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肖 文,胡 娟
(皖江工学院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0)
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核心使命是培养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更加强调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产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培养。教育部在2015年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指出,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1〕。之后,无论是倡导建设新工科的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还是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相关意见,均强调地方高校需加快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机制创新,积极建设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实践平台〔2〕。因此,建设高水平的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下文均简称为基地)已成为地方应用型高校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的关键一招,对自身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地方应用型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基地建设的重要价值,秉持产业链与学科专业相融合、行业产业标准引领的原则,从组织机制保障、重构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持续发力,实现高水平基地建设的目标。
价值观是总开关,地方应用型高校只有充分认识要基地建设的重要价值,才能将基地建设作为一种自觉行为,在工作安排、人员配置、条件保障等方面加大倾斜。基地的建设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应用型人才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能够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3〕,主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实现。通过基地建设,能够按照项目和问题导向,将工作实际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引入实践教学内容,充分利用企业的场地和装备为学生创建更加贴近工作实际的实践环境,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内容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基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最佳平台,企业的技术研发与产品开发本身就是一个针对实际问题或需求的创新创业过程,学生在参加企业相关实践过程中可以更加直接的感受和学习创新的理念、方法与路线,学习到产品设计、企业运行、团队建设等创业的基本知识,提高创新创业的能力。
当前,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席卷全球,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新技术飞速发展,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国家也实施了“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为了应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响应国家战略,企业需要加大技术研发与新业态发展力度,更加需要大批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来支撑企业发展。通过基地建设,可以搭建校企合作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平台,充分利用高校高水平人才密集、创新能力强的优势,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在项目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出更多适合于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促进企业技术改造与升级。
通过校企合作,高校可以从行业企业中获得更加前沿的技术和市场发展趋势,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及时更新人才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等;企业则可以利用学校的人才和创新优势提升技术研发水平,通过联合培养人才提高人才对企业发展的支撑度。虽然校企合作有着诸多的优势,但传统的项目模式、订单式模式、顶岗实习模式等校企合作模式〔4〕均存在着偏重一方、缺少平台支撑等缺点。通过基地建设,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完善相应的顶层设计与组织制度保障,可以克服传统合作关系中阶段性和局部性等缺陷,有利于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更好的校企合作效果。
基地建设应遵循专业发展对接地方产业链,以行业产业标准为引领,校企双方权责明确等原则,通过项目落实合作内容,以开放和合作共赢的心态推进高水平基地建设。
本科高校的专业传统上来源于对学科的进一步划分,往往受办学历史、学科发展水平甚至是师资队伍水平的影响,与地方产业链相关度不高。地方高校应以服务地方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深入分析本地区的产业链结构和需求,根据地方产业链特点及时调整专业的结构和办学方向,只有高校的专业发展方向与地方产业链高度契合,校企之间才有可能合作开展基地建设。
基地建设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平台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进一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合作开展技术研发与攻关,促进企业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并为此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上述目标均是以行业和职业标准为评价依据,与高校传统的“重办学条件、重师资队伍、重各类项目与获奖”的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有着较大的差距。建设高水平基地要坚持以行业和职业标准为导向,将行业企业标准、职业标准引入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目标等基地建设要素中去,真正实现基地建设的目标。
基地建设要促进校企双方的共同发展,就必须秉持共赢和开放的原则,积极整合校企双方优势资源、促进双方文化相互融合,基地在人才培养中充分利用企业资源的同时也应当积极为企业开展科技信息、技术研发、人员培训等服务,实现互惠共赢。基地应向校内各学科专业、各部门和相关企业开放,引入更多的理念、文化与资源,提升基地建设的水平。
组织和制度建设是基地建设的第一要素。校企双方应通过共建基地的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在基地建设中的整体权力义务。建立三级组织保障,一是由双方主要领导组成的领导协调委员会,研究基地建设与运行的重大事宜,协调双方立场;二是由双方主要执行部门领导组成的执行中心,负责基地的日常工作;三是针对每个合作项目成立项目组,负责具体项目的执行。在每一个项目中也应该通过项目建设书等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力义务,通过组织和制度保障基地高水平运行。
将行业与职业标准引入基地实践教学各要素中。校企双方联合指定基地实践教学方案,将执业资格和职业标准引入人才培养目标,将行业企业的核心技术引入实践环节体系,将相关技术标准引入实践教学标准。将企业的真实项目作为实践教学内容和案例,编写实践教学教材,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校企资源,共建贴近行业企业需求的实验室,模拟真实实践环境,也可作为合作开展技术研发的场所。充分利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创新训练项目等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入基地学习,提高基地的效能。
高校教师具备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及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但行业企业经验十分短缺;企业技术人员具有丰富的实际项目经验,但对于相关基础理论与技术前沿了解不甚全面,基地中无论是合作开展人才培养,还是共同进行技术研发,都需要吸收双方的专业人员共建相互融合的指导团队,相互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同时,双方人员还可以充分利用校企两个平台进行能力提升。高校教师可以进入企业任职,不断丰富实际项目经验;企业技术人员也可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科研资源通过参与各类学术活动、参加培训等途径,进一步提升理论水平和对前沿技术的理解。
坚持问题意识,以企业当前面临的技术改造和升级的需求为导向,以企业计划开发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目标,组织校企相互融合的指导团队共同开展技术研究与攻关,真正实现基地互惠共赢的目标。通过合作进行技术研究与攻关,既可以锻炼队伍,提高高校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企业培养更多的后被人才;又可以促进企业的技术升级和改造,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开阔更好的局面,将基地建设提升到更高的水平上。
根据校企合作的目标及行业和职业标准,不断更新教师和学生的质量评价体系。打破高校教师传统的“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评价体系,重点考察教师在基地中的参与度、对校企合作各类项目的贡献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度,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参与基地建设,提升自身水平,为企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改革传统偏重理论、偏重考分的学生评价体系,坚持能力导向,重点考察学生在基地各类实践活动中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重点考察面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规划、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的能力,重点考察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引导学生以提升实践能力为最重要的目标,并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地方应用型高校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支撑企业开展技术革新,不断提高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