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乡村学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

时间:2024-06-19

伍辉燕

(1.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桂林 541006;2.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系,广西桂林 541199)

2018 年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正式启动乡村振兴战略,旨在从物质改善、环境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促进乡村的全面振兴,把乡村建设成宜居的美好家园。然而,2020 年8 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发布的《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指出:“当前我国乡风文明建设存在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公共文化设施落后;家风家训传承意识日趋淡化;农民文化娱乐生活方式单一,民俗文化活动日渐消失等问题。”[1]从某种程度上说,乡村文化的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乡村文化发展缓慢对乡村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等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成为目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乡村学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意义

乡村学校与乡村的关系一直比较密切,乡村学校不仅承担着培养乡村儿童的教育功能,还对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乡村学校具有天然的文化基因,教师自身就是乡村中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知识分子代表。乡村学校不仅具备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条件,而且具有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能力,利用其优势,可推动乡村文化的振兴。

(一)有利于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

关于乡村学校和乡村社区之间的关系,陶行知先生早在20 世纪就说过:“千百个小学生就是通向千家万户的一根根电线,构成了一幅教育网、文化网、科技网,它可以把家庭、社区内所发生的困难和问题带到学校,又可以把学校的文化科学知识带到社区家庭中。”[2]具体而言,教师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乡村文化,让学生在了解和传承乡村文化的同时,吸纳新时代的文化元素。然后,从每个学生到每个家庭,再映射到整个乡村,改变村民不良的思想观念和不良的行为习惯,提升其环保意识,从而实现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的目的。此外,还可以通过学校求真向上的办学理念、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引领乡村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让美丽校园成为美丽乡村文明建设的原点和辐射源,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3]。

(二)有利于乡村教育的发展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地出现乡村儿童进城求学的现象,使得部分乡村学校生源不断流失。对此,有学者指出:乡村学校发展陷入困局的根源在于乡村学校对乡村社会与乡土文化的疏远。因此,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今天,乡村学校应顺势而为,利用自身优势,主动服务乡村文化振兴,推进乡村文化自信自强。同时,只有乡村振兴战略得以实现,乡村学校才具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才有长足发展的可能性。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乡村学校必须融入乡村,融入乡土,融入乡村振兴建设的大格局,才能推动乡村的振兴,才能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同时赢得自身的发展机遇。”[4]

(三)有利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包括很多方面,最关键的是乡村经济的振兴和乡村文化的繁荣,即不仅要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还要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而促进整个乡村环境得到改善。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文化具有“深入骨髓”的精神力量,如果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进程中被忽视,那么,乡村振兴就失去了灵魂与根基。因此,应根据乡村学校与乡村“唇齿相依”的关系,充分挖掘和重塑乡村学校原本具有的文化功能,将乡村文化融入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也可以通过家长会直接宣传、学生间接影响、教师建言献策等途径,对乡村居民的思想观念、乡村的经济发展和乡村的文化传承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从而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二、乡村学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

在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劳动人口不断流失,乡村文化振兴面临乡村文化人才匮乏、内生动力不足、缺乏特色和创新等问题。乡村学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面临以下困境。

(一)乡村教师作用发挥有限

城镇化推动了众多乡村人口涌入城市,乡村教师也不例外。鉴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工作环境的差异、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异、教师发展平台的差异等因素,部分乡村教师选择调往其他城镇小学[5]。与此同时,乡村学校的学生也在不断流失,班级人数越来越少,有些乡村小学的教师只能采取“包班制”的方式,除了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外,他们还要兼任教务、行政事务、安全管理和生活服务等工作。因此,即使乡村教师愿意投身于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但大多数会陷入“心有余而不力足”的处境,由此导致乡村教师在服务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中的作用比较有限。

(二)学校与乡村互动不多

随着乡村教师队伍的不断更新,很多教师不再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民子弟,他们只与学生家长打交道,较少参与乡村公共事务。正如陶行知先生指出的那样:“中国乡村教育之所以没有实效,是因为乡村教育与农村都是各干各的,不相闻问。教育没有农业,便成为空洞的教育、分利的教育,消耗的教育。农业没有教育,就失了促进的媒介。”[6]久而久之,导致乡村教育与乡村渐行渐远。可见,学校与乡村“互动”不多的问题,也是乡村学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之一。

(三)学校课堂教学融入乡村文化不足

部分乡村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遵循城市学校的教学模式,不太重视将乡村文化融入课堂,使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受到影响。此外,少部分乡村教师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他们在城市购房安家,每天(周)往返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精力受损,无力从事乡村文化振兴工作。

三、乡村学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优化路径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文化振兴是十分重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内容,而文化振兴的滞后往往会导致乡村公共文化的式微和人们精神的空虚。应努力创造条件,充分挖掘乡村学校的人才优势,在宣传国家政策、传播先进文化、化民成俗、服务乡村治理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为乡村振兴贡献应有的力量。

