫妇多子多孙,圆圆满满。

随后进入抬茶环节,这一环节父母一般会回避。新婚夫妇同端茶盘,向亲朋好友敬茶,被敬茶者或唱或说恭贺话:“圆圆茶盘圆圆花,夫妻合力抬糖茶;今年您老把茶喝,明年帮我抱娃娃。”新人整齐重复这句话,寓意同心协力。在场人评判是否整齐,不整齐再次重复,被敬茶者问大家:“要不要得?”大家回答:“要得!”这才算过关。新婚夫妇敬茶时的称呼也有讲究,要以未来孩子的身份称呼被敬茶者,小孩叫哥哥姐姐,同辈叫叔叔婶婶。抬茶环节结束后,人们逐渐散去,整个婚礼仪式才算告一段落。

婚礼仪式中贺郎歌的演唱,为整个婚礼增添了热闹喜庆的氛围,妙趣横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兴安各地都有唱贺郎歌的习俗,大致流程相似,细节略有不同,随各地风俗有所变化。

二、兴安贺郎歌保护与开发现状

作为兴安广为流传的特色民俗,贺郎歌不可避免地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成为兴安县的旅游特色之一。民间音乐的旅游开发往往依附于其他形式的旅游活动,为了适应旅游开发的需要,除在传统婚礼仪式中演唱贺郎歌外,在文艺汇演、节庆仪式等活动中也会演唱贺郎歌。为了保护贺郎歌,使其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既能保持民俗特色,又能适应时代变化,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和当地民众等多方力量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不仅将贺郎歌纳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且采取多种方式保护与开发贺郎歌。

(一)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升,相应地,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断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悠久的历史、辽阔的疆域以及多民族聚居使得我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这些资源如何合理有效地保护与开发,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自2006 年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及四级保护制度,完善了相关立法[2]。2008 年,贺郎歌入选广西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提高了贺郎歌的知名度,增强了贺郎歌的吸引力,使得贺郎歌成为兴安县民俗旅游的主要内容之一。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还能够获得政府支持以及专业指导,有利于贺郎歌的保护与开发。

(二)专家学者积极参与

兴安县丰富的民俗资源吸引着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他们积极参与调研,以专业的视角审视民俗资源,对其发展潜力及发展价值进行专业评估,为民俗资源的进一步发展出谋划策。以本次田野调查为例,参与者有民俗学专业、舞蹈专业、音乐专业等各专业的专家学者,他们从各自的专业出发,挖掘兴安县民俗资源,针对具体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尤其是对贺郎歌进行了全面考察,并讨论研究了贺郎歌的后续发展问题。专家学者在民俗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中的作用不可替代,能弥补研究人员理论知识方面的不足,为民俗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规划。

(三)独具特色的传承方式

贺郎歌的传承方式值得关注。在贺郎歌的传承过程中,没有常见的师徒关系。歌唱者把演唱贺郎歌当成一种重要的娱乐活动,对歌强调平等,互相学习。当地人认为,师徒称号是对同唱贺郎歌的歌者的不尊重,因此没有师傅徒弟之分。有经验者不会居功自傲,而是将自己所得尽力分享给任何一个想学习贺郎歌的人,也会积极从别人身上吸取经验,这保证了贺郎歌的传承与创新。网络的普及也为贺郎歌的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邻近村庄唱贺郎歌的人会建立微信群,他们在群里唱歌交流,喜欢贺郎歌并想学习的人可以反复听群里发送的语音,可以说,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学习贺郎歌提供了便利。以本次田野调查为例,主唱人邓凤志从17 岁开始学唱贺郎歌,除了跟长辈学习,也去别人婚礼上边听边学,或者通过村民给不懂歌词和韵律的初学者写歌本学习。当前,面对多样化的娱乐活动和富足的物质生活,对贺郎歌保持兴趣的年轻人,较之以前已经少了很多。主唱人邓凤志家族七八十人,真正对贺郎歌感兴趣的不过十分之一,年轻一代更少。

