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孙多玲
(辽宁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本溪 117004)
以问题意识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传播的内在需求。诞生于资本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马克思致力于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的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旨在解决无产阶级如何通过自身努力摆脱阶级压迫实现自身解放。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更是一直以其鲜明的问题意识回应和解答不同时代人民发展的困惑,进而得到越来越多人民的认可。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诉求。以问题意识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教学目标。
要讲好思政课,关键靠教师。实行专题教学,要求“教师自身需具备广博的科学知识、扎实的理论功底、敏锐的政治眼光和独特的观察视角”〔1〕。教师要熟练把握教材,能从整体驾驭和使用教材。在扎实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现实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学生关注的问题进行讲解,进而透析理论的现实意义,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授课方式要结合“00”后大学生普遍使用智能手机的特点,熟练使用蓝墨云班课、超星学习通等在线学习平台。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教学环节。这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实施专题教学的过程会发现,思政教师队伍往往存在着能讲透理论的教师,“这类教师理论功底厚、科研能力强,但在组织教学、驾驭课堂能力方面较弱,实际教学效果欠佳;还存在教书匠型教师,这类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强,善于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但其理论底子薄,难以启发学生深度理性思考,不利于学生理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课堂效果流于肤浅”〔2〕。为此,在构建基于问题逻辑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模式时,要整合教师资源,充分发挥两种类型教师的长处。在构建问题逻辑时,由理论功底扎实的教师把握教材问题的选取、通过调研获取的学生关注问题的选取,进行形成严密的问题链,形成专题教学的骨架〔3〕。在教学素材的获取及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发挥教学型教师的长处,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形成专题教学的血肉。
实行专题教学,往往是由教研室负责课程的专题分配。对教师来讲,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专业背景和个人兴趣,确定研究方向,形成研究优势。积累某个专题上的研究成果,有利于其形成对该问题的深刻见解。在讲授时更有广度和深度,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融合与促进。但在实施过程中,这种教学方式,对老师来讲,为了确保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理论宣传的全面性,教师往往关注教学内容的完成度,关注思政课教育的政治性和信仰性的规范教育〔4〕。但对学生个体的困惑,社会热点问题引发学生的心理波动以及个人学业规划、职业规划、人际关系、恋爱等大学生共性的困惑问题等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进而无法给予有效的回答。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学生来讲,也会造成学生“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尴尬。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学生与老师联系的稳定性,疏远了师生关系。学生不愿将自身遇到的问题与思政教师沟通,偏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答疑解惑的教育宗旨,“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学效果没有形成。同时,在专题教学中,不同教师在教授内容中对教学资料的选取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探讨,难免出现交叉重叠的状况,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感。在教学的评价体系上,也需要建立系统性的考核机制、评价机制和监督。构建“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学生自评”的统一综合评价体系,全面立体化地进行评价。
思政课的教材是由我国中宣部和教育部组织专家统一编写的教材,全国高校均使用这套统编教材。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也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最全面的理论引导和文本依据。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过程会遇到教材内容涉及的广泛性与教学时数的有限性形成的矛盾,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教材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主题,内容上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时间跨度上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十九大的召开,在教学内容涵盖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生态、社会等诸多内容。总地来说时间短、任务重,教学内容多,按章节目,展不开、说不透。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针对性选取教材中的重大理论问题结合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进行教材内容的整合和安排。以解决学生的疑惑为根本出发点,拉近理论与现实的距离,增强理论的说服力。
随着新一代“00”后大学生走入校园,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对象呈现出不同于“90后”的特征。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00”后比“90后”思想更为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强。“00”后是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很高,对子女的教育投入和重视度也较高。“00”后的大学生从小见多识广,接受各种特长培训,整体综合素质较高,主体意识强烈、更为注重个体的主观感受。便利的互联网为其提供了宽广的信息平台,使其成为新事物的热衷者和追随者。海量的互联网信息也让“00”后感到无所适从,对事物的诸多矛盾难以从整体把握,容易产生偏激情绪。社会环境的复杂、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互联网信息的繁杂及各种娱乐平台的“娱乐至死”精神的泛化,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树立“00”后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上遇到更大的挑战。传统的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会遭遇集体低头的尴尬。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必由之路。从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方式的变化到“蓝墨云班课”“超星学习通”等在线学习平台的使用,高校思政教师积极努力探索思政课的创新方式。而无论平台如何变化、手段如何翻新,“解决问题”仍是学生上课关注的核心。如果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够让学生看清纷杂的社会现实,拨开心头的重重迷雾,解决理想与现实碰撞之后的失落感和焦虑感,这种理论教学就会得到学生的认同。从“走脑”到“走心”,进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将个体的“小我”融入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中国梦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以问题意识引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新时代思政教学的现实需求。
问题是学习、研究和认知事物的现实和逻辑的起点,从问题出发进行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课专题教学的必然要求。问题是课程设置的中心,也是教学的基本动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构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构建基于问题逻辑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模式首先要构建教学问题链条。问题链条包含三类问题,一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集体备课梳理的重点理论问题。二是通过课前调研了解学生对理论和现实的困惑问题。三是时政热点问题。这三类问题的梳理统筹全局,要用理论的深刻性来确保学生政治立场的坚定性。融合社会热点、学生关注点、教学内容去正视问题,回答问题,解答问题,是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的底气和自信。这样的问题导入做到了遵循教材内容,同时紧贴学生实际和社会发展实际,以理服人。
2018年6月,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高校教师要把育人水平高超、现代技术方法娴熟作为自我素质要求的一把标尺,广泛开展探究式、个性化、参与式教学,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把沉默单向的课堂变成碰撞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让学生主动地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提出问题来”。构建基于问题逻辑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模式,要充分利用各种在线学习平台上扫码签到、主题讨论、抢答、选人、在线测评、考试等功能,实现老师带一部手机就可以上课的便捷操作。改变了传统课堂满堂灌的窘境。更好地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寻中寻找答案,启发学生学习的自驱力和内在热情,发自内心地热爱学习。
新时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构建基于问题逻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模式,是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学习方式,也是应对信息化时代对高校思政课提出挑战的必然之举。构建基于问题逻辑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模式既要整合教师资源,也要加强对专题教学的监督、评价与管理。在问题导入精准、灵活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在线平台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