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朱明秋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广西 桂林 541199)
《长津湖》自2021 年9 月30 日正式上映之后,好评如潮,但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如有的认为该片情节安排有些头重脚轻,进入“长津湖”主题较慢;有的提出大兵团作战展开不够充分、结尾非常仓促[1];还有的认为“《长津湖》开始后近40 分钟的‘国内戏’,几乎都是‘文戏’,不但密集,且过长过杂……几乎快要占据全部叙事时间的三分之一,因铺垫太多,故显得累赘冗长”“最终的重头戏长津湖之战,戏份却变少。可谓枝柯过繁,主干被掩”[2]。笔者曾四看此部电影,仔细关注过这些方面的问题,看到这些评论之后,久悬于心,今欲从两方面表述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不少人认为《长津湖》故事情节松散杂乱,实际上并非如此。电影开头描述了解放军连长伍千里回乡探亲的情节:伍千里和父母弟弟吃团圆饭,当晚还没入睡,所在兵团骑兵通讯员便举着火把赶来通知他“有紧急情况,结束探亲,天亮归队”。随后的镜头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同时轰炸中国东北工业区(下面情节转换皆用符号“→”表示)→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通报敌情;当晚,彭德怀夜访毛泽东,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并提出东线也要有一支部队在长津湖一带作战的意见→美军召开战略会议,指挥官提出在长津湖兵分两路的设想→中共中央再次召开政治局会议,任命彭德怀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军入朝→在朝鲜大榆洞的彭德怀再次提出要有一支部队在长津湖一带作战的主张,毛泽东决定东线长津湖作战事宜由宋时轮第九兵团负责→第九兵团司令宋时轮给部下讲话,问:(面对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应该怎么办?”战士们举枪高喊:“打!打!打!”→东北中朝边境车站,伍千里连队接到护送电台和译电员到朝鲜大榆洞的任务→连队刚过鸭绿江,军列就在山谷被炸→走到乱石滩,又被敌机当靶子打→离开乱石滩半埋在狼林山脉的雪地里→继续护送电台和译电员的途中遇到兄弟部队要炸铁塔,以切断美军司令部和长津湖前线指挥部的联系,他们出手相助→把电台和译电员送到大榆洞后,随即受命赶往长津湖1100 高地埋伏→长津湖战斗打响→志愿军消灭北极熊团→攻打美军下碣里机场→杨根思率队阻击敌人多次进攻后,抱起最后一个炸药包冲向敌人,壮烈牺牲→敌人舰队驶离兴南港,志愿军把敌人赶回了三八线以南。以上是该电影的主要情节,从中可以看出,整部电影的情节是环环相扣的,并不松散;而且从字幕上就能看出,绝大部分的情节都挂靠了“长津湖”三个字,没有出现“长津湖”三个字的情节,如伍千里探亲、美军仁川登陆、乱石滩和狼林山脉等,实际上也没脱离长津湖这个主线。因为伍千里是第九兵团的人,而在长津湖作战的就是第九兵团,有了像伍千里那样的军人归队,才组成了在长津湖对敌作战的兵团。而美军仁川登陆,进而轰炸我东北地区,是伍千里等战士紧急归队的原因。乱石滩和狼林山脉那两个情节,是紧跟着山谷军列被炸那段而来的,军列被炸前,志愿军指挥员下令:“各部以连为单位,进入狼林山脉隐蔽,而后到长津湖再行集结。”显然,《长津湖》是一部像散文一样的电影,形散而神不散,编导用“长津湖”这个关键词把看似杂乱的各个情节连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而且,即使是片头、片尾也注意了相互照应,闭合得很好:片名页面的背景是一片冰天雪地,片名“长津湖”三个字颜色血红,还沾着白雪,寓意战斗条件艰苦卓绝、牺牲巨大;片尾的几行文字告诉人们,抗美援朝期间,有197000 多名志愿军战士牺牲,涌现了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等许多英雄人物和英雄集体。197000 多名志愿军战士并不都是在长津湖牺牲的,英雄人物和英雄集体也并非皆出自长津湖战役,所以这些文字既是对《长津湖》片头以及所有情节的照应,也升华、讴歌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如果我们把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当作深层主线来看,那所有的情节就更说不上散乱了。《长津湖》有两条主线,表层主线的中心词是长津湖,深层主线的中心词是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无论从哪一条主线看,《长津湖》的情节都是完整的。
在《长津湖》这部电影中,真正展现长津湖战役的时长只有40 分钟左右,在展现长津湖战役之前,确实用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做铺垫,这样的构思并不是本末倒置,而是编导的精心安排。对此,笔者将从两个方面论述。
《长津湖》编导精心设置的一个重心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何入朝作战。电影在这方面做了相当多的铺叙。影片中毛泽东说:“如果只为眼前,这一仗真不想打。但为了以后几十年上百年的和平安宁,这一仗又必须打。”“洋人看不起我们,尊严只能从战场上取得。”“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穿插七连的指导员梅生说:“我女儿问我:‘爸爸,为什么要打这场仗?’我跟她说,如果我们不打这场仗,他们那一代就得打。”神枪手平河在半山民宅战斗结束后,坐在废弃的坦克上往空弹壳上刻“平”字(那空弹壳上已有几个“平”字),字刻好后,平河抬头看着被炮火染得灰蒙蒙的天空,说:“但愿我们的下一代能生活在没有硝烟的和平年代吧。”电影中“这场仗如果我们这一代不打,我们的下一代就得打”这句话一再出现,是在“不断探究‘为谁而战’‘为何而战’等问题,对战争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反思”[3]。
在《〈长津湖〉:新时代战争巨制的创新与挑战——徐克、黄建新访谈》里有这样的对话:
贾(采访者):这部影片的结构是谁负责?
