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唐 梅
(辽宁科技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辽宁 本溪 117000)
东北抗联精神是在抗日战争的特殊时期催生出来的崇高理想与坚定信念,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内含远大的政治目标与共同理想,以科学社会主义为价值指引,同时融入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情怀,形成了艰苦奋斗、勇于拼搏、不怕牺牲的坚毅作风,也彰显了精诚团结的统战精神,置于当时具有增强战斗意志的作用,置于后世具有传承红色精神的教育意义。
理想信念是是情感、认知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指引个体行动方向与行为转化的重要精神动力。东北抗联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领导的抗日组织,秉持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的理想信念,即在抗日救国存亡中树立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救同胞于水火的决心与勇气,以及抗战必胜的矢志不渝信念。马克思主义指明了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成为了东北抗联坚持为国家的前途、中华民族的利益和同胞的生命与幸福,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与敌人展开顽强的斗争的不竭精神动力,增强了爱国将士对国家命运与革命道路的科学认知。正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促使东北抗联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等抗日英雄,也成就了一支不畏艰难、艰苦卓绝的抗日之师,铸就了东北抗联的崇高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理解东北抗联精神内涵的重要方面。爱国主义精神,即是指热爱国家、坚决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为了国家利益能够勇往直前、不怕牺牲。在野心勃勃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践踏中华民族土地之时,东北各界爱国仁人志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集结起一支意志坚定的抗日武装,他们高举着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在残酷的战争中展现了对祖国坚定不移的热爱与争取民族独立的坚定决心,而其背后的精神支柱便是崇高的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这也成为了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核,引领更多的爱国人士参加东北抗联,也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与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了东北抗联精神的重要内涵,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则成为了精神转化为实践的必要条件,也是东北抗联精神的形塑表征。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时期,一方面,东北抗联的战士们要应对艰苦的战争环境,在物资匮乏、缺乏足够支援的情况下保持生存、继续战斗;另一方面,战士们还要不断面临敌人的封锁与打击,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斗智斗勇,争取民族独立与人们幸福。因此,在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抗争过程中,体现了东北抗联艰苦奋斗的坚毅性与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性,成为了东北抗联的精神实质。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与贡献。在世界人民团结一致抗击法西斯侵略势力的侵略的战争中,包括东北抗日联军在内的中国人民与周边的苏联人民、朝鲜人民统一战线,积极发扬爱国主义、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高尚精神,坚定正义与和平的理想信念,团结一致、并肩作战,最终取得了世界范围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整个人类的和平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华民族勇于抗争与奋斗的精神结晶,谱写了不屈不挠抵御外族入侵的篇章,成为了当代中国人民不可忘却的历史印记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推力,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切入点。
东北抗联精神既具有历史演进视角的教育价值,同时也能够从精神层面增强大学生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基于实践价值转化的维度,也能够提升大学生团结互助、勇于奉献的精神境界。东北抗联精神具有全方位、多层次的特征,通过思想政治教材改革,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首先,东北抗战史实与抗联精神写入高校《中国近代史纲要》,能够为中华儿女反帝反侵略战争的史实提供非常重要的论证,比如国内很多学者也提议把“八年抗战”改成“十四年抗战”,积极提高东北抗联在整个中国革命及民族解放伟大事业中的地位与历史作用,为中华儿女的反帝反侵略战争提供重要的历史论证。其次,极具事实性和感染力的东北抗联精神写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能够更加深入的传递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忘我精神以及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性。最后,在《形势与政策》教材中适当引入东北抗联精神以及中国同友好国家共同团结抵抗侵略的事例,唤醒大学生的和平观念与团结意识,有效把握当代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意义与价值。
当代大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缺失已成为普遍现象,以抗日战争为例,对那些英雄的事迹、错综复杂的局面及其相关史实知之甚少,大学生难以从中培育出艰苦奋斗作风与爱国主义精神。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走出奴役、走向解放的重要奋斗历程,而东北抗联精神则是重要精髓,将其融入到当下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有效地拓宽大学生的学习视野,让学生深入了解东北抗联的艰苦斗争史,深入了解东北抗日游击战争面临的艰苦条件以及伟大革命英雄的光辉事迹,引导高校大学生切实感悟中国人民在抵御外来侵略时表现出的坚强意志与高尚革命精神,体会伟大革命烈士用生命与鲜血换来民族独立的精神品质。读史知古今,促使大学生逐渐同革命精神产生共鸣,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能够基于历史做出自己的判断与行为导向,便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隐性策略,主要通过分设主题教育活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载体。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历史文化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高校要积极从红色文化中寻找自身文化建设的突破点,从更深层次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东北抗联的光辉史与斗争精神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教育主题。为此,高校要成立研究团队,深入挖掘东北抗联精神的精神内涵,将东北抗联精神与时代的呼唤相结合,把艰苦奋斗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无私奉献精神等融入高校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就业教育全过程,把东北抗联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拟定校园文化建设的崭新主题,促使大学生积极学习东北抗联精神,并以文化渗透的方式逐渐转化为自身强大的意志品质,凝聚良好的校风、师风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体系。
