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马 帅,陈孝柱
(安徽理工大学 土木建筑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实践教学”模式作为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之一广受推崇。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曾强调要专门开展实践教学,提出“要从本科思政课现有学分中划分两个学分,从专科思政课现有学分中划分一个学分来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1〕。***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强调要把广泛开展社会实践作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之一〔2〕。由此可见,实践教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越来越成为高校思政课打造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关键环节。
“实践教学”模式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理论指导下的创新形式,体现出层次性和递进性,具有极其鲜明的特点。
高校思政课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要先守好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田,“大班授课”“大班教学,小班研讨”“实践环节”等多式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得高校思政课的课堂尤为丰富多彩。与理论讲授、热点探讨、观点分享等着眼点不同,实践教学基于课堂这一实践平台,以情景模拟、演讲、PPT展示、讨论分享等形式开展,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课程参与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通过实践让理论知识入手、入脑、入心。
高校思政课要体现全过程育人,必须覆盖课外领域,主要体现在课外校内的第二课堂阶段。第二课堂阶段实践教学要依托小组、小班、学生社团、校团委、学校创新创业训练营等组织合作开展,以演讲比赛、辩论赛、红歌大赛、知识竞赛、参加讲座、社团活动等形式开展,使学生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丰富知识储备,提高理论水平,提高实践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需求日益与社会紧密相连,高校思政课的社会价值也愈加凸显,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课程设置中,充分让学生走出校园的象牙塔,走进社会、体验社会、认知社会、回馈社会。近年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受到诸多高校学子的青睐,越来越多的高校安排了微电影拍摄、暑期“三下乡”、参观学习、志愿活动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实践主题、方式、地点等方面有更多的选择。通过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的情怀。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合理有序开展是高校思政课达成立德树人目标的要求之一。虽然现在高校思政课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也日益高涨,但依然存在些许问题。
当今高校的思政课教学由于教师教学安排和方式不同,不同教师和班级的实践教学所占比重明显不同。对于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程教学的教师而言,其会在课程安排上设置学生环节。但是对于认为课程理论性更强的教师而言,概论课教学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对年份重大事件的梳理和理论知识的掌握,在课程设计上尤其是学期过程中安排更多的时间在理论讲授和学生的掌握程度测评上,或者单一重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忽略了体现学生自身特点和学习积极性的实践活动,且对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安排也不尽合理。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健康长效开展需要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教师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设计安排、对学生参与过程的引导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实践效果,而部分思政课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作用不甚明显。首先,有些教师并未设置课程内容作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环节、设置实践时长占课堂教学时长的比重较小,导致对学生的实践评价笼统且缺乏针对性;其次,部分教师认为第二课堂教学实践与自己所带课程无关,导致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实践的积极性和实际效用不甚明显;最后,有些教师单纯认为参观学习是学生自觉的事,大大降低了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毋庸置疑,学生作为实践教学的主体,其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决定了实践教学的成败与否。学生参与实践教学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方面,部分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的参与力度不强。以敬老院志愿活动为例,有些学生从开题申请就认真筹划,在实践过程中积极热情,做好拍摄工作,为后期撰写社会实践报告提供素材,实践报告撰写非常完善;有些学生则敷衍了事,随随便便网上做些摘抄就完成了实践工作,学生间的效果差异非常明显。
实践教学评价究竟是基于学生需求还是教师经验是影响实践教学评价至关重要的因素。在长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教师通常以答题、论文、随堂表现、考试等形式来考核学生的思政课学习情况。理论性的考核方式和不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让学生对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
追本溯源,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高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四大方面,可以从认识上、参与上和评价上着手分析。
高校思政课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本应该受到足够重视,但很多高校对高校思政课的重视尤不足,更别提实践教学了。部分高校思政课并未受到足够重视,主要体现在:其一,由于客观条件和师生配比的原因仍然采取大班教学,部分学校学时也尚未达到要求,教师压缩其他时间用于理论教学;其二,由于思政课体现的是育人,专业课体现的是实际效益,高校更为重视专业群的建设、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学生的就业是否对口、为学校带来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等,学时安排以专业课程为先。
教师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体现在对其内涵认识不足上。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包括什么,学术界对其认识不一。狭义而言,实践教学即通过社会实践组织的活动,强调活动的社会性。再加上现实教学中又存在大量含有实践成分又不是典型的实践教学的形式,因此对于某种形式是否属于实践教学,不同的观察者夹杂着自身潜藏的理解给出的判断结果也会不一致〔3〕。如今大多数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停留在暑期社会实践上,而课堂实践活动属于授课方式的选择,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又与思政课程无关。在此观点的影响下,教师只重视暑期社会实践教学,将暑期社会实践作为学生评分的参考标准之一,缩小了实践教学的范畴。
研究表明,主体对事件的主观参与度会决定主体参与事件后的获得感。高校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往往体现积极—平和—消极三种参与度:对实践教学持积极参与度,会获得最佳获得感;对实践教学持平和参与度,会不犯错,但获得感也一般;对实践教学持消极参与度,获得感往往较差。通常情况下,态度和精力会直接决定参与度,因此,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参与不深通常源于这几个方面:第一,对实践教学兴趣不大,兴趣不大代表态度不积极,也决定了学生无法积极主动投身于实践教学中;学生精力不足,部分学校学时安排合理,日常的课时已经让学生精疲力尽,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实践教学,很多学生会选择放弃第二课堂的很多活动。
虽然高校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要求高校教师进行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员育人,但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社会环境也很重要。教师选择放弃部分形式实践教学的原因也包括经费的紧张、组织的不便、学生的安全考虑等〔4〕。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中指出探索实践育人长效机制要加强所有课程的实践环节,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5〕。如何正确应对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现存问题,积极促进其改革创新,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重点和难点。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关键就在于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其一,加大对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经费乃第一大难题,不能让学生因为没钱而放弃实践活动。其二,扩充教育基地。其三,设置校外实践指导教师。
教师的引导、组织和评价在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起到尤其重要的作用。高校在开展实践教学时,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必须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开阔自身眼界,多走出去参观学习,既学习创新性的思政课教学方法,又学习实践教学的统筹安排,提升自身对理论和实践的认知。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必须基于学生特点合理安排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校外课堂的实践教学。首先,必须根据时事和课程需要合理安排课堂实践教学,设置演讲、讨论分享、小组PPT展示、情景教学等实践教学安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其次,第二课堂也就是课外校内教学过程分两种类型:一种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需要思政课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发掘学生的特点,激励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比赛、社团活动等,鼓励学生成为学校的各项比赛和活动的人才;另一种是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学校本就是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平台,学校和教师都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提高综合能力。最后,在校外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所求,并设置符合学生特点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参考数据发现,超过半数的学生最喜欢的实践教学的形式是“思政课教师、团委、学生处带队的参观、实习、社会调查〔6〕”等,教师应根据课程安排设置符合学生需求的实践主体和形式,真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何切实有效评价实践教学的效果、如何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密切结合、如何将实践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有效结合是当前实践教学改革的三个关键性问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表现如何,不同教师、不同班级和不同学生之间会有差异,教师应该制定一个明确的标准来加以界定,真正体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综观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研究,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即“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7〕”,虽然“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仍然困难重重,但在国家、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必将发挥其重要作用,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点睛之笔。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