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王熹徽,魏玖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a.管理学院;b.公共事务学院, 合肥 230026)
2019 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1],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入普及化阶段。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统计 “2020年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已超过研究生招生总量的一半”[2]。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20年9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3](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我国研究生教育将“优化培养类型结构,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并需要“强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同年10月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4](以下简称《方案》),指出“发展专业学位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要求“进一步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国际化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一环,2015年国家提出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双一流”)中就特别强调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目前我国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较快,在课程建设[5],人才培养模式[6]和评价指标构建[7]等方面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8-9]。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长期以来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虽然有学者在2009年就提出了探索专业学位硕士教育国际化[10],但截至2022年也仅有少量研究提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国际化[11-13],目前尚未见较为系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国际化实践案例。
一方面,《意见》《方案》和“双一流”等纲领性文件都指出要加快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弥补我国当前人才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不足,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与国际的有效接轨。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和经济实力的持续增长,我国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坚实的教育质量的对外吸引力也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都在积极争取来华交流和学习的机会。由上述两方面的背景分析可知,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需要从走出去和引进来两个方面发力,合力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全球竞争力。这为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双向国际化改革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充分的条件。
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硕士(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简称MBA)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招生和培养规模上已经连续多年在各类专业学位教育中占据榜首。此外,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我国MBA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吸引力也逐年上升,吸引了大量国际工商管理专业优秀学生。在此背景下,以MBA教育为突破口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改革实践,有望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创新,打造“留学中国”品牌项目,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本文旨在通过总结和回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MBA全英文授课项目改革实践的举措、成效和经验,提供一个较为系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国际化实践案例,为兄弟院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国际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于1998年开展MBA研究生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培养了近万名中高级管理人才,被教育部授予MBA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并通过了AACSB、AMBA、QS Stars等多项国际精英商学院认证。2016年开展International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简称IMBA)全英文授课项目,借助国内外教育教学资源为国际学生提供全英文课程。2019年进行IMBA双向国际化改革试点,开设MBA国际班,招收国内学生并与国际学生合班进行全英文教学。自改革试点以来,根据师生反馈不断地调整和优化,在生源质量、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和培养质量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已成为学校国际化建设的典型案例,连续三年获得校留学生工作团队特等奖。
工商管理专业学位双向国际化包含“内”和“外”两方面。国际化的“内向”目标是培养具有深厚专业知识,具有中英文双语学习工作能力,具备全球化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中国籍职业经理人和高端管理人才。国际化的“外向”目标是培养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热爱中国文化,认可中国制度,能为中外政治和经贸合作做出贡献的外籍高级工商业管理人才。
