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工学交替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时间:2024-06-19

孟庆东 李南南

(1.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无锡 214000;2.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无锡 214000)

0 引言

工学交替作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典范,在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同时,也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在工学交替的新模式下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式方法,顺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和新趋势,实现新时期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已成为当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1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工学交替是指在以人为本、就业导向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以培养学生合格的职业能力为基本目标,根据职业能力的形成特点,组织学生在学校与企业两个不同的学习场合,分别在课堂与车间两个不同的学习环境,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交替完成理论与实践知识学习的过程[1]。其中学生是主体,学校和企业是载体,学习与工作是行为,交替是方式,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是目的。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既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学生全方位参与生产过程是保证职业教育的特色和质量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工作与学习相互交替也是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使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最有效的育人模式。工学交替将传统的以校园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以直接获取实际经验为主的企业车间教育有机结合,能够有效地利用学校课堂和企业车间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两方面对于人才培养的不同的优势作用,力求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的“无缝”对接。

2 工学交替模式下的学生思想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对于高职院校改革以课堂教育为唯一渠道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与生产实际相交替的做法,高职学生还是比较支持和欢迎的;但是在真正进入“工”的阶段时,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却很难达成统一。在顶岗实习中,许多学生往往不能完全进入工作状态,缺乏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和爱岗敬业的专业精神,遇到困难容易退缩逃避,不能真正地将实习工作看作是难得的学习机遇而倍加重视;甚至个别学生还出现过分看重物质利益、不听从工作安排、不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等现象,给学校和企业都造成了不良影响。

2)角色转变难实现。高职院校学生从浪漫轻松的校园生活突然踏入开放复杂的工厂,原来按部就班的学习突然被紧张繁忙的工作所替代,从对学习技能要求不高的在校学生,转变为对产品质量负有直接责任的生产主体,角色跨度很大。由于学生对顶岗工作的角色未能准确定位,对全新的工作环境不够熟悉,自身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较大,所面对的人际关系较前复杂等因素,使学生容易产生抵触等不良心理情绪,而这些问题在以生产经营为首要任务的企业里很容易被忽略,使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疏导,埋下心理健康的隐患。

3)职业规划不全面。大部分学生对自身的职业发展缺乏清楚和全面的规划,片面认为企业的实习经历对自己未来就业的帮助不大;或是认为自己以后将会走创业之路,对一线生产企业不屑一顾;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在企业从事的工作并不能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没有帮助;加上岗位选择自由度不高,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以致发生一些不愉快的现象,影响到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4)部分学生有自卑心理。企业以追求效益为最终目的,在工学交替过程中同样引入竞争机制与淘汰机制。部分学生在面试阶段就遭到淘汰,工作中常态化的考核评比也会淘汰部分学生。这容易挫伤那些技能相对不纯熟的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使其自信心受到打击,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和消极情绪。学生理想的人生规划与现实的行业竞争产生的冲撞,会对学生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产生一定的影响。

3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

1)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服务意识。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停留在严格管理和约束学生的层面上,这种管理手段背离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宗旨,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强化服务意识,落实服务功能,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困惑和实际需求,尤其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讲座、心理咨询、关怀慰问等服务工作,帮助学生了解和认知工学交替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健全健康的人格。从而确保学生思想稳定,顺利完成工学交替。

2)科学定位目标,注重职业意识。工学交替背景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是一种全新模式,不能只是满足于管理规范好学生,使其循规蹈矩,避免闹事惹事的目标。在工学交替背景下,必须高度注重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2]。应凸显职业技能教育特色,抓住“就业”这一焦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协作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和发展技能,使学生能够适应企业较高的用工素质需求。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还要融入诚信教育,不断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格。

3)把握重要节点,全程跟踪教育。要将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教育融入到各项常规工作中,为日后工学交替、深入车间劳动打下思想基础[3]。学生入企业“工作”前,必须进行专项的动员和教育,消除顾虑,统一思想,最好采用座谈交流的形式并邀请企业相关人员共同参与。一般来说,进入企业后两周左右,学生的新鲜感逐渐消失,压力和疲劳感相应增强,这时会出现集中的思想波动,此时安抚慰问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立即介入。当学生领到自己劳动获得的第一份工资时,这是进行劳动意识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的有利时机。许多工学交替的工作岗位需要三班倒,节假日休息也较少,要注意利用这些时间去探望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和领导的关心。

4)掌控重点人群,防范群体事件。在工学交替中,“抓两头促中间”尤为重要。要以人为本,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正面引领作用。工学交替下的学生脱离了校园环境,教师对其影响逐渐减小,而扮演着领头羊角色的学生党员、干部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及态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其他同学。对一些平时组织纪律意识淡薄的学生,要特别关注、积极引导,避免由于个体情绪的宣泄而引起群体性的反应;与此同时,应与学生家长主动沟通,讲明利弊,争取学生家长对工学交替的理解和支持,使其成为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另一方面军。充分发挥班团组织的作用,注重以班团组织为单位开展丰富的班团活动,增强凝聚力和号召力,用有组织的行为抵御非组织的不良思潮影响。同时,可以运用微博这个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及时与学生沟通与交流,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作用[4]。

5)建立思想政治导师制度[5]。工学交替期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推行思想政治导师制。思想政治导师主要基于工学交替的三个阶段开展工作。一是准备阶段,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工学交替的目的、意义和将来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使他们提前做好思想准备;二是实施阶段,保持与学生的密切联系,全面服务和指导学生思想、生活与工作,起到引导和保障作用,及时协调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心理干预;三是在学生经过一段工作返回校园后,组织召开工作经历体验交流会,结合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帮助学生制定今后的学习计划和职业规划。

4 结束语

总之,面对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给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必须清醒地认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6],为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发挥应有的作用。

[1] 高华,丁慧琼.高职院校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浅思考[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8):63-64.

[2] 尤长军.论“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的德育教育[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7):59-60.

[3] 赵长发,糜红英.构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85-87.

[4] 周刚.微博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初探[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9-92.

[5] 葛永明.工学交替培养模式中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36-37.

[6] 李昌锋,车绪武.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56-5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