徐:我一开始看这个剧本是黄建新写的。
黄:结构反复了几次。大家找到核心的结构方式,衔接的任务就交给我了。
……
贾:前面提到的我们之所以打这个仗,是为不让后一代打,“如果我们不打,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他们不再打仗”。这也是这场战争的历史缘由,是这部影片重要的叙事支点。
黄:这个是我和陈凯歌导演在他开机时的讨论,讨论完我就跟徐克导演说我们要衔接一部分这样的内容[4]。
这些对话揭示了电影《长津湖》铺叙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原因,在导演看来,这是一个核心问题,它能让观众清楚地看到,这是一场不得不打的正义之战。
《长津湖》编导精心设置的另一个重心是抗美援朝战争为什么能取得胜利。长津湖战役发生时,朝鲜遭遇50 年以来最严寒的天气,晚上气温降到零下40 摄氏度。我们的志愿军指战员埋伏在冰天雪地里,他们缺衣少粮,有的没有厚棉衣、有的一天只有一颗冻得发硬的土豆,他们没有飞机、坦克、大炮、汽车。美军有御寒服装和温暖的帐篷,有烧鸡、牛奶、面包,有飞机、坦克、大炮、汽车,轻型武器也比我们先进。可我们打赢了,为什么?长津湖战役打响之前,电影在这方面做了几个铺垫:
其一是志愿军战士舍小家顾大家、舍小我顾大我的精神。不管是知道母亲舍不得自己离开家,仍义无反顾归队的伍千里;还是刚进家门就看到报纸,庆幸自己还没办退伍手续,于是舍下妻女,骑着自行车走了50 多公里返回部队的梅生;以及要做彭老总第一个志愿兵的毛岸英……无数志愿军战士身上都有这种精神。
其二是志愿军战士耐冻忍饥的坚强意志。第九兵团的指战员为了不让敌人侦察机发现,曾把身体半埋在狼林山脉的雪地里,没埋的肩部、头部也全是白色的冰雪;护送电台和译电员的路上,休息时,余从戎问新战士“饿不饿?”新战士回答“饿”。余从戎说:“饿也得忍着。”三营长谈子为后来说道,有的战士六天六夜不吃东西。志愿军战士耐冻忍饥,能挺住,这是胜利不可或缺的坚强意志品质。
其三是志愿军战士的机智勇敢。在边境车站,站长一句“侦察机”,伍千里马上叫大家快速登车离开,因为他知道轰炸机可能马上就要来了;山谷里,听到轰炸机的声音,指挥员马上号令大家上车拿物资,快速离开;乱石滩,被敌机当靶子打时,神枪手平河想用手里的枪把飞机打下来,而且连长也相信他能做到,在后来的战役中,平河的确打下了敌人的飞机。影片中的这些细节,正是志愿军战士机智勇敢的生动写照。
其四是志愿军基层指挥员的智慧和高超的指挥艺术。高超的指挥艺术不仅体现在伍千里、梅生身上,也体现在七连资历最老的战士雷睢生身上。伍千里等人去支援兄弟部队后,雷睢生带队继续护送电台和译电员,途中看到敌人往半山民宅方向增兵,他当机立断,率队阻击敌人。他先观察了一下地形,安排大家避开坦克的射击角度,将迫击炮集中解决敌人的运兵车;告诉战士在敌人的曳光弹打出时数多少个数才现身扔手榴弹、开枪;安排不同方向的埋伏,用冲锋号制造出千军万马的氛围和气势。最终,这场遭遇战志愿军战士灭掉了一部分敌人,吓跑了一部分敌人。
影片凸显志愿军战士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顽强的意志品质以及机智勇敢和随机应变的战斗素养,为长津湖战役志愿军战胜敌人作了充分的铺垫。
《长津湖》是一部战争片,对于编导把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何要抗美援朝和为何能打赢作为重心,一些专家认为不妥,“片名为《长津湖》,循名责实,应该讲的是长津湖战役”“长津湖之战应该是故事核心和叙事主体,主要叙事时间和场景都应放在长津湖”[2]。专家的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战争片其实不一定非要以战役本身作为重点来描述,2000 多年前的历史散文《左传·殽之战》就没有重点描述战斗过程。