(1)培养趋同化:为所有IMBA全英文授课项目的学生提供相同的师资力量、课程体系和实践训练。采取统一的方案、资源和手段培养该项目的中国籍和外籍学生。
(2)管理规范化:用同样的考核标准和管理制度规范化管理国内和国际学生,在招生、教学、学工和学位等各个环节上制定标准化流程,杜绝区别对待。
(3)教学专业化:强调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师资力量的专业性,确保所有学生能学习到过硬的专业知识,并得到充分的实践训练。
(4)生活人性化:尊重不同国籍、民族和宗教信仰的学生的生活习俗,在文化上包容,在生活上尊重。
改革和规范了国际学生招录流程,设置了初选、面试、排序和匹配四个步骤。初选:校国际合作与交流部接受国际学生申请并组织笔试,经过形式和材料审查后提供大名单和申请生详情至管理学院MBA中心。MBA中心组织专家评审组从申请人学制、语言能力、毕业学校排名、个人过往成绩等多方面多维度进行考察,筛选出面试候选人。面试:MBA中心提交面试候选人名单至国际合作与交流部,并组织面试专家进行面试。面试由3名专家进行线上面试并从留学动机、语言水平、专业知识和情绪控制和学习能力5个维度进行独立打分。排序:MBA中心统计和收集面试评分,先根据打分对申请生进行排序,再根据性别、地区和国家宏观政策等因素进行微调,最后提交建议录取名单和等候录取名单。匹配:建立留学生导师人才库,并每年更新和维护。在国际学生注册报道后,将学生与导师进行双向匹配并确定本年度留学生培养计划。
创新国内学生招录方式,甄别和动员有足够学习能力的中国籍学生参加全英文授课项目。一方面在MBA招生简章中单列全日制MBA国际班,报名要求包括英语成绩满足托福成绩≥80分、雅思成绩≥6.5分或大学英语六级成绩≥425分。国际班报名考生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全国管理类联考),达到学校规定分数线后录取入学。另一方面在注册报道的全日制MBA学生中筛选英语单科分数90分(满分100分)以上的学生,主动联系学生并向其全面介绍全英文授课项目,在尊重学生个人选择的基础上进行英语听说面试,合格者转入全英文授课项目培养。
根据国际学生注册报道情况,控制转入全英文授课项目的国内学生人数,将中国籍和外籍学生比控制在1∶1左右。将国际学生与选择全英文授课项目的国内学生编制为一个行政班级,统一管理。班级配备学工班主任和学业辅导员各一名,分别由经验丰富且具有英语沟通能力的学工教师和学术能力强且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学科研教师担任。班级设置中籍和外籍班长各一名,作为双方学生的联络人和负责人。根据国籍、性别和学业背景等因素,将全班学生划分为7-9人的学习小组,保证每小组内国内和国际学生比例相当,便于相互帮助、交流和学习。
针对项目建设初期存在的外聘海外教师授课态度和效果不佳,部分课程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的现象,大力推进全英文课程授课教师队伍的本地化。在授课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以专业能力和教学态度为主要考量,不对职称和年龄设限,充分发掘和鼓励本校青年教师尤其是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参与全英文授课项目建设。允许和鼓励资深教师和青年教师共同主讲同一门课程,采用老带新的方式,帮助青年教师尽快熟悉和适应全英文授课的节奏和要求。积极推进全英文授课教学工作量和绩效的认定,经过与学院充分沟通将英文授课列入聘期制科研人员聘期考核内容,从根本上激发青年教师参与英文授课的积极性。积极招聘高水平全职外籍专业课教师,目前已招聘三人,两人到岗并开始授课。
在导师队伍建设方面,在严格遵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与管理办法》的基础上,额外考虑导师的海外学习经历,英语沟通能力和留学生指导经验,建立留学生导师人才库。每年更新留学生导师库中导师名单,并与导师确认本年度招收人数和条件。为保证学生学习过程的顺利并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IMBA全英文授课项目改变了常规MBA学生先修课程再寻找导师撰写毕业论文的流程,在入学伊始即为所有学生匹配导师,全流程指导和监督学生的各个培养环节。
课程学习是MBA研究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主要途径。在课程体系上,原本简单设置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更为精确地划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模拟实践四个部分。除公共必修课按教育部规定有所区别外,其余各部分按照培养趋同化原则统一设定。国内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为政治理论、商业伦理,国际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为汉语和中国概况课程。专业课包括创新与创业管理、金融与财务管理、电子商务与大数据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六个方面的课程。专业必修课17门为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12门为高级课程。模拟实践要求研究生在管理案例精英赛、企业模拟大赛、创业赛三类比赛中任选一项组队参赛,模拟工商管理实践活动。
专业实践是MBA研究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需要开展不少于3个月的专业实践,专业实践环节中学生须到实践单位(或实践基地)进行主题明确、内容明确、计划明确的系统化实践训练。专业实践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理论指导和论文指导;另一位导师为实践导师,主要指导学生专业实践环节的学习。实践结束需提交实习报告,由学生本人和实践导师签字。
论文答辩是检验MBA研究生人才培养、课程学习和实践训练成果的最终环节。强调MBA毕业论文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要求学生立足管理实践,针对特定组织或企业识别一个现实的管理问题或改进现有管理办法。建议学生选取所在企业或实习实践单位作为论文研究对象,强调对工作单位管理实践的总结归纳和对管理问题的分析解决。毕业论文的开题、评审和答辩工作严格遵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授予实施细则》执行。以论文质量为唯一衡量标准,国内和国际学生一视同仁,消除一切可能存在的区别对待。
在学校加大国际招生宣传力度的基础上,通过规范和改进留学生招生流程,MBA国际学生的生源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如图1所示,2019年招录国际学生14人,此后招生人数逐年提升,至2022年国际学生招生人数增加至25人。国际学生招生规模持续增长。
图1 2019—2022级国际学生人数分布
如图2所示,实施改革后的录取留学生来源国进一步扩展,国际学生的生源国由2019级的12个提高至2022年的19个。国际学生生源国逐年增加,除传统生源国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等国外,也吸引了包括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芬兰和波兰等北美和欧洲国家的国际学生来华就读。
图2 2019级与2022级国际学生来源国分布情况
生源质量方面,自2021年开始,留学生申请人需参加由MBA中心命题、国际合作交流部组织的管理学英文标准化考试。2021级录取国际学生的标准化考试平均分为68分,2022级平均分提升至76分。增加标准化考试有助于更加客观透明地评判申请人的学习能力,大大提高了留学生生源质量。
