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冷 静,贺圆圆
(辽宁科技学院 管理学院,辽宁 本溪 117004)
从1921年到1949年,辽宁省各地区留下了数量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在全国红色文化遗产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与价值。省内红色文化遗产总量虽多,但偏远地区的无名县域遗址较多,无法进行详细系统的统计。因此,现阶段只能根据辽宁省政府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与2021年省文物局公布的《辽宁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对辽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初步梳理。
目前,对红色文化遗产关联概念的解释较多,且使用混淆,影响了辽宁省红色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因此,对辽宁省红色文化时空分布特征的进一步研究,首先要明晰研究主体的相关概念。
文化遗产的概念于1972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中正式提出,最初仅包括文物、建筑群和遗址,后引入口述等非物质遗产与之并立。结合有关文献分析,认为文化遗产包括具有特定历史价值的文物、建筑群、遗址等有形实体与民间文学、民俗活动、表演艺术等无形传统文化精神。
红色旅游资源概念侧重地域分布,是发展红色旅游的依托和载体。根据《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红色旅游是一种主题性旅游形式。它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红色旅游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红色旅游资源是指能够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直接或间接地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精神,凝结在一切革命和建设活动过程中的人文景观和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狭义的红色旅游资源是指形成于1921—1949年间,在一定地域空间客观存在的,能集中反映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并因其所具有的多重价值而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革命历史遗存及社会文化现象。文章的研究主要基于狭义的红色旅游资源。
“红色文化遗产”一词于2004年正式在《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目前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很少,且指导性弱。根据我国有关部门界定,红色文化遗产是指从1921年至1949年的历史阶段内,包括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革命纪念地、纪念馆、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辽宁省红色文化遗产是指辽宁省内现存的中国共产党为成立、发展新中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红色遗址遗迹、红色纪念馆、红色文物、红色精神、革命文艺、红色故事等。
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具有多种分类标准,本文在借鉴相关法律文件与文献基础上,以存在形态、自然属性、文化形态三种作为分类标准,对辽宁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类别进行论述。
1.3.1 按红色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划分
辽宁红色文化遗产从其存在形态上分为物质红色文化遗产与非物质红色文化遗产。辽宁省物质红色文化遗产因其多与自然结合的复杂性,可进一步分为可移动红色文化遗产与不可移动红色文化遗产。可移动红色文化遗产以红色文物为主,包括革命过程中有历史价值的相关器物、书稿等,多珍藏于辽宁省各级档案馆与博物馆内,所占馆藏比例较大。不可移动红色文化遗产具体为红色作战遗迹、革命伟人故居等,数量众多,是辽宁省红色旅游的重要载体。辽宁省非物质红色文化遗产多与民俗文化融合,通常借助人格化载体、声像档案等物化载体、文化空间载体等保存利用,包括红色制度、红色故事、红色精神等。如李兆麟、杨靖宇将军抗日事迹等。
1.3.2 按红色文化遗产的自然属性划分
自然属性标准即按空间闭合性和建筑功能分类,多针对有形红色文化遗产的划分,可将红色文化遗产分为旧址、学校、故居、陵园、战场和聚落6类。因此,辽宁省内在各类建筑用途分类下包括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秀水河子烈士陵园、关向应故居等各类旧址、学校、故居与陵园。
1.3.3 按红色文化遗产的文化形态划分
文化形态分类标准下,经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划分,同时根据红色文化资源的文化表现形式,可将辽宁省红色文化资源可分为口头语言类、实物技艺类、文学艺术类、仪式习俗类及文化空间类五大类别。
文章将时间范围分为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四个时期,以辽宁省不可移动的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时间分布的研究对象进行详细分析。
据2021年3月《辽宁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公布,辽宁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650处。经统计,辽宁红色文化遗址高达510处。对其数量分布比例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辽宁省各类型红色文化遗产在图中各个时期均有分布。省内抗日战争时期红色文化遗产数量最多,占辽宁省红色文化遗产的43%,此类型红色文化遗产也是辽宁省相关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其次为解放战争时期资源,占省内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的34%。土地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占比21%,而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大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遗产数量最少,仅占比例2%。
图1 辽宁省各时期红色文化遗产的分布
经图分析,辽宁省红色文化遗产时间跨度长达28年,省红色遗产资源在革命时期一直保持着连续的状态,但不同时期数量差距较大,其最大数量与最小数量,比例差高达41%。综上,辽宁红色文化遗产在时间分布上有涉及时期全面,但各时期数量差异巨大的特点。
文章主要以辽宁省共辖 14个地级市为一级分类,以《辽宁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中510处红色文化遗址为统计对象,从空间上将辽宁省划分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南部地区、北部地区与中部地区五个区域对其进行空间分布分析。
辽宁西部地区包括锦州、葫芦岛、阜新、朝阳、盘锦,东部地区具体指丹东、抚顺与本溪,中部地区包括沈阳、鞍山、辽阳,北部地区主要为铁岭,南部地区以大连与营口两个城市为主。辽宁省红色文化遗址分布及初步统计数量如图2所示。
图2 辽宁省红色文化遗址数量及分布
从图2可以看出,辽宁省红色文化遗址地域上主要集中在丹东、铁岭、抚顺与本溪,数量多达294处。其中丹东市数量最多,为108处。从整体上看,辽宁省东部地区遗址数量最多,南部地区最少,红色文化遗址宏观呈条带状集中分布。为了进一步分析辽宁红色文化遗产数量及分布,省内各地级市红色文化遗址资源占比如图3所示。
图3中可直观看出,丹东、铁岭、本溪与抚顺红色文化遗址分布众多,占全省红色文化遗址总量的58%。大连、阜新分布最少,各占辽宁红色遗址数量的2%与8%。同时,通过梳理文献,近年来辽宁省已根据省内红色文化遗址的分布,打造东部、南部、西部、中部四大红色旅游区。为了增加红色文化遗址分布与市域面积及城市等级无关的直观性,所做辽宁各地级市红色文化遗产分布统计表详见表1。
图3 辽宁省地级市红色文化遗址数量分布
表1 辽宁省地级市红色文化遗址数量分布情况
由表1数据可见,大连市占地为1.323 7万平方千米,为市域面积第二大的地级市,但其红色文化遗址数量仅有8处,仅占省内总资源的2%。而沈阳市为辽宁省省会城市,红色文化遗址仅为28处,占省内总资源的5%。由此可得出,辽宁红色文化遗址分布与市域面积及城市等级无确切关系。
从空间分布整体来看,辽宁省红色文化遗址资源现以铁岭、丹东与本溪为中心呈条带状放射分布,省内各地区红色文化遗址数量差异显著。而从辽宁省空间分布局部角度入手,各地级市县域内由于交通以小型班车、公交车为主,缺乏外部交通,且红色遗址多为同一革命事件的红色遗产集群,使其红色文化遗址呈集中型、散点式分布。综上,辽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有北多南少、东多西少且分布不均衡,宏观地域上呈条带状分布,市县域内点状分布的特点。
由辽宁省红色文化遗产时空分布可以看出,辽宁红色文化遗产各时期数量差异大。以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大革命时期的顺序,数量占比逐渐变小。辽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空间上分布不均衡,北多南少、东多西少;整体上呈条带状分布,市县域内呈点状分布。以上这些研究都是针对已经被关注的红色文化遗产,对于未明确记录或被忽略的文化遗产还需进一步挖掘和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