(四)表演化的发展倾向

现今具有民俗特色的旅游开发以节庆活动、文化景观等为主,民间音乐并不是旅游开发的主要方向,为了体现民间音乐在旅游开发中的存在价值,民间音乐往往以其他方式相结合。传统的贺郎歌依附于婚礼仪式,在旅游开发中,贺郎歌往往与文艺表演、节庆仪式或者农家乐、家庭式餐馆相结合,逐渐从特色民俗转变成为一种艺术形式,“表演化”倾向十分明显。所谓“表演化”,就是“将原生地客观真实的民间艺术资源经过提炼加工与时空重组,形成舞台真实的民间艺术产品,进而带给旅游者对民间艺术体验真实的过程”[3]。以前的贺郎歌只能在婚礼当天晚上听到,现在作为一种民俗表演,可以在更加灵活的时间和空间呈现出来。在田野调查中,邓凤志、杨丽萍夫妇就为前来调查的学者较为完整地表演了一次贺郎歌。主唱人邓凤志、杨丽萍夫妇经营着一家家庭式餐馆,主营订餐、住宿、停车,规模不大,能容纳3—5 桌客人,主要菜品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鸡汤火锅、油茶等。在享受地方美食之余,游客还可以欣赏贺郎歌表演,体会民俗特色。贺郎歌的表演化虽然改变了其传统面貌,但另一方面也为贺郎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与家庭餐馆或其他形式相结合的贺郎歌表演,既保障了当地民众的经济收益,又满足了游客体验民俗特色的需求,同时又确保了贺郎歌的传承与传播,是保护与开发贺郎歌较为合理的形式。

三、兴安贺郎歌保护与开发建议

为了更好地保护与开发贺郎歌,在现有基础上促进贺郎歌的进一步发展,充分发挥民俗魅力,做好民俗资源的经济转化,使得贺郎歌既能充分展现文化价值,又能带来切实的经济效益,提高文化软实力,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举办多种形式的民俗活动,创新传承与发展方式,打造贺郎歌民俗品牌,规划一体化旅游路线。

(一)培养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贺郎歌不仅是兴安县传统婚礼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是体现民众精神面貌的民俗文化。当地民众是文化传承与开发的主体,民众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民间文化得以活态传承的重要保证,因此,要培养兴安县民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使得贺郎歌能够保持持久的活力。就贺郎歌而言,主唱人在唱歌的整个过程中起着引导和调控作用,而当地民众的参与直接决定了场面气氛及整体活动时长。如果没有民众的参与,贺郎歌也就失去了内在的生命力,成为单纯的文化表演。在贺郎歌的保护与开发中,要重视对当地民众的教育培训,提高贺郎歌的演唱能力,充分发挥民众在弘扬民俗文化中的主体作用。要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民众兴趣,鼓励民众参与,提高群体凝聚力,引导民众形成对贺郎歌的正确认识,培养对本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培养传承人及当地民众的自觉传承传播意识,使之成为一种价值追求和风尚[4]。

(二)举办多样化民俗活动

民间音乐的保护与开发既要注重原有风味,保持民俗特色,又要以开放的心态,坚持与时俱进,保持民间音乐的生命力及活力。举办多样化的民俗活动,既能激发民众参与的积极性,又能促进贺郎歌的传播,提高知名度。民间音乐的保护与开发,较为出色的范例是“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这一活动使得民歌成为南宁甚至广西的代名词。20 世纪50 年代,贺郎歌表演者曾参加全国首次民族民间文艺汇演,还被邀请到中南海进行专场演出,实现了文化的广泛传播。进入21 世纪以来,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娱乐方式的不断丰富,使得贺郎歌的发展态势不容乐观。为了再现贺郎歌的辉煌,应采取措施,通过举办多种类型的民俗活动,为贺郎歌应对新挑战提供动力。除在婚礼仪式上演唱贺郎歌以外,还可以在多种场景中引入贺郎歌。邻近村庄可以举办演唱贺郎歌的小型比赛,鼓励村民参与,以增强贺郎歌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在各种节庆活动、文艺展演中引入贺郎歌,有助于贺郎歌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创新传承与发展方式