趋同化的培养和规范化的管理提高了师生双方对于本项目的评价和感受。借助于管理学院课程考核与评价系统,授课教师必须对学生整体学习情况进行打分后才可提交期末成绩,学生必须进行课程评价打分后才可查询课程成绩。教师反馈表包含出勤表现、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期末考试成绩4个方面,学生反馈表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4个方面。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和实施规范化管理,全体学生各门课程的期末平均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如图3所示,2019—2021级中国和国际学生平均成绩逐年稳步上升(2022级学生尚未修完全部课程故未纳入统计)。
图3 2019—2021年中国和国际学生平均分数分布
全英文课程体系的打造,也为促进国际交流,提升项目国际影响力和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目前已建立起中国科大-华盛顿大学MBA双学位项目,中国科大-SKEMA商学院学生交换项目和中国科大-斯特拉斯堡大学学生交换项目。2020—2022年,每年以GPA排序为标准从中国籍和外籍学生中挑选优秀学生赴境外参加交换项目。根据学生本人和合作院校的反馈,经过全英文课程训练的学生在境外不但能快速适应国外的学习节奏,且学业表现优异。每年邀请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地的国际学者和高管进行学术报告和前沿讲座20余次,均由全英文授课项目学生承担志愿者。多名专家和高管对学生听众和志愿者的英语沟通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给出了高度的肯定。
本项目将中外学生按人数等比例混合编班,采用相同的师资力量、课程体系和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并用统一的考核标准和管理制度规范化管理学生,双向国际化改革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趋同化培养使得中国籍学生不但可以获得更多语言锻炼和国际交流的机会,同时也可以作为沟通的桥梁协助处理留学生事务。外籍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同时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国情和理解中国制度。规范化管理在很大程度消除了外籍留学生获得特殊待遇的预期,为留学生的管理和培养工作创造了更加和谐的氛围。同窗学习的经历和同台竞技的考核方式也使得中国籍和外籍学生可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大大提升了人才培养的成效。
在趋同化培养的基础上,坚持成绩导向的评价和管理手段,有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使其集中精力于学业。由于在招生录取阶段采用严格的标准进行了人才筛选,所有参与全英文授课项目的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这为开展严格的专业化教学提供了基础保障。由于在奖助学金评定、优秀学生评选和境外交流推荐等方面,都坚持成绩优先原则,在学生中形成了良好的价值导向,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平均成绩连续三年的提升显示,外籍留学生同样具有很强的学习潜力,只要配备以专业的师资力量,恰当的教学方法和规范的管理手段,能够接受并适应严格的专业训练。
与学术研究生教育相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加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需要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紧密衔接,因此本项目尤其注重学生前沿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力培养除了进行专业化的知识学习外,还要紧跟时代开设前沿的课程内容,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和锻炼机会。在课程体系上,添加创新与创业管理及电子商务与大数据管理方向,并遴选优秀师资开设相关课程。在实践训练上,将管理案例精英赛、企业模拟大赛和创业赛纳入培养环节,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锻炼。借助丰富的校友资源和校友企业,建设了10余个MBA创新实践基地,将学生参与企业运营与管理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之中。鼓励学生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和改善企业运营现状,引导学生将实习实践与论文撰写相结合,做出应用性强、实效性高的毕业论文。改革的经验显示只有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所培养的毕业生才能真正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进而形成品牌效应,实现项目的持续改进。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难点之一就是英文授课的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能够运用英语进行授课并覆盖全部课程内容的教师队伍,往往需要花费数年的时间和大量的资源。在项目建设初期由于自有师资力量的不足,需要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建立健全英文授课门类。但随着项目的持续开展,往往会出现外聘师资不便于管理和难以进行有效激励的情况,至此就需要开展英文授课师资队伍的本土化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需要转换思路,认识到英文授课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国际化可以实现相互促进。一方面全英文授课帮助留学归国的青年教师磨炼授课技巧为其开辟新的职业发展通道,另一方面经历过英文教学训练的青年教师可以提供最为前沿的专业知识并往往具有高度的责任心。通过设置合理的考核标准和恰当的课程安排,可以有效地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除注重能力培养外还需要关注经济可持续性。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依然主要依靠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各高校的经费和资源投入,需要意识到这种经费和资源上的投入是存在规模上限的。想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与改革,就需要探索如何通过国际化改革实现“开源”。通过提升人才培养效果,提高项目吸引力,增加项目经费收入,为进一步改革和效果提升提供经费与资源保障。目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MBA全英文授课项目正在探索招收自费国际学生,虽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招生情况有所波动,但已显示出了招收MBA国际自费生的可行性。后期将进一步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可持续性发展方面开展探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