优秀的人格素养是个人价值升华与价值实现的基础,以抗联精神浸润、提升大学生的人格素养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途径。一方面,大学生必须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英雄的抗联战士们铁骨铮铮,表现出对党和国家、民族最强烈的责任感与热爱,在面对敌人的严酷打击下依然前赴后继、视死如归,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培育提供了最具感染力的教育素材。另一方面,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在中华民族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鉴于当前西方思想与价值观念已严重侵蚀着当代大学生,对其世界观与价值观养成造成了巨大冲击,而以东北抗联精神为代表的爱国文化、奋斗文化、团结文化将民族独立、爱国奋进的精神进行传递,有效引导当代大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的自觉意识与行为,培养大学生的独立人格与节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直接关乎高校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谁培养人的核心问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高的质量要求与新的挑战,基于政治性、科学性、发展性、系统性等内涵特征,构建高质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势在必行,围绕教育内容、工作方法、技术方式与组织资源等方面,促进以东北抗联精神为代表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情感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抗联精神的有机融入,首先要贯穿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场所,努力把课堂教学打造成东北抗联精神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功能价值毋庸置疑,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传递思想政治精神,大学生对高校的课堂教学也普遍认同,其仍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切入点。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独特优势,把抗联精神与时代内容紧密相连,通过教育内容的创新实现民族精神与爱国精神不断向大学生群体传递。一方面,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书中,把东北抗联抗战十四年的史实引入书中,让高校大学生充分了解掌握东北抗联的抗战历史,加强对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历程的学习,为深入领会抗联精神打下基础;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书里,以全球化为背景,分析国际国内形式,论述东北抗联精神是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帮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根基。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书中,通过赵尚志等英雄事迹提现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发扬东北抗联精神,通过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等方式,创新课堂教学形式,真正体会中华民族的气节与精神,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首先,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场域,校园文化熏陶与影响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大有裨益,而东北抗联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创新的重要契机。高校应当深入研究东北抗联精神,择取其中适合高校大学生群体身心健康发展的、能够大力推动高校思想执政教育实效性提高的红色内容,确立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主题,并围绕主题进行深入的校园文化建设。其次,高校要不断完善以抗联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硬件建设,丰富以抗联精神为主导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例如,在校园文化宣传栏布置宣扬艰苦奋斗的高尚品质、宣扬八女投江等抗联英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教学楼内、图书馆内的适当显眼位置,悬挂以抗联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人物挂像、名言警句、英雄篇章等内容。再次,高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以继承和弘扬抗联精神为主题校园文化主题活动,鼓励大学生在文化活动的组织、参与中学习抗联精神、实践抗联精神。例如,通过各种社团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抗联知识问答竞赛、歌颂抗联精神的诗歌朗诵比赛、赞东北抗联精神的书法比赛、论东北抗联精神的现代价值等主题讲座等等。最后,高校依托五四青年节、中国抗日战争纪念日等一些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日子,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激励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积极发扬团结合作、艰苦奋斗的高尚意志品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与推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技术方式上实现了跨越式变革,多种互联网产品、网络教育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载体,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技术方式的演进只是硬件条件的改善,重要的是同精神文化相融合,增强新媒体的多变性以及趣味性。因此,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要实现同技术方式的融合。首先,高校要建立以宣扬抗联精神为主题的红色文化公众号,积极向大学生推送艰苦奋斗、爱国主义等内容的文章,通过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的多彩形式,使其耳濡目染,激发大学生陶冶情操的内驱力,鼓励大学生在实践中发扬东北抗联精神。其次,构建网络教学平台,鼓励大学生通过网络课程的形式观看相关视频。最后,开展网络专项学习问答,逐步拓宽大学生的红色知识广度与宽度,不断强化艰苦奋斗的作风与爱国精神。
互联网在当代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都具有颠覆性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利用互联网技术,汇集具有价值性与应用性的教学资源,尤其是要融合东北抗联等红色文化与精神,创建高校红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形式,让大学生能够自主进行网络平台教育,利用微信、VR技术、微博等等新渠道传播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高校大数据中心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相关红色教学资源库,广泛收集与东北抗联抗战史有关的经典案例、抗战遗址、新时期抗联精神在社会生活中的创新实践等信息,使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制作成微课视频与公众号短文,把其中的知识点以较强的教育性灌输给大学生群体;把在东北抗联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事迹,排练成微影视、舞台剧等形式,增强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基础上,大学生能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内化为自身的坚定意志品质,并转化为社会实践行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