内容方面,要充分挖掘贺郎歌文化内涵,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潮流积极创新,保持贺郎歌的生命力和活力;要注意甄别内容,避免低俗乐趣,保持贺郎歌健康、积极、乐观的发展面貌。传承方式方面,要尊重地方文化,在以兴趣为导向的传承方式的基础上,邀请优秀演唱者,组织专业培训,健全传承机制,多种传承方式并存,最大限度地确保贺郎歌的稳定发展。文化表演方面,“旅游开发激活并传承了某些民族文化,同时又制造了新的民俗。旅游中的文化表演更多是一种文化生产,不是文化复制。而这种文化生产主要是按照市场规则和商业化原则来进行的,是一种理想化意象的制造”[5]。因此,要平衡好旅游和民俗的关系,既要在旅游语境中进行民俗展演,将传统民俗与现代发展相结合,尽可能真实地再现民俗风情,传播民族文化,又要符合现代化发展,考虑市场原则和游客接受心理,让游客在参与中获得内心满足和精神享受。传承传播方面,可以利用音频、视频、图像等数字化技术收集与保存贺郎歌,同时对贺郎歌及歌词进行系统整理,使得贺郎歌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也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等科技手段,创新贺郎歌表演方式,增加贺郎歌的吸引力。此外,还要落实相关政策,确保资金投入,吸引旅游开发者结合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开发贺郎歌。

(四)打造贺郎歌民俗品牌

品牌化发展是民俗资源旅游开发的发展方向,我国已经成功打造了众多具有特色的文化品牌,例如贵州省“好花红”民族文化品牌、云南傣族孔雀舞民族文化品牌、广西壮族“布洛陀文化节”品牌等。文化品牌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对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及品味具有深刻的意义,继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合理、有序地开发文化产业,走一条保护与开发良性循环的科学发展道路”[6]。作为传统婚礼仪式的一部分,贺郎歌的演唱过程既喜庆又热闹,同时在唱的过程中在场人员都可参与进来,为主人家祝贺,这样的特点极大地满足了游客的观赏心理、积极参与心理、求知猎奇心理[7],因此较容易为游客接受,是值得开发的旅游资源。应积极打造贺郎歌民俗品牌,与兴安灵渠、水街、猫儿山等周边景区景点联合协同,实行产业化发展模式,以提高贺郎歌的知名度,带动旅游及文化产业的发展,走生态化、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同时要培养专业人才,开发文创产品,完善配套服务,促进贺郎歌在年轻群体中的普及。

(五)规划一体化旅游路线

桂林作为国际化旅游城市,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以“甲天下”著称的山水胜景,更是吸引着无数游客。合理规划旅游路线,不仅有利于桂林旅游业的发展,而且可以带动周边民族的民俗开发,实现自然风光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的有机结合。兴安地处桂林东北部,有被称为“山海经第一山”的猫儿山等自然资源以及丰富的民族民俗资源,可将兴安贺郎歌纳入桂林特色旅游路线,例如遇龙河景区—阳朔十里画廊—漓江景区—两江四湖—兴安灵渠—龙脊梯田,形成整体效应,提高吸引力,扩大影响面,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高群众消费力,以便形成更大的旅游消费市场[8],实现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的整合发展。同时,要做好旅游线路配套设施的建设,满足游客交通、住宿、饮食等基本需求,合理规划旅游项目,丰富民俗活动,利用媒体网络做好宣传,利用数字化技术扩大传播面。

四、结语

作为在兴安县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音乐,贺郎歌以其独特的面貌充分展现了兴安人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与期盼,其演唱形式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友好以及质朴纯真的情感,是弥足珍贵的民俗资源。因此,对贺郎歌的旅游开发不仅是保护民俗资源的需要,而且是满足当代社会精神文化建设的要求。游客通过观赏甚至参与贺郎歌的演唱,不仅能体验民俗风情,而且可以寻求精神满足,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虽然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贺郎歌的发展遇到了一些挑战,但各方力量都在积极行动,以促进贺郎歌的保护与开发。不仅政府将贺郎歌纳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专家学者积极参与调研活动,当地民众也继续保持着对贺郎歌的兴趣,自觉传承。未来发展中,仍需各方力量积极配合,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对民俗文化的重视;举办多样化民俗活动,创新贺郎歌传承与发展方式,保持贺郎歌发展的生命力和活力;打造民俗品牌,规划一体化旅游路线,实现区域整体化发展。在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贺郎歌一定能够平衡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焕发出新的生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