《殽之战》是《左传》描写战争的篇章之一,全文1044 个字,只有少量字符直接描写殽之战。鲁僖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28 年)冬,晋国负责占卜的官员借刚逝世的晋文公之口发布命令:“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5]418留在郑国的秦国大将杞子派人送信回国,欲里应外合拿下郑国。秦穆公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认为军行千里,人人皆知,郑国会有防备,秦军疲惫不堪,劳而无功,会导致人心涣散。秦穆公不听,坚持出军。蹇叔哭着送别秦军,认为这支军队将会有去无回。秦穆公很生气,骂了蹇叔。蹇叔哭着对随军出征的儿子说:“晋人御师必于殽……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5]420鲁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9 年)春,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时,拥有三百辆兵车的秦国士兵表现了轻狂无礼之状,周襄王的孙子看此情形,断言秦军必败。秦军路过滑国时,一个准备到周都城做生意的郑国商人弦高拿出厚礼慰问他们,并借机绵里藏针地警告他们,郑国已有准备,同时让人快速回国送信。秦军知道郑国有准备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所以顺手灭了滑国就回军了。晋国认为秦国不为晋国的国君新丧举哀,还灭了晋国的同姓之国,秦国无礼,晋国该讨伐它。于是晋襄公发布命令,立即调动姜戎的军队参战。晋襄公亲自率军出战,四月十三日那天,晋军在崤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等三帅。晋文公的夫人文嬴是秦穆公的女儿,她向晋襄公请求把秦国的三个将帅放回去,说他们离间了秦晋两国国君的关系,把他们放回秦国去接受秦穆公的惩罚会更好,晋襄公同意了。原轸知道后愤怒地说:“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5]426-427晋襄公派阳处父追赶孟明视三人,追到河边,孟明视三人已登舟离岸。阳处父解下车子左边的骖马,假托晋襄公的名义赠给孟明视,想把他们骗回岸边。孟明视不上当,在船上叩头感谢,同时暗示,如果回秦国后不死,三年后一定会找晋国报仇。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对被释放回来的将士哭着说:“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5]428秦穆公没有抛弃孟明视。
笔者统计过,这篇文章只有极少的文字用于直接描写秦、晋两国在殽地交战;作者用大部分的文字写战前,或明或暗地铺叙秦国失败的各种因素;还有部分文字用在战后,主要写晋襄公放贼寇,秦穆公父女挽狂澜于既倒的内容。这篇文章虽然题为《殽之战》,但它的重心并不是写秦晋双方交战的过程,而是写秦国失败的原因及战后秦国止损补救的措施。《左传》是历史著作,史书的主要目的是以史为鉴,作者即使写战争,也常常不把重心放在战争本身,更多的是通过细致描写,把战争的起因及战略战术甚至交战双方将士的性格都做精细交代,从而揭示战争的深层内涵,《殽之战》作者就是如此构思的。
虽然电影《长津湖》凸显的重心及目的与《左传·殽之战》大不相同,但其结构是相似的。它们都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的枢纽是某一个战役,深层结构的枢纽是彰显某种精神或某个主题。《长津湖》剧本在拍摄过程中反复修改了37 次,显然,这是编导团队精心设计的结果[6]。
综上所述,电影《长津湖》的故事情节并不松散杂乱,而是环环紧扣的。《长津湖》用三分之二的篇幅做铺垫,和《左传·殽之战》的表现手法颇为相似,这样做的好处是“揭示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和胜利的必然性,反映了作为胜利者的叙事高度和文化自信”[7],讴歌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所以,即使在《长津湖》的续集《水门桥》与观众见面之前,《长津湖》的结构方式也是应该给予认可的,编导并没有本末倒置。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