(一)开发校本课程,传承乡村文化

乡村文化主要指传统的农耕文化,是通过乡村居民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及其行为方式体现出来的。从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维度来看,教育的功能之一是传承和创新文化,因此,乡村学校也具有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的特殊价值。在乡村学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可以开发有关乡村文化的校本课程,“打造多种形式的课堂、独具特色的乡村课程”[7]。乡村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善良、淳朴、勤劳等,其蕴含于乡村生活之中,为乡村学生健康成长所不可或缺[8]。除了把乡村文化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之外,更重要的是“挖掘乡村文化教育资源的精髓,将优秀乡土文化融入校本课程,积极搭建乡土课程文化传播平台,使本土文化以校本课程为载体,实现文化传播效能的最大化”[9]。

具体而言,乡村学校应“组织教学专家和具备相关经验的教师,积极开发以地缘为特点的乡土课程资源,将村落文化中的精粹通过校本课程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木雕、剪纸、戏曲、皮影戏、传统武术等”[10]。在开发乡村文化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让乡村教师进一步了解乡村文化,而且可以促进乡村文化在学生内心“生根发芽”。乡村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除了关注乡村独特的自然资源之外,还可以吸纳当地乡村优秀的人文资源,树立乡村文化自信。笔者在调研中发现,素有中国“状元之乡”称号的桂林市临桂区,其所辖四塘镇中心小学,以开发校本课程的形式,将清代理学名臣陈宏谋清廉为官的事迹讲给小学生听,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效显著。

(二)构建村校共同体,促进文化交融

自古以来,乡村学校与乡村社会的关系就比较密切,大多数乡村都设有学校(私塾),乡村学校对于促进乡村文化发展有着积极作用。陶行知先生在《我们的信条》中指出:“我们深信乡村学校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我们深信乡村教师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11]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应积极推动乡村学校与乡村社会的互动,加强学校文化和乡村文化之间的交融,构建村校共同体,促进乡村学校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文化振兴夯实基础。

一方面,乡村学校应利用学生与家长的纽带关系,“主动向各方宣传乡村学校及教师的工作,积极参与乡村社区的文化宣传、经济建设、社区治理等活动,以有所作为取得各方的理解、认可和支持”[12]。北京大学教授康健指出:“让自然村、行政村的社会发展与其周边乡村小学、中心学校实现紧密结合,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体,让学校融入乡村,加强和乡村的互动。这一方面可以让乡村儿童亲身感受生活教育,培养他们的乡土情感,一方面可以让乡村学校成为村落的文化高地,以培养整个村子的社会发展和生存理念,带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13]

另一方面,“学校永远是公共服务机构,是文化和文明传播的高地。要正确处理乡村教育与乡村经济社会建设的关系,要打开乡村学校的大门,做到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相结合”[14]。例如,乡村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其固有的文化、体育、休闲的活动场所和设施,如图书馆、运动场等,“在不影响对农民及其子女进行正常培训与教学活动秩序的前提下,农村社区居民可以有组织地在农村学校里开展文娱、体育活动,也可以自由地从事健康的休闲娱乐活动”[15]。

(三)建设“温馨村小”,吸引人口回流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大量乡村人口涌入城市,流动人口数量持续增加。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21)显示:“我国人户分离人口为4.927 亿人,流动人口为3.758 亿人。与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长69.73%。”[16]在这庞大的乡村流动人口中,有部分人是由于乡村学校“撤点并校”“家乡教育公共品的减少、上学距离的增加导致适龄入学儿童远走他乡”[17];还有一部分人是由于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低下,被迫选择外出务工和进城求学。因此,如果能够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建设软硬件设施都很好的“温馨村小”,让乡村儿童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与城市同等质量的教育,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流动人口的数量。

全国政协委员钟茂初指出:“一个乡村建设一所高质量小学。小学,应成为村级文化活动的中心,村级文化最活跃、最具凝聚力的场所,成为村史、村风的传承载体,依托小学生所联系的家长可以吸纳更多的村民参与文化活动。”[18]高质量的“温馨村小”不仅能够给予乡村儿童更好的教育,还能吸引乡村人口回流,更好地服务乡村文化振兴。如被称为“网红小学”的杭州市淳安县富文乡中心小学,由于坚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万物即教材”的教育理念,开设有14 门“取材于乡村”的拓展课,目前已成为“中国最美乡村小学”的样板,吸引各地的学生慕名前来求学[19]。又如,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出台了《农安县创建温馨村小指导意见》,“聚焦8 个温馨要素和42 个评价点,创建农安特色‘8+42’运行模式,把全县50 人以上村小建成‘温馨村小’,最终实现几个邻村共享一个村小优质资源”[20]。因此,把乡村学校建设成“温馨村小”,走出一条与城市教育不一样的高质量教育之路,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留住乡村儿童,吸引乡村人口回流。毕竟,拥有一定数量且年龄结构合理的乡村人口